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說劉禹錫和柳宗元是生死之交,一點不為過。世上有太多的巧合,他們的命運亦是如此。

    巧合的人生

    公元772年,劉禹錫和柳宗元同年出生。

    公元793年,兩人同時進士及第。

    兩人都對中唐逐漸頹弱的國勢感到痛心,胸懷治國大略。

    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兩人同時被重用,勵精圖治,大刀改革。

    半年之後,唐順宗被迫讓位太子,二人受到保守派排擠,同時被貶為司馬。

    公元815年,劉禹錫和柳宗元闊別十年之後,又同時奉詔回京。兩人骨氣相當,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劉禹錫重貶播洲,柳宗元貶柳州。因為播洲環境更加惡劣,劉禹錫老母年高八十,柳宗元上書請求互換,劉禹錫改貶連州。

    不朽的友誼

    兩人同行前往謫地,一路上游山玩水,吟詠相和,留下不少傳世的詩篇。臨近分別之時,柳宗元寫了一首詩:

    《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歲晚當為鄰舍翁。

    劉禹錫也隨即和了一首《重答柳柳州》: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髮相看萬事休。

    兩人約定好,來年告老還鄉,一定要做彼此的鄰居,只是這一次分別卻成了永別。

    公元819年,劉禹錫老母辭世,護送靈柩回鄉途徑衡陽之時,聽到柳宗元病逝的訊息,悲慟不已,隨即停下為其料理後事,此時柳宗元僅有四十七歲。

    由於柳宗元為官清廉,家道清貧,加上髮妻早年難產而逝,留下兩兒兩女無人照料,劉禹錫和韓愈等人決定撫養他們長大。後來柳宗元的長子週六在劉禹錫的培養之下,也考中了進士。

    每次重溫劉禹錫與柳宗元的故事,總為此感動不已,有朋至此,夫復何求?

  • 2 # 歷史百家爭鳴

    劉禹錫與柳宗元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家與詩人,他們的詩篇在我們上學時應該都背了,我們也能背出一兩句。劉禹錫與柳宗元合稱“劉柳”,能合稱,說明兩人是關係比較融洽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稱謂。

    劉禹錫和柳宗元可以稱為是好哥們,不僅僅是兩人在文學領域各領風騷,有著相同的趣味。更重要的兩人在仕途上的相同經歷。可能大家多隻瞭解兩人在詩歌領域的造詣,而不太瞭解劉禹錫與柳宗元在仕途上的經歷,正是他們的經歷使得他們成為莫逆之交。

    他們有著啥經歷呢?這要從他們考取功名開始,劉柳都是同年考取進士,按老話說叫“同年”,這樣他們就第一次認識了,他們的志趣相投,被成為了朋友。當然這時他們感情不深,真正感情深化要等到“永貞革新”。

    在“永貞革新”期間,劉禹錫與柳宗元都屬於“二王劉柳”集團,能屬於一個政治集團說明兩人之間政見相同,抱負相同。這個集團在革新期間做了很多進步措施,但這得罪了舊利益集團。在保守勢力的反撲下,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雖然兩人都被貶了,但是兩人之間的聯絡沒有斷,畢竟知己難求。在貶斥時,柳宗元還與劉禹錫寫文章駁斥韓愈的《原道》,劉禹錫更是寫了三篇《天論》為好友辯駁,劉禹錫與兩人都是朋友,在爭論時卻向著柳宗元,兩人不愧為好哥們。

    最能考驗柳宗元對劉禹錫的友情莫過於“以播易柳”這件事了。當時,劉禹錫從貶斥的地方回到了長安,但是對現實不滿,於是賦詩《戲贈看花諸君子》來諷刺樑上小人。這又得罪了皇帝,皇帝想把他貶到更偏的播州,此時柳宗元毅然出來為劉禹錫說話:“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柳宗元對劉禹錫的真心可見一斑,不愧為好哥們。後來在裴度的努力下才得以成功。柳宗元的挺身而出加深了與劉禹錫的關係。

