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定從容1314

    明朝嘉靖到萬曆(1521-1620)歷時近百年,佔了明朝時間三分之一強。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以藩王身份當上皇帝,所以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應該是稱職,敬業的皇帝。他敢於打破傳統、體恤士農工商,對外抗擊倭寇,開創了‘’中興‘’局面。後期因開始痴迷於修道煉丹,並且任用首輔嚴嵩專國二十年,吏治敗壞,殘害忠良。晚年嘉靖帝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至於嘉靖二十年不上朝 了,只不過是嘉靖玩弄帝王術的一種手段而已,明朝的權力仍牢牢掌握在他的手裡。因此嘉靖時期,明朝雖然顯示出疲態,但可供調整的空間還是很大,所以說明朝衰落於嘉靖,還為時過早。

    嘉靖之後的隆慶,明朝採取一系列新政,重振國威,史稱‘’隆慶新政‘’。1567年隆慶皇帝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自1572年“隆慶開關”到1644年明朝滅亡,這70多年的時間裡,全球2/3的貿易與中國有關。

      萬曆即位時年僅10歲,由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后的支援下,於萬曆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濟取得很大的發展,被稱為“萬曆中興”。

    1521嘉靖登基到萬曆前期,明朝仍然在複製封建社會的治-亂-治的迴圈之中,也就是說處於波浪線的平行發展軌跡之中,並沒有出現明顯衰落跡象。

    明朝真正開始出現衰落徵兆應從萬曆後期開始。

     一,“萬曆三大徵”,這三場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困難重重,雖然可以說萬曆的戰功遠超康乾。但明朝經此三次戰役後,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萬曆複製了他爺爺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萬曆在智商上遠不及嘉靖,無法掌控全域性,只是採用消極的方式對抗文管集團;也沒有光照史書級的人物輔政,如楊廷和,徐階,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等。明朝即使軍事科技領先當代、農業技術明顯優於前朝,但是明朝行政已長年陷於癱瘓。

    三,萬曆後期開啟的黨爭,文官集團在同學、同鄉間拉幫結派、你爭我鬥,置國家利益罔顧,進一步摧毀了明朝統治根基。‘’國之將亡,必興朋黨‘’,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四,萬曆後期,東北女真族努爾哈赤興起,逐步消耗大明帝國軍隊最後的精華,成為日後明帝國的最大隱患。

    在《萬曆十五年》文末總結;“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 2 # 心周心長客91

    首先,小編想講的是明英宗朱祁鎮,為何講他,小編認為明英宗之前,前後經歷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明朝可以說是達到鼎盛時期,當時明朝抖一抖,世界都要地震的強大帝國,但是明英宗繼位後,重新太監王振,導致導致宦官專權。後經歷土木之變使得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明朝戰略由攻轉守全面改變,再無力遠征,後又經歷奪門之變,石曹之亂,不管是不是明君,但是他執政時期,明朝由盛轉衰,小編這樣認為的。

    嘉靖和萬曆,一個尋道追求成仙,一個多年不朝,嘉靖時期,透過明史上“大禮儀”事件,一步步掌握權力,早期他英明苛察,嚴馭官,寬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也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在位45年,早期勤政往往批閱奏書票擬到後半夜,晚期,練道修仙,但是卻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明朝的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史書評價其為“中興之主”,“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嘉靖早期,勤政,後期懶政,但啟用徐階、高拱、張居正、高儀等,使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

    而其子萬曆,早期在張居正輔政下,推行萬曆新政,後因張居正病逝,改革停止,萬曆親政,親政後,主持了“萬曆三大徵”等鞏固了疆土,後開始沉湎於酒色之,為立太子,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加上朝廷內憂外患,又沒有太有能力的首輔來輔佐,朝廷內部黨派爭鬥激烈,內耗劇增,所以,二選一話,小編投票給萬曆啦。

  • 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明朝的衰落,應該是從明英宗朱祁鎮開始,到崇禎手裡結束:朱祁鎮作死弄斷了大明的腰,崇禎瞎搞送了大明的命。有人說大明亡於嘉靖,也有人說大明亡於萬曆,還有人說大明亡於土木堡。當然也有找客觀原因的,把一切都推給了“小冰河”。並且說要是早知道玉米和番薯的種植方法,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捱餓,李自成張獻忠也掀不起啥風浪來。只要大明後院不起火,努爾哈赤就得乖乖地在東北挖人參採榛子,拿到大明換點鍋碗瓢盆回去過日子。其實這些都是客觀原因,大明滅亡,朱祁鎮和崇禎都難辭其咎。

