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公益課
-
2 # 痴影堂
正真的大家是把金石和篆刻的特質融入書法,也是需要很高的天賦才能做到,讓人、筆、金石、篆刻理念合一,才能欣賞到大成的有金石氣的書法作品,您會感覺到書法是那麼的自然而然,沒有一點的故意模仿,渾然天成,妙不可言!
-
3 # 月月愛書法
古代以銅為金,上古青銅器一般可分為禮器和樂器兩大類,禮器以鼎為尊,樂器以鍾為多;石是碑碣,方石是碑,圓石是碣。刻鑄在鐘鼎、碑碣、墓誌、造像等金石上。經過碑石或者青銅器 書丹 鑄刻 拓印 書家與工匠合作完成 銅器 銘文 拓片等。表現書體:篆書、隸書、楷書。特徵:氣和力為主的渾厚、靜澀、樸拙、老辣,所謂秦碑力勁,漢碑氣厚。端莊嚴正,正多欹少。:渾穆、古拙、真率。金石殘損、斑駁,產生含蓄朦朧美,如水中月,霧中花。以雄渾、古拙為基調,展示陽剛壯美——重法度、功力、氣度,稱為“金石氣”。
-
4 # 大悔憶智周
這個問題道理很深奧的,有很多長篇大論的文章分析闡述,我只能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所謂金石,即金屬和石頭,例如青銅、岩石之類。
所謂金石氣,就是所寫字給人一種雕刻在金屬、石頭上的感覺。
那麼這種感覺是什麼呢?
首先是力度。
雖然篆刻和摩崖石刻大多數是事先用筆寫好再雕刻,但在雕刻的過程中對金石所用的力也會體現在所雕刻出的字上。
其次是厚度,金石書法往往比寫在紙上的顯得厚重。
其三是凝重,紙上的比金石上的似乎更易漂移。
其四是所謂蒼茫感。這個比較虛無比較深奧。我想是帶給欣賞者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蒼茫感吧?
碑刻往往古老,時間是漫無邊際沒有盡頭的東西,是任何英雄好漢都無法戰勝的東西;金石文字又讓人想到遼闊的人生、社會和自然。
要讓自己的字有所謂金石氣,你的審美就不能淺薄狹隘。
-
5 # 二木林
金石味,也就是古人在碑石、甲骨、竹木等較硬的材質上雕刻後,其文字或圖案所形成的頓挫、剛勁,破碎等風格。前面已經有幾個人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且說的很生動很全面。
在這裡,我倒想從另一個方面說說,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盲目追求金石味的誤區。
古人流傳至今的,很多是甲骨、石碑、簡牘等,所以,今人習練書法,多是借鑑從上述材質拓印形成的拓片或照片。
無疑,這些碑帖拓片或多或少都存在金石味。於是乎,大批書法愛好者在臨習這些碑帖時,也有意無意寫出其中的金石味。
但他們似乎忘記了,他們手中拿的是筆,而不是刀具。你即使寫出了那種金石味,也是不真實的,還往往會顯得做作、生硬。
當然,作為一種風格嘗試下也未嘗不可。何況,用毛筆能寫出金石味,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賞心悅目的事情,也小有成就感。
真正能體現毛筆韻味的,當然最合適的就是帖了,畢竟這才是書法和學書法的正道。
-
6 # 子衿書法
金石,是金屬鑄造器物和石質器物上的文字。年代距離久遠。
在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專門從事於金石研究,他的著作《金石錄》,就是一本金石專著。是研究古代鐘鼎彝器的筆記。金石因此得名。
書法中的金石氣,指的是一種古樸質雅的氣韻。由於金石文字距離我們現在兩三千年的歷史,字跡蝕損非常嚴重。筆畫的兩個邊沿及筆畫的交接處的自然風化,呈現出來的自然蒼桑感。一些書法家追求樸拙的風格,認為書法作品中的古意,就是要像金石篆籀中的蒼桑氣息。
重古薄今,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根深蒂固的特性。尤其在書法方面,不但現在是這樣,一直以來都存在這個現象。所以孫過庭在《書譜》中才會對重古薄今的思想加以批評。指出社會的發展,習俗的變遷,人們對質與妍的認識也隨之改變。我們今天看待古人的質樸,而當時的人與更古的人相比,他們也是在追求妍麗。所以孫過庭才說要一分為二的正確看待質樸與妍麗。古不違背現時的審美標準,今天的書寫也不能去把古人存在的弊病當珍寶。不然,古人都好的話,何不從你的別墅裡搬出來,住到洞穴中去。把大奔扔垃圾中去,換一個獨輪小推車,唱著不成調的歌,連個油燈都不點!徹底的回到石器時代?
