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數學蔣一刻

    要將伊朗人質事件,需要從巴列維王朝開始講。

    在巴列維王朝之前,統治波斯的是卡扎爾王朝,而後在英蘇的默許下,巴列維家族推翻卡扎爾王朝,1925年12月12日波斯國會召開制憲議會,宣佈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1935年,禮薩汗通知外國使節將國家名稱更改成為伊朗,伊朗正式進入巴列維王朝。

    二戰前,伊朗國王禮薩汗對內改革,推進開明的世俗政治,對外則與大國保持距離,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而隨著二戰的開始,伊朗並沒有與法西斯德國保持合適的距離,而是繼續堅持盲目的中立政策,並且因為境內豐富的油氣資源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跨伊朗鐵路,藉口驅逐法西斯德國,1941年6月,美英蘇入侵伊朗,將伊朗國王禮薩汗驅逐出國,扶植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即位充當傀儡,並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及交通生命線。這是美國第一次與伊朗產生接觸。

    在對伊朗的資源完成瓜分後,美英蘇三國簽訂協議,戰爭結束後六個月完成撤軍。但蘇聯並未如約撤軍,並在二戰後積極扶持亞塞拜然分裂運動,新國王巴列維不得不在冷戰中站在美國一邊,向蘇聯施壓。最終,1946年5月,蘇聯撤軍,美伊進入蜜月期,併成為在以色列之前,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

    伊朗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國,在內政上,巴列維繼續推行其父的開明世俗政治,進一步弱化宗教勢力,強化王權。而伊核危機的種子也在此時種下,當時的伊朗追隨國際核能發展熱潮,也宣佈開發熱核能源,而鑑於當時伊朗與西方的良好關係,該計劃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一致支援。

    然而好景不長,巴列維的世俗改革招致了保守人士和宗教界的強烈不滿,並且由於伊朗的石油資源把控在美英國家手中,開採石油創造的利潤並未惠及百姓,因而社會分化嚴重,底層民眾生活艱難。1978,包括霍梅尼在內的宗教領袖呼籲推翻巴列維通知及恢復伊斯蘭傳統,伊朗爆發革命,巴列維流亡海外。

    此後,伊朗進入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時代。新政權由王權至上的世俗政權,轉變為神權至上的政教合一國家,而鑑於美國對巴列維王朝長期的援助及扶植,以及對伊朗石油資源的豪取掠奪,新成立的“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勢同水火,而美國也對自己在中東的代理人被推翻極為不滿。

    1979年11月1日,由於對美國向巴列維提供庇護不滿,新的伊朗領導人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示威,並稱美國政府為“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4000餘名激進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代之而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並扣押使館內52名美國外交官,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人質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朝野譁然。從10日起,美國出臺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同時號召西方盟友對伊朗進行制裁,試圖透過外交途徑及早解決人質問題,而伊朗也提出了反制措施。至此,美伊雙方陷入僵局,誰都無法提出和平解決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首先發難。1980年4月7日,美國宣佈同伊朗斷絕外交關係。伊朗人當然不能認輸,8日,伊朗革命委員會就美國同伊朗斷絕關係發表文告,號召伊朗人民準備應付敵人的入侵。

    在使館被佔領時,有六名美華人成功逃脫並在一幢公寓中躲藏了起來,直到他們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幫助下,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館獲得庇護。這六名美華人是馬克·裡傑克、科拉·阿姆本·裡傑克、約瑟夫·斯塔夫德、凱瑟琳·斯塔夫德、羅伯特·安德斯和亨利·李·沙茨。他們獲得了假的加拿大護照,因此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加使館關閉時,安全地離開,而沒有暴露其美國公民的身份。中情局為他們提供了護照並實施了整個營救行動。十三名女性和非裔美華人人質於1979年11月19日和20日獲釋。另一名人質因為疾病原因也於1980年7月11日獲釋。

    1980年2月,伊朗向美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其中包括:遣返被廢黜的國王,向伊朗做出一些外交姿態包括為此前美國在伊朗的一系列行為(特別是美國在1953年支援反對摩薩臺的政變)道歉,並保證今後不再幹涉伊朗。

    卡特知道他不可能滿足伊朗人的要求,便決定透過諸如瑞士的第三國政府的途徑,公開尋求與伊朗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聯合秘密營救行動。

