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辣筆老李

    1、科舉的內涵

    科舉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2、科舉制度的正面影響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3、科舉制度延續的時間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了1300多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考試取士辦法。

    4、科舉制度的弊端

    a、束縛了知識分子思想。明朝以後的八股文、乾隆以後的試帖詩等,都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專案,形式上僵死,內容上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致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創新。

    b、引發了家庭悲劇。科舉成了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經常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還有的窮其一生追求科舉成名,像范進似的,一旦中舉便成風。還有大家熟悉的蒲松齡,奮鬥一生,19歲應童子試,71歲時才成歲貢生。

    c、導致了官場腐敗。隨著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裙帶關係的盛行,以至於互相拉幫結派,官官相護。還有的考官多次利用考試題目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 2 # 李圖圖

    科舉制前期是有好處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寒門學子,也可考取功名。

    但是科舉制也可以說是封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的一種工具。 例如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大興文字獄。科舉考試只考統治者喜歡的的思想,而無數學子為了考取功名只研究統治者給出的這一套東西,人們思想就會被固化。 這和西方文藝復興有很大反差,文藝復興誕生了許多先進思想,自由平等 等等一系列思想,這些思想也為日後西方超過東方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而科舉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思想開放。使人們思想固化,落後思想的無法改變,這對一個民族來說是非常可怕的。

  • 3 # 彬彬46887256

    科舉制的弊端在明清八股取仕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僅嚴重束縛來知識分子的思想,而且影響了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落後於西方。

    科舉制存在部分考生作弊和受權臣干預較大的弊端,在一定時期內選拔了一批只會死讀書並無才能的人做官,並未提高官員隊伍整體素質和官僚體制活力。

    唐代科舉進士科以詩詞為主要考試內容,並不使用,存在重考試和輕能力的弊端。

    科舉制對士子德行的考察不足,並不允許婦女、小吏和罪犯參加考試,限制了社會階層流動。

  • 4 # 白sir讀書

    古代用科舉考試來選拔治華人才,最早起源於隋朝。

    隋文帝楊堅在統一天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他廢除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使用的九品中正制,採用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

    科舉制度開始實施後,“天下英雄,盡入彀中”,這種選拔官員制度,在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公元1905年,清政府宣佈廢除。

    科舉制度透過考試選拔官員,這使得中國歷史原本的門閥制度選官的現象,被有效遏制。因為在此之前朝廷官員一般由貴族子弟世襲擔任,即使世襲者沒有什麼才學,也能入朝當官。而許多有才能的人,因為門第低下而被擋在為官階層之外。

    科舉制度施行後,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也可以透過考試為官,這樣就能有效鞏固皇權的穩定,同時也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所以說,科舉制度在當時,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選拔官員制度。

    可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它的弊端也逐漸顯現,比如所選官僚隊伍過於龐大,而且後來的八股文盛行的局面,也壓制了讀書人的思想,導致讀書人只讀所謂聖賢書,死讀書,在學術思想上幾乎沒有創新之舉。

    想想也是,只要死讀書,考取功名就能入朝為官,完成封妻廕子和光宗耀祖,也夠勵志的!天下讀書人都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埋頭苦讀。讀書人在“功名”利誘下,不再關心國家盛衰、人民疾苦,考取了功名,也是俯首貼耳服從封建統治者的安排。

    而且朝廷規定的考試內容和錄取標準,是以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為標準的,讀書人只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讀到花白頭髮,還是一味死讀書。曾有唐朝詩人出語犀利,一語道破奧妙“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所以縱觀科舉考試的發展軌跡,它的利和弊都十分明顯。(完)

     

  • 5 # 四川達州人

    科舉是逐步成熟的。

    隋唐時期,科舉設定不嚴謹,進士科以詩詞歌賦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甚至參加中央考試都需要官員推薦,既導致中進士很難也無法保證中者能學以致用。明經明法明算這些實務科目的官員則晉升困難。

    明清時期以八股文作為科舉強制要求,雖然實質公平一些,卻是從根本上扼殺了思想,制約民族活力。

    相對來說,宋代科舉的策論反而是貼近國家政治的,卻又有極大的投機性與作弊可能。比如新黨主持科舉,凡是謾罵元佑舊黨都能夠輕鬆透過,反之亦然。

  • 6 # 老滿的網名

    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在《建軍大業》這部電影中胡適先生就說過。科舉考試的最大的弊端就是隻會考試,不會實踐。只懂理論,實際操作能力基本較弱。

    我們需要的是實務人才,而不是隻會做題。不會操作的人才。紙上談兵終是淺,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理!

