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茶TV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精準扶貧是中國脫貧政策的最突出的特徵。茶葉作為中國傳統的優勢產業,2017年全國18個產茶省(區)茶園總面積4588.7萬畝,有900多個產茶縣區,茶產業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主導產業。

    茶葉精準扶貧的五個要點

    一、建設生態茶園,擴大茶園面積

    以產業扶貧為根本,以提升質量和效益為核心,擴大茶園總面積,增加年產量,提高年產值,以人均種茶麵積的提升帶動茶農年收入增長。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省,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10年間,茶園面積從原有的280萬畝到如今突破700萬畝,成為全國茶葉面積第一大省。

    1、改造老茶園,科學規劃新建茶園

    缺乏科學性管理的茶園,會出現產量降低,質量不優等老化現象,讓老茶園煥發新生,在開墾茶園時進行科學規劃,是精準脫貧的第一步。

    透過“改樹、改土、改相”,重塑老茶園的產能。對衰老或近乎衰老的樹冠進行去除,在強化肥培的條件下,重生樹冠;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與耕作同步開溝施肥,施後蓋土,園地鋪草,防止水土流失與乾旱;透過修築機耕通道、蓄水池、修整梯地、增設誘蟲燈裝置、園道與四周種植深根性林木等措施恢復生態多樣性,使茶園向生態化轉型。

    對老茶園進行積極改造的同時,在墾闢新茶園之前,需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進行合理規劃和茶園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設定路網、水網。運用生態學原理,合理利用水土氣生各種生態條件,構建良好的生態系統。選用現行國家、本省所推廣的優良品種,能夠保證在當地適應生長,引進健康的符合國家標準檢疫的茶苗。

    2、普及現代化茶園管理辦法,打好“生態”牌

    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改變“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的傳統觀念,茶業脫貧之路應從“第一生產車間”開始。多地產茶區政府在近年來積極組織茶園管理等培訓工作,邀請茶學專家、學者,開展“手把手、面對面”的技術服務,指導茶農科學管理茶園,管護好茶樹和茶園生態,提高茶葉質量。以綠色有機的生態示範茶園為目標,打出“生態”牌,提升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美譽度。

    茶園管理是茶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第二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賽從開賽之初,就實行“考核選手茶園管理情況”的新規定:要求複賽選手選取安溪縣域內的自有茶園(不少於2畝)作為參賽茶園,由縣農茶局對進入複賽60名選手選定參賽的茶園建檔立卡,追蹤管理,組織評分。選手茶園管理的成績納入決賽選手總成績。

    由此可見,茶園管理在如今茶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安溪縣政府重金重獎安溪鐵觀音大師,不僅是以實際行動弘揚安溪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激發廣大茶農從事茶產業的熱情,更將人才選拔的影響力拓展、落實到基層群眾。在首屆賽事中獲選“安溪鐵觀音大師”“安溪鐵觀音製茶名匠”的選手們,在安溪縣政府的引導下,深入推行“團隊合作、整合幫扶”模式,共同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大師茶葉研究基地。建設大師茶葉研究基地是省派安溪駐村工作隊與安溪縣農民講師團成員合作的首個研究基地,透過“結對幫扶”,為茶農指導茶園的管理建設和製茶技藝,並兜底收購示範區內茶農的滯銷茶葉。以點帶面形成示範輻射作用,為當地茶產業發展提供可發展路徑,助推當地茶農致富。

    二、培育龍頭企業,鼓勵良性競爭

    中國的茶產業發展以區域公共品牌為主,茶葉品牌呈現“小、雜、亂”的現象,隨著中國自主品牌意識的強化,各地產茶區政府也開始著力培育壯大一批龍頭茶企,給予獎勵金機制和專項基金投放等政策,鼓勵茶企之間的良性競爭。以帶動茶業規模化,不斷提升茶葉的附加值,促進產業做優做強,提高茶農收益,驅動經濟發展。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就由一個龍頭茶企帶領茶農走向致富路。安徽一笑堂茶業有限公司在大灣村規劃建立十二檀茶葉基地和特色茶寨,並流轉1萬多畝茶園,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每畝每年給予500元補貼,除草、施肥、修剪、採摘、炒制等一系列工作,再另付村民工資,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難題。解決了全村及全鄉茶農茶葉銷售難題,而且還使該村37戶93人脫貧,帶動了大灣村400餘戶茶農增收。

