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博愚公2017115
-
2 # 織繭讀書
這是我提的問題,以下是回答別人同樣問題的內容。
蘇武前面尋死不能,而後面可以以身殉國,卻在北海牧羊,堅持了十九年,我看了似乎蘇武前後的表現似乎也很矛盾。
我認為前面兩次選擇自殺而不能,是因為蘇武認為因為屬下副中郎將張勝參與謀劃了劫持單于母閼氏歸漢未成功而且被發現,會牽連到自己。因為這個被匈奴殺了就是屈節辱命,所以兩次選擇自殺,此時更多的是考慮到自身的榮辱。
後面即使被幽置在大窖,也齧雪與旃毛並咽之,到在北海牧羊,這時到蘇武求生已經大過求死。
這從前面記載的蘇武與漢降將衛律的對話中可知一二。蘇武認為自己沒有參與謀劃劫持母閼氏,與張勝又非親屬,因此依照武帝當時的律例,自己不應當被處死,這是基於武帝時期法律和文化做出的選擇。同時,如果自己因為不投降死在匈奴,會引發兩國戰爭,因此,蘇武已經明確選擇不辱使命地活下去。
讀到這裡就理解了蘇武為什麼堅持在北海杖漢節牧羊十九年。但這並不是屈辱的活著,而是詮釋了使節的行為是代表自己的國家,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能讓國家受辱
一起讀史,相約《資治通鑑》。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為什麼先求死、後不畏死,牧羊時求死容易卻不死?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蘇武到匈奴去,並不是去送死的,而是奉漢朝的命令出使的。因此,完成使命,才是他的終極目標。起初的求死,是因為蘇武的副使張勝參與到了匈奴內部的叛亂之中。從情理上來說,匈奴以此為藉口殺掉漢使,也是合理的。以使節的身份,被敵國殺掉,是有辱國體的。所以,蘇武在事發之後,以死雪恥的行為,是合理的,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在當時,如果蘇武死了。在漢匈之間的外交搏弈上,這一回閤中,大漢朝無疑是輸了。蘇武如果死了,不過僅僅是維護了大漢朝的一點尊嚴而已。
蘇武開始的求死,絕不是做作。他引刀自刺後,受傷昏厥,是匈奴派了最好的醫生,經過艱苦的搶救才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匈奴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救活蘇武呢?原因很簡單的。因為匈奴人覺得,如果讓蘇武這麼死了,不足以顯示對漢使的懲罰。只有把它勸降了,才是狠狠的打了漢朝的臉。於是,救活蘇武後,匈奴就開始了對他的折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勸他投降。雖然匈奴把折磨威逼利誘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但是,蘇武始終沒有屈服。如果說,開始的時候,蘇武的求死為的是維護漢朝的尊嚴,那麼,後來的求活,依然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蘇武是真正的大丈夫。
話說到此,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清楚了。其實這個答案提問者本身就明白。但還是要把問題拿出來,無非是出於對英雄的敬重,給大家一個重溫歷史向先賢致敬的機會。所以,便藉此機會,與朋友們一起聊聊蘇武的故事,再睹一下英雄的風采。
先說一下蘇武的家世,他是標標準準的官二代。他父親蘇建,曾是大將軍衛青的手下,跟隨衛青打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候。並以將軍身份築守朔方。後來又跟衛青出擊匈奴。蘇建有個部下叫趙信,原來是匈奴一個小王,後來歸順漢朝改名趙信,封為翕候。,在這個戰爭中,趙信轉身投降了匈奴。按漢朝法律,蘇建的部屬投降稱為失軍,失軍當斬。漢代可以財物贖罪,蘇建花錢買命,廢為庶人。爵位的喪失,並不影響工作。所以,蘇建又當了代郡太守。後來死在任上。