    因為柳宗元這個人性格比較倔強,憤世嫉俗,所以仕途並不得意。在憲宗召他回京時,他不幸途中而死,年僅四十七歲。在柳宗元瀕死前,想到的還是劉禹錫,他遺書給劉禹錫叫他照顧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並把自己的全部文稿託付給劉禹錫。柳宗元也沒白交劉禹錫這個朋友,劉禹錫說到做到,把柳宗元的孩子撫養長大,視如己出,併為柳宗元編寫《河東先生集》。因為劉禹錫的編纂,我們才能看到柳宗元寫下的東西。

    真正的朋友就是在你落寞時陪伴你在身邊,在你富貴時不貪圖你的財富,他們想到的只是心中的友情,內心不會被外界所幹擾。像柳宗元與劉禹錫的友情讓人感動。

    參考資料:《舊唐書》

  • 3 # 一往文學

    柳宗元與劉禹錫都是中唐時期的詩人,與白居易和韓愈大致是同時代的。當時詩壇上,有韓孟和元白兩大詩派。按說,劉柳二人雖文采斐然,但並不算是孤高自傲的人,為啥都不在兩大詩派之中呢?相信大家都有所瞭解,劉禹錫和柳宗元是有名的貶謫文人,他們的優秀詩作大都是在被貶之時作出來的。這就回答了剛才那個問題,他們兩人離長安甚遠,所作詩的風格自然不會與這些詩派相同。不過,使他們流傳千古的,不僅包括其詩作,文章,更是他們二人身處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高潔品格,和始終如一的深厚友情。

    年少相識 意氣風發

    劉禹錫和柳宗元相識於少年時期。從出身來看,二人同為官二代。劉禹錫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當然,這隻能算是一個笑稱。不過,即使摒棄這一說法,劉家也是自北魏孝文帝時期就歷朝為官的,書香底蘊可謂深厚!柳宗元呢,更不得了,他的祖上可追溯到春秋時期那位因"坐懷不亂"而聞名的柳下惠。而在本朝,柳家也稱得上皇親國戚,天資聰穎的柳宗元,自然承擔著家族興旺的重擔。兩個人也不負這樣的家庭所帶來的優勢,從小勤奮好學,年少時便以才氣聞名。十九歲時,劉禹錫離家去長安遊學,結識了小他一歲的柳宗元。二人詩酒唱和,好不痛快!並相約一起參加三年後的科考。三年苦讀之後,二人雙雙中了進士。這一年,劉禹錫二十二歲,柳宗元二十一歲。自此後,文壇上肆意揮灑的他們,立志在朝堂上有一番大作為。彼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良久,中唐衰微,宦官專權,兩個年輕人懷抱著中興之夢,卻不知寒冬將至,他們二人的命運也將徹底改變。

    一朝被貶 半生淒涼

    公元805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也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年份!在這一年,唐德宗駕崩,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順宗李誦即位;這一年,也是劉禹錫和柳宗元顛沛流離生涯的起始。

    李誦在做太子時,有兩位十分受重視的親信,也就是王叔文和王伾。後來,劉禹錫入侍東宮,受到了太子和這兩人的賞識,此時,劉禹錫和柳宗元同朝為官,關係已然十分密切,經由劉禹錫介紹,柳宗元也加入了這個團體,並且他們二人很快成為了這個政治集團的核心人物。

    李誦即位那年,也就是永貞元年,這個政治集團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這場改革的目的是徹底改變藩鎮和宦官專權的現狀,恢復唐王朝的興盛。改革之初,頗有成效。但是,這場以匡扶社稷為己任的革新運動,很快就遭到了宦官們的反撲。永貞革新曆時半年,以失敗告終。自古成王敗寇,唐順宗在做了僅僅八個月皇帝后,就被迫退位。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王叔文先是被貶官,後又被賜死。王伾貶官後亡故。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偏遠之地當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

    這一年,劉禹錫三十四歲,柳宗元三十三歲。正值壯年,心懷復興大夢的他們,終究落的悽慘收場。自此之後,柳宗元謫居永州,劉禹錫謫居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風情朗麗 淡泊簡古

    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這場浩劫,為他們二人帶來了悲劇命運,也為他們名留詩史提供了契機。

