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風暴
-
2 # 兵器世界
希特勒對突尼西亞的態度是和隆美爾有很大區別,已經苦戰非洲一年有餘的隆美爾深刻的認識到同盟國的武器與兵力都遠飛德軍能夠媲美,再加上軸心國無法控制地中海補給線的制海權,再多的部隊停留在突尼西亞都是惘然,而且當時同盟國的攻勢日漸加強很多德國軍人都認識到戰爭即將在本土進行。
電影《刺殺希特勒》中施陶芬貝格服役於突尼西亞軍團期間就說過“沒準一年之後我們就需要兵力防守柏林”,這表達了大多數德國軍官對戰局的消極與擔憂,凱瑟琳和隆美爾這兩位非洲主要將領都是這類人物。但是作為總攬全域性的元首希特勒明白失去了北非這道防線就意味著整個南歐海岸線都將變成前線,一道大西洋壁壘已經耗盡帝國財力,這時候他不可能再給自己創造一條海岸壁壘。
希特勒曾說突尼西亞可以守10個月甚至更久,再次拖住美軍反攻歐洲大陸的步伐給他解決東線問題爭取時間,可見希特勒不願意放棄突尼西亞就和他不願意放棄斯大林格勒一樣,是為了向南歐或者東烏克蘭戰線增兵爭取時間,正是第六集團軍33萬人在斯大林格勒拖住了蘇聯100多萬兵力才讓曼施坦因有機會守住南線;同理他隆美爾堅守突尼西亞也能保證南歐的安全。
因此,在1943年希特勒動用海軍潛艇和空軍運輸機ME323“巨人”,將大批的援兵和裝備運到突尼西亞,其中包括第503重灌甲營和赫爾曼戈林師等主力部隊,到1944年軸心國在非洲突尼西亞的兵力突破了30萬人,主張突擊反擊的隆美爾甚至有能力挫敗美軍的進攻,這是由於美軍缺乏經驗,在非洲軍團反擊蒙哥馬利的第七集團軍時再一次遭受挫敗。
-
3 # 戰略論
希特勒不願意放棄突尼西亞,更多的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放棄這裡,意味這德國和義大利在北非的作戰比徹底的失敗而告終,這對於本就脆弱的義大利而言是沉重的打擊。而且就軍事角度而言,軸心國在丟掉突尼西亞這個北非最後的立足點後,盟軍的下一步肯定是登陸義大利或者法國南部,軸心國將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兵力去防守這些漫長的海岸線,兵力更加分散。
儘管這些考慮都不無道理,可是在達成上述意圖的前提就是德意聯軍的非洲集團軍群能否堅守住突尼西亞這個橋頭堡,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能否為這支幾十萬的軍隊提供安全可靠的補給。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懷疑的,地中海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日益向盟軍傾斜,對於義大利同突尼西亞的海峽補給線封鎖也越來越嚴重,而沒有物資補給的軍隊根本難以做長久的堅守,崩潰是必然的。
而且就戰略而言,突尼西亞背靠大海,而且縱深很淺,完全是一個絕地,非洲集團軍群不能做大範圍的機動作戰,一旦防守失敗整個非洲集團軍群將無處可逃。試想在沒有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將數十萬的軍隊運回義大利簡直是不可能的。所以無論如何非洲集團軍群都不應該再留在突尼西亞了,不管突尼西亞有多大的戰略價值。
希特勒的不適合實際軍事原則的盲目堅持,讓軸心國在地中海的形勢更加惡劣,由於補給的斷絕,在突尼西亞的非洲集團軍群僅僅在抵抗了10左右就已經彈盡糧絕,無路可退的他們最終被迫投降。軸心國損失大量的有豐富作戰的經驗的老兵,而這25萬人的損失僅僅換來了拖延盟軍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無疑是極大的浪費。更加深遠的影響就是,突尼西亞的丟失讓軸心國最終還是不得不面臨加強海岸防禦的問題,而原本非洲集團軍群可以用於此處,但是現在希特勒不得不在從其他戰場抽調新的部隊來加強義大利的防禦,而義大利的精銳在突尼西亞全部損失後,剩餘的部隊已經毫無鬥志了,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這個國家就全面崩潰了。
希特勒所謂的政治考慮最終讓其不得不面臨更大的政治和軍事危機!
