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健身者家園

    增肌對於大部分健身的人來說,是他們踏進健身房的目標。擁有完美的身體線條,迷人的人魚線馬甲線相信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這也是他們踏進健身房的原因。而增肌對於許多人而言也許是一個模糊的詞,對於增肌這個概念很多人其實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訓練,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科學的增肌。

    對於比較瘦弱的人,增肌的關鍵在於吃而不是在於練,三分吃七分練,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你需要足夠的營養來讓你的身體成分更加的分明,肌肉量和脂肪量都得提升,胖子比瘦子力量大的原因多半是胖子吃得多,相對而言他的肌肉量就會更多,所以想要增肌,那麼首先你就得吃得好,吃得多,保證每日攝取的熱量。

    如果一頓無法吃掉很多食物,可以分成很多份,少食多餐,很多健身大咖每日都會有5~7頓的進餐時間,所以吃是非常重要的。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是人體的三大營養素,你必須得保證你的每一餐都含有這三樣營養素,並且對於增肌的人來說,蛋白質就是你的肌肉,你得補充大量的蛋白質,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蛋白質是修復肌肉的好幫手,增肌的人每天得吃自己體重(公斤)兩倍的蛋白質才能保證肌肉生長的速度。

    在訓練上面,主要以力量訓練為主,這是增肌的唯一訓練方式,你必須讓你的肌肉承受一定的重量,不管是槓鈴也好,還是自身的體重,只要讓肌肉承受平時沒有承受過的重量,那麼就能達到增肌的效果。

    力量訓練主要是為了破壞肌肉的肌纖維,然後補充蛋白質修復肌肉,達到肌肉維度更大,力量更強的效果。

    對於比較瘦弱的人來說,一開始訓練主要以全身性的動作來練,比如深蹲、俯臥撐、硬拉等等,這些動作可以增加全身的肌肉質量,讓你的身體更快的進入運動狀態。

    一開始的話建議使用固定器械來訓練,主要是熟悉動作模式以及動作的運動軌跡,二來是建立神經與肌肉的聯絡,讓你的大腦能更好的控制肌肉,而且在產生乳酸時也能克服這種不適感繼續訓練,這些對於增肌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瘦子來說,有氧訓練就顯得比較多餘,這種訓練不會讓你的肌肉得到鍛鍊,可能會消耗你更多的肌肉,讓你變得更加的瘦弱,所以體格偏瘦的人就別再進行有氧訓練了,力量訓練才是你的歸屬。

  • 2 # 勇猛擼鐵者

    咱在進行接觸健身訓練以後,都應該會或多或少的聽到或者是看到這樣一種言論,那就是說咱們的訓練要想有效果,靠的的是三分的訓練,七分的飲食,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分練,七分吃“。這樣一種說法,就會讓很多人都會覺得,飲食中的吃喝是在訓練效果中佔大頭的,而小瞧了或者輕視了訓練的重量。

    更有甚者,為了達到自己所想達到的訓練效果,非常注重自己的飲食,而在自己的日常訓練中,卻滿不在乎,甚至在訓練的時候敷衍了事。這樣一種訓練方法,或者說這樣一種計劃,就算自己吃得再好,再怎麼標準,沒有一個良好的訓練,這些估計都是白搭。特別是對於咱的增肌性訓練。接下來,咱就給大家介紹兩點,咱在訓練時,該怎麼樣練才能有利於咱的增肌訓練效果。

    一,訓練要保質保量

    所謂的訓練保質保量,就是說,咱們在進行健身增肌訓練的時候,要重視這個訓練,把這個訓練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要相信只有訓練的時候練好了,自己的增肌才會有更好的效果。當咱們的觀念得到了改變以後,接下來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在訓練時,動作的完成質量。咱們如果想要動作質量完成度高,就必須要在訓練時專心的去做動作,在訓練時不要偷懶,懶於訓練,或是膽怯訓練。

    關於訓練中的保質保量,咱們還需要做到的是,把每個訓練動作都做標準,充分的感受自己的肌肉發力感覺,並且咱在訓練時不能只關注向心收縮,更應該注意的是自己在訓練時的離心收縮,離心收縮充分了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讓自己的肌肉受到足夠充分的刺激,從而才能更好的幫助咱們的肌肉生長。

    二,訓練中不要害怕大重量訓練

    在咱們的增肌性健身訓練中,少不了的是要挑戰更大重量的,因為咱要知道的是,我們自己身上的肌肉是有一個習慣性的,如果自己長時間用一個重量去進行訓練,久而久之,自己身上的肌肉就會習慣這麼一個重量,從而就會造成那樣的訓練對自己的肌肉刺激感越來越小的現象,所以,咱們在訓練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去增加重量。

    這個重量的增加,可以有一個階段性的增加,比如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練的是一個重量,那麼在下一個階段裡面就應該增加一定重量了,這個階段可以是幾周,也可以是一個月至兩個月,因人而異。也就說,要想咱的肌肉得到增長,訓練重量的增長是必不可少的。

  • 3 # 餘冠鋒Gordon

    肌肉,無論對於體型的影響,脂肪的消耗或者是運動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大眾健身,對於適度的肌肉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肌肉增長最重要的訓練方式是抗阻力訓練(不是無氧,無氧訓練不一定增長肌肉。)。那麼抗阻力訓練中需要的因素是什麼呢?

