回覆列表
  • 1 # 聰明蛋

    這幾天,小李子斬獲奧獎最佳男演員的電影《荒野獵人》正在熱映,而小李本人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這部結束了他22年陪跑生涯的影片宣傳造勢。

    為不辜負小李的良苦用心,上映第一天,編大人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影院刷了一遍,看完後最深的感受是,相比影片所表達的復仇和推崇民族之間和諧共存的主題,《荒野獵人》這四個字的片名,實在是充滿了膚淺的好萊塢商業畫風。

    上網找來海報一看,英文片名是<The Revenant>

    「revenant」到底是何意?原著小說順便給出了註腳:

    事實上,電影片名的翻譯確實是門學問,與原文看似並不相符的意譯比比皆是,水平參差不齊。例如,《午夜兇鈴》電影的英文名是“Ring”,譯作「午夜兇鈴」給人一股背脊發涼的恐怖感,與電影營造的氛圍再契合不過。《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人鬼情未了》(Ghost)、《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是華人所熟悉的電影中文譯名中的經典。

    以上這些翻譯雖然沒有完全遵循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形散神似,恰到好處地與作品主旨相扣,所以成為了經典。

    從電影出現到現在,哪怕在中國最封閉的時代,外國電影在中國市場一直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國談論外國影片,免不了要使用外國電影的中文片名,而中文片名翻譯的好壞,有時候對電影的推廣具有很大的作用。 解放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登陸中國一般是透過上海。而海派編譯者們深諳電影片名翻譯的秘訣,因此誕生出很多外國電影片名的翻譯經典。不少成功的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都出自這個時代,不僅緊扣電影主題,而且極富有中國傳統特色,雅俗共賞,把電影這個舶來藝術和中國古詩詞做了完美地結合。

    ▲ 1946 美國 《黃金時代》

    從解放後到70年代後期,大陸翻譯外國電影變得非常直截了當,很多蘇聯等電影變成了直譯,類似像「雁南飛」等這樣的片名翻譯,都算是那個時代的難得佳作了。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還尚存一批老資格外國電影翻譯者,因此也出現了一批較好的外國電影片名的翻譯。於此同時,臺灣香港的翻譯,很多還是沿襲了老上海的翻譯風格,採取了古詩詞風格的意譯,也出現了一些經典的翻譯。

    ▲ 1957 前蘇聯 《雁南飛》

    如今的電影已經富有濃重的商業色彩。

    在中國,為了片名更吸引眼球,賺足市場。譯者經常會用「豪情」、「驚天」、「總動員」等能字眼來製造懸念,創造緊張氣氛,呼喚、刺激人們去看電影。

    但是即使是這樣,英語電影片名也應該有章可循,力求達到「信」、「達」、「雅」的統一,而不應該為了追求單純的經濟利益而放棄一切原則去迎合觀眾。

    我們從網上選取了一些歷代的經典譯介,來聊一聊那些不錯的片名翻譯。

    翠堤春曉 The Great Waltz (1938)

    這部根據小約翰斯特勞斯的傳記電影是好萊塢的經典老電影,斯特勞斯還專門為此作曲了一首英語經典愛情主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電影原名的意思為“偉大的圓舞曲”(The Great Waltz)。電影中很多愛情場景以及小約翰創作圓舞曲的靈感,來自奧地利優美的自然環境。譯者為此採用了一個富有大自然風格的譯名,字面給觀眾一個充滿了春天的生機和浪漫的場景,一對戀人正在河畔相互偎依。

    直接看,似乎這個片名和小約翰斯特勞斯的傳記沒有直接扣題。事實上這個片名是一個暗喻,更像《紅樓夢》中的“射覆”文字遊戲,“翠堤春曉”影射體現了斯特勞斯一生對愛情和圓舞曲創作的無比激情,然後讓觀眾在影片中,尋找與片名相覆的斯特勞斯那段略帶遺憾的愛情故事和浪漫憂傷的主題曲。可見譯者的大膽以及對電影內容的深刻理解,因此成為翻譯片名的經典。

    深閨疑雲 Suspicion (1941)

    這部表現夫妻之間互相猜疑的懸念片,是世界懸疑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代表作,電影中女主角(瓊芳汀)懷疑自己丈夫(加里格蘭特)要謀殺她,結果證明是一場誤會,也是希區柯克比較另類的、略微軟性的懸疑片。原文意思為“懷疑”。譯者如果直譯就很扣題,也符合電影風格。但譯者沒有滿足在這裡。“深閨” 兩字,原本描述年輕夫妻浪漫的環境,但加上了“疑雲”兩字後,字面意思大變,“疑雲”和“深閨”中的“深”字相互呼應,平添了許多神秘不可測的色彩,而 “疑雲”兩字,更是把原文“懷疑”突出,翻譯中的“信”、“達”、“雅”俱全,一個“雲”字,更是強化了“疑”,把希區柯克電影的風格入木三分地體現出來。

