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藕的貓

    《芳華》整部劇給我的感覺是印象最深的是莫過於劉峰和和何小萍,他們兩個是善良的,卻又是被傷害最深的人,而傷害他們的人卻過上美好的生活。

    影片中他們都老了,何小萍問劉峰“你過的好嗎?”劉峰答:好吧,對比起那些躺在墓地裡的人。是啊,對比死去的人,活著的人好多了,這是要多善良寬宏的心才能說出的話來啊。 對於被人傷害,而仍就保持善良,對於現在的慾望社會來說,這就是傻*吧,影片中本來劉峰就有很好的進升機會,卻讓給別人。人就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基本都是不被珍惜的。

    所以芳華給我的感覺是做人別太善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是不被珍惜的。幫助他人起碼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也要讓別人知道你幫助他們,不能讓他們太得逞。

  • 2 # 藏在心底的淡定

    看完影片《芳華》後感覺心裡很沉重,一種說不出的悲痛感油然而生,同時又陷入了思維混亂狀態。

    影片中的劉峰,大家公認的好人,為什麼沒有得到好報?

    做夢都想去讀大學,因為別人也更想去,他就把名額讓相讓了;

    戰友結婚,閒買的沙發太貴,他就自己動手做;

    食堂裡煮碎的餃子,別人不吃,他主動吃;

    就連豬跑了,都第一時間想到他,找他幫忙,好像沒有了劉峰地球就失去重心似的。

    他竭盡所能的幫助所有人,燃燒著自己。

    在受盡了委屈與汙衊之後,記得他的好的只有一個何小萍。他扔掉獎狀,上戰場,最好失去一個胳膊,成了傷殘軍人。轉業後的他,不再是英雄和楷模,只是一個被人瞧不起的殘疾人。

    特殊的年代,悠悠歲月,青春不在,芳華不在,他的善良換來了苟延殘喘。

    做生意遭到城管的刁難,老婆嫌棄他和別人私奔,一聲無兒無女。

    這難免讓人潸然淚下,歷史影射了現今,還原了真實生活,我們身邊又有多少這樣的英雄,雷鋒,日子過得如此悽慘。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絡的東西。好人難做,但我們仍然要做好人。

    我們選擇做好人,選擇善良,不是為了回報,而是堅信這麼做是正確的。

    劉峰作為一個好人,影片的末尾還是得到了好人該得到的東西。何小萍的到來,劉峰一次重病中的陪護,讓我們內心的複雜情緒稍稍放下,英雄身邊還是有了人的陪伴和照顧。再一點是劉峰內心的平和,這是金錢所買不到的。也許當我們做到人生盡頭時,才會發現,有人陪,能心安,才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體現了“好人有好報的”結局。

    孟子都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上帝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我們都是好人,心中有愛,才會快樂知足,才會健康富足。善良永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 3 # 派瀾舞蹈

    謝天謝地,終於等來馮小剛的新電影《芳華》。

    對生於6、70年代的人而言,《芳華》訴說著他們難忘的青春記憶:

    鑼鼓喧天、紅旗招展,男兒在對越反擊戰中浴血報國,颯爽的軍服是女孩們夢寐以求的盛裝……

    而對生於8、90年代的人來說,《芳華》呈現的,是他們從父輩口中聽到的往事,從母親老照片裡瞥到的泛黃畫面。

    只有看過《芳華》的年輕人,才知道如今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當年竟也那麼新鮮、亮眼。他們充滿著荷爾蒙與膠原蛋白的歲月,其實和今天的我們一樣絢爛。

    所以《芳華》確實催淚,催的還是兩代人的熱淚。

    連馬雲也在微博讚歎,《芳華》給人的觸動是不分年齡的。

    上世紀70年代,12歲的嚴歌苓成了跳芭蕾舞的文藝兵。這段時期,早戀的她嚐到了背叛的滋味和人情的冷暖。

    四十年多後,嚴歌苓以親身經歷寫下《芳華》。比起電影,原著不僅僅停留在感動層面,而是扎痛人心

    男兵劉峰,軍中雷鋒式的模範人物,卻因不經意觸碰女兵林丁丁的身體而弄得自己身敗名裂,命運從此陡遭劇變;

