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庭州行者
這個不可一概而論。有些被帝王稱為“某父”的人結局就很好,但有些人的結局就比較悲慘。說到底,最終的結局,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其中能夠在生前風光無限,而且得以善終的,莫過於三個人,管仲,諸葛亮和郭子儀。
先說管仲管仲可以說對於齊桓公的霸業,起著最主要的作用。說起來管仲並不是一開始就追隨齊桓公的。話說齊僖公死後,齊襄公繼位,齊襄公是齊僖公的大兒子,齊僖公還有兩個兒子,一為公子糾,另一位是公子小白。管仲和自己的好友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齊襄公12年,齊國發生內亂,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流亡外國,此時他們都想趁著內亂登上齊國國君的寶座。管仲為了讓公子糾提前趕到齊國,還曾經射傷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並沒有死,而是加速提前趕到齊國,並登上齊國國君之位,是為齊桓公。
對於曾經意圖射殺自己的管仲,他並沒有處死。一來是因為鮑叔牙求情,二來是管仲的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齊桓公認為之前那是各為其主,現在既然大局已定,那麼就應該重用人才。於是齊桓公在和管仲連續交談三個日夜後,發現管仲的確很有能力,於是拜他為仲父。
而管仲也沒有讓齊桓公失望,他在當上齊國相國後,進行了大量的改革。經濟上,他利用齊國靠近大海的“魚鹽之利”,大力發展商業,同時預設土地私有制合法,大大提高了齊國的軍事實力;政治上和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利用周天子的名號擴大影響力,並且幫助受到北方少數民族襲擊的國家作戰,討伐山戎;並且大力發展軍事,招攬人才,使得齊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管仲之所以能善終,一方面是因為齊桓公對他的賞識與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在於他自己有能力,並且並不過多的去忤逆齊桓公,踏踏實實辦事,而不去搞政治鬥爭
再說諸葛亮諸葛亮之所以被劉禪稱為“父”,是因為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告誡劉禪的。而諸葛亮在處理與劉禪的關係時,也的確是像父親對兒子一樣。但諸葛亮並沒有越權的舉動,他將君臣,父子這兩個關係的平衡點把握得很好,以至於劉禪對他信任且感激。諸葛亮北伐期間,劉禪多次派使者慰問,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大哭。
諸葛亮之所以能善終,一是是因為蜀漢政權的一切都離不開他;二是他實在沒有遭到君主誤會的地方,勤勤懇懇,一心為國,且對劉禪照顧有加;三是劉備的安排,劉禪不能不從。
下面說郭子儀郭子儀此人的一生相當傳奇,他是軍人起家。在安史之亂時,他多次打勝仗,並且光復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唐代宗時期他又單騎退回紇大軍,並且與回紇聯合,大破吐蕃,從此吐蕃聽到郭子儀的名號,便聞風喪膽。在吐蕃佔領長安時,也是他再次收復長安。
他的一生可謂戰功赫赫,可以說,唐朝之所以可以在安史之亂後成功續命一百年,郭子儀功不可沒。他晚年被唐德宗尊為尚父。
郭子儀的善終,得益於他並不干預皇帝執政,始終保持一個做臣子的人應有的姿態,雖然戰功赫赫卻並不居功自傲。並且,因為他為唐王朝的延續立下大功,統治者實在沒有理由去對他不利。
而不得善終的人則更多,呂不韋,張居正這些,數不勝數。
說到底,作為權臣,能否善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人是否能始終認清自己“臣子”的地位,是否一心為公(至少表面上)而不是用權力去培養自己的勢力。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帝制時代君王稱臣下為父母可以說是一種極高的禮遇,那麼究竟有哪些人獲此殊榮呢?