蘇建有三個兒子,都當官。其中以老二蘇武最有名。蘇武出使匈奴的時候是天漢元年,這一年是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當皇帝已經四十一年了。轟轟烈烈的漢匈戰爭已經打了幾十年,已經進入尾聲了。幾十年的戰爭雖然把強盛一時的北方匈奴打殘了。但是,大漢王朝經過近百年休養生息積蓄的財富也消耗怠盡。這時的匈奴雖然被打的奄奄一息,漢朝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打不動了就談判,談不成最打,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所以,從漢武帝后期開始,漢匈互派使者,就成為常態。因為邊打邊談的現實,雙方互扣使者,也成為常態。
天漢元年,匈奴的一位新單于上任。為了表示友好,把之前扣押的漢使郭吉、路充國都放了回來。為了表現對等,漢朝也放了匈奴扣壓在漢的使節。蘇武的出使,就是為了送匈奴使節回去。並表達漢匈友好的意願。
中華文化與北方蠻族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是以德服人,以禮服人,厚往薄來。為了回饋匈奴的和平意願。漢朝送給了匈奴豐厚的財物。匈奴看到這些財物之後,不但激起感激之情,反而生出狂妄之意。蘇武出使的目的沒有完全達成。儘管如此,以前雙方扣押的使節各歸其國的任務還算是達成了。完成任務的蘇武馬上就可以起程回漢朝了。就在此時,匈奴的內亂髮生了。
發動叛亂的頭目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投降漢朝的昆邪王的外甥,想要劫持單于的母親投奔漢朝,見自己舅舅。一個是漢朝投降匈奴的浞野王趙破奴的手下常水虞常,虞常的父母家人都在漢朝,當年曾經與蘇武的副使張勝有交情。於是,便找到張勝,告訴他投奔漢朝的意思。為了建立功勞,他準備射殺漢朝降將衛律。張勝對他的想法表示了支援。
叛亂在發動之前,被人告發了。單于迅速解決了事端。混邪王的外甥被殺,虞常被活捉。到這個時候,張勝才擔心使團會被牽連,便把情況告訴了正使蘇武。
此時的蘇武,立刻明白了當前的形勢。在人家的國中支援叛亂,肯定是會受到懲處的。自己做為漢朝的使節,如果被冒犯或是抓起來殺掉,都是有辱使命,有損大漢尊嚴的。於是,蘇武說:“見犯乃死,重負國。”表示了以死報國,義不受辱的決心。
虞常被抓之後,果然把張勝招了出來。匈奴單于大怒,召左右大臣們一起商議如何處置。其中一個大臣說:“謀劫單于母親,這樣的大罪,殺了他們是不夠的。應該讓他們投降。”於是,迫降漢使成為了匈奴的策略。
商量好計策後,單于命衛律召蘇武前來把問題講明白。蘇武此時還不明白匈奴迫降的計劃。只覺得不能受辱,便對另一副使常惠說:“如果屈膝事敵,使命受辱,就算能夠活命,還有什麼臉面回到漢朝。”於是,拔出刀來,刺向自己的身體。衛律見狀大驚,一把抱住蘇武,才使他沒有當場斃命,但已氣絕。衛律立即召來醫生對蘇武進行搶救,經過一番折騰,蘇武終於被救了回來。單于對於蘇武的氣節非常敬佩,讓常惠等把蘇武用車拉回營中休養,把張勝抓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蘇武的傷勢逐漸痊癒,單于派人通知蘇武,請他一起審理虞常叛亂的事。想要以這個機會逼迫蘇武投降。虞常的事,已經很明白。審理完畢,衛律舉劍當場斬殺虞常。舉著滴血的劍,衛律說:“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犯了死罪。如果投降,可以免死。”便說便做出舉劍欲殺的動作。張勝在流血的劍刃之下,心理崩潰,屈服投降了。
衛律的最終目標當然是蘇武,拿下張勝後。衛律繼續舉著滴血的寶劍,這次對著的目標是蘇武:“副使有罪,正使應當連坐。”蘇武說:“虞常的事,我本來不知道。我與張勝又不是親屬,何來連坐之說?"見蘇武不為所動。衛律又以身說法,以富貴來引誘蘇武,他說:"蘇君啊,你看我,當年也是從漢朝投降到匈奴的。現在我蒙單于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牛滿山,富貴如此。如果你今天投降,明天也就和我一樣了。如果不投降,你就得死。死了之後,白白肥了土地長了草,還有誰會知道你蘇子卿呢?”