    女兵何小曼,活在幾乎所有人的歧視之下,除了劉峰。一生始終不被善待的她,成為唯一懂得珍惜善良的人。

    《芳華》值得看的地方,在於它既緬懷那一代人的青春,又隱隱聲討人生的荒誕

    人們崇尚善良,卻會因嫉妒而把善良的模範扯下神壇,再踏上一千隻腳;

    人們崇尚英雄,但戰後的英雄竟然像廢舊零件般被人拋棄。

    劉峰在越南失去胳膊,可他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反而只能繼續頹唐、落魄,只能在劇院看大門……

    即便在偉大的年代,也會有很多寶貴的青春在慘淡中落幕。《芳華》讓人清晰感受到,龐大國家機器下一些小螺絲釘的悲哀。

    而歷史書,永遠不會告訴你這些細微的真實。

  • 4 # 維維日常

    看了芳華兩次,兩次都看哭了,一直想寫一篇觀後感。

    芳華講述的是一個以七十年代為背景,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隨著軍裝事件的爆光,原本對小萍友好的戰友,變得對她刻薄,男戰友都不願意跟她對舞,只有劉峰,對她處處關心照顧,讓她原本孤獨的心,開始變得溫暖起來。

    而另一邊呢,劉峰在大家心裡一直是一個愛奉獻,肯付出的形象,把本來歸他的榮升的機會讓給了別人,而別人還理所當然的,覺得這是應該的。直到後來他向林丁丁表白,說自己這麼做的原因都是為了等她,陪在她的身邊,表白過程中,劉峰試圖想抱呆若木雞的林丁丁,反被說成是耍流氓,從此“活雷鋒“人設崩塌,還被抓去調查,也因此失去了在文工團的工作,被派往前線作戰。

    看到這裡,大多數觀眾都是很氣憤的,一個人默默的為大家付出這麼多年,一旦做錯一件事,就抹滅了全部的功績,而現實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可以說是把人性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劉峰趕往前線的時候,除了小萍,沒有一個人送他,只有小萍,從這裡可以看出小萍對劉峰的感情,以及小萍的善良。因為劉峰事件,小萍對文工團裡這些人的嘴臉心寒了,決心想要離開這裡。於是就有了後面文工團表演人員受傷,讓小萍做替補,小萍不願意,裝病被識破情節,也因此,小萍被派到了前線做醫護人員。

    最讓我感動難過的,其實還是在劉峰和小萍在前線時的情節,雖然是從側面描寫了戰爭的殘酷,但是作為觀眾的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們的傷害,還有我們的革命先烈用多少條鮮活的生命才換來我們今天安逸和平的世界。

    而小萍為這場戰爭付出的代價就是被大炮炸傷了神經,成了一個瘋子;劉峰失去了一條手臂,而那些文工團的戰友,卻只是在臺上唱唱跳跳一下,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比於當今社會,我覺得再正常不過了,有些人拼了命,才能掙得微薄收入,只夠一家人老小生活,甚至入不敷出,而有些人,什麼也不用做,或者做得很少,卻可以過著富足享樂的生活。

    而事實的結果也是,文工團雖然最後解散了,但是大家都有了好的去處,出的出國,上大學的上大學,分配好工作的分配好工作,而從前線回來的小萍卻一直住在條件簡陋的精神病院,無人問津,劉峰呢,因為少了一條手臂,又加上之前的事件,退伍之後,只能靠做些體力活,維持生計,結果還被城管欺負。

    相比於其他戰友的光鮮,他們兩的灰暗才真的觸動了我,為什麼真正付出拿命去拼的人,最後卻落得如此的下場?就像當今社會一樣,真正做實事的人,永遠都沒有人知道,相反那些每天只會溜鬚拍馬的人,卻總是光鮮亮麗。

    最後以小萍和劉峰的相遇結尾,希望兩個受傷的人,最後能夠相互慰藉吧。

    但是我相信他們兩個不管怎麼樣,應該還是很懷念當初的軍營生活吧,就像我的父親一樣,退伍幾十年了,還是時常跟我們幾兄妹講他的軍旅生涯,家裡也還一直掛著他年輕時穿著軍裝的照片,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帶他去看《芳華》這部電影,讓他追憶年輕的時光。

