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欲問鼎
-
2 # 滄浪水清纓濁足
你是指孔子的儀容外貌吧。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圩頂”就是頭頂中部有凹陷,說孔子出生的時候腦袋頂上像山丘,中低而四傍高,所以起名為丘。
孔子長大後是個大個頭,根據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被後世稱為“長人”,個頭有人說是遺傳他的父親。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其它關於孔子的外貌記載也有很多,有說美的有說醜的,眾說紛紜,值得可信的除了上面說的“圩頂”和“長人”,孔子的外貌還有以下幾個特點:“河目隆顙”“生無須眉”“面如蒙俱”“末僂後耳”“修上趨下”,用今天的話就是長眼大額頭,沒有濃密的眉毛和鬍鬚,面容有似兇惡的神像,上半身要比下半身要長,還有一些駝背,並且耳朵還是往後的。也就是說,孔子的身材比例不僅不勻稱,頭型也異於常人。
《論語》中還有很多關於孔子在鄉在朝的儀容舉止的記載,孔子是非常重視禮的,主要表現在:在朝廷和公眾場所,儀容莊重嚴肅,舉止恭謹自如;他對國君和上級領導,毫無輕慢之心;對工作無翫忽之意;對同事彬彬有禮;他處處注重禮節,表現得一絲不苟;孔子嚴格地按照周禮的禮制對待君主,表示了對君主的發自內心的忠誠和尊敬。
關於孔子的形象,孔子世家裡還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乃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大意是:孔子到鄭國,與弟子走失,子貢四處打聽,有一個鄭華人告訴他說:“我在東門看到一個人,身高九尺以上,高顴 [quán]闊額,很像唐堯;頸似皋陶,肩像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一副不得志的樣子,好像喪家之犬。”子貢連忙趕到東門,果然見到夫子,子貢把剛才聽到的話,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孔子笑著說:“他把我和古聖賢相比,未必恰當,倒是把我形容成喪家之犬,非常妙!非常妙!”
-
3 # 一輩子的事43481006
要說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絕對是孔夫子,這點是無人有異議的。不過,對於孔聖人,世人把好的東西放他身上,壞的東西放他身上,更有甚者把中國落後的原因都放到他身上。
世人都知道孔夫子,但普通人是沒有仔細研究過他老人家的。對於孔夫子的印象大部分都是透過上學時所學,或者網際網路上的一些言論。
首先,先瞻仰一下孔聖人的畫像。如下: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這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孔子的畫像。看上去是不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形象?
你如果認為孔子是位文弱的老爺爺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先從孔子的體型來說。《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當然,以前的尺寸和現在的不同,據考據,孔子的身高大約是在一米八六到兩米之間。在以前古人平均身高比現在低很多的情況下,孔子絕對算得上是“巨人”了。
再從技能上來說,孔子教徒弟教的是六藝。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射和御都是“武”方面的技能。
射:射箭技術。
御:駕駛馬車的技術。
孔子在射和御方面是特別強的。《論語》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段話通俗點說就是,君子別爭這爭那了,如果真要爭的話,那就比比射箭吧!大家比完下來喝喝小酒,這樣就算爭也是君子。
這樣一分析大家明白了吧,孔子並不文弱,相反的,武力值很高。其實,在宋以前,文武是不分家的。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詩天下無雙,但很少有人知道李白的劍術是當時的天下第二。
————————————————————————(我是一條萌萌的分割線)
有一個思想可以說是對華人影響太深了,就四個字“以德報怨”!