    虎口脫險 La Grande vadrouille (1966)

    這部法國電影的翻譯,是80年代大陸罕見的經典外國電影片名。一直以來,我覺得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的代表作“虎口遐想”的段子名,很可能脫胎於此。這部風靡幾代華人的法國二戰喜劇片的中文片名,和滑稽驚險的故事內容,可謂配合得天衣無縫。時至今日,片名“虎口脫險”甚至成為中國老百姓們對話的常用幽默俗語了。

    人鬼情未了 Ghost (1990)

    原文的名字為“鬼魂”,如果直譯,片名會令人感到有些毛骨悚然,好似要去看一部恐怖鬼怪片,那就離題十萬八千里了。“人鬼情未了”是港臺的翻譯。有了比較少見的“五字”片名結構。“人鬼”暗合了陰陽兩隔,而“情未了”三字,是對故事情節的完美體現,而且和片中的主題曲Unchained Melody”的意思緊扣。看完這部浪漫驚險的人鬼愛情電影后,更加佩服譯者的創意。此外,五個字的平仄音韻,錯落有致,令人歎服。

    鴛夢重溫 Random Harvest (1942)

    電影反映了男主人(羅納考爾門)在一次事故後失去記憶後獨自出走,妻子(葛麗亞嘉蓀)後來成為了失憶丈夫的女秘書,幫助他慢慢恢復了過去的記憶。丈夫終於恢復了記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最後兩人擁抱在自己過去的舊宅門前。

    原文的意思是“意外收穫”(Random Harvest),直譯的話也說得過去,要是現在,估計譯者們就這樣翻譯了。在解放前的上海灘,當年的譯者絕對不滿足於字面意思。“鴛夢重溫”四個字,無論從緊扣故事主題,還是字面的文學性和創意性,都是絕佳的代表,而且片名能有效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當該片在1980年代在上海電視臺,幾十年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祖父,依然對這部電影的片名和情節歷歷在目,極力推薦我看這部電影,而且還專門指出這部電影的片名翻譯是難得的經典之作。

    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 (1940)

    把外國電影最佳中文片名的第一名給“魂斷藍橋”,大概沒有什麼大的爭議。原文是“滑鐵盧橋”,要是翻譯成這樣,估計觀眾一定會感到很疑惑。當年在80年代,好萊塢電影只有“內部放映”才能看到,一般觀眾根本無緣看到這部經典愛情悲劇。然而,絕大多數電影愛好者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都知道這部電影的片名,記得當時不少人說:“看看這部電影名字,就知道一定好看”。  這個片名中,譯者能想到“魂斷”兩字不難,最難的是後面“藍橋”二字中的“藍”,真不知道譯者怎麼想到用這個字。 “藍”字暗合影片中兩人相識、相愛、分手的夜晚氛圍,碰巧的是,“藍”在英語中意為“憂傷”。只能驚為天人之選。  “魂斷藍橋”四字,珠聯璧合,辭藻典雅、浪漫傷感、意境深幽,同時緊扣電影主題。是外國電影中文片名翻譯中不可逾越的巔峰之作。  有意思的是,以上中文片名的翻譯,絕大多數都是解放前譯者們的佳作。

    那麼,如何學習以上佳例,給影片一個優秀的譯名呢?

    編大人在此為您整理了份兒內部參考,其中有詳細而系統的指南。

    電影片名的翻譯現狀

    一個好的譯名能極大地促進觀眾的觀看慾望, 而劣質的譯名效果則適得其反, 從而影響其票房價值。再精彩的故事情節, 再唯美的畫面效果都會受到影響。因此, 在翻譯過程中, 既要遵循翻譯原則, 又要兼顧其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就目前的翻譯狀況來看, 影片名的翻譯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音譯,即按照片名讀音直接寫出相應的漢字或拼音。一般情況下用於以人名、地名或反映該民族特有文化的事物命名的電影, 如《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泰坦尼克》(Titanic),《簡愛》(Jane Eyre),《哈利波特》(Harry Porter)。還有一些電影是以主角的綽號來命名,如蜘蛛俠系列,還有教父系列。

    2.直譯,即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 從詞彙到語法結構、句子形式, 大體上不作改變。如《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三個火槍手》(《The Three Musketeers》),《第22條軍規》(《The Catch 22》),《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和《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vles》)。