    貴州省鼓勵六堡茶生產企業進行技改。凡經主管部門立項,企業專項投資100萬元以上用於機械化、連續化、清潔化生產線(含發酵成套工藝)改造,並透過考核驗收,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對榮獲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六堡茶企業進行獎勵,其中對榮獲國家級的企業給予獎勵3萬元,榮獲自治區級的企業給予獎勵2萬元。此外,政府積極組織茶企組團“走出去”,參加全國各地的展會,對外展示貴州六堡茶品牌形象,獲得資源優勢,與經銷商和合作夥伴建立建立良好的關係,從而樹立企業在整個市場中的整體形象。

    三、搭建“企業+合作社+茶農”的規模化生產平臺

    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地方茶產業探索出企業、合作社、茶農抱團發展的有效模式。政府主導,推廣生態茶園,建立綠色防控;企業行動,自建茶葉基地,透過溯源管理體系管控外購原料,鼓勵讓茶農入股合作社。將當地的茶葉特色產業力量擰成一股繩,圍繞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引領,拓展市場容量。

    貴州省“龍頭企業+貧困戶”“園區(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產業大戶+貧困戶”等茶產業扶貧模式,形成“龍頭引領、農戶參與、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藤纏樹”發展形態,有效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或就地務工實現脫貧。

    龍頭企業具備一定的品牌、核心技術、產品研發、人才管理、市場優勢和市場抗風險能力。發揮龍頭茶企的扶貧帶動作用,有利於整合扶貧政策資源、培育產業發展優勢、防治茶農個體戶缺乏市場競爭力等現象。

    背靠邱場鎮的是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四川敘府茶業,為進一步加強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茶農的聯絡,實現企業、合作社和茶農三方共贏,該茶企探索建立了“茶農入社、社企建廠,就地註冊,獨立經營,獨立核算、按股分紅”的“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由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聯合建設初制加工廠,確保茶葉銷售渠道,並按收購建卡茶農鮮葉金額的1%對建卡茶農進行返利,龍頭企業承諾如茶葉初制加工廠經營虧損或者淨利潤不足,固定回報和1%茶葉鮮葉返利部分由龍頭企業補足進行分配。透過產業化經營取得的扶貧收益或分紅,有效地啟用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

    四、茶旅融合發展

    “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融”是茶業轉型的重要舉措,深化茶旅融合發展也是促進茶產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1、建立體驗型多功能茶園示範基地,搭建茶旅小鎮概念

    在茶園間建設旅遊步道、茶園農宿等旅遊基礎設施,集茶葉生產加工、茶生產參觀、採茶體驗、禪意空間品茗於一體的莊園化模式,已然是茶旅發展的基礎建設。除了打造食、宿、行一體化的茶莊園外,多地的產茶區正在積極投入建設“中國茶旅小鎮”。

    △武夷山中國茶旅小鎮專案規劃

    武夷山以“原生境”為原則,全面展現武夷山茶風貌特色和田園生活,打造集茶產業、文化、旅遊、宜居於一體的茶旅特色小鎮;浙江松陽縣將茶香小鎮打造成集“茶科技引領示範、茶產業精深加工、茶市場交易集散、茶元素高階集聚、茶文化休閒旅遊、茶生態養生康體”於一體的茶產業集聚創新平臺欲打造世界級生態田園小鎮標杆;於2017年啟動的潮州鳳凰茶旅小鎮專案,用潮文化、茶文化、畲族文化跟華僑文化、紅色文化來作為引領,營造正能量的鄉土文化氛圍,用正能量文化來引領建設茶旅特色小鎮,促進鄉村的振興發展……

    2、打造大型茶事活動,開發特色旅遊產品

    隨著節慶旅遊的興起與發展,全國各個產茶的省份、地區紛紛以茶為主要媒介,定期舉辦開茶節、鬥茶賽、茶文化旅遊節、茶文化博覽會等。以福建省為例,武夷山下半年聚集有武夷山“中國茶鄉杯”茶王賽、天心村鬥茶賽等大型鬥茶盛事;福鼎市連續七年舉辦福鼎白茶開茶節,為福鼎茶鄉旅遊發展搭建了寬廣的平臺,成為福鼎對外開放的“經貿舞臺”和“精美名片”。透過“開茶節”“鬥茶賽”“茶文化節”等特色茶俗、茶事活動,使得茶與旅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會展節慶活動的連動作用,有效帶動當地產業與旅遊業的發展。