不論是教科書還是戲曲作品、影視作品等等,以德報怨的劇情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你如果這樣做了,別人都會稱讚你,你自己都可能以為自己的人格昇華了。
這種思想,大家都把帽子戴在孔夫子的頭上的,認為是聖人教我們的,聖人說的就是對的。事實是這樣嗎?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這段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贊成以德報怨的。孔子還說過一段更直接的話,曰:“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
-
4 # 王松林
孔子長的出奇的醜,孔子剛出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中間凹陷,就好像是一個山丘,他的母親給孔子取名:孔丘。
長大後的孔子,鼻孔外翻,眼睛凸出,大暴牙齒,大耳垂肩,雙手過膝,身材不勻等特徵。但是這些僅僅是孔子的外部形象,孔子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他臂力過人,曾單獨推出陷入泥潭的馬車。孔子酒量也是深不可測,周遊列國,豪宴百次,以一擋十,但是從來就沒有喝醉過。
孔子的相貌,《史記》上記載說他“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子世家》上也有同樣的記載。我想司馬遷離孔子的時代比我們要近的多,所以他記述的孔子的樣子要比後來的人更接近實際情況。所謂的圩頂,根據《索引》的解釋,就是“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這樣看來,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其模樣並不能令人十分恭維。《史記》上又說,孔子成年後“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根據吳承洛先生《中國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19.91公分,那麼孔子的身高就當有今天的1.91米還要多一點,至於孔子有沒有鬍子,史料上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好臆想。不過據我看來,孔子即使有留有鬍鬚,也不會是後來人畫的那樣的長髯。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古人似乎是以長髯為美的,如《漢書》稱漢高祖劉邦“美鬚髯”,《三國志》也說關羽“美鬚髯,故(諸葛)亮謂之髯。”可見古人是以有長髯為美的。孔子既被人稱為聖人,如果真的是長髯的話,況怕史書上早就要大書特書幾句了。但司馬遷都沒有寫進去,怕還是沒有的可能性較大。
關於孔子的面孔,《孔叢子》說他“河目隆顙”,是個長眼高顴骨的人,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奔顱頭。《荀子》上則說“仲尼之狀,面如蒙亻其 。”蒙亻其 是上古時代人們避邪驅鬼和送葬時所用的神像,既然是用來嚇唬鬼魅的,其樣子猙獰可怖自然可以想見。史料上留下了一段這樣的記錄。那是當年孔子倉惶從宋國逃出以後,在鄭國又和門人走散了,有人見他獨自可憐兮兮地站在東門的城牆根下,就對到處找他的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傳說中堯正是瘦長的身子,“河目隆顙”的腦袋,而“皋陶之狀,色如削瓜”,面板泛著青色,禹的身高據史載正是九尺二寸。說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說他還是個腰長腿短的人吧。
春秋戰國時期,會看相的人很多,但以姑布子卿最為著名。姑布子卿相術精明,而且他的相術和解法也不同於一般的相士。有一次他為孔子看相,留下“喪家之狗”的說法,透過子貢和孔子間接交流,有不同於一般相士的風格特色。
一天,孔子從衛國的東門出去,姑布子卿的馬車也正迎面而來。孔子對弟子說:“你們二三個人趕車迴避一下,有個人要過來。他一定是為我相面來的,要記住他說的話。”
這時,姑布子卿也對弟子們說:“你們二三個人趕車迴避一下,有一個聖人要過來了。”
孔子下車步行,姑布子卿迎面看他走了五十步,又從後面望著他走了五十步。然後姑布問一旁的子貢說:“這個人是做什麼的呢?”
子貢說:“他是我的老師,就是人們所說的魯國的孔丘啊!”
姑布子卿說:“是魯國的孔丘嗎?我聽說他好久了。”
子貢問道:“您看我老師的相怎麼樣?”
姑布子卿說:“他有著堯帝的額頭,舜帝的眼睛,大禹的脖子,皋陶的嘴巴,從前面看上去,氣宇軒昂像是一位帝王;從後面看上去,兩肩高聳,脊背瘦弱,只有這一點趕不上四位聖人啊!”
予貢嘆了一口氣。
姑布子卿又說:“你憂慮什麼呢?四處奔波不辭辛勞艱苦、能言善道並不用來為己謀求。遠遠望去羸弱像“喪家之狗”,您憂慮什麼呢?憂慮什麼呢?”
子貢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對姑布子卿的評價沒有意見,惟獨推辭了“喪家之狗”的說法。孔子說:“這我哪裡敢當呢?”
子貢問:“他說您不怕辛勞艱苦、不為自己謀求,我能理解;然而有如‘喪家之狗’是什麼意思呢?為何您說承擔不起呢?”