  • 7 # 方言講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麼事科舉?科舉就是一種透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

    科舉制度非常複雜,1300年中國科舉史上也有諸多變化,它可以是唐代選拔數學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可以是考經學和文學的明經科和進士科;它可以是明清以八股文為主要考試內容的古代考試製度,也可以是1902到1904年間主要考中西政治經濟內政外交知識的近代考試製度;它可以是李自成大順政權以策論為主要考試形式的考試製度,也可以是太平天國以《舊約》《新約》和《天王詔書》等為主要考試內容的考試製度;它既可以是以滿蒙文字為考試內容的翻譯科,也可以是清末以內政外交理財等為考試內容的經濟特科……。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有一點始終不變的是,科舉制的實質,就是一種開放報名、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考試製度。你不能說明清考八股文的科舉才是科舉,而唐宋時期考《九章算術》等內容的明算科和1901年以後改革考試內容以後的科舉就不是科舉。因為考試內容和題型可以變化,它不是科舉制度的實質所在。

    當然再好的制度也有不好的一面,科舉考試的弊端也是有的。

    作為考試內容,肯定是經過沉澱之後被社會所認可的知識。在中國古代小農社會里,資訊傳播遲緩,交通不便,故難以經常更新考試內容,所以確保科舉考試內容相對穩定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拒絕變革考試內容。封建社會維持的程朱理學歷經幾百年而不變,導致科舉內容的日益僵化。八股有罪可以分兩股說。一是這文體集中了漢文化傳統中的一些習慣程式又固定下來,達到頂峰,因而僵死如木乃伊,不能再有發展。二是它成為中國科舉傳統中最後的限制最嚴的工具,又重腔不重意,不顧詞句通不通,只准代言,不許露出己意,在狹隘天地裡摸轉圈子,於是重複說空話廢話,對皇帝說假話,成為習慣,出現定式,永恆不變,因而也成為木乃伊。

    由於科舉與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天然地融為一體,科舉制度在客觀上遏制了中國工商階層的崛起,阻止了中國多種經濟成分的良性發展。孫中山先生指出:“吾華人最喜作官,不問其所學如何,群趨於官之一途,所學非所用,是猶以庖人治衣,安能盡職。華人向以官為利藪,不知西人之業工商者,歲入數十萬乃至數百萬,亦尋常之事。若作官雖位至總統,亦不過十餘萬而已。”

    科舉考試所謂公正是以犧牲應試者的個性為代價的,這一現象既浪費了大量人才,又阻礙了中國社會的良性發展。錢穆先生論道:“中國又是一個絕大範型的社會,而時時處處用心在裁抑特殊勢力上。封建貴族社會崩潰了,資本主義的社會始終未產生。門第社會消失了,軍權社會也難得勢。終於走到科舉制的社會上,而停滯不前。這是中國社會在其已往演變中的一個客觀歷史的真相。”

    在中國古代社會,由於知識分子就業範圍有限,故科舉入仕成了士人們的共同追求,其強勢指揮棒的作用十分明顯。為了能夠考中,一部分教師、官員和考生及其親屬等具有急功近利乃至不擇手段的思想和行為,薦舉當中的一些醜惡現象在科舉時代變相存在著。同時,因應付考試而導致的浮薄學風也非常明顯,正如明臣張璁所言:“自夫世俗以科舉為學,師弟子之所相授受者,不過稀章繪句之文,而道卒無得於心焉。”

    與張璁同時的桂萼也指出:“諸生業舉子,志在仕進,經書初解章句,便擬題作文字,競為浮華放誕之言,以便有司之口,遂致破裂經傳,不特買櫃還珠而已。”乾隆時的兵部侍郎舒赫德也認為:“時文徒空言,不適於用,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說,蔓衍支離,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對於絕大多數士子來說,科舉中式如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及。