    任務落在“藍光”突擊隊身上。這是赴越南作戰的美軍特種部隊中訓練有素的一支小分隊。4月24日22時,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這是一個無月暗夜,夜幕掩蓋了周圍的一切。突然,飛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燈拉開了,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奔入早已檢修完畢的8架直升機。在一陣陣飛機啟動的轟鳴聲中,閃爍著紅色安全燈的直升機一架一架地斜刺著升入黑洞洞的夜空。然而,令雄心勃勃的“藍光”突擊隊員沒想到的是,飛行途中,8架直升機中,有3架由於沙漠異常氣候引發的沙塵暴等原因,無法保持正常飛行,先後離開飛機編隊。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機,是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完成營救任務的。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取消營救行動,命令所有的飛機和人員迅速撤離伊朗。然而更令“藍光”突擊隊員狼狽不堪的是,撤離過程中,又發生了運輸機和直升機相撞的事故。白宮的官員們對此都感到不勝驚愕。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佈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作戰的訊息,並且宣告作戰行動失敗。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臺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 2 # 牛頭馬面兩鬼

    伊朗人質事件,美伊關係破裂的開始,到底咋回事?

    【圍堵美國使館】

    這個事件有歷史年頭了,在40年前的伊朗,那時候美國沒有自己的頁岩油,所以美國要用油還是中東地區進購,而伊朗就是原油生產大國,伊朗當時有保守派的巴列維,這一派是親美國的(但是這一派只顧自己的錢袋子,激起了人們的反對),還有一派是改革派的摩薩臺。後來改革派的摩薩臺被當選。美國為了保住自己在伊朗的利益,美國中情局協助策劃了幫助保守派巴列維推翻了改革派薩摩臺,後面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燒旗】

    後來伊朗的神職宗教派看不慣了,聯合基層大眾們對巴列維和西方美國的討伐,宗教領袖主要霍梅尼來領導,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反西方,推行社會貧富均等,維護廣大弱勢的群體。進行民眾宗教聯合團結。當時西方在伊朗興起的一些產物就是他們要掃除的物件。

    伊朗扣押美國使館人質的起火點

    當時的巴列維國王據說有淋巴瘤的疾病,巴列維為了治療去到美國,伊朗各方對此嚴重不滿,認為美國和巴列維還在溝結,這下就徹底點燃了宗教與民眾的怒火,以霍梅尼為主導搞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伊期蘭革命”。

    【民眾很憤怒】

    在霍梅尼的領導下幾千人圍堵了當時美國在伊朗的使館;衝破美國使館大門,拔下了美國使館的美國國,把美國使館裡的50多個外交人員扣為人質,迫使美國交出巴列維,然後美伊斷交,美國對伊朗實施了制裁,也是美國製裁伊朗的開始。

    【美國前總統卡特】

    美國對被伊朗扣押的外交人員,派特種部隊進行兩次營救都以失敗告終,當時美國總統卡特就因為這個事沒有獲得連任,後來美國里根上臺,伊朗方面不想再受美國更嚴厲的制裁,服軟了一回,經過伊美談判後,人質回到美國。但美伊關係從此一路冰點。

    【伊朗前精神領袖霍梅尼】

  • 3 # 五班長

    “伊朗人質事件”又稱“伊朗人質危機”,原因是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首都德黑蘭的學生在新政府的煽動下,強佔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為人質的一場危機,這次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持續到1981年1月20日才結束,時間長達444天。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長達對伊朗半個世紀的統治,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聖人員執掌了伊朗政權。一直以來美國是巴列維國王的主要支持者,目的是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和中東的戰略存在,而巴列維家族及親信中飽私囊,官員貪汙腐化,竟相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造成嚴重的貧富分化,這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和普通群眾十分憤怒,從而爆發了革命將巴列維政權推翻,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海外。

    1979年2月,霍梅尼領導了這場伊斯蘭革命,大批舊政權的官員遭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酒吧,電影院,賭場,紅燈區一掃而空,伊斯蘭教的清規戒律又重新滲透各個角落,婦女又重新裹上了長袍蒙上了黑紗,街上到處掛滿了“打倒美國”的囗號,霍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伊斯蘭的敵人”。

    1979年10月,美國准許巴列維途經墨西哥赴美治病,這更加激起了伊朗人對美國的強烈不滿,11月4日,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多人在霍梅尼的支援下,衝出美國大使館,將52名美國使館人員扣押為人質,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作為互換條件。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朝野一片譁然,隨即出臺了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試圖透過外交途徑予以解決,而伊朗針鋒相對,也出臺了反制措施,雙方陷入僵局。

    當時美國總統是卡特,他為了解決危機,運用了制裁,外交談判,透過第三國斡旋等措施,但都未能奏效,於是在1980年4月,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聯合秘密營救,美軍的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駛進波斯灣,4月24日22時,這是個無月暗夜,8架直升機,分乘180名突擊隊員,從航母上騰空而起去執行這次營救任務,由於遇到沙塵暴,三架飛機先後離開編隊,導致營救行動取消。第二次行動原定於11月,由於美國大選,也就沒有實施。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國王去世,9月,爆發了兩伊戰爭,此時伊朗對於解決人質事件變得迫切起來。