    實施茶旅一體化發展是豐富旅遊新業態,助推旅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帶動茶鄉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將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

    五、科技在茶業上的探索

    透過政策扶持和科技創新,努力夯實生態茶園基礎,不斷提升茶葉清潔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加工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品質、降低銷售價格,形成現代一體化的產銷鏈,是扶貧攻堅道路上的重要支撐。

    1、加大機械裝置投入

    茶葉生產的成本主要源於採摘和成品加工這兩個環節。許多茶區採摘茶葉是用人工進行的,而人工採摘的成本極高,它直接影響了茶產品的售價。用茶葉機械代替繁重的體力活,更有時間來研究如何制好茶,提高製茶技術。茶葉機械的廣泛應用,使茶業從傳統農業步入現代農業,形成產業化與現代化模式。

    在實施茶葉機械推廣工作中,祁門縣農機部門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積極爭取更多資金補貼到茶葉機械化的發展中,近年來落實茶葉機械補貼資金1330萬元,佔全縣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6%以上,拉動農民和茶業企業投入購置茶葉機械5200萬元,有效地促進了茶葉機械化的發展和茶葉生產率的提高。

    2、加強產學研合作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打通創新鏈條、促進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能夠有力促進科技難題攻堅和成果轉化。目前,企業與高校簽署合作協議,進行校企產學研實習,是茶企發展的流行趨勢。一是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科技創新活力;二是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實訓和成果轉化基地。

    3、依託大資料,搭建智慧茶園

    隨著網際網路加速從生活工具向生產要素轉變,傳統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網際網路+”的時代發展潮流,茶產業開始形成可追溯化的智慧茶園發展模式

    2018年,重慶市農委、市科委聯動,以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茶產業資料中心中冶賽迪為依託,以市農科院茶研所為支撐,以雲嶺公司為專案實施主體,全面建設智慧茶園,鮮葉、毛茶交易交割中心,茶園天空地智慧指揮系統,茶葉分級定量智慧系統、茶工藝智慧系統等五個版塊的工作。目前,透過茶葉遙測技術,全市已初步完成永川區8.5萬畝茶園的天空地智慧指揮系統建設,全市智慧茶園的智慧水肥控制試點已覆蓋永川、涪陵等區縣的200多畝標準化茶園,並在南川、萬州、永川、秀山、萬盛等區縣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解決了35萬畝新老茶園的生物防控防病問題。

    4、佈局電商,拓寬銷售渠道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產業掀起了藉助網際網路手段進行改造、升級的熱潮。在2015年,阿里零售平臺共售出88億元茶葉,較2013年增長超過一倍。傳統茶企紛紛調整渠道佈局,進軍網際網路電商。預計到2020年,茶產業將突破萬億規模。茶行業電商成交的滲透率5%左右,線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

    今年3月份,天貓全國首個新零售茶館西湖茶葉在杭州河坊街187號落地,自動派樣機互動遊戲、雲貨架、新一代智慧零售販賣機進駐西湖茶葉門店,同時還聯合知味觀打造基於資料分析的茶點推薦及試吃等。改造後開業當日,門店營業額同比增長256%,新增會員同比增長190%。天貓一直佔據茶葉消費線上第一市場,在天貓平臺有接近2000家茶葉旗艦店,其中交易額過億、過千萬的逾百家。

    另一個電商巨頭京東也在茶業上有諸多行動。京東透過與特色產茶區的優質供應商合作,搭建“有機茶園扶貧示範基地”,與當地政府、旅遊局共同開發打造特色茶旅線路,全面升級消費者的線上購物體驗。使用體驗式營銷方式,鼓動消費者參加茶葉採摘、品茗賞景等休閒專案,直接感知京東電商平臺上的茶葉品質。此外,京東還在茶葉配送服務上發力,確保茶葉的香氣滋味保持在最純粹的狀態,提升消費者在京東的購茶體驗。目前,已與峨眉雪芽、竹葉青、川茶集團、英德紅、八馬等企業開展合作。

    茶葉是重要的富農產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政府整合資源,引導當地人民正確認識精準扶貧,把握產業政策、方向;茶業協會、合作社等組織調動企業和茶農的積極性,指引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方向;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具有資源配置最佳化和效率優勢,是茶農利益聯結的根本。三方多舉並施,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省、市、縣黨委政府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為各地產茶區走向共同富裕闖出實踐真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電→火有什麼關係?是同一種物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