-
4 # DDG的老船塢
希特勒不放棄突尼西亞的考慮大致可以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
北非尤其是突尼西亞對於屏護義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至關重要,所以在盟軍發起火炬行動之後,軸心國迅速做出了放棄利比亞佔領突尼西亞的決定
戰略方面,堅守北非橋頭堡是作為義大利的屏障的戰略需要,如果丟掉了北非,那麼義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就直接暴露在盟軍兵鋒之下,如果北非守不住,那麼西西里必然危殆,而西西里丟失,義大利本土就將直接暴露,而義大利本身就是希特勒把墨索里尼忽悠瘸了才參戰的,到1942年底義大利上下厭戰情緒已經非常嚴重,如果要繼續拉住義大利,那麼就不能讓義大利本土落入盟軍兵鋒之下,那麼保留北非橋頭堡在戰略上就是必須的選擇。
突尼西亞距離西西里島非常近,而且擁有突尼西亞和比塞大兩座良港,對於北非軸心國軍隊來說,突尼西亞是最適合防禦的地區
而放棄利比亞而佔領維希法國統治下的突尼西亞則是處於戰術和補給的目的,突尼西亞是北非深入地中海的一個突出的半島,距離西西里島最近只有180公里左右,而突尼西亞半島北端有兩座條件不錯的港口突尼西亞港和比塞大港,德軍認為從義大利前往突尼西亞的海運和空運是在西西里和撒丁島航空兵的保護下,而且海運還可以藉助雷區的掩護進行夜間偷運,而42年底順利進行的增兵行動又加深了這一印象,所以當時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對於守住突尼西亞橋頭堡在戰術上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42年底向突尼西亞增兵順利完成,大大增加了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維持西西里——突尼西亞補給線的信心
但是希特勒和德意統帥部都誤判了盟軍的工程能力和盟軍海空兵力的打擊能力,到43年初,盟軍已經將航空兵基地推進到了突尼西亞前線,馬耳他的海空軍基地也得到了加強,突尼西亞軸心國軍隊的補給線很快就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而喪失了補給的軸心國軍隊迅速崩潰,很快全軍覆滅。
43年3二三月前後盟軍在突尼西亞前線的空軍基地完成部署,配合海上力量很快就徹底摧毀了軸心國的海空補給線
-
5 # 戰壕
希特勒不放棄突尼西亞甚至為其增兵,主要是出於戰略局面的考慮,結果其嚴重誤判了局勢,白白葬送了30萬德意聯軍和大量武器裝備。
首先是保護義大利以及德國南翼。突尼西亞距離西西里島很近,而且距離義大利本土也是如此,可以說是捍衛義大利本土以及西西里島的門戶,只要守住突尼西亞,那麼盟軍就無法對義大利本土以及德國南翼造成威脅,這樣一來義大利就會老老實實跟著德國,而且德國也沒有南翼的危險,這是希特勒決心守住突尼西亞的關鍵原因。
然後就是現實可能性了。希特勒在此之前就知道美軍也即將登陸北非,協同英國作戰。但是希特勒認為在突尼西亞,德意軍的補給距離大大縮短,將不會出現隆美爾之前遇到的補給困難。再加上非洲軍在之前的補給困難的情況下還是打了很多勝仗,如今補給更加充分,完全可以應對英美軍。
所以在這樣的考慮之下,最終希特勒讓阿尼姆將軍率領第五裝甲集團軍前往突尼西亞,增強軸心國在北非的力量。但是此時的英美軍作戰力量也已經大大增強,尤其是航空兵力量,對德意軍的補給造成了巨大麻煩,英軍甚至已經佔據了的黎波里,最終北非戰局迅速惡化,德意軍在丟失突尼西亞城之後走投無路,選擇投降。
-
6 # 地圖帝