    參考國際權威文獻:《肌肉增長:提升肌肉質量的文獻綜述》

    對於訓練中肌肉增長的作用有3個1. 機械張力

    2. 代謝壓力

    3. 肌肉損傷

    接下來我會解釋,那種訓練因素作用於以上3種作用。對於肌肉增長最重要的意義——是代謝壓力。

    文中提出,對於肌肉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有9個

    對應中文翻譯為:

    訓練量(或稱為容量)訓練負荷(即使用重量)訓練頻率動作變化肌肉收縮型別動作順序組間間歇(每組休息時間)力竭訓練節奏(動作時長)

    接下來,筆者會依次解釋:

    訓練量Training Volume

    訓練量=負荷X次數X組數,由於使用的負荷提升比較緩慢(每個人都有使用重量的限制),那麼訓練量的決定因素就是次數和組數。

    訓練量是肌肉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高的訓練量造成了增肌3作用之一“代謝壓力”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但要注意訓練量並不是越多越好,相信很多人聽過GVT“德式壯漢訓練法”,也就是俗稱的10X10(10組10次)——被譽為訓練量的極限量。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奉為增肌的黃金訓練法。

    但是,在Amirthalingham等人的實驗中推翻——具體文獻:

    發現,5X10和10X10的訓練量下受試者的肌肉增長沒有多大差異:

    而且在力量增長上5X10比10X10增長好的多,也就是說,10X10其實有效,但並不高效。或許,5X10是一般增肌最高效的訓練量,但是如果體力不足,3-4組的效果對於訓練經驗不足的業餘健身愛好者來說,也是很充足的訓練量。

    訓練負荷Training Load

    抗阻力訓練中通常用RM(repetition maximum重量次數比),來定義重量,而不是說你舉起多少公斤。比如,你用50公斤槓鈴只能臥推1次,不能推第二次,那麼50公斤就是你臥推這個動作的1RM。

    訓練負荷決定著增肌作用中的——機械張力。這個作用在增肌中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通常以RM的百分比或者RM數量來定義大小重量:

    86-100% 1RM≈1-5RM,為大重量

    65-85% 1RM≈6-12RM,為中等重量

    64%以下 1RM大約大於12RM,為小重量。

    傳統意義上,中等重量的負荷最適合增長肌肉。

    (下圖的數字為RM,字型越大,即是在該RM區間作用越大,最大的重量5RM以下,最不適合增肌。)

    但是在2017年的研究:

    發現在小重量下(小於60% 1RM,甚至在20-50RM),增肌效果有著和傳統6-11RM最佳區間的增長相似,中等重量的增肌效果僅有很小的優勢,兩者相差不大。

    該實驗並不否定過去的所謂“最佳增肌區間”,只不過給多一個思路:相對於訓練經驗不足、受傷或者身體狀態不佳的訓練者,小重量訓練也有相當好的肌肉增長效果,沒必要糾結於各種原因不能使用大重量而焦慮。

    對於業餘健身愛好者,小重量訓練更具安全意義。當然,筆者認為,如果你還是喜歡大重量,那麼,你喜歡就好。。。

    訓練頻率Training Freguency

    頻率一般以周為單位,即是一週內的訓練次數。對於訓練者增加肌肉而已,增加頻率和訓練量是相關的,因為在一節訓練課內,體力、恢復能力有限,可以訓練的量是有上限的。因為訓練量是肌肉增長的關鍵性因素,而訓練頻率可以在降低疲勞的情況下最大化訓練量。

    研究認為:一週內能夠對相應部位刺激2-3次是增肌最佳的訓練頻率。

    並不建議業餘健身愛好者模仿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過度細分化。一般業餘訓練愛好者可能一週只有2-3節訓練課,那麼你可以做出以下訓練分化參考:

    day1:下肢——蹲、羅馬尼亞硬拉,各種單腿變式

    day2:上肢——推、拉(垂直、水平變式),單關節功能補充

    day3:全身訓練——如果會使用迴圈訓練法,那麼可以不用做有氧也可以達到訓練心肺功能的效果。

    對於絕大多數受訓者而已,訓練頻率越高,單純訓練的訓練量越低。一定要注意兩次訓練之間的休息,以防止過度訓練的情況出現。如果要訓練相同部位,那麼應該留出48小時以上的時間工肌肉恢復。

    訓練至力竭Momentary Muscular Failure

    在過去一些傳統的訓練策略上(例如,韋德訓練法),會鼓吹訓練至力竭。

    但是在後來的文獻綜述中認為:

    訓練至力竭的確會帶來更多的力量增長,但是對於訓練經驗不足或者業餘健身愛好者而言,不訓練至力竭——只要保證訓練量的情況下,增肌效果差異不大(力竭可能有一點點優勢)。

