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期,越來越多的企業赴港上市,其中包括許多明星企業,如小米、美團點評、找鋼網、手機直播平臺映客、獨角獸獵手華興資本、寶寶樹、滬江等。雖然港股成為了全球市場上最熱的板塊,IPO企業數量和新上市企業數均創紀錄,但其還有一項資料也很驚人。Wind顯示,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透過介紹方式上市的企業)企業中,75家企業存在破發的現象,破發率高達75%。2018年上半年港股IPO數量全球第一。為何破發率卻超七成?
10
回覆列表
  • 1 #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主要在於市場環境和各上市企業的定價是否合理導致。

    上半年港股在半年內創下了全球IPO申請數量首位,有200多家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的申請,同比增長65%,這個資料超過美股和A股半年內申請上市的數量。

    而在申請上市的這些A股中,除了小米還有美團,華興資本和映客等這些內地企業公司紛紛赴港上市,主要在於很多公司目前真的很缺錢,需要融資渠道。

    對於港股而言現在上市的要求比A股低,A股自從去年底IPO稽核趨嚴,過會率降低,導致了各種劣勢公司難以矇混過關爭相上市,很多企業就把眼光放到其它市場上。加上港交所新生效的同股不同權的政策出來後,更多企業扎推去香港上市。

    而破發潮的來臨在於港股對於上市企業沒有規定首發的價格的要求,這些企業可以根據市場來定價,很多企業就會把價格定的過高,導致投資者並不認同或者不看好首發價,超過75%的破發率也成了常事。

    另外全球經濟在美聯儲加息後貨幣迎來了貶值,導致熱錢外流,這時候企業融資更加困難,也是想方設法的去上市,把價格定的相當高滿足融資的需求。

    在今年美國還要加息兩次的預期和美元走強使全球的股市處在一個較大的不確定環境中,亞洲市場股市更是大幅下跌,港股表現也是差強人意,新股上市破發的也就機率加大了。

  • 2 # 全天候科技

    港交所4月30日開始實行新政,為志在赴港IPO的企業掃除了許多障礙,比如同股不同權、允許生物科技公司在零收入的情況下上市等,這些新政策降低了港交所的掛牌門檻。題主提到的小米、美團點評、找鋼網、華興資本、寶寶樹、滬江等都是在實行新政後赴港IPO的內地企業。

    新股破發主要有三個原因:

    1、新股發行價過高。個別上市公司為募集最大額度的資金,提高發行價,且大大地高於市場預期,這就很容易造成破發。

    2、市場處於低位。當市場處於低位的時候,新股破發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3、市場日漸成熟。成熟的市場對於未來潛力預期比較謹慎,對於一些上市的企業存在盈利模式不清晰或者不可持續的問題,市場都比較謹慎。所以會造成存在這些問題的新股破發的情況。

  • 3 # 首席投資官

    股票破發,在習慣於爆炒新股的A股之中,如今也越來越常見。而在更加成熟的港股之中,IPO股票破發自然也讓大家習以為常。究其原因,可以歸納到以下的幾個方面。

    (1) 市場環境。當前的市場環境各位股民已經比較熟悉了,上證指數從年初至今已經跌了20%,很多股票經歷腰斬。而且,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也並沒有看到市場出現明顯的止跌回暖的跡象。這種情況下,市場的風險偏好相對較低,一旦有反彈往往傾向於落袋為安。這種風險偏好會抑制股價上漲。此外,市場不好意味著沒有增量資金,這也限制了新股的上漲。

    (2) 新股自身定價不合理。港股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市場對於股票的定價會相對更加理性。一旦某隻IPO的股票制定的發行價格過高,市場會毫不留情的把其估值定在合理的位置,這也就會導致破發。

  • 4 # 郭施亮

    據資料統計,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成功上市的企業數量達到百家以上,較2017年的同期水平出現顯著地增加。與此同時,在IPO發行數量明顯發力的同時,港股市場的IPO發行更顯示出幾種重要特徵,其中包括獨角獸企業發行上市的步伐顯著提速;知名企業、大型企業的IPO多選擇在港股市場;單週乃至單個交易日的企業上市數量顯著增多,更有甚者出現單週十多家企業上市的情景。

    對於港股市場而言,與美股成熟市場相比,則產生出大量的殭屍股票,而港股大量仙股的存在,也或多或少受此衝擊。 一邊是高速IPO發行節奏,另一邊則是退市標準模糊,而港股市場仙股遍地,恰恰導致了少量優質企業可以享受到港股市場的上漲紅利,而大量港股上市公司似乎並未分享到港股市場多年來發展壯大的成果,而多年來殭屍股、老千股等問題的普遍存在,卻大大提升了港股市場的投資難度。從最近一段時期來看,在高速IPO發行環境背景下,港股市場的破發率卻顯著提升,甚至達到70%以上的水平,這在A股市場中是無法想象的。