    朱祁鎮為了自己“奪門之變”名正言順,派太監蔣安勒死了替他守住大明江山的景泰帝朱祁鈺,殺害了忠臣能臣于謙和王文,抄了他們的家,把陳循、江淵、俞士悅等人充軍。

    如果說朱祁鎮故意淡化土木堡之變是為了自己面子好看,殺害於謙是為了復辟“師出有名”,那麼他接下來辦的一件事就簡直是恬不知恥、天怒人怨了——他給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死太監王振恢復名譽,還建廟祭祀: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

    所謂賜祭葬,那是一定品級的官員死後,朝廷依據其生前功業、地位等為其遣官諭祭、造墳安葬。那麼王振的功勞在哪裡呢?在於他斷送了數十萬明軍將士的性命,而在朱祁鎮眼裡,那幾十萬性命是小事,王振教過自己讀書那才是大功勞。

    除了“隆重紀念”,朱祁鎮還專門給王振用香木雕刻了一個身軀——王振的腦袋已經在土木堡被憤怒的明軍護衛將軍樊忠打碎了,屍體也被瓦剌鐵騎踩成了一灘爛泥。

    朱祁鎮大操大辦為香木雕成的死太監下葬,還找了一群和尚道士為他“招魂”。這時候估計跟著朱祁鎮行禮如儀的滿朝文武心都涼了:這世間哪有什麼天理王法?忠臣于謙被斬斷四肢後斬首抄家,這個斷送了數十萬將士的元兇卻被人頂禮膜拜,這樣的王朝,王八蛋才會效忠它!看著皇帝老兒如此尊重王振,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太子太保李賢(某年明月盛讚李賢是大忠臣宰相才)也跟著撰寫碑文,盛讚王振“賢良”。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明朝從那時起,就已經沒有了廉恥與是非觀念,因為那時候起文人的脊樑就斷了,大明的腰也就折了。

    說完朱祁鎮咱們再來說崇禎。大明朝確實是明明白白斷送在了崇禎手裡,這個鍋還真不能甩給他的先帝們,也不能歸咎於自然災害——歷史上許多王朝都是建立在餓殍遍野“人相食”的基礎上的,而且也有很多王朝天災人禍頻仍,但是出現一位“中興之主”,馬上就能扭轉乾坤。

    所以說,大明之亡,就是亡於崇禎之手,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掌握帝王之術的精髓,他要是學到齊桓公一點皮毛,或者再退一步,像嘉靖萬曆那樣當甩手掌櫃的,大明朝也不會那麼快滅亡。就是學他那個木匠哥哥,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也打不進山海關。

    那麼為什麼崇禎勵精圖治卻落得眾叛親離吊死梅山?這就像現在的很多企業,老闆起早貪黑事必躬親兢兢業業一心撲在工作上,但是企業還是倒閉了。而那些老闆總是遊手好閒當甩手掌櫃的,企業卻發展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既是老闆失蹤半年,企業也能正常運營。崇禎壞就壞在“事必躬親”這四個字上——作為大明帝國的掌舵人,你不是什麼都能幹都會幹的,幹自己不會幹的,只能算是瞎胡幹,你幹得越多,江山垮得越快。

    其實大明王朝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對皇室子孫的教育就是失敗的(讓太監當老師就是他的腦洞),雖然大明王朝“遠邁漢唐”,但是後來的皇帝們不是懶惰就是荒唐,也就三五個稱得上明君,而在崇禎之前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手下都有一大幫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忠臣良將,就是朱由校手下的死太監魏忠賢,也比崇禎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的五十多個內閣輔臣能幹。

    其實要把大明王朝比作一個超級公司,那麼崇禎就是董事長,定好大政方針就是了,具體工作要交給具體人去幹。雖然明朝中後期的絕大多數文官們和相當一部分武將都比較昏蛋,但是這幫官場老油條還是比崇禎更有行政經驗,武將也比崇禎能打,可是崇禎一個都不相信,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插一槓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任何不同意見。

    崇禎一生死忙瞎忙,最後把大明王朝忙死了,而他手下的孫承宗這樣的政治軍事高手,卻被他放回家養老。要是孫承宗等一批能人在位,努爾哈赤也好,皇太極也罷,都只能在冰天雪地裡刨食兒,頂天也就能當個山賊。所以說要是崇禎能學到齊桓公甚至孫權的一點皮毛(重用管仲張昭),大明王朝也就不會被一幫流寇和山賊聯手給滅掉了……

  • 4 # 陳氏京福堂

    土木堡之變後,皇權被大大的削弱了,從萬曆40幾年不上朝,國家機器還在運轉就可以看出來。萬曆不上朝也是對被削弱的皇權的一種抗議。當時朝廷主要有代表南方大地主和商人利益的東林黨、走私和吃空餉的武將、代表皇權的宦官集團,對應的是稅收嚴重不足,另外還要供養龐大的朱氏子孫,所以萬曆躲在深宮之中利用宦官如魏忠賢等勒索金銀,自己可以遊刃有餘,但是崇禎繼位後打掉了宦官集團,崇禎殺了魏忠賢后就把自己放到了官僚買辦階級和地主加走私武官的對立面,又不能解決明朝的財政,加上明末西方大航海後白銀輸入引起的通貨膨脹,所有的稅改都加到了農民頭上,造成大量的流民,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後金騷擾,當李自成打到北京城時沒錢又沒人,崇禎成了孤家寡人,明朝亡實亡於稅收。

