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甲午戰爭海戰只能算是預賽,真正的決賽是陸戰,後人談起甲午戰爭總拿北洋海軍說事,清投入了60萬陸軍。
6
回覆列表
  • 1 # 肥囧科夫斯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以上出自百度百科)

    以下是我個人觀點:

    1、軍隊素質問題,士兵戰鬥力和軍事素質差距,當時清政府腐敗,鴉片氾濫,普遍素質較低。當時日本正處於擴張時期,學習模仿西方技術,發展工業(參考《坂上之雲》),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很像。

    2、後勤保障問題,打仗打的就是綜合實力,沒錢想打贏除非是出現奇蹟。炮彈不足,維修保養跟不上,自損八百後得不到修復。

    3、內部政治鬥爭問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清朝皇帝就是傀儡政權,數代皇帝幼年繼位中年駕崩,政治因素極不穩定。

    4、長期閉關鎖國,科技水平落後,不懂得大面積種植海帶來對抗敵方軍艦。工業化水平低,環境較好,沒有霧霾,軍事實力完全暴露。

    5、因為潘金蓮推開窗戶砸到了西門慶。

    6、罪魁禍首還是本澤馬。

  • 2 # 坐古談今

    目前回答這個問題的朋友都沒有按要求回答問題,此問題不是讓你去批評清軍,也不是讓你說為啥清軍會輸或海軍實力。而是讓你說,陸軍是主力和絕對,為何海軍成了主角。這個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1.海軍裝備和作戰能力高於陸軍,是晚清乃至整個民國的百年間中國與侵略者戰鬥能力最接近的一次,敗得可惜,因此,海軍作為了主角。

    在裝備上,海軍強於陸軍,李鴻章發展海軍思想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打造的北洋海軍世界第八,強於美國第九、日本第十,亞洲第一,這個位置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很高了,在晚清應該是在對外反侵略戰中硬體地位最突出的一次。

    相反,陸軍雖然已經也發展起來,但總體上因為海軍佔錢太多、北洋軍官的主體李鴻章家族和淮軍集團貪腐過於嚴重陸軍貪腐非常嚴重。海軍海軍司令為官還好,將領九成都是左宗棠教育出來的除了少數腐敗外其他都還可以。

    2.淮軍陸軍一直提不起來氣,沒啥好說的。而且現階段,許多讀者、軍事愛好者喜好海軍比陸軍更強,一些作者、軍事家就主動更多地講述海軍的故事。同理,中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戰鬥比陸軍要強得多。陸軍沒啥好說的。

    淮軍將領一如既往地和1870年代開始,遇到外戰就跑遇到內戰就跳,一打仗就率領逃跑。淮軍從北韓逃跑後,湘軍前往應敵,雖然打仗勇敢但也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成功。在之後,其他派系軍閥也先後出現,皆是如此,雖比淮軍勇敢但也並不比淮軍有用。打仗你打不贏,說啥也是遮羞臉!

    對於北洋海軍和淮軍還是要進行嚴厲批評,海軍不管咋敗,人家是站著死的。淮軍陸軍呢?仗著全國第一的陸軍裝備,這些裝備可都是中國政府用了無數民脂民膏給養起來的。從1870年代開始到1890年代,打勝過幾次外戰。

    最旗鼓相當的中法戰爭,淮軍陸軍還是率先逃跑,要不是湘軍的馮子才、王德榜等人也不會有鎮南關大捷。結果,最後,特別喜好爭功的淮軍又把陸軍的王德榜、臺灣的劉敖這二位左宗棠派出抗法的將領陷害流放。

    因此,晚清中國的軍隊值得誇得硬體有賴於淮軍,最窩囊的軍隊也是淮軍。為什麼要說海軍?因為,北洋海軍除了一個元帥外,九成的將領都是用左宗棠親手製定的教材、規章調教出來的。他們都有一個名字——福建馬尾船政局。