    1980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中卡特敗給里根,伊朗感到里根上臺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強硬的對伊政策,於是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前解決人質問題,雙方商定由阿爾及尼亞出面調解,經過數輪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第二天,阿爾及尼亞飛機載著獲救人質離開德黑蘭,標誌著伊朗人質事件終於和平解決。

    雖然人質事件解決了,但兩國的仇恨卻由此結下了,從此以後雙方互相敵視,這次特朗普撕毀伊核協議,兵進波斯灣,也可看作是敵視的延續,這種敵視意識,敵視行動還將長期存在,看樣子最終不打上一仗是不會罷休的。

  • 4 # 文史不假

    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巨量的石油資源,伊朗自古以來就是中東地區的重要國家。

    作為雅利安人的後裔,伊朗曾經擁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從18世紀才開始衰落。國力下降以後,它終於成為了各國列強虎視眈眈的目標。

    到了19世紀,英國和俄國就因為爭奪伊朗而大打出手,一度鬧得不可開交。那時,美國儘管崛起之勢明顯,但還不足以同英俄等國抗衡,只能跟在他們身後撿點小便宜。

    在這種國際背景下,禮薩·汗憑藉英國和美國的支援而發動政變,推翻了卡扎爾王朝後建立起巴列維王朝。他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措施,使得伊朗成為了中東地區的強國。

    此後,伊朗開始逐漸疏遠英國,反而與它的死敵德國“眉來眼去”,終於徹底觸怒了英國並遭到打擊。1941年8月,英國對錶面中立但卻暗中支援德國的伊朗不宣而戰,很快就攻陷了伊朗首都德黑蘭,逼迫禮薩·汗退位後,扶持了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英國雖然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但自己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國力明顯落後於美國。穆罕默德·禮薩擔任國王后,開始逐漸向美國進行靠攏,成為其在中東地區的重要夥伴。

    在美國的扶持下,伊朗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向西方社會看齊。不過,這些開明和自由的政策,尤其是文化政策,終於擊怒了國內的宗教保守派勢力。

    作為反對派的旗幟型人物,加上宗教的神秘外衣,使得霍梅尼在國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他不斷呼籲伊朗人民要抵制暴政,要推翻巴列維政權,要消除西方社會的消極影響。自然,他遭到了伊朗政府的打壓,被迫流亡國外。

    霍梅尼雖然流亡,但依然牢牢控制著伊朗反對派,不斷髮動遊行和示威活動。禮薩·巴列維一看形勢已經失控,只能黯然在1979年1月17日離開了伊朗。

    不久後,霍梅尼就以勝利者的姿態返回國內,還受到了數百萬伊朗民眾的熱烈歡迎,成功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史稱“伊斯蘭革命”。從此以後,伊朗成為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一方面,新政府迅速恢復伊斯蘭教義;另一方面,新政府又開始對美國和西方世界展開清算。

    在1979年11月4日,被極端宗教思想蠱惑的伊朗青年示威遊行,進而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這些憤怒的人群還將52名美國外交官和家屬都全部扣押,提出要求美國政府將逃亡國外的巴列維國王遣送回國受審,引發了“伊朗人質危機”。

    這次事件發生後,當時美國的卡特政府立即做出迴應,堅決拒絕伊朗的引渡要求,還出臺了強硬的措施應對,希望迫使霍梅尼做出退讓。結果,他不僅沒有屈服,反而進行了針對性的反擊,導致美國和伊朗陷入了相持狀態。

    到了1980年,美國卡特政府首先慌了,因為這年是總統的選舉投票年。國內支援率本就不高的卡特,必須正面應對自己的連任壓力。為此,他決心鋌而走險,秘密批准了代號為“鷹爪行動”的營救計劃。

    1980年4月24日,美國政府安排一百多名海軍陸戰隊員飛抵德黑蘭,準備實施突襲式營救。結果,這次營救計劃最終失敗,卡特政府可謂丟人敗興到家了。

    這次“伊朗人質危機”,直接導致了卡特總統連任的失敗,只擔任一個任期後就黯然離場了。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宣誓就任美國總統的當天,伊朗的霍梅尼就宣佈釋放了所有在押的美華人質,明顯是在公開打臉卡特。

    此後,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徹底鬧僵,雙方開始從此交惡。

    特朗普上臺後,美伊之間更是火藥味十足,數次都已經到了戰爭的邊緣。最近,伊朗的數名高官和科學家都遭到精確暗殺,更加使得美伊之間危機重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高新技術行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