  • 5 # 青年史學家

    明朝的衰落起源於萬曆皇帝,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是萬曆皇帝的個人原因,這個原因也是眾人皆知的,萬曆皇帝在位48年30年不上朝,導致宦官專政,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連個皇帝都遠離朝政了,在封建社會這個國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2.萬曆皇帝是一個貪財的皇帝,雖然張居正提出了一條鞭法,但是萬曆皇帝並沒有認真貫徹並且想出了一個奇招,就是讓地方官吏定期向他進貢,還把進貢錢財的多少作為考核官員政績的主要標準。這樣的做法無疑會引起官場的腐敗,從皇帝到官員都斂財,國家無疑會日益衰落。

    3.萬曆皇帝對張居正處理不當,張居正改革使大明王朝,一度出現繁榮局面,然而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抄其全家,明朝人都知道張居正居功至偉,張居正這樣的下場無疑會引起很多人對萬曆皇帝的不滿,一大批忠良不在願為皇帝效力。

  • 6 # 笑看風雲史

    大部分答主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其實你們的回答都有問題或者這個問題本來就有錯誤。就像大唐的衰弱是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的話,那麼大明的衰弱其實是土木堡之變開始的。

    眾所周知大明最強盛時期就是朱瞻基在位,被稱為仁宣之治。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當時朱瞻基採取了收縮戰略將許多地區給放棄了。包括漠南和交趾安南等地,這是朱棣舉全國之力攻伐所得之地被完全放棄。這些戰略要地放棄的確頗為可惜……而若無此事可能土木堡之事就不會爆發。

    土木堡之變開始使得大明帝國原本依靠文官集團和武官為代表的功勳集團來治理國家和防禦國土。

    土木堡之後勳貴集團被集團打壓,成為混吃等死的主,雖然有特權卻已經沒有參與朝政的能力。導致的大明朝一條腿走路,這是最為可怕的事情。文官獨大喜好內耗,在文官眼裡武將還不如一條狗。軍備開始鬆懈戰鬥力直線下降……

    嘉靖帝和萬曆皇帝的錯誤在於原本有能力和機遇讓大明重新煥發新生重新振作起來。嘉靖帝的能力絕對是皇帝中的天才,治理國家卻不肯用心用力只顧自己瀟灑。把這個國家當做自己享樂的工具,確實不堪。而萬曆原本依靠張居正改革後國力日漲的,可惜的是這位皇帝意氣用事張居正貪腐之事爆發後。下令鞭屍讓張居正的改革付之東流。而後來與文官系統鬥爭卻毫無章法,只會賭氣不上朝不科舉來抵抗。這明顯是小孩子氣的作風。

    在糖糖看來這兩位皇帝本沒有把這個大明帝國當做自己的事業在經營,更加像一些熊孩子上學一般,把這個當做任務混混日子敷衍了事。若是有陰曹地府朱重八會如何對待這兩個敗家玩意?PS在糖糖看來崇禎皇帝和明英宗起碼態度端正想著國家,只是能力運氣等地方不盡人意罷了。那麼萬曆嘉靖兩位完全可以當做反面教材讓後世謹記。

  • 7 # 瀟湘夜雨l

    明朝的衰亡歷來有很多種說法,大多數人認為明朝衰敗源於萬曆皇帝怠政。

    《明史》有云: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因為國家是有制度的,不可能因為某一個皇帝怠政而導致整個國家的衰敗。

    如果把明朝的衰敗歸咎於某一代,那麼我也認為是萬曆。不過不是萬曆帝,是萬曆朝。因為我認為明朝的滅亡和萬曆一朝的政治走向有關。

    萬曆年是明朝相當特殊的一段時期,在嘉靖年間國力衰敗,明朝幾有亡國之兆。但是自嘉靖末年至萬曆初年,明朝一改頹廢之勢振興國運,史有“隆慶新政,萬曆中興”。之所以明朝會中興,是因為萌芽於嘉靖朝,完成於萬曆年間的“一條鞭法”。

    《明史》: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併為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立法頗為簡便。嘉靖間,數行數止,至萬曆九年乃盡行之。