    3.意譯,即只保持原文內容, 不保持原文形式。有時電影片名過分直譯會讓人覺得難懂, 無法引起觀看慾望, 但透過增詞或擴充套件手段來處理則會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如《壯志凌雲》(《Top Gun》),《飛屋環遊記》(《Up》),《無間道》(《The Departed》),《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七宗罪》(《Seven》)。

    4.混譯,即將音譯、直譯、意譯等多種形式融為一體, 這是影片名翻譯中的常用方法。如“Friends”《老友記》,“Speed”《生死時速》, “The WaterlooBridge”《魂斷藍橋》, “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 “Taxi”《計程車速遞》等。其中《魂斷藍橋》可謂是翻譯中的上等佳作, 如果直譯, 則是滑鐵盧橋, 容易讓觀眾與滑鐵盧戰役混淆, 因此在翻譯中就只直譯了橋, 而根據故事情節將其混譯了。

    5.重新命名,即在直譯、意譯均不能體現影片內容的情況下, 譯者以影片為基礎, 另立譯名。如“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等。

    文化差異與片名翻譯

    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 “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對於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差異現象, 作者擬用例項從人文文化差異、宗教文化差異、生活環境差異、歷史典故差異等幾方面來闡述, 這些文化差異在翻譯片名過程中對翻譯方法、翻譯效果的影響, 以及翻譯時應注意的事項。

    1.人文文化

    任何事物的特性不是憑空產生的, 而都有它過去的文化淵源。如果想在譯名上一鳴驚人, 創造出轟動效果, 那就必須得在文化差異上下一番功夫, 瞭解目的語觀眾的性格文化特徵。

    “Speed”這部影片名稱如果直譯就是“速度”, 但如果譯成《速度》, 相信根本就無法引起中國觀眾的觀看慾望。但最終譯者採取了混譯的方法, 將其譯為《生死時速》, 忠實於原名, 又將電影特色得到體現, 最關鍵的還是迎合了中國觀眾的欣賞喜好, 一聽這四個字就覺得緊張、危急, 速度與生死有關, 引人遐想。同理, “Taxi”譯為《計程車速遞》, “Shooter”譯為《生死狙擊》,Saw”譯為《電鋸驚魂》, 都有同樣的效果。

    2.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泛而深刻地影響民族的信仰以及社會生活。

    如著名的美國電影“Seven”是一部反映《聖經》裡七宗罪過的恐怖片。對於西方觀眾來說, 看到“七”很容易就能聯想到它在西方宗教文化裡的含義, 而不瞭解《聖經》的中國觀眾則很難從“七”裡看出特殊意義, 只不過把文看成一個普通的數字而已。因此在翻譯片名時就採用了混譯, 增加了一些更有利於不同宗教文化觀眾理解的資訊, 譯為《七宗罪》。再如“Friday the13th”, “The Sixth Day”, “The Da Vinci Code”等都是與宗教相關的電影, 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觀眾對宗教的文化理解。

    3.生活環境

    非常經典的一部電 影《壯志凌雲》原名是“Top Gun”, 直譯的話很容易將它誤譯為“最厲害的槍”, 而事實上如果你在美國, 你稍微對軍事感興趣的話就知道“top gun”其實是美國海軍F- 14艦隊戰機訓練學校的程式碼, 而整部影片所表現的是該校培養意志力、團結協作的精神, 因此譯為《壯志凌雲》不僅體現了主題, 而且能讓觀眾朗朗上口, 耳熟能詳。

    再如奧斯卡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 對於絕大部分沒有美國生活經歷的中國觀眾來說是一部難懂的作品, 而它的中文譯名採用了直譯的方法, 命名為《美國麗人》, 這個譯名與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相差甚遠。美華人都明白這裡的American Beauty是一種四季都開花的植物, 在電影中多次出現,象徵著美麗純潔還有愛,因此這部影片的翻譯應該充分傳達影片的愛情主旨。在臺灣它被譯為《美國心玫瑰情》就很妥當,而大陸譯名《美國麗人》則進一步誤導了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生活環境的差異導致社會文化差異, 對於絕大部分沒有跨文化生活經歷的人來說, 非常難以理解不同生活環境下所滲透出的不同社會文化。因此在翻譯一些有特色的環境因素影響的文化背景的影片時, 一定要特別注意深刻地去理解該電影特殊的文化背景, 然後再在片名翻譯上下功夫。

    總之,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差異的因素對翻譯的影響不可低估。我們相信,只有重視文化內涵, 才能使翻譯真正達到傳說中的“信、達、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裡應該怎麼給1歲寶寶一個雙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