    十年裡,劉禹錫即使歷盡滄桑,仍不棄年少時的意氣風發。且看《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從古至今,文人騷客們一提到秋天,總是一派寥落景象。而劉禹錫在貶所的日子,必然也是荒涼寂寞的。然而,他看到的卻是秋高氣爽,卻是一排野鶴直上雲霄!枯寂的生活,並未消磨劉禹錫對於生活的熱情,他雖然不再是曾經那個一腔熱血的少年,卻不乏錚錚傲骨。

    與好友的"風情朗麗"的詩風相比較,柳宗元的詩則顯得較為"淡泊簡古"。被貶之後,柳宗元先後經歷了母親病逝、女兒夭折、房屋失火的重大的打擊。但這些打擊,也沒有使得柳宗元從此消沉。他看到遠在百里之外的好友高歌秋日,不由得深受鼓舞。永州地處險峻,生活環境較為惡劣,但"人跡罕至"的幽美景緻卻有很多。柳宗元寄情山水,在永州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然而,詩人從未忘記這場災難,從未忘記詭譎的官場對他的傾軋。他在《江雪》中吟唱"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獨肅殺之感撲面而來;當他踏足那些清幽之地,卻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致不敢久留。這樣的心情,才形成了他與劉禹錫不同的詩風。

    事同人不同 高情滿蒼穹

    情感雖有不同,他們兩人卻擁有相似的品格卻懷抱同樣的信念。公元815年,從前被貶的"八司馬"終於被詔回長安。這一年,劉禹錫四十四歲,柳宗元四十三歲。舊友相聚,必然要把酒當歌。劉禹錫約上一干友人,到長安的玄都觀賞花作詩,劉禹錫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這首詩,表面上寫桃花,題目中卻故意提到朗州貶所,這實則是在嘲諷那些趨炎附勢,諂媚無恥的當朝新貴們。被這樣嘲諷,這些人當然不肯放過劉禹錫。於是,劉禹錫連同柳宗元等人又被貶往更偏遠的地方被劉禹錫所連累,柳宗元不僅絲毫沒有怨言,而且深深地理解他的知己。二人攜手相去,到了衡陽面臨分別,柳宗元作《重別夢得》以贈別。夢得是劉禹錫的字,這首詩不過四句,卻飽含兩個知己之間的相知與相惜。且看: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相識二十年,兩人由青絲走向白髮,只願此生還有重逢之時。

    只是,這樣簡單的願望,也不可能實現了。 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貶所逝世,享年46歲。去世之前,他把所有文稿和尚未長成的兒子託付給好友劉禹錫。此後,劉禹錫傾力整理好友文稿,並編整合《柳河東集》,並悉心教導柳宗元的兒子,輔助他考上了進士,完成了好友的囑託。

    劉禹錫和柳宗元年少結緣,一生命運相連,紛亂的朝堂之爭並未離間他們的友誼,多舛的命途沒有減少他們對於對方的支援,長久的離別也沒能沖淡他們的衷情。真可謂,人生得此一知己,足矣!

  • 4 # 小草115

    在唐朝中期有一個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政治革新的詩人,他就是柳宗元,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柳宗元的詩,流傳於後世的一共有 140多首,在星光璀璨的唐詩舞臺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這絲毫不妨礙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中唐朝僅有的兩個人之一,他有許多傳世之作。

    因為他具有豐富的閱歷致使他除了借鑑先輩的經驗,同時還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寫作風格,成為了一個流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後人把他和陶淵明並稱,可見他的才華異於常人,這也是為什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沒被選入唐宋八大家,而柳宗元被選入的主要原因。

    因為他對中華文學史的貢獻,所以後人對他推崇備至,他的作品,被人千古傳誦。比如說他的寓言故事《黔之驢》,“黔驢技窮”這個成語就是因此得出,雖然內容篇幅不長,但是幾乎盡人皆知,被廣為應用。

    他曾經為官一方,興辦了許多學堂,主張讓小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同時接受學生的拜訪,對學子循循善誘,認為只有讀書才能夠啟人智慧。推崇中醫,反對巫蠱害人。興修水利,特別反對老百姓喝雨水,主政期間打了很多口井,讓百姓喝乾淨的井水,他主持修建的井歷經千年,一直流傳至今。