  • 3 # 陳悅漫步海邊

    這個問題其實體現出了現代中國社會對於甲午戰爭的一個重要認識偏差,即提起甲午戰爭就會不自覺地想到海戰,甚至於出現把甲午戰爭和甲午海戰畫上等號的情況,彷彿甲午戰爭的主戰場是海戰一般。

    實際上,海戰在整場甲午戰爭中所佔的比重並不很大,對於戰爭程序也並沒有特殊的加速或減緩等影響。之所以我們的目光不自覺地會聚焦向北洋海軍,會認為甲午戰爭是海軍的戰敗,大致的原因有幾點。

    首先。緣於社會對北洋海軍的過高期望。

    北洋海軍籌建於1875年,至1888年正式成軍,由於採用了英國式的訓練和管理方法,完全裝備西式武器,官兵均具有專業教育資格,所以總體上迥異於當時清王朝的陸軍。當時香港報紙曾有這樣的說法,認為稍稍熟悉清王朝軍隊狀況的人,都不會把海軍軍官和傳統的陸軍軍官相提並論,因為那樣是對海軍軍官的侮辱。因為這種特殊性,北洋海軍在當時乃至現代的中國社會眼裡,都是甲午戰爭時清王朝手中最重要的一張實力王牌,是最有可能和日本軍隊進行一搏,乃至最有獲勝希望的軍隊。所謂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與當時的西洋主流水平相差最小,和日本海軍的近代化程度最為接近的北洋海軍,在戰爭中的失利乃至全軍覆沒,所引起的震動和創傷,就比陸軍的失敗重得多,印象也就更深刻。

    其次。北洋海軍的失敗比陸軍的失敗更具象徵意義和時代影響。

    如果說甲午戰爭中陸軍的失敗只代表著陸軍本身的軍事失敗的話,那麼北洋海軍的失敗事實上代表著中國此前近代化改革道路的失敗。19世紀60年代清王朝開始了學習西方的自強運動,現代中國大陸稱為洋務運動,這場近代化改革運動的最根本目的在於軍事自強,即希望透過軍事近代化來改變中國此前受西洋欺侮的落後地位。在洋務自強運動中,最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北洋海軍,而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就意味著三十餘年洋務運動道路的總體失敗,顯示了軍事層面的近代化並無法挽救中國,必須要對中國近代化改革的道路和方向進行徹底檢討。

    再次。現代大眾媒體的影響造成了甲午海戰約等於甲午戰爭的概念誤區。

    與歷史研究相比,大眾媒體在歷史知識的傳播、普及上無疑更勝一籌。現代中國,大眾媒體上最早出現的甲午戰爭這段歷史,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一連串文藝作品,如話劇《甲午海戰》、電影《甲午風雲》,無一例外,都是以甲午戰爭中最具衝擊力的甲午海戰作為創作內容,這些影響了幾代人的藝術作品,比起白紙黑字的歷史書來,其普及力更強。在大眾對發生於19世紀的甲午戰爭普遍缺乏瞭解的情況下,這些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毫不奇怪地將甲午戰爭約等於甲午海戰這一概念深入人心,好像是甲午海戰的失敗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其最近的例子就是電視劇《走向共和》,劇中有關甲午戰爭的部分很大筆墨都著力在海戰這一點上。從《甲午風雲》等作品以後,諸多關於甲午戰爭的影視劇中,幾乎無一例外都將甲午海戰當作重點進行刻畫和表現。

  • 4 # 山河已無恙

    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敗就是全敗,不存在你說的海軍戰敗,可能是因為海軍的裝備更接近日軍或者強於日軍,畢竟北洋海軍擁有世界第六大艦隊,海軍是戰略性軍種,海軍敗了,基本就全完了。

  • 5 # 宏dIscuz

    甲午戰爭的爆發是因日本進攻北韓向我們求救,日本人為了從海上阻擋水師運援朝陸軍,從而爆發了甲午海戰。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洋務運動的產物,是他一手組建的海軍,成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艦隊,艦隊管代都是留德學成歸來,可以說從裝備到人員都是一流水準。日本也有艦隊可當時和北洋水師不是同一個成次。