    當然,對於力量與肌肉維度極限有追求的訓練者,在突破瓶頸時採用力竭策略是一種有利的手段,但是對於業餘健身愛好者而言,力竭訓練有相應的風險,應該謹慎使用。

    特別對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年齡偏大、女性、青少年、骨質疏鬆等人群,完全不應該採用力竭訓練。

    動作變化Exercise Variation

    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結構

    人體的肌肉纖維各有不同的走向,人體的關節功能豐富多樣,因此,進行訓練需要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刺激。

    當肌肉採用不同的功能,例如同時針對胸肌水平推的兩個不同動作:俯臥撐(遠固定)和臥推(近固定)

    其總體參與的肌肉收縮狀況是不一樣的。為了肌肉更均衡的發展,最大化的肌肉增長,應該採用更多種動作與關節功能針對不同的區域進行刺激。

    收縮型別Contract Type

    在訓練中大部分人只會注重向心力量,而忽略了離心力量。離心收縮時造成肌肉增長MPS肌肉蛋白合成的最重要作用(高於向心45%)。

    向心收縮決定了肌肉的力量,離心收縮決定了肌肉的增長。

    訓練順序Exercise Order

    通常建議在訓練一開始先進行多關節訓練,使更多的肌肉群參與啟用。

    儘管理論上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沒有研究支援這個理論。有一些關節功能不理想的受訓者,首先進行單關節活動,更有利於多關節訓練的整體發力。

    我們會發現,訓練順序在增肌作用上的個人差異性很大。

    但是對於安全而言,筆者給出以下意見:

    有重量在頭頂的(比如推舉),先練。

    大負荷的,先練。

    難度大的動作,先練。

    相對較弱的肌群,先練。

    這個基於疲勞與安全性的建議,來自於筆者的經驗,並無資料與實驗支援。

    每個人都可以總結出一種不會影響難度高於大負荷訓練的順序。

    訓練節奏Repetition Tempo

    對於肌肉增長而言可以參考以下文獻:

    該實驗採用低負荷慢速(50%1RM,3秒離心-向心,1秒頂峰收縮),發現增肌的機制比高負荷常速訓練(80% 1RM,1秒離心-向心),達到更好的增肌機制。

    當然,對於整體訓練來說,要顧及力量、速度等各項素質,可能並不適合一直採用這種低負荷慢速訓練,目前對於訓練節奏可以參考的文獻研究還是不足,那麼不妨建議多采用不同的負荷與節奏進行訓練。

    組間恢復Interset Recovery

    參考文獻:

    該實驗在亞洲——日本,針對的物件是亞洲人,更符合華人的狀況。

    實驗詳情如下:

    隨機抽取20名有一定健身經歷的人士,進行8周的力量訓練,隨機分成兩組:SL組採用小重量(20RM),組間間歇30秒;LH組採用傳統意義上最理想的增肌重量(8RM),組間間歇3分鐘,兩組都是做3組訓練。

    兩組採用動作一致,在8周後測量上肢肌肉橫截面積(簡單理解為肌肉維度),以及每次訓練前後測量生長激素濃度以及短期肌肉厚度變化。

    實驗結果:兩組都產生肌肉增長,SL組即是小重量組,產生了比LH高重量組更多的肌肉增長。但是LH組出現了更好的力量增長,SL組力量反而產生了輕微下降。

    短間歇可能早就更理想的增肌效果,但是如果體力無法支援,採用長時間一點的間歇未嘗不可。但是,短間歇代表著使用低的負荷,那麼對於力量增長或者運動表現有追求的人來說,或許不是好事。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分出長短間歇對於肌肉增長的差異,因為,運動員可能並不止需要肌肉增長,在乎於,受訓者更關注身體素質的哪個方面。

    總結:綜合所有的訓練因素,與增肌作用,可以在訓練目的中作出取捨,不能只顧及一兩種因素去訓練。當然,在追求運動能力與肌肉增長最佳效果的前提下,是疲勞恢復與安全。

    特別鳴謝:夏良田老師,FitnessViews文獻提供

  • 4 # 健身達人0808

    你好,直接上乾貨,首先了解一下肌肉的生長原理,肌肉的生長就是不斷的被撕裂然後重組(超量恢復)的過程,; 肌肉訓練中,每種動作都會刺激到相應的肌肉或肌肉群,肌肉拉伸收縮的同時肌肉纖維會被撕裂,這是一種微小的損傷,只有撕裂才會修復,修復的同時會超量恢復,肌肉就會增大。 三分練七分吃,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營養和休息,否則之前的努力將會大打折扣。營養的補充要在訓練半小時後,這是身體對營養的需求達到最高,吸收率最好,主要補充蛋白質(雞肉、雞蛋、牛肉、豆類等)、碳水化合物(饅頭、麵條、燕麥片等一些粗糧)以及熱量;關於休息,大肌肉群最好間隔48小時,小肌肉群最少也要12小時以上,充足的休息是肌肉增長的必要條件。

    祝樓主早日擁有滿意的身材,努力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字換偏旁部首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