地中海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陸間海,北岸是歐洲,南岸是非洲,東岸是亞洲。地中海只有兩個狹窄的出口:西邊的直布羅陀海峽,東南邊的蘇伊士運河。整體上,地中海呈扁平狀,東、西長,南、北窄。不過,在地理上,地中海約以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以南的潘泰萊里亞島為界,可以分為東地中海與西地中海兩個部分。 人們對潘泰萊里亞島以北(東北)的西西亞島再熟悉不過了。而與西西里島隔岸(中間有潘泰萊里亞島)相對的北非古國突尼西亞,名氣就不那麼大了。 名氣不大,不代表戰略地位不重要。比如咱們都知道英屬直布羅陀的重要性,實際上,“受害者”西班牙在直布羅陀海峽南岸,也有軍事要塞——休達。摩洛哥認為休達是自己的地盤,成天罵西班牙。同時,摩洛哥還佔領了西撒哈拉…… 突尼西亞這個國家非常有意思。首先是輪廓,突尼西亞南、北較長,東、西較窄。仔細看突尼西亞地圖,像不像一隻正在大海中由西向東快樂旅行的海馬?突尼西亞東北部有一個卡本半島,著名的卡本海戰就發生在這裡。卡本半島,遠遠望去,就像海馬先生的大長嘴。而義大利潘泰萊里亞島,就像是飢餓的海馬先生眼前最可口的食物。更神奇的是,突尼西亞的首都突尼西亞市,正好位於卡本半島與非洲大陸連線的部分。看上去,突尼西亞市簡直就是海馬先生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神。突尼西亞最南部,也就是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之間的三角地帶,像不像海馬先生的尾巴? 突尼西亞是北非五個阿拉伯國家中面積最小的國家,只有16.3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咱們國家的河南省(16.7萬平方公里)。突尼西亞地少人多的矛盾非常突出,人口達1140萬。突尼西亞人能實際利用的本國面積,實際上不可能有16.36萬平方公里。 首先,突尼西亞南部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交界處,是艾卡耶德沙漠,這裡幾乎“寸草不生”。艾卜耶德沙漠呈南、北狹長狀,沙漠的北盡頭是幾乎將突尼西亞一截為二的傑裡德鹽沼,自然也無法住人。突尼西亞東南部與利比亞接壤地區,北邊是鹽沼地帶,南邊是沙漠。突尼西亞西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處是特貝薩山,山區也沒多少人。 綜合來看,突尼西亞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既突尼西亞的北海峽東海峽。突尼西亞市就位於北海岸與東海岸的連線帶上,人口225萬。此外還有比塞大、本阿魯斯、凱魯萬、蘇塞、斯法克斯、加貝斯等突尼西亞的“大城市”。 突尼西亞面積不大,也沒有什麼資源,不像中東那夥靠天吃飯的幸運者。但是,在歐洲人看來,突尼西亞是一塊巨大的肥肉。無他,突尼西亞位於非洲的頂部正中,地中海南岸分界線,正北又是義大利。在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之前,地中海東部的國家要進入大西洋,必須經過突尼西亞附近狹窄的海域,才能到直布羅陀海峽。換言之,誰卡住了突尼西亞海峽,就等於在唯一的公路上設一座收費站,不發財也難。 最早看中突尼西亞戰略地位的,可不是現在的歐洲人,而是二千多年的歐洲人。那個時代,古羅馬帝國正是最強盛時,但他們有一個足以致他們於死地的強悍對手——迦太基。迦太基就在現在的突尼西亞建國,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市,就是當年迦太基的國都。當年,西西里島還是迦太基的,距離亞平寧半島南端咫尺之遙。這麼比喻,西西里島之於羅馬,就相當於遼東半島之於京津。羅馬幾乎是傾國之力,於公元前241年打敗迦太基,拿下西西里島。 羅馬的目標絕不是固守亞平寧半島,而是要徹底消滅迦太基,否則羅馬的皇帝們是睡不著覺的。公元前146年,羅馬滅亡迦太基,拿下突尼西亞後,羅馬帝國在非洲北部,向東、向西都有了巨大的戰略迴旋空間。幾百年後,阿拉伯人進入北非,佔領了突尼西亞,非洲西北部和歐洲西南部受到了嚴重威脅。阿拉伯人就是以突尼西亞為基地,向西佔領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並跨海進攻西班牙、葡萄牙的。 近幾百年來,歐洲列強崛起,紛紛躥到非洲發展殖民地。