    然十幾年後,中日關係日趨緊張,日本加緊發展海軍,到甲午海戰爆發時其實力已超越北洋水師,李鴻章多次上書要求朝廷撥軍費更新水師裝備,可當時戶部尚書翁同和只顧於李鴻章搞派系鬥爭,全然不顧水師發展,以各種理由拒絕撥發軍費,所以水師軍艦的裝備,一直還是老式裝備。在黃海上致使水師打敗,後被日海軍圍在威海港全殲,海港個炮臺陸軍被日陸軍圍殲,前來增援的遠遠聽說炮臺失守回頭跑了。

  • 6 # 故事老男孩

    在現在說起甲午戰爭的失敗原因。總有這樣一種說法:說當時的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水師,不應該輸給日本。把甲午戰爭的失敗歸於清政府的腐敗和指揮員的無能。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可是北洋水師的軍艦已經長期沒有保養維修,軍艦都已經陳舊老化。甲午戰爭失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技術問題:中日甲午戰爭之前,北洋水師參戰的是14膄戰艦,日本聯合艦隊是12膄戰艦,中國海軍在數量上佔優勢,可實際上日本的都是新船,跑得快火力猛。“致遠”巡洋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定遠”,下令撞沉人艦“吉野”號,感人肺腑,實際上是徒勞的。因為吉野是日本艦隊中航速最快的巡洋艦之一,“致遠”根本追不上。

    中方參戰的10膄艦艇原本平均航速15.5節,而甲午海戰中實際航速只有10.8節,其中“定遠”.“鎮遠”兩艦由原來的14.5節下降到12節,最嚴重的“超勇”還“揚勇”兩艦由原來的15節下降到6節。而日本第一遊記艦隊,原平均的航速為19.4節,實際平均航速為18節,其他大隊的各艦平均航速也超過14節以上。

    另據英國海軍年鑑統計,當時日艦裝備的速射炮,發射速度是原後裝炮的六倍,由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相當於北洋水師的三倍。受限於軍艦製造時的技術條件,北陽軍艦有效射程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準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

    日本進口了法國的炮彈,這種炮彈的炸藥殺傷力強,但不太穩定,就是金屬一碰都會引起爆炸。1891年,日本下懶雅允就透過仿製,研究出靈敏度極高、燃燒能力極強的苦味酸炸藥“下懶炸藥”。於北洋海軍使用的炮彈炸藥相比,是完全劃時代的差距。中國的炮彈打到人家的船上能砸個打洞,卻爆炸不起火,殺傷力小,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頻繁出現炮彈擊中日艦被炸的現象,而且彈藥不足。

    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見以150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炮彈,擊中日見速度最快的吉野號的右舷,擊毀舢板數只,穿透鋼甲,擊壞其發動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裡。可是,炮彈由於是穿甲彈,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倖免於沉沒。在黃海海戰中,吉野號又中彈不少,但終未遭到毀滅性打擊。據一位細心的觀察家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不是爆破彈。

    第二.後勤保障問題

    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的後勤保障差,軍艦裝備陳舊,修繕不濟,彈藥奇缺和彈藥質量低劣等問題非常嚴重。也做為軍艦燃燒的煤也嚴重供應不足。供應北洋海軍的煤炭不僅短斤缺兩,而且到急用的時候,還催不到。1894年6月底,北韓半島正緊張備戰之時,急需煤炭,丁汝昌竟收到電報局稱“礦局下次實南送煤”。礦局不僅不向北韓送煤,連威海基地的煤也供應不足。直到8月24日,中日戰爭爆發,丁汝昌還要向煤礦發電催沒。史書記載,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所帶偏大不足,大多數軍艦一直打到彈盡力竭。戰至最後,定遠、鎮遠彈藥告竭,分別僅於12英寸口徑鋼鐵彈3發、2發。