春秋時代齊國大臣公孫無知篡位,齊襄公被弒殺,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被迫流亡國外。後來齊國大臣們又發動政變殺死了公孫無知,隨即迎接公子糾回國復位。這事本來和公子小白沒關係,可公子小白仍然在自己的師傅鮑叔牙的輔佐下打算搶先回國奪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得知公子小白也要回國就在半路上截殺公子小白,結果他的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帶掛鉤上,公子小白隨即以裝死躲過一劫。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於是放慢了回國的腳步,結果小白搶先回國登基,隨即發兵討伐收留公子糾的魯國。魯國在齊國的軍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將管仲交換齊國。此時公子小白已是齊國國君齊桓公,他在鮑叔牙的建議下拜管仲為相併稱管仲為“仲父”。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將齊國打造成為春秋時代首任霸主。
戰國末期陽翟的大商人呂不韋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機緣巧合之下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見到了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庶子異人,作為秦王不受寵的庶出之孫被打發到趙國做人質的異人被呂不韋視為奇貨可居,於是在他一番運作之下異人被確立為安國君的世子並在安國君繼位後成為秦國太子,安國君死後已改名為子楚的異人成為了秦國國君莊襄王。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呂不韋曾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秦始皇嬴政的生母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妾,後被轉手贈予秦莊襄王,秦莊襄王死後趙姬和呂不韋舊情復燃。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為免引火燒身而推薦嫪毐代替自己入宮伺候太后。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嫪毐謀反,呂不韋因此事受到牽連而被髮配蜀地,惶恐之下的呂不韋飲鳩自盡。
秦末項梁、項羽叔侄起兵反秦,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范增前往投奔,被項羽尊為“亞父”。儘管表面上看:項羽對范增禮遇有加,然而其實項羽從骨子裡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對包括范增在內的任何人的意見多不能採納。劉邦的謀臣陳平抓住項羽多疑、自大的特點利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同范增的君臣關係——項羽的使者來了,劉邦叫人準備豐盛筵席,捧著佳餚正要進獻,細看使者,故意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項王的使者。”便更換佳餚,改以粗食供項羽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項羽,項羽就懷疑范增與劉邦有私情,漸漸奪去范增的權柄。范增一怒之下說道“: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為之。請賜給我這把老骨頭回歸故里吧。”項羽允許范增辭歸。范增啟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
公元223年二月蜀漢昭烈帝劉備在白帝城病危,臨終託孤於諸葛亮。根據劉備遺詔:後主劉禪當以侍奉父親之禮待諸葛亮,因此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此後諸葛亮儘管身為臣下,卻實際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他平定南中,為蜀漢建立了穩固的後方根據地;重修與東吳的關係,構建一致對抗曹魏的同盟陣營;六出祁山,試圖奪取關中進而攻滅曹魏。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在諸葛亮實際執掌蜀漢朝政時期他和劉禪保持著較為和睦的關係,諸葛亮最終的結局在歷代被君王待以父禮的人中也算是得以善終——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劉備遺詔明確要求劉禪待諸葛亮以父禮,劉禪不能不遵;諸葛亮對自己和劉禪之間這種特殊的君臣父子關係掌握得恰到好處,沒過分刺激劉禪;蜀漢政權除諸葛亮之外的確也沒更能勝任丞相一職的人選了。不過在表面的和睦相處之下隱藏的依然是勾心鬥角——事實上劉禪之所以重用宦官黃皓就暗含分諸葛亮之權的意圖。
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由於他死前未立遺詔,於是八旗旗主貝勒們開會商議繼承人選問題。在多爾袞的堅持下愛新覺羅·福臨被擁立為君,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正是在多爾袞的謀劃下清軍得以入主中原定鼎燕京,一時間多爾袞權勢煊赫,連順治帝也要稱他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兩個月後順治帝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將其掘墳鞭屍。
-
4 # 平沙趣說歷史
稱臣下為父母的帝王國君並不多,總體來說,非昏即明,一箇中肯的都沒有。而那些被他們稱作父母的臣下,也沒幾個有好下場。
1、周武王和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別號飛熊。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
周文王去世後,周武王即位,尊稱姜子牙為"師尚父" 。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被封在齊國,是齊國的締造者,也是周滅商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