  • 5 # 投資界

    近有小米、映客、51信用卡,遠有美團點評、同程藝龍等。今年來,內地企業紛紛進入了密集赴港上市籌備中。

      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已衝至全球首位,其中共200家企業向港交所提交了申報稿,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市場共121家企業提交申報稿,同比增長65.29%。

      然而,六月以來港股跌跌不休,七月開局仍未止跌。對此,港交所行政Quattroporte李小加日前回應稱, 7月2日香港因假期休市,但其他市場開放,當中A股出現較大的震盪。現時國際市場狀況仍未明朗,貿易戰的威脅仍然存在,影響投資情緒,因此股市波動亦屬於正常反應,市場無需大驚小怪。

      

      港股,全球上市最熱

      港股半年IPO市場申報企業數量已經創了新紀錄,此外,也是2018年新增上市企業最多的市場。

      據Wind顯示,截至2018年7月4日,港股共新增103家上市公司,其中包含3家(碧桂園服務、上海實業環境、興華港口)透過介紹方式上市的公司,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長49.28%。

      對比之下,截至2018年7月4日,A股共新增64家上市公司,美股(包含納斯達克、紐交所)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港股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超A股39家,超過美股34家。

      去年開始,港交所做了很多改革,其中同股不同權是很大的推動力。相比港股要求低一些,企業上市成功率高。加上A股盈利標準提高,如果中國公司選擇海外市場,最好的地方就是在香港。

      泰合資本創始人郭如意在此前明勢資本峰會上解釋道:“為何都在這時集中上市?很多二級市場基金經理也表示不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大家的恐慌情緒。投行們跟公司們吹風說能今年上不要明年上,能趕到7月份不要等到9月份上。所以,才有了恐慌情緒的集中爆發,大家都是被推著往前走。”

      猶記上一次國內網際網路企業蜂湧海外資本市場,是在2014年。那一年,網際網路科技半壁江山如阿里巴巴、新浪微博、京東、聚美優品、獵豹、陌陌等紛紛選擇海外上市。

      普華永道7月3日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2018年全年將有220家企業赴港上市,全年集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000億~2500億港元,使香港有望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

      總市值超千億、百家VC/PE支援

      2018年以來,中國VC/PE募資困難,一季度金額同比下降74.85%,4月、5月的資料也仍持續低迷。機構沒錢,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投資。

      金斧子CEO張開興表示:“資本寒冬其實已經2年了,A、B輪企業很難融資。二級市場行情會比一級市場領先1-2年,現在是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問題。很多公司估值不斷下調,但這也是下一個投資回報週期的大機會。”

      “錢荒”不斷加劇,對一些尚未實現大規模盈利的科技獨角獸來說,如果未在寒冬來臨前登陸二級市場,情況只會更糟糕,他們非常渴望港股這艘船。

      領域涵蓋教育、醫藥、手遊、互金等,背後更有IDG資本、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晨興資本、騰訊、阿里等等VC/PE、大公司支援。可以預料到,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還將有更多的企業赴港IPO,數量將非常可觀。

      頭頂著新經濟的帽子,這些即將遠赴海外上市的網際網路頭部玩家,早已估值過百億。他們的營收體量巨大,但是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補貼打江山,流血守江山。

      加華偉業資本觀察到,按照5-7年的投資期限計算,2018年正是投資期的轉軌。這意味著扎堆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背後,正站著急需退出的投資機構。

      教育、生物醫療獨角獸迎來春天

      六月底,信達生物和盟科醫藥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7月初又出現兩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AOBiome Therapeutics和Stealth BioTherapeutics。加上歌禮藥業和華領醫藥,排隊上市的生物科技獨角獸已經有6家。

      曾有投資人將“新藥從實驗室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形象描述為新藥的“死亡之谷”,這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其中含義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一是新藥研發週期長,成果轉化過程風險大、成功率低;二是研發過程中所需資金量巨大,投資持續性往往成為新藥研發成與敗的關鍵。

      教育亦是如此。自2017年起,在面對A股估值、監管力度等問題之下,許多內地教育公司選擇了赴港上市。加上在“同股不同權”、"新三板+H股"等政策改革的當下,港交所成為了創業者眼中的重要備選之地。

      2017年9月《民促法》的第二次修正和落實之後,被進一步引爆,點燃了民辦教育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僅去年就有睿見教育、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中教控股5家教育集團登陸港股市場。

      今年3月末,希望教育、益達教育已經遞交了港股招股書,除此之外,華圖教育、春來教育、天立教育、卓越教育等多家教育機構也在衝刺港交所。

      出現“扎堆IPO”,主要是因為修訂後的港交所《上市規則》於4月30日正式生效。新增內容包括容許“尚未透過任何主機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發行人”和“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來港上市”,以及“新設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納大中華及海外公司來港作第二上市”。

      獨角獸上市之後呢?