按說,距離突尼西亞最近的義大利最“應該”拿下突尼西亞。但是,1,則義大利在十九世紀後半葉才統一,起步較晚;2,遠比義大利強大的法國警告義大利:不要沒事找事。義大利懼怕法國,只好放棄突尼西亞,改去欺負面積比突尼西亞大,但人口比突尼西亞少的利比亞。 二戰時,英國、美國與德國、義大利的戰場不僅在歐洲,也在北非。這時,突尼西亞特殊的地理優勢就顯示出來了。以突尼西亞為直線,向南直切,直接就切到了奈及利亞與喀麥隆交界處,這條直線以西是西非(北非西部),以東是東非(北非東部)。誰佔領突尼西亞,就等於控制非洲這輛老爺車的“方向盤”。 1943年3月,盟軍集中火力,進攻由軸心國控制的突尼西亞。這是一場苦戰,問題的關鍵在於,盟軍的補給線距離突尼西亞太遠,拉的太長。而軸心國義大利最南端,距離突尼西亞不過一條狹窄海峽的距離,相當於主場作戰。希特勒相信德軍的實力,再加上突尼西亞這個“主場”,他認為德軍可以在突尼西亞堅持幾年,死死牽制住盟軍主力。圖-突尼西亞人 只是結果太讓他失望。當年5月7日,突尼西亞首府突尼西亞市被盟軍攻佔。同時,盟軍還切斷了突尼西亞與西西里島之間的海上通道,對突尼西亞之德軍、意軍“關門打狗”。僅精銳的德軍就被盟軍俘虜12.5萬人,嚴重打擊了希特勒繼續堅守的信心和能力。反過來看,如果德國堅守住突尼西亞,整個北非戰爭的結果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回覆列表
先看突尼西亞概況:
突尼西亞共和國,人口1140萬,國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5%,耕地佔國土面積的17%。
如果把突尼西亞放到世界各國中間去比較,這是一個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中等國家,似乎沒有多少價值。但在北非地區,突尼西亞的戰略位置重要性卻是不容置疑的。
突尼西亞地理位置重要突尼西亞處於地中海中部地區,和義大利半島隔海相望,距離西西里島只有200公里。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突尼西亞依靠絕佳的地理位置,就已經成為地中海霸主,那時候這裡叫做迦太基。
在二戰時期,突尼西亞的地理位置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時北方的義大利是德國的盟友,所以只要將突尼西亞控制,就可以將地中海一分為二,英華人想要支援埃及就必須繞過好望角,多走10000多公里的海路。
而且,只要德意聯軍佔領突尼西亞,向東可以輕取埃及,向西可以威脅摩洛哥,完全佔據戰場上的主動權。
突尼西亞的環境也很好北非地區90%的土地被沙漠所覆蓋,終年炎熱乾旱,大部分地方都不合適人類生存,但是突尼西亞在地中海沿岸卻有廣闊的平原,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這裡降水豐富,是世界橄欖的主要種植區,也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區。
再加上接近義大利半島,突尼西亞完全可以建設成為德意聯軍進軍非洲的橋頭堡!
以上原因,讓同盟國和軸心國圍繞突尼西亞的戰爭打的異常激烈,因為假如丟掉突尼西亞,英軍有可能被逐出非洲,甚至丟掉印度。
希特勒在突尼西亞的失敗突尼西亞戰役,是敗在綜合國力的不足。這場戰役,盟國總兵力50萬,坦克1500輛,飛機數千架;德意聯軍35萬,坦克200輛,數千架。看上去雙方實力差不多,但現代戰爭打的源源不斷的後勤補給,這正是德意聯軍的短板。
戰役開始前,盟軍就封鎖了義大利通往突尼西亞的海上航線。而盟軍對戰場的支援能夠一直保持暢通,僅在開戰的前3個月就向前線運輸了上百萬噸物資。
盟軍在突尼西亞戰役的勝利,讓他們有了攻打義大利本土的基地,同時也鼓舞了義大利人反抗法西斯的信心。2個月後墨索里尼被撤職,並被監禁在阿布魯齊山大薩索峰頂。可以說,突尼西亞戰役的失敗,不僅讓希特勒失去了北非,也失去了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