凡事不要走極端。喜歡金石味的,儘管喜歡就是。但不要把自己的喜歡拿來當作衡量所有人的書法作品。所以古人才會有‘善書者不鑑,善鑑者不書’。就是為了防止把個人的喜愛帶去評價他人的作品中。自己喜歡的風格,別人剛好和你的喜好相反,便以此判定他人的書法不行。沒有這種原素,缺少那樣韻味……
-
7 # 瓦注書院
金石器應該是書法的線條質感古樸,斑駁,不油滑,有力量感,就像篆刻刻出來的線條一樣,厚實,起收刀乾淨利落,書法篆刻本為一體,都是講究線條的立體感,古卓,時間滄桑感,富於韻味。
-
8 # 鴻鵠迎罡
大約距今5000年前,黃帝手下史官倉頡奉命整理這些符號,他在前人創造的符號圖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和調整這些符號的筆畫結構,同時創造出許多新符號,自此,中國文字初步形成。
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隨著冶銅技術的成熟,人們把紅銅和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後,鑄造出炊具、酒具、樂器等許多精美的青銅器,為了增加裝飾效果,人們就在這些器皿上鐫刻出文字元號,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大盂鼎銘文
由於是在材質堅硬的物質上刻出來的,所以,這些文字元號具有獨特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價值,最突出特點就是,筆畫線條流露出渾厚、雄健、滯澀、老辣、蒼茫的味道,極具視覺衝擊力。
又由於在刻畫這些文字元號時不容易掌控刻刀的執行軌跡,刻出來的線條彎彎曲曲,刀痕深淺不一,大小也不一樣,看起來隨意而自然,反而給線條增加了強烈的樸拙元素和神秘的原始風味。
曹全碑
這些文字元號的綜合特點,便是人們常說的“金石氣”。
我們現代人欣賞距今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銘文和石碑銘文時,由於這些物件年代過於久遠,被風吹、日曬、雨淋後,表面上的字型變得斑斑駁駁,朦朦朧朧,又流露出一種強烈的滄桑感和歷史厚重感,觀者看到這些,自然而然會被這種特徵所折服,產生崇敬之情,覺得“金石氣”很美。
吳昌碩大篆
中國傳統文化裡,一直存在著比較突出的戀舊情結,人們認為古樸的東西,在審美過程中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有新生事物無法比擬的審美價值,所以,在書法創作中,人們對“金石氣”一直比較熱衷,無時不刻想著在書法創作中營造金石氣。
顏真卿《多寶塔碑》
具有金石氣的字型往往是篆書、隸書、楷書等形成時間較早的書體,即使書法家把這些字型從青銅、碑石等材質堅硬的物質上搬下來,然後再按照它們的自身特點,用毛筆寫在宣紙上,也不會喪失特有味道,在視覺作用上,同樣能保留厚重和古樸的風格,這是書法家們一直喜歡金石氣的根本原因。
-
9 # 千年蘭亭
所謂“金石氣”,其實與古文字的使用有關。
當中國社會進入周代,甲骨文使用急劇衰退,取而代之的是銅器,古人稱銅為“金",故把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又稱鐘鼎文。
金文或透過鑄造,或透過鑿制,再加上後天的自然侵蝕,產生一種蒼茫古樸的氣息,稱為金石氣。
金石氣本出自工藝製作的必然和自然侵蝕的天然,並非人為追求,但其雄渾古樸的氣象深深吸引了一代代書家。
故清代金石學崛起後,書家們都在追求碑帖融合,這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方向。
-
10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什麼叫做書法的"金石氣″?首先來看一下"金石氣"的字面意思:"金石氣″中的金本意是指金屬。
金分五金:白、黑、赤、青、黃。這裡的金指青金,即青銅器。
石,即石刻,也包括骨刻等。
氣,指金石經過腐蝕風化後所展現出來的古樸、蒼桑、厚重的氣韻。
秦以前的文字因年代久遠金石氣較濃,因此,在書寫甲籀、大小篆和古隸時應注意表現字型中的"金石氣"。有了"金石氣",書法就有了古樸厚重的氣韻,也就有了古意。
回覆列表
運筆如刀,厚重雷厲。北魏石刻就是書法史上的財富!金石味就好像刻在石頭上的感覺。不浮,不滑,不飄。質樸凝重而不失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