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老師回答。

    一、“你的人生並不會因此就完了”

    有其科學依據:臺灣大學的腦科學教授洪恩博士曾演講科普大腦神經的可塑性(網路上有影片),大腦的神經連結即便在基本定型的25歲之後尚可以改變,人們尚可以透過訓練建立新的神經迴路,並不斷給予正強化。

    你“還是高三學生”,那麼你的年齡大約18歲、19歲的樣子,你的大腦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腦神經還在發育之中,透過科學的心理學訓練,你的強迫傾向是可以降低的。

    二、“學習能力很低了”的科學對策

    抑鬱對人的注意力、專注度、記憶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高三的學習壓力很大,精神狀態緊張,可能你還伴隨有焦慮的情緒。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你可以選擇科學的應對態度:

    會抑鬱、焦慮的青少年一般是“聰明”+“善良”的孩子,希望你知道:你不需要再“過度努力”了;

    學習方面建議“一張一弛”:希望你能夠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堅持每天鍛鍊身體半小時,在校園裡跑步、跳繩、和同打球都是很好的運動;並保持每天規律的作息,覺得累的時候請允許自己休息(轉換思維的活動就是很好的大腦休息);對每次考試的結果讓其像天上的雲、河中的水流一樣順其自然,盡力就好了。

    以上有助於幫助身體釋放壓力和緩解焦慮、抑鬱,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單位時間裡的學習成果)。

    三、心理方面的調節

    你說“我一個強迫、抑鬱綜合患者,症狀一般不好不壞”:筆者理解為,你已經尋求過心理醫生的幫助;如果沒有,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並積極配合諮詢師的指引。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僅僅屬於自己,還屬於這個社會,屬於周邊的親人、朋友…… 你也是。

    此時,你身邊的老師、同學、好朋友、父母對你的理解和支援至關重要:

    請問你有好朋友、好同學嗎?請儘量與他們在一起,儘量避免獨處,心裡有什麼不開心、難受、無助的事情可以與他們述說,人的苦難有人分享就減輕了一半;也可以經常到這個平臺述說你遇到的困難。

    如果可以,請定期與父母或家人聯絡,告知他們你的狀態,從他們那裡獲得必要的幫助。

    (請他人千萬不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抑鬱患者遇到的任何情況)

    如果無人可以述說,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 2 # 馬小跳說

    你說你是強迫、抑鬱,這是有三甲醫院的有心理專業從業資格的有經驗的醫生作出的判斷嗎?

    還是你自己給自己貼的標籤?

    當然,作為一個有過抑鬱經歷的強迫症、焦慮症患者,我想告訴你,永遠不要給自己貼標籤,永遠不要活在標籤裡。Never ever!

    我是初中時期,對環境、心態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調整和轉變不適應導致。可我現在依然活的非常好,而且每一天都活的更好。你才高三,我認為你的未來不可限量,不要自己在心裡畫了一個框,然後躺在裡面不去嘗試人生了。

    我在剛瞭解到自己有這種狀況的時候,試著反抗過,失敗了。我就說,算了吧,不可能的,我這輩子就這樣了。我希望你沒有,還能不斷地調整心態,繼續挑戰。

    我自暴自棄過一段時間,很消極,就像你這樣。幸運的是,長久的消極卻讓我萌發了——

    反正都這樣了,再壞又能到哪裡去呢?的想法。

    我開始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我堅持鍛鍊,每天都去跑步,散步,時常去打球、騎車、爬山、釣魚…運動是一定要堅持的,運動分泌的多巴胺、內啡肽、血清素能讓你以周圍人看得見的速度快樂起來。哦,啪啪啪也行。

    我去學習了攝影、剪輯影片、很多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我都去做,不要在乎當下的進展,不要考慮它將來的結果,一個字就是幹!當你的生活被各種新鮮的事情填充滿,你真的沒有時間來考慮這些。當然,我很肯定你這種想要完善自己、解救自己的想法,這很好。但是沒必要。

    每個人,看清楚,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焦慮、強迫和抑鬱。你不是唯一的一個覺得自己抑鬱、強迫的高三學生,你更不是獨一無二的。Life goes on,生活肯定要繼續,不管你現在的心理狀態是怎樣,我能告訴你最好的方法,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方法就是——

    裝作沒事人。

    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於社交恐懼患者。

    無論你心裡多麼的焦躁不安,你心裡有多大的壓力,不要管它,就讓它在心裡鬧吧,你在外部表現一定要像個沒事人一樣,就OK了。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細說了。

    最後補充一點,抑鬱狀態和抑鬱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別傻逼似的作繭自縛,那你這輩子才算是毀在自己手裡了。

    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DIMM和UDIMM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