    第三.國家層面問題

    中國是個中世紀國家,日本是個近代國家。中國雖是大國,可是沒有建立現代國家普遍採用的預備役制度,中國是養兵制度,養多少人上多少人,臨時招募的百姓是不能打仗的。幾乎沒有一支近代軍隊。而日本缺有完善的國家動員體制。打起仗來,日本可以不斷的補充兵員,成了大國。二中國反而成了小國。

    當時中國的情況是;國家軍隊不打仗,體制內的八旗軍不打仗,綠營也不打仗。其主要職責是警察,維持治安。

    北洋陸軍機動兵團中北韓戰爭中被人數,裝備都優於自己的日軍擊敗。李鴻章把後備的部隊全部拉上去和日本作戰,又受損失嚴重,後來又招募新兵,可是缺少訓練的新兵無法發揮先進武器的作用 。

    北韓失守後,中國陸軍武裝都快被打光了,以致京師只有一萬都人,山海關一萬,在別處找不到兵了。

    清政府並不負擔軍隊的供養。而是李鴻章左支右挪負責養兵。由於地方政府財禮無力維持過多的軍隊,只有一撤再撤。而日本在兵站、野戰通訊、軍隊醫療、情報收集和媒體宣傳方面等方面,都建立了近現代化的系統。而大清過的後勤卻還是散亂無序的狀態中。清朝的軍事改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階階段。

  • 7 # 立志成蟲

    海軍跟陸軍比比爛,還是海軍表現強一些,至少海軍打到了全軍覆沒,將領們大多數不是戰死就是自殺,特別是鄧世昌的勇烈璀璨奪目,留下了“雖敗猶榮”的印象。陸軍在北韓,本來打的也強悍的很,聶士成首創日軍還打了個平手,董福祥和馬玉昆在平壤城外死磕,日軍自己都承認傷亡上千人,左寶貴在平壤城頭接連擊退日軍,直至戰死,可全都是白瞎了,因為將士還在死戰,統帥葉志超居然逃跑了,導致全軍崩潰,陸軍敗的真是千古罕見的寡廉鮮恥。本來日本的目標只是北韓,一看清軍如此慫包,那就擴大戰果打進了清國。日軍向大連旅順方向進攻時,清軍的總兵官跑了有七八個吧,只剩徐邦道孤軍奮戰,後來徐邦道也是壯烈殉國。北洋海軍在威海衛的劉公島被日軍陸海夾擊全軍覆沒時竟無陸軍來增援。所以多提提海軍,好歹還能自我安慰哈,陸軍就別提了吧

  • 8 # 帆今

    那時的華人,愚鈍無知,再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落後,慈禧太后的喪權辱國。簽訂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使得在領土與政治強硬上面撕下一個口子,難以彌補流血化膿,被西方列強及沙俄,倭寇國等看到侵略清朝的大好時機已到來,所以敲開了侵略殖民統治的大門,青島,臺灣,香港,澳門,江東64屯,海南,清政府的軍事,以大刀長描硬氣功,對船尖利炮洋槍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而為了組建這支世界第六的艦隊,大清國也是難得大方了一記。早在1875年(光緒元年),朝儀海防大討論之際,光緒便特命北洋大臣李鴻章,透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此為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之始。數年後,又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鐵甲船是真心不錯的,日本人得手之後也當寶貝)

    不但買船,其他方面大清國也沒懈怠,1880年在天津設立負責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營務處。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1年,派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

    因為擔心清華人不懂海軍訓練,大清還特別聘請了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齡先後擔任海軍訓練。並且大清也知道人才是要培養的,於是又設立北洋水師學堂,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階軍官則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大部分還到過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

    不但買船請人,大清國也知道海軍要“走出去”。光緒七年,丁汝昌便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

    甚至,北洋水師的軍官們還都能說英語,據說內部指揮命令都用英語發號。正是因為這些緣故,中日開戰之際,北洋水師12條主力艦全線出擊,與前來尋釁的日本聯合艦隊(同樣也是集結了當時最精華的軍艦與海軍官兵)決一死戰,在李鴻章看來,應該是有勝算的。但沒想到的是,北洋水師並未獲勝,雖然主力猶存,卻損失不小(都是錢)。

    這麼一來,清國受到的打擊不小,因為花了重金的海軍都搞不過人家,那沒花重金的陸軍還能行嗎?