可是,無論衛律怎樣勸說。蘇武始終不屈。衛律沒有辦法,只能上報單于。可能越得不到的,越想得到。蘇武的堅貞,也激起了單于的征服欲。一定要讓蘇武投降。於是,便把蘇武放在一個大窖中,不給他吃的。當時天寒地凍,空中飄著大雪。單于等著屈服的蘇武向他投降。
在又冷又餓的環境下,人堅持不了幾天就會凍餓而死。在地窖中的蘇武,餓極了,就把以旃毛和雪充飢。單于以為蘇武一定凍死了,讓人去看看,發現居然還活著。這種堅強的生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於是,匈奴人以為蘇武大約是神靈下凡了。於是,把他弄到北海放羊去了。到這時,死已經不是蘇武保持尊嚴的手段,而活下來不屈服,成為漢匈之間心理意志的搏鬥。
關於北海牧羊的艱辛,這裡就不多說了。總之,蘇武挺過來了。活下去,就是勝利。在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兵敗投降。做為曾經的朋友,李陵同樣免不了要重複衛律曾做過的事。勸蘇武投降。衛律做不成的事,李陵也一樣做不成。就這樣,蘇武在匈奴整整待了十九年。
等到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第六年後(前81年),漢家出使匈奴的使者探聽到了蘇武的訊息。蘇武終於回到了漢朝。漢朝給予他崇高的地位。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蘇武病故。享年八十多。在漢宣帝時,曾經畫了功臣像以紀念表彰。排第一的是大將軍霍光,蘇武排第十一名。
最後補充一點。蘇武有個兒子叫蘇元,與上官安關係比較好,在政治鬥爭中因為站錯隊被殺。這樣,蘇武在漢朝沒有後代了。為了表彰功臣,漢朝把蘇武在匈奴生的兒子蘇通國給贖了回來。並給予官職。
以上為蘇武的大體情況。
-
4 # 速不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重讀了《蘇武傳》。最早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是少年,一下子被蘇武的霸氣震撼。匈奴單于想讓蘇武投降,派漢朝的叛賊衛律勸降,哪成想蘇武破口大罵,狀如潑婦,沒有一點點溫潤君子的風度,更囂張的是他居然恫嚇衛律:“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北韓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這段話說得氣勢洶洶,飽含著對大漢王朝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南越、大宛、北韓全因為殺漢使被滅國,你匈奴殺了我,就會大禍臨頭。當年入選漢語言文學教材中的這篇文章,是沒有這段話的,被刪掉了,不知道編教材的人怕什麼?怕大漢天威嚇到了友邦?
豫劇《蘇武牧羊》
蘇武是一個很剛硬的漢子,他的副使張勝聯絡在匈奴的朋友虞常,想趁單于外出做掉單于的閼氏、子弟,結果辦事不周,反被收拾。蘇武知道後,認為會連累自己,辜負了組織的期望,一怒之下就拔刀自裁,被屬下苦苦勸住。後來單于要審判蘇武等人,他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於是再次自殺,這次動作很快,拔刀自刺一氣呵成,差點就死了,幸虧身旁的衛律迅速行動,積極醫治,又救活了他。蘇武一心求死,目的並不是死,而是要向匈奴展示漢使不可侮的氣概。
蘇武這麼爺們,讓單于等人心生“愛慕”,於是改變主意,不再想著辱殺漢使,而是一心勸降他。這就有了衛律勸降的一齣戲。既然漢使的威嚴還在,氣節不虧,蘇武自然就不必死了。他是去完成出使任務的,又不是去送死的。匈奴勸降不成,就把他流放到了貝加爾湖一帶。
貝加爾湖
在貝加爾湖他吃盡了苦頭,餓極了抓野鼠吃,像野人一樣頑強地活了下來,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到這裡遊獵,蘇武發揮特長給他們結網,造繩箭,修弓弩,於靬王很高興,就給了他衣服、食物、帳篷,蘇武實現了技術脫貧。《顏氏家訓·勉學》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的確是至理名言。好景不長,於靬王去世,部眾遷徙走了。附近丁零族趁機把他的牛羊搶走了,蘇武就又復貧了。過了幾年他的老朋友李陵戰敗被俘,投降了匈奴,被封為王,他後來去看蘇武,送去了很多牛羊,結對子扶貧成功。蘇武如果寫日記,肯定比《魯濱孫漂流記》精彩。更重要的是蘇武在貝加爾湖流放期間娶了匈奴妻子,生下了兒子。湖光山色,牛羊成群,劈柴餵馬,妻兒在側,這生活其實蠻美好的,他更沒有死的理由了。只是不知道,精忠報國的他有沒有感受到這個匈奴小家庭的溫情。我認為在不背叛國家,不出賣民族的情況下,我們的英雄追求美好生活並無不妥。
最終,由於蘇武的屬下常惠的奇計,匈奴把蘇武還給了漢朝,但妻兒卻留在了匈奴。過了幾年蘇武將兒子蘇通國從匈奴贖到了漢朝,至於那個匈奴妻子《漢書》裡班固一句也沒交待,真想罵他,多寫一句會死嗎?
回覆列表
蘇武大漢使節,使命未完,當然不能無為的死,匈奴人把蘇武流放到極寒之地,目地就是要讓漢使屈服,最初想不開,時日久了,把問題想明白了,當然要頑強活下去,只有不屈不撓地活下去,才能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