    隨著難度的提高和科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使絕大多數士子在無奈中感到絕望,但為了跟風,又不得不與書籍為伴,消磨時光。多數士子平日不再認真研讀儒家經典,而一味地揣摩試題,摹擬仿作。儘管此類庸才不可能在科場得逞,但因人數眾多,其所作所為對學風和士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王德昭先生就此論道:“科舉制度之下,利祿的引誘卻轉使多數士子於考試時作弊,為不忠、不信、寡廉、鮮 恥 的 行 為,則 當 非 立 法 者 所 能 逆 料 了。”

  • 8 # 溪水西流

    中國在秦朝以前採取的是“世卿世祿”制度,後來又加入了軍功爵制;但大部分還是世襲制。到了漢朝,為了選拔民間人才,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正式的科舉創建於隋朝(也有說始於唐朝),平民透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

    任何的制度和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有利就會有弊。科舉改善了用人制度,沒有世家背景的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識,還是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推動整個社會讀書的風氣。科舉制度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考試的內容是由統治者制定,成為了統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第二就是加重了官場的腐敗,滋生很多貪官以科舉考試內容作為收受賄賂的一個捷徑。第三導致部分人產生畸形的價值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能一舉成名的太少了,所以經過那麼多年“寒窗無人問”成名之後的價值觀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 9 # 歷史繼承者丶

    科舉考試始於隋朝,終於清朝。

    就我來看,古代科舉考試和如今高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寒門學子一飛沖天最有效的辦法。唐著名詩人孟郊曾作《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

    朝代不同,科舉考試內容也略有不同。但不論那個朝代,科舉考試都有著太多的弊端。

    我認為,歷代科舉考試最大的弊端是明太祖將源於元(也有說法源於北宋)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

    什麼是八股文?

    八股文就是要求必須要有四段對偶排比文字的文章,包括八股,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題目必須用《四書》《五經》的原文。內容必須用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全文必須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除此之外,八股文字數明清兩代也有都著明確的規定。

    那麼八股文有什麼用處呢?個人認為:八股文除了應付科舉,毫無用處!、

    這種將考試格式規定的如此之死的科舉制度使考生們整天研究經書,不講實際學問。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為皇室培養出了一批批忠心的奴才!

    當然,科舉制度的出現也有著很多的好處。

    從統治者看:科舉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提高了官員的行政效率和素質,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社會穩定。

    從寒門考生看:科舉制度給了他們越過龍門的機會,有利於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是一個展現自己的最有效的平臺。

    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10 # 煩躁的番茄

    科舉制自隋朝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而我們現在的考試製度其實也就是那時候的科舉制。而任何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都會出現問題,這種問題不是出現在制度本身,而是執行這些制度的人。

    從漢武帝開始,國家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察舉制,既舉孝廉。中央派官員到地方考察,然後將合格的人推舉給皇帝,皇帝看著好,就任用為官。

    察舉制的危害不用多說,東漢末年計程車族門閥,兩晉南北朝計程車族門閥都是察舉制(兩晉南北朝為九品中正制,就是察舉制的翻版)的產物。

    而正是吸收了前代的教訓,隋朝才用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舉,說簡單點就是考試,一層層往上考,最後到了中央,和我們現在的考試是差不多的。

    而科舉制從制度層面上無話可說,它確實是一種十分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而問題的出現在於人,貪汙舞弊,這都是人將這種制度搞壞了。

    當然,到了清朝,科舉變成了考八股,確實禁錮了人的思想,但這也不是制度的原因,這還是人的原因。

  • 11 # 隔壁搞笑老帥

    弊端也分歷史階段,縱觀歷史長河,科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發展,其實在當時的歷史情況科舉的確是不錯的選拔人才制度,畢竟那是的秀才可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只是在不同時期弊端不同,貪汙腐敗導致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八股取士導致思想被束縛這些也是後來統治階級所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英俊英年早逝,到底得了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