    自然,陸軍就更不行了。

  • 10 # 閉家鎖的紅楓

    因為從一開始,這場戰爭就是擁有制海權的一方必定會獲得勝利,所以爭奪制海權的海戰必然成為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據說開戰前日本陸軍海軍一起開會,陸軍制定的戰略計劃在一開始根本就沒有考慮海軍的作用,一開口就是打到清國的直隸平原,在那裡和清軍決戰什麼的。但陸軍在發表這個戰略時,冷不防被海軍回了一句:“陸軍有沒有優秀的工兵?”

    陸軍的回答是:“陸軍的工兵非常優秀。”

    “那好,現在開始就趕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間架一座橋起來,要不然陸軍過不了海。”

    陸軍這才注意到他們的作戰計劃理有根本的缺陷:沒有考慮制海權。

    因為甲午戰爭是渡海作戰,沒有海軍的護送,陸軍無法登陸。在海軍奪得黃海的控制權以前,運輸船都在北洋水師威脅下,如果北洋水師一旦切斷陸軍的兵員,軍火,糧草補給線,不管在北韓登陸了多少人,也不管這些人如何善戰,就只有失敗這個唯一的結果”。

    (以上內容來自俞天任的《浩瀚的大洋是賭場》)

    對於清軍來說也一樣,在沒有鐵路的時代,想透過北韓北部山區的崎嶇地形運輸給養非常困難,制約萬曆時代明軍在北韓規模的就是陸路運輸的困難。

    同樣,在甲午戰爭中, 清朝向駐北韓的淮軍運輸給養,兵員,也都是透過天津直接發船,送往漢城附近。著名的清兵運輸船高升號被擊沉前,走的也是這個路線。

    沒有後勤,任何軍隊都打不好仗,尤其是當時的日軍其實也是菜鳥,不能把它和 20世紀被軍國主義洗腦後的那隻獸軍相比。(其實當時日軍在北韓半島的軍紀比清軍好)

  • 11 # 史論縱橫

    因為中日甲午戰爭取勝的關鍵在於取得制海權。

    這麼說吧!假如清軍海戰勝利取得制海權,那麼,就算日本有一百萬日軍,他能到中國來嗎?

    元朝時忽必烈想要佔領日本,結果船沒等到日本,就趕上龍捲風了,損失慘重,因此作罷。

    中日之間的戰爭一直都是爭奪制海權的戰爭,如果中國取得制海權,則中國一定處於不敗之地,日本取得制海權,則中國國門朝日本大開。

    李鴻章應該算是清政府中較早意識到海防重要的人物了,因此,極力主張發展海軍,但是李鴻章的思路不一定能被當時的所有華人接受,包括左宗棠在內,都認為塞防比較重要。

    左宗棠想的也沒錯,如果我們陸軍厲害,你登入還能怎樣,照樣幹翻你!但是李鴻章對自己的淮軍還是很瞭解的,所以,不能把陸軍暴露出來和人打,一打也就暴露了,一定要重金構築一條海上防線,就是北洋水師。

    我認為李鴻章和明末時期的袁崇煥一樣,由於明朝計程車兵野戰打不過清軍,於是就興起了建築寧錦防線“據險以守”來避免和清軍的衝突,我姑且稱之為中國的“馬奇諾防線”。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強大,根本就不用掩飾,一切的虛有其表,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

    最終結果都看到了,所有的防線都被進攻的一方撕的粉碎。

    這就是為什麼說甲午海戰的失敗是清政府徹底的失敗。

    因為這條防線代表了清政府的最後底線,是清政府三十年洋務運動的家底,是以“亞洲第一”的稱號震懾四方的存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就代表著明朝的寧錦防線被突破,代表著法國馬奇諾防線被突破,因此,海軍的失敗才是甲午的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士論文寫作時間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