      7月6日早間,小米公佈了IPO公開配售結果。根據小米集團釋出的公告,按每股17港元的發售價計算,經扣除包銷費用及佣金和公司應付全球發售相關的估計開支,估計將收取的全球發售所得款項淨額約為239.75億港元。

      另一邊,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一些機構投資者7月5日在暗盤交易中看到的出價低至15.40港元,沒有人賣出。而這已經比小米的發行價低了9.4%。小米估值不斷下調,投資者也顯得疲弱。

      王功權近日發朋友圈表示:“小米和美團IPO三個月內的股價走向,將深刻影響中國創投行業的投資價值取向。將來回顧起來就會發現,這兩個公司在這個歷史階段,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好,則大家繼續做爆炸成長夢想;不好,則風險投資的一個泡沫時代結束。”

      事實上,港股雖熱,但破發潮也在同一時間發生。Wind顯示,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透過介紹方式上市的企業)企業中,75家企業存在破發的現象,破發率高達75%。

      據《證券時報》統計,2018年以來港股發行的新股,破發率達到72%。此前被市場稱為“新經濟五劍客”的眾安、閱文、易鑫、雷蛇與平安好醫生股價均呈現較大跌幅,其中易鑫和雷蛇的股價已較歷史高位已下跌超過50%,只有閱文漲回了發行價。

      高估值曾是獨角獸們的榮耀,他們需要這個肯定,但如今似乎也變成了“負累”。當下若IPO成功,企業的融資渠道將大大擴充套件,持續穩定的現金流也會不斷湧入。科技型企業將因此改善自己的資產負債率,提高現金流的質量,為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郭如意指出:“最近有兩個關健詞:破發和倒掛。中概股上市之後,不管是美國還是香港,破發機率極高,破發之後持續低於發行價的公司很多,TMT行業去年下半年後上市的公司,今天價格還在發行價以下的接近50%,這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二級市場的定價變成這樣,一級市場是不是價格體系要回調?一級市場投資機構的回報受到質疑,這一定程度也影響一級市場基金本身的回報和募資。”

      “下半年可以看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出貨潮,美股港股至少150家公司在排隊,這150家公司能不能半年內被消化掉還是個問號。”面對瘋狂撇泡沫的現象,對於最後一輪進去的投資人來說何去何從,很多人都不清楚。

      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眾人在森林裡被猛獸追趕,你可能跑不過猛獸,但若想活著絕對不能跑在最後。絕大多數獨角獸,已經失去了不上市的退路。

  • 6 # 陸燕青

    上半年港股IPO數量全球第一,使得香港股市新股供大於求。港股破發率超七成,包括具有獨角獸概念的優質企業,由此表明國際投資者對IPO超速用腳投票。

    香港市場很多股票往往申購不足,新股上市即破發也很常見。港股市場的新股並沒有所謂的紅利效應。作為市場化程度很高的港股市場,投資者成熟理性,沒有惡炒新股的習慣。一些公司質地欠佳的股票,股價破發屬於市場行為。2018年港股上半年破發新股達到70%,說明這些企業為了上市,都不同程度地包裝了自己,公司價值物非所值。

    香港市場IPO實行註冊制。香港交易所擁有稽核和發行權利,同時港交所自己又是上市公司。所以在上市的要求方面比較寬鬆,准入門檻較低,很多國內企業都扎堆在香港市場上市。 自7月以來,港股IPO出現一輪井噴。7月12日,8家新股同時在港上市成為市場奇觀,當地證券界調侃此類現象為“鑼都不夠用了”。

    早在2017年12月份,港交所宣佈,正式拓寬現行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主機板上市。今年4月24日,港交所釋出新修訂的《上市規則》,拓寬現行上市渠道、便利新興與創新產業公司上市。 小米7月9日在港正式上市。在小米之上市前後,平安好醫生、51信用卡、獵聘等一大批新經濟企業赴港IPO。

    在此背景下,港股IPO破發率超七成就不足為奇了。

  • 7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2018年內登陸港交所上市的公司總數已經達到115家,遠超A股的64家和美股的69家,已經躍升為全球公司上市的“首選”,但是70%以上的破發率確實有點尷尬,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港股的審批難度比A股要低,所以相對來說上市更為容易,A股要來回奔波多久才能換來一個上市,而港股則看似輕而易舉。

    其次,港股近80%的投資者均為機構投資者,市場較為理性,與A股相比,在港股炒概念要難得多,機構投資者會以謹慎,審視的眼光評判股票價值,從而影響股價。

    而且,在港股上市的公司多為新興的科技公司或者網際網路公司,由於他們處於初創階段,所以盈利能力通常較差,經營風險較大,機構投資者在決定投資標的時,也會因為基本面的情況來“用腳投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登機及辦理託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