結局: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都鎬京,善終。
2、齊桓公和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管仲乃是華夏第一相,輔佐齊桓公大興改革,富國強兵。管仲助齊桓公稱霸,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並提出“尊王攘夷”,抗擊威脅華夏的異族,孔子稱讚“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可見管仲當為華夏文明的守護者。
因為管仲的功勳,齊桓公對其極為尊敬,稱之為“仲父”,意為“僅次 於父親的人”。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善終。
3、秦始皇和呂不韋。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 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呂不韋以奇貨可居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後,呂不韋成為相國,封文信侯。
異人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即位,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秦國。
呂不韋執政期間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為秦王政兼併六國作出重大貢獻。
秦王政親政後,以雷霆手段剷除了嫪毐集團,呂不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十餘年後,秦王政一統六國,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4、項羽和范增。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從不叫他的名字,只尊稱為"亞父"。但項羽對范增的關鍵建議都沒采納,比如鴻門宴殺劉邦,項羽最終放棄。
後來項羽中離間計,范增被項羽猜忌,憤而辭官歸裡,途中病死。
5、劉禪和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的故事不用多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病逝五丈原。
6、順治帝和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其兄清太宗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皇帝,上廟號“清成宗”。
然而僅僅兩個月後,順治帝就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才為多爾袞平反。
7、高緯和陸令萱。
陸令萱,原姓步六孤,鮮卑族,北齊後期奸臣、女官,官至女侍中。
陸令萱是北齊後主高緯的乳母,一手將高緯帶大,高緯對其言聽計從,高緯即位後,陸令萱成為女侍中,正三品,並封太姬,位在長公主之上,一度壓過高緯的生母胡太后。
陸令萱及其子穆提婆以及奸臣和士開等人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權傾一時。
公元576年,北周大舉進攻北齊,攻下鄴城,北齊滅亡。陸令萱自殺,其子孫皆棄市。
-
5 # 歷史吐槽
范增,項羽稱之為亞父。
雖然項羽本人並沒有說稱帝,但是自封為西楚霸王,也是一個沒有稱帝的帝王。范增是一個比較著名的謀士,建議項梁迎立楚王后裔公子心為楚王,之後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對抗秦國。項梁後來戰死的時候,囑咐項羽萬事聽從范增的計謀。可是項羽並沒有聽從他叔父的建議。然後在鴻門宴上兩人出現了間隙。
劉邦當是採納了陳平的反間計,除掉了范增。事情是這樣的:
在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掉劉邦,以除後患。但是項羽卻重視義氣,又被劉邦灌了迷魂湯。並沒有說對劉邦下手。事後范增一怒之下當眾拔劍劈掉了劉邦送給他的酒杯,而項羽還在把玩劉邦送的珍寶。這下兩人之間就出現了間隙,後來也被劉邦利用了。
有一次,項羽的使者出使到劉邦那邊。陳平負責接待這批貴賓級別的人物,好酒好菜加美女的熱情款待。使者在酒桌上說自己是項羽派來慰問漢王的,順便代表項羽感謝漢王的熱情款待。聽了這話,陳平馬上收起了笑臉,把美女撤下,好酒好菜撤走,換上了一桌粗糠鹹菜。這幾個使者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怎麼就突然變臉了呢?
陳平說到:我以為仍然是范增亞父的使者到了,原來是楚王的使者啊,這些菜你們慢慢吃,我就不陪了。說完轉身出去了,這一幫使者到哪裡都會因為項羽的原因受到座上客的款待,哪有受過這種窩囊氣,可也沒辦法,在別人家裡,你還能怎麼樣呢,只是這口惡氣全出在范增身上了。
這批使者回來之後,把這件事情添油加醋的稟告了項羽。聽了之後,項羽大怒,以為范增暗地勾結漢軍會對自己不利,可畢竟是自己的亞父,也沒問罪,只是慢慢疏遠了范增。范增知道這些之後,覺得再呆下去也沒什麼意思,就黯然離去,就在回去的途中,因為大病而死。
身為臣下,被帝王稱父母並不一定是個好事情。
回覆列表
管臣下叫父母的皇帝,雖說不多,但也不是沒有。但是這些人的下場,說實話,都不算特別好,在這裡給大家盤點下:
1、仲父呂不韋:第一個皇帝的“仲父”,對秦始皇一家都有大恩大德。但是無奈,他最後的結局,卻是被秦始皇活活逼死。
2、亞父范增:霸王的亞父,項羽集團的第一謀士。項羽從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亞父。但是這位亞父的意見卻從沒有被項羽採納過,最後死在了自己的封地歷陽(和縣)。好巧不巧的是,不久以後,項羽也死在瞭如今已經併入了和縣的烏江。
3、相父諸葛亮:他的故事不用多說,結局也還算不錯。但是懷著無盡的遺憾在五丈原去世的他,終其一生也沒有實現理想。在他身後三十年,那個他苦心孤詣保護的劉禪還是投降了,而他的兒子和孫子,全部為了保衛蜀漢壯烈殉國。
4、皇父多爾袞。被授予皇父攝政王稱號的多爾袞,應該說是滿清定鼎中原的第一功臣。但是他死以後不久,就迎來了順治對他無比殘酷的報復。其身後事也實在是讓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