孔子說:“難道你沒有見過喪家的狗嗎?那喪主的屍體已經裝斂入棺槨, 祭品已經擺好且開始祭祀了,而那喪家狗還東張西望,尋找著它的主人。喪家狗不得志,然而還在尋找著、想有所作為哪!但現在上無英明的君王,下無賢士和優秀的地方官,王道已經衰微,教化失落了,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勢眾的欺侮勢單力薄的,百姓隨心所欲,毫無紀律和規範。他以為我孔丘還想承擔改變世局的重任,能為天下做點什麼,這我哪敢當呢?”(資料來源:《韓詩外傳》)
姑布子卿相人神準,他觀察孔子外貌氣宇軒昂,猶如帝王之範,只是脊背瘦弱顯示沒有帝王之命,奔伊波勞苦必是難免。他也一直聽說了孔子的淑世理想和積極力的行動,當他直面孔子時,一定觀察到孔子內心對世道敗壞的深切憂患,表露無疑,所以連說了三次“子何患焉”給孔子打氣!
孔子為人謙虛為懷,盡人事聽天命。他在亂世中抱著淑世的理想,東奔西走,也經歷了受困、絕糧的遭遇,幾乎喪命。當時,歷盡風霜的孔子心中非常清楚,在分崩離析的亂世中,想要重整道德、挽救世風日下的世道,回到古風悠悠的時代,單憑他一個人的力量,看不到曙光,所以他以謙辭來回應。
然而,不管在順境、在逆境,孔子都沒有放下道德救世的希望。他在政治領域無法施展人生的抱負,轉而教育英才為後世傳播道德種子、為後代培育希望。後人稱讚孔子是“萬世師表”,宛然散發著無冕王的光芒。這符合了當時姑布子卿面相所知孔子的人生——不辭辛勞、善用言辭傳播道德聖學、氣宇軒昂的無冕王。
子貢按照那人的指點果然的原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後莞爾笑道:“外貌說的還在其次,倒是‘像喪家之狗’這句話,說的太神似了。”他老人家在恢諧中對鄭人的描述基本上還是認可了,這與司馬遷和荀子的記述也是非常吻合的。沒想到我們的至聖先師個子雖然很高但身材上下卻不大成比例,腦袋頂上凹陷而前額又凸起,面板泛青,長相竟是這般的令人失望。
-
5 # 李曉貌
我個人對於孔子的瞭解: 是晏哥跟我們講《論語》時才開始的。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那坎坷不幸的落魄者,而是一位給人啟迪、令人奮起的智慧老人。在儒家文化源遠流長的長河裡,他的智慧一直滋潤著我們華夏兒女,讓我們心中的精神大樹拔節生長,讓我們的精神後花園花香四溢。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學生顏淵曾經喟然嘆感嘆。是什麼讓孔子的大弟子會有如此感慨?答案很簡單,是孔子教書育人的智慧。作為老師,他為我們最先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在一場言志的千年對話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我們看到的是老師的春風化雨,老師的循循善誘;或喟然,或哂笑,我們看到的是老師的因材施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深深懂得率先垂範的重要性,他總是用自己良好的的品質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著自己的學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孔子更懂得愛是教育的核心,顏回的死他悲慟大哭,放眼當下教育,能為學生做到不隱無私的能有幾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愁。”處在那樣的亂世裡,是什麼孔子在混亂之中抬起高高的頭顱挺起脊樑一路向東了?答案很明白,是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告訴我們要懂得尊重的內涵;“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他教導我要一諾千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讓我們領悟成全的美德;“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他提醒我們保持君子的風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告誡我們反省自我的方法。“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箴告我們學會慢與靜......在孔子的為人處世的智慧裡,我們清楚的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且歌且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處於困厄之中的孔子,以微笑面對坎坷,以樂觀笑傲漂泊。因此,在這位智慧老人身上我不僅僅看到的是智慧上的光芒,我更看到他對自己思想的執著與堅持不懈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孔子倔強的給予那個時代擲地有聲的回答,他把佈道的足跡留在齊魯的大地上;“朝聞道,夕死可矣。則是他對自己心中的光的堅守;”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則是他上下求索,不知懈怠的明證。千百年來,他早已將自己的執著與堅持點成了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後人摸索的道路。
如果可以,我們為何不學學孔子,在人生的路上如他一樣優雅而從容,淡泊而清醒,樂觀而豁達徐徐而行?
-
6 # 易知明天
把《易經》版本和《周易》版本認真讀三遍後,你就會知道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這裡特別提醒《易經》比《周易》是早得多的書本…
-
7 # 流憩文學漫談
孔子個人形象?
