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zzz執念

    我認為,大年初一時早起互相去拜年是最快樂的時光了。記得小時候,初一這天早上,我會在噼裡啪啦的炮聲中醒來,不著急穿衣服,先聆聽這份喜悅,過一會,慢慢的睜開眼睛,穿上媽媽剛給我買的新衣服走出屋門,去給家人拜年。奶奶早已吃好飯,坐在椅子上等著給我跟弟弟壓歲錢(「・ω・)「哈哈哈,美吱吱。吃完飯後,我會跟著媽媽還有嬸嬸們挨家挨戶去拜年,走在鄉間小路上,聞著空氣中淡淡的鞭炮味,恩,這才是過年嘛(「・ω・)「

    春節還有一大傳統就是貼對聯年。三十這天,我們一家人都會在爺爺奶奶家吃餃子。我們一大早就買好東西去了,到了奶奶家,我跟弟弟會跟爺爺一起貼對聯,左一張右一張,不一會就貼好了。在Sunny下看著鮮紅的對聯,感覺身體被太陽照的更暖和了。

    不過,過春節時也有一些需要調整的習俗,比如放鞭炮。放鞭炮固然有年味,如果掌握不好度的話,就成了汙染環境了,嚴重時引發霧霾,給外出旅遊的人帶來諸多不便。大家要合理燃放煙花煙花炮竹哦~

  • 2 # 蘇北九哥1

    【約定俗成】春節習俗都是老祖宗們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日久年長便約定俗成,禮數規矩很多,成為不成文的民風習俗,其中蘊含了很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自臘月廿三“祭灶”(又稱“小年”)始,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濃了,坊間有云“小年一過年哄哄”正是此意。廿四除塵,廿五接玉皇,廿六置年肉,廿七沐浴,廿八貼窗花(對聯),廿九祭祖先(又稱“別歲”),臘月三十是除夕,歲月交替,除舊迎新。正月裡來是新年,大年初一頭一天!

    【春節風俗】過春節雖然喜慶,但也很累人,事多規矩多——大掃除,貼春聯,糊門神,掛年畫,團圓飯,守歲夜,換新衣、壓歲錢,放鞭炮,走親串友拜新年!初一拜爹孃,初二拜岳丈,初三的事各地風俗不一,北方中原地區初三不串門、不拜年、燒門神紙。飲食方面南北風俗又不同,長江以南吃元宵,長江以北不吃餃子不算過年——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盒子滴溜轉……初四羊日“扔窮”,初五財日迎財神,年已過半,準備收心‘開工爭利市了。初六馬日送窮,初七人日郊遊,初八穀日捻燈花,初九天日拜蒼天……正月十五鬧月宵,此乃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自西漢始便有觀燈賞月祭天神的習俗了。

    【除舊佈新】中國的春節文化能寫一部厚厚的書,數千年傳承至今的風俗習慣,有些糟粕在所難免,也有一些應當與時俱進,除舊佈新。譬如放鞭炮,在農村尚可,城市不宜,還是把美好的藍天白雲放在第一位吧。拜年這個習俗雖然繁瑣累人,但缺其不可,親朋家有老人的,理應登門叩拜,同輩之間或工作單位可以團拜,大多數人用手機拜年道福就可以了。給孩子們的壓歲錢不能免,微信紅包和利士也不能省,否則就沒有過年的喜慶味道了!當然,數量多少則因人因單位而宜,攀比之風應當革除。總之,這些歷史積攢的老禮數,修正起來也很麻煩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年年地慢慢轉化吧。只要這春節過得吉祥、幸福、喜慶、熱鬧就行!感謝悟空邀請。

  • 3 # 零點動漫時刻

    春節習俗沒有什麼不好的吧,畢竟大家都歡歡喜喜的準備迎新年,尤其是小孩子就盼著過年,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文化習俗都不同。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民諺稱“臘月 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 前掃塵,是華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 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 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 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 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 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 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 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 這兩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源於 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 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 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 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 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 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 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 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 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臘月二十九也是除夕的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 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 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 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 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 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 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 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 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 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中國現今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 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 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 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 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 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 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年後習俗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 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 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 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 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 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 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 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 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 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 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 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 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 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 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 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 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 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 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 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 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大財。

    正月初五 迎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 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曆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 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 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 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 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逛燈會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 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 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 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 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 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 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 4 # 溫馨小林

    我覺得春節習俗都挺不錯的。

    掃塵,也就是把家中徹底大掃除一遍。打掃房屋窗戶,清洗各種器具,桌椅板凳。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還有衛生死角等都清理乾淨。

    貼春聯,也是沿襲了很久的一個春節習俗了,這是有史可證的。春聯也稱門對,對聯,對子等,以工整,簡潔,精妙的文字描述場景,寄予美好的祝願和增添熱烈及喜慶的氛圍。還有貼“福”字,“福”意味著好運,福氣,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

    貼年畫。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增添了諸多興隆歡喜的新年的喜慶熱鬧的氛圍。年畫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歷史非常久遠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簡單簡樸的民俗和純粹的信仰,承載了人們對未來的祈願與夢想。我很喜歡這些五彩斑斕的,具有濃郁民俗氣息的畫卷。

    辦年貨。我看大家過年前都需要大量採購需要的“年貨”,春聯,門神畫,年畫,新衣服,紅包,過年所需要的食材,還有糖果與堅果。過年採辦年貨是人們必做的事,人來人往買年貨的活動讓整個新年前夕的喜慶氣氛都活躍了起來。

    燃爆竹。新年燃放爆竹是一件很喜慶的事,在新年到來時,各家各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個響亮的爆竹,在一陣熱鬧的鞭炮聲中迎接新的一年。爆竹又叫“鞭炮”“炮仗”等,燃放鞭炮所營造出的熱鬧喜慶的氣息,能帶給大家歡樂和祥和。

    拜年。是新年正月的親友間相互拜訪道賀的習俗。也是增進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聯絡感情的比較直接的方式。小朋友還能得到好多紅包哦。

    吃食。新年,一定有年糕,寓意年年高。也會有餃子,新年吃餃子大吉大利,寓意生活富裕。還一定會有魚,所謂年年有餘,豐慶有餘,所以每年年夜飯都少不了它。還有春捲,湯圓等。新年肯定有很多喜事,喜酒也少不了,新年真是吃得很豐盛啊!

  • 5 # zwK我愛中國

    只要幸福平安喜樂,全家團聚就好l在此給不能回家過年的一解放軍戰士,武警,民警,交警以及各行各業的職工人員拜個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電匯結算方式下出口貿易商所面臨的風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