    在唐詩舞臺上有一個具有“詩豪”之稱的人,他就是柳宗元的好友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我們人人都會背誦的《望洞庭》《陋室銘》就是他的大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透過這句詩告訴世人富貴榮華如煙雲,所謂的名與利都會隨著時間的長河流淌而去,只有真情不變。“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這句詩表達了自己的清高,孤傲的性情。這二位在唐朝中期是文學成就最高的兩個泰斗級的人物。

    因為劉禹錫不合時宜的一首詩,皇帝大怒,把他貶黜到不毛之地,而因為柳宗元與他形影不離,關係過於親密,所以遭受連累,一同被貶。當柳宗元看著劉禹錫帶著80多歲的老母親一起去荒涼的貶黜之地,送行的柳宗元淌滿了淚水,難過異常,前路未知,為好友擔心,為了不讓好友悲傷,劉禹錫安慰他所有的磨難不過都是人生的經歷,也是人生的財富,同時寫下了語文教材必背課文《陋室銘》。

    柳宗元為了讓劉禹錫老母親少受些顛簸之苦,主動要求和劉禹錫對換髮配之地,因為自己發配的地方條件要好於劉禹錫發配之地,十年的貶黜經歷,將二人的黑髮染白,十年的悽楚經歷,讓躊躇滿志的兩人變成了獨釣寒江雪的白頭老翁,無論是人生的進與退,他們始終在一起,從柳宗元願意和劉禹錫交換貶黜之地,就可知他們兩人已經跨越朋友變成家人,友情不僅僅是錦上添花,我認為能共患難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柳宗元與劉禹錫他們倆同年科考,同中進士,一起為官,又一同經歷宦海沉浮,彼此命運僅僅相連,相伴26年。在被貶黜的那些歲月裡,二人彼此相互扶持。

    當劉禹錫重返故地,回想起和自己如影隨形一生的老友,如今天人永隔,想到柳宗元彌留之際最後喊著的是自己的名字,劉禹錫肝腸寸斷,提筆寫下“憶昨與故人,湘江岸頭別。千里江蘺春,故人今不見。”江邊的草現在依然存在,可是故人卻不在了,哪怕留下個背影也好啊!儘管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但卻感人肺腑,從內心寫出來的情感才是最感人,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與此同時,他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柳宗元畢生所寫的所有詩詞歌行,整理成冊,幫助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件是把柳宗元的兒子接到自己家中,撫養長大,幫助他科考成功。古今中外,有幾人能擁有肝膽相照到如此地步的朋友呢!

  • 5 # o童蒙o

    劉禹錫、柳宗元是唐代中期文學界兩個泰斗級的人物。他們有共同的政治、文化革新主張並攜手進退,結果都成了政治上的失意者。柳宗元和韓愈是倡導古文運動的領袖,劉禹錫則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都是頗具盛名的詩人,均為後人留下了千古名篇。他們經常以詩文相交,惺惺相惜,同病相憐,互相扶助,結成了生死之交,讓後來人無限感懷。

    一、他們有共同的政治革新主張。

    公元772年,他們同年出生。公元793年,兩人同時進士及第。他們都對中唐逐漸衰微的國勢感到痛心,都胸懷治國方略,立志革新政治,實現他們的大同理想。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兩人同時被重用,他們積極投身於王叔文領導的“永貞新政”。

    當時改革派制定施行的主要措施有:加強中央集權,壓制藩鎮權力;實行清明政治,貶謫了朝廷貪財官員,肅清朝廷腐朽現象。他們勵精圖治,大刀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卻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忌恨。

    二、他們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不久之後,唐順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勢力,藉機聯合藩鎮力量阻礙改革進行,開始打擊清除改革派的在朝勢力。公元805年4月份,俱文珍聯合劉光琦等人立李淳為太子。隨後,在王叔文回家為母親守喪時,俱文珍等人藉機逼迫唐順宗禪位於太子李淳,後來歷史將這次政變稱為“永貞內禪”。

    李淳即位後成為唐憲宗,他掌握政權之後,立馬打擊改革派人士。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先是王叔文被貶謫至渝州司戶,不久之後,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到偏遠之地當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被貶謫至永州,劉禹錫被貶謫至連州。