一、首先,那必然是高啊!
怎麼講?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這個長,不必懷疑,它就是長短的長。一個人高到被稱作“長人”,究竟有多麼高呢?先秦一尺大約合現在23cm,單九尺就有現在207cm,可見孔子之高大。
二、身體強健
《史記·孔子世家》寫孔子的身世是這樣的“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大意不用細講,大家心裡應該都清楚。注意,生孔子的時候,他父親已然七十歲了,他母親大約也就十七八歲,而孔子胚芽產生之地在室外,這樣不確定因素極多的地方,還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懷上孔子,最後誕下孔子。由此可見,孔子的父母身體素質都是很好的。從遺傳的角度看,孔子的身體也應該問題不大。
從現實來看,周遊列國,舟車勞頓,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熬不住的。而孔子能在周遊結果經受身體之疲乏,並且無君主採納他的政論,又經歷了心理之打擊,這樣的雙重打擊並沒有將他打垮,他還興致勃勃地編書教書。
這是身心素質俱佳的奇才呀!
三、真實鮮活
提起儒家,似乎都是古板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其實這就基本是被改造過的朱熹的思想了,和孔子的思想差得遠了。
孔子不要求人做個無欲則剛的假人。他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這樣大快人心的話。
他也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這樣鼓勵放鬆娛樂的言論。
這個問題下有一眾神化了的孔子,可是在神之外,孔子更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
8 # 風豫同州C
孔子,是萬世之師,文化拾荒者,儒家創始人,然而,除了這些高山遠止的封位,歷史上真實的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2500年以上之積累,孔子集其大成者。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2500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程序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魯昌平鄉郰邑人,因叔梁紇(孔子父)為郰大夫,遂終居之也。
孔子父母在尼丘山祈禱送子,遂為他起名曰“丘”,字“仲尼”。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這樣描述孔子道:“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也就是說,孔子生下來頭頂有一凹陷,如丘壑,所以就給他取名為“孔丘”。但錢穆先生在《孔子序》中說:“司馬遷之孔子世家,一則選擇材料不謹嚴,真偽雜糅。一則編排材料多重複,次序顛倒。後人不斷加以考訂,又不斷有人續為孔子作新傳,或則失之貪多無厭,或則失之稽核不精,終不能於孔子世家以外別成一愜當人心之新傳。”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孔子非常看重自己的貴族身份。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孔武有力的勇士,其正妻施氏,和絕大多數封建女性一樣,一連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然而禍不單行,更不幸的是,妾好不容易為孔父叔梁紇生了個兒子,取名為孟皮,可誰知,這個長子偏偏有足疾。為解決家門血脈相傳的問題,叔梁紇迎娶了少女顏徵在,或許是老年得子,還未等到孔子長到三歲,孔父叔梁紇就駕鶴西去,而十四年後,也就是孔子十七歲時,其母顏氏也病逝。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即是說孔子小時候就不像一般的兒童那樣好玩耍,而是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練習磕頭行禮,以此為樂,是“士族家庭中好兒童”。
回覆列表
孔子雖然後世被尊稱為聖人,但真正的孔子並不是後世封建王朝塑造的那種聖人。從學問見識,思想深度等方面說,孔子無愧於聖人這個稱號,他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思想家教育家。但他也有血有肉,是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淵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仍然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為此甚至不恥下問。他的思想自漢武帝后成為封建王朝的治國思想,趙普更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他思想的博大精深。他教育的成就無人能及,雖不太多,僅弟子三千,但卻有七十二賢,都是各方面的精英。
孔子也是個凡人,也食人間煙火,收取微薄的學費養家餬口。也會生氣,斥之“朽木不可雕也”。他並不是很多人眼中的文弱書生,後人據史料計算出他一米九多,武功應該也不錯。六藝是他所善長的,其中的射御就與軍事有關,而與齊會盟中還記錄他殺過兩人。有人說他只是思想家,並沒實際治理能力,這是很全錯誤的。不管在外交與內政上他都顯示了卓越才能,尤其是在中都宰時,使他的治國理念得到完美體現。可是他生不逢時,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展示機會,才被後人認為只是個空談的思想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