    明朝的一條鞭法幫助明朝充盈了國庫,也確定了白銀成為明朝的合法貨幣。

    但是一條鞭法中興了明朝,也衰敗了明朝。史書記載“條鞭之利於一時者少,而壞於後世者大矣”。

    《明夷待訪錄》:有明自漕糧而外,盡數折銀;不特折錢之布帛為銀,而歷代相仍不折之穀米,亦無不為銀矣;不特穀米不聽上納,即欲以錢準銀,亦有所不能矣。夫以錢為賦,陸贄尚曰“所供非所業,所業非所供”,以為不可,而況以銀為賦乎!天下之銀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豐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為銀,則仍不足以上供也;無乃使民歲歲皆凶年乎!天與民以豐年而上覆奪之,是有天下者之以斯民為也。

    這就是古人對待貨幣的態度,而明朝白銀最大的特點就是量少,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商品經濟的運轉。而白銀成為明朝的法定貨幣,一條鞭法實施以來明朝賦稅徭役都是白銀支付(也有少許交實物),這就造成明朝末年國庫不足,徵稅困難。

    故此,“天下之銀既竭,歲歲皆凶年”正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認為明朝的衰敗和萬曆一朝的國策有關。

  • 8 # SeaArm

    明朝的衰落源於嘉靖帝

    嘉靖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明世宗駕崩前一晚,明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明世宗寵信權臣嚴嵩,他藉此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其子嚴世蕃協助其父作惡。朝臣雖然不斷有人彈劾嚴嵩結黨營私,但均以失敗告終。世宗晚期,嚴嵩年事已高,朝臣徐階開始取代嚴嵩之位。1562年徐階策動言官彈劾首輔大臣嚴嵩。嚴嵩辭去官職回鄉。1565年嚴世蕃以通倭罪被判斬刑、嚴嵩被削為民,兩年後病死。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在嘉靖帝時已經埋下了禍端。

    嘉靖帝在位時,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佔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由於世宗時期明朝宣佈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朱紈、張經等將領受明廷干擾而未能平定倭寇。而後兵部尚書胡宗憲署理浙江巡撫兼浙直總督全力剿倭,招撫浙江勢力最強的汪直(後被明廷殺害)。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另外葡萄牙人在1557年開始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

  • 9 # 一樣藍天

    其實嚴格的說,明朝的衰落。既不是從嘉靖皇帝也不是從萬曆皇帝。研究《明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明朝的衰落,應該是從宣宗朱瞻基開始的。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做了皇帝。由於朱祁鎮是未成年人。所以政權掌握在太監王振手裡。後來發生了土木堡事件。整個大明王朝陷入一片恐慌。還好當時大明的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後來雖然有孝宗朱佑樘的短暫中興。接下來就是嘉靖皇帝登基。在位45年。信奉道教,整天在宮裡煉丹。不理朝政40年。他的孫子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這個孫子比他爺爺更混蛋!在位48年,有將近40年不上朝。所以大明就亡國了。

  • 10 # 上山打蚯蚓

    我覺得明朝亡於萬曆。對比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祖孫二人的智商和手段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為什麼這麼說?嘉靖皇帝透過大禮儀事件把整個文官集團收拾了一頓,無論是誰做首輔,國家機器依舊靠文官集團運轉,只不過嘉靖控制誰來操作機器。而萬曆皇帝不是,他透過張居正的死完成了自己對張居正的報復,並且成為張居正政敵的一把刀。

    萬曆自己很愛玩,身體也不是很好,在處理完張居正以後,偶爾上朝還行。萬曆忽然想到自己的祖父,嘉靖也是二十多年不上朝。自己也可以不上朝。但是,嘉靖朝前二十年嘉靖勵精圖治,他對朝局的把握也得心應手,而且夏言,嚴嵩的能力都很強。可萬曆只有申時行能力有限,自己對朝局的把握也不如嘉靖。到後期,黨爭撕裂了整個文官集團和國家機器。

    不過,萬曆三大徵為什麼能勝利?我覺得萬曆抓住了錢。一是張居正的改革為他攢下了錢。二是他自己像極了嘉靖,一個愛財皇帝。牢牢抓緊了鹽茶銅鐵瓷器棉紗等等。

    大明王朝的國家機器在萬曆後期停擺為大明王朝埋下隱患。

    忽然想起一個人,魏忠賢。魏忠賢很像嚴嵩,他控制著晚明的朝局。基本壓制著東林黨及其他文官集團,部分恢復了國家機器的運轉。自古宦官不受主流大眾的待見,大家合力搞倒了魏忠賢,大明朝的那點家底只能是最後崇禎皇帝一點點敗光。

  • 11 # 清淡的日落

    都不準確吧,應該是土木堡之變以後勳貴集團話語權旁落,原本勳貴、文官、宦官集團的平衡被打破,從本來的文武平衡到以文御武,中後期像極了宋朝,被覆滅的命運從此而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茄子對眼睛有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