    這一年,劉禹錫三十四歲,柳宗元三十三歲。正值壯年,心懷復興大夢的他們,終究落得悽慘收場。自此之後,柳宗元謫居永州,劉禹錫謫居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這次著名的“永貞新政”前後共持續180天左右,因為觸犯了貴族權貴派的利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細細想來,“永貞新政”跟“戊戍變法”有些相似。

    他們都是在欲一展宏圖而不得的壯年遭到貶謫,自然心中憤懣不平。但是,面對強固的保守派和朝廷奸臣,他們深感心有力而餘不足。他們也只能將遠大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間,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三、他們都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先秦和漢朝的文章,最大的特點是質樸真實。作者可以自由發揮,不受句式和體裁限制。文章可以讀出時代的文化風俗和社會背景,可以反映人民的疾苦和現實生活。

    散文發展至六朝時,人們漸漸從文章內容轉移到了對形式與詞藻的要求。這樣,駢體文應運而生,駢文講究對仗、對偶、文章要有音律和典故。學子們深受駢體文的影響,內容華而不實,千篇一律,形式僵硬而單一。

    柳宗元和韓愈認識到駢體文的弊端,倆人一拍即合,發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劉禹錫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他們高舉復古大旗,在社會廣泛提倡復興儒學,倡導以質樸的古文代替當時流行的駢體文,提倡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他們的先進主張與努力實踐,為中國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柳、韓成為了唐宋八家人物,劉禹錫在散文創作上也有重大建樹。

    這次古文運動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相似,都是一次文學史上的進步。歐洲的文藝復興,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唐代開始的古文運動,對儒學的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四、他們都在詩壇富有盛名。

    劉禹錫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如《竹枝詞》等。劉禹錫的諷刺詩往往以寓言託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如《再遊玄都觀》等。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柳宗元的詩,只有140餘首,在名家輩出、百花爭豔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位,但卻有許多傳世之作。特別是他的田園山水詩情緒沖淡、詩意幽遠的風格,深得人們的讚賞,如《江雪》、《漁翁》等。蘇軾曾說他的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楊萬里說他的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如陶淵明一樣。

    五、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難時互相扶助。

    公元815年,劉禹錫和柳宗元闊別十年之後,又同時奉詔回京。兩人骨氣相當,初心不改,絲毫沒有認錯的態度,劉禹錫重貶播州,柳宗元貶柳州。因為播洲環境更加惡劣,劉禹錫老母年高八十,柳宗元上書請求互換,劉禹錫改貶連州。兩人又同行前往謫地,一路上游山玩水,吟詠相和,留下不少傳世的詩篇。

    臨近分別之時,柳宗元寫了一首詩:《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歲晚當為鄰舍翁。大意是說:二十年來我們歷經滄桑,患難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別,各自西東。如果皇恩浩蕩,允許我們回家種地,但願晚年,我們能日夕相處,做個鄰居老翁。

    劉禹錫也隨即和了一首《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髮相看萬事休。大意是說:我們年輕的時候就已約定,到了年老一起告老還鄉,現在年老了,在人生的歧路,回想當年的約定,心中充滿憂傷。如果有一天我們告老還鄉,能在一起共同耕作,兩個白髮老人相看相聚,那時心中萬事已休,該是多麼舒服!

    我們兩人已經約好,來年告老還鄉,一定要做彼此的鄰居,只是這一次分別,卻成了永訣。

    公元819年,劉禹錫老母辭世,護送靈柩回鄉途徑衡陽時,聽到柳宗元病逝的訊息,悲慟不已。隨即停下為其料理後事,此時,柳宗元僅有四十七歲。

    由於柳宗元為官清廉,家道清貧,加上髮妻早年難產而逝,留下兩兒兩女無人照料,劉禹錫和韓愈等人決定撫養他們長大。後來柳宗元的長子週六在劉禹錫的培養之下,考中了進士。

    劉禹錫與柳宗元在人生道路上而結成的生死之交,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們感動不已,人們也很想找到其原由所在。我認為這是由多方面的機緣而形成的。他們共同的政治理想、文化追求、人生信仰、人格秉賦、悲劇人生等等交結在一起,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生死之交。他們有朋若此,夫復何求!

    他們的人生際遇,那麼多巧合,讓人驚訝,讓人難以理解。這莫非是上天的安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感英語怎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