  • 5 # 樂山石1

    講了一個不遵守規則,就會出現越努力越悲慘的情況,最後被社會淘汰的故事。講了一個開始不認命,後來努力錯了方向,只能認命的故事。

  • 6 # 吾評武願

    芳華講述的是純粹的軍事相關題材的故事。

    一是講述了文工團也是兵的道理。目前有很多軍迷掩耳盜鈴地認為文工團的現役軍人不是“兵”,只有基層摸爬滾打的才是。但是《芳華》用蒙太奇的方法告訴了他們,文工團也是兵,文工團題材不光不會被影審機構禁止,軍隊相關部門也不會過問。對於一部分人的固執與掩耳盜鈴,本文只能表示無奈。

    二是介紹了一次大型作戰行動。《芳華》表現了衝鋒槍、手榴彈、子彈帶、鋼盔、水壺、火車、軍用卡車等軍事元素,其中手榴彈的情節還是馮小剛導演親耳聽說的事,他急於在自己的電影中表現出來。

    三是介紹了一種“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戰場後遺症,何小萍就得了!如果是現在得,病程滿兩年,系統治療大於等於三次,每次三個月,就可以評殘或病退。

    四是觀察到了退役軍人的某些問題。劉峰面臨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當時不好解決,現在好了,地方成立了這個問題的事務部,相信劉峰那種遭遇會越來越少。

  • 7 # 影視圈Magazine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活雷鋒”劉峰(黃軒飾)由於一次觸控事件被集體拋棄,從農村來的何小萍(苗苗飾),因“不良習氣”屢次遭到文工團女兵的歧視與排斥,蕭穗子(鍾楚曦飾)默默暗戀著文工團小號手。三人因命運巧合重逢在硝煙瀰漫的戰場,昔日文工團的戰友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也在時代變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其中,影片中不凡令人淚目的場面,何小萍夜跳操場的這場戲令人印象深刻,那種癲狂狀態下對於自己平凡命運的抗爭,讓人不禁想到《黑天鵝》中的橋段,那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藝術似乎都是通往心靈自由的那條小路。更有劉峰在劇中被冤枉的情節,聯防大隊打退退伍軍人的情節都讓中青年的觀眾潸然淚下。文工團的故事,上戰場的故事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的青春年華,人情世故和規則體制的交合,邊緣人的悲劇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

  • 8 # 東風這個吹

    馮小剛聲稱《芳華》整部電影以“表述情懷“為賣點,表面上是一群50後在懷念部隊文工團生活,但是影片透過男女主角劉峰何小萍的遭遇,展示了文工團這一特殊群體中的“潛規則”,及“弱肉強食”的機制。出身平常的孩子在一開始就被同伴和領導邊緣化,貼上了標籤,身上瑕疵隨時被放大,被歧視。沒有背景的結果只有背影,再勤奮再奉獻也改變不了命運,努力去做“雷鋒”,結果卻如竹籃打水而已,厄運似早就註定。善良被蹂躪,正直被扼殺,影片的導向本應該是加以譴責和批判,但是馮小剛在片中充斥的是懷念、眷戀的基調(片中大段描寫文工團解散時的依依不捨,片外邀請當年團友一起敘舊),宣揚的是滿滿的負能量,細思恐極。

  • 9 # 頭號影探

    《芳華》由馮小剛導演執導,以回憶性的敘述方式向我們揭開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文工團里人們的青春。相比於其他的青春片《芳華》似乎顯得有些沉重,相比於其他的戰爭片《芳華》似乎顯得有些淺薄,可是《芳華》中處處滲透著馮小剛的馮氏情感。

    鏡頭是記錄影片的工具,在影片中對於戰爭場面的展現創新性的使用了一鏡到底與長鏡頭的拍攝方式,一鏡到底還原了真實性,長鏡頭則將戰爭的殘酷與悲壯不斷的積蓄,直至迸發。戰火紛飛中一個個倒在血泊中的身影讓我們悲痛,作為主人公的劉峰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了胳膊,但他的眼神依舊堅定,這或許就是雷鋒精神。

    在片尾劉峰迴到文工團撿起那把斷劍的時候畫面中似乎又出現了文工團的人們在那裡載歌載舞,可是畫面一轉卻是空曠的舞臺,空無一人,美好的回憶回頭卻是虛無,遠景將其渲染的更為孤寂,荒涼,特寫則將劉峰的眼神所展現,他的眼神中似乎沒有了當初的堅定,有的只有洗盡鉛華後的滄桑。

    每個人的青春中總有映像最深刻的人,而影片《芳華》中最為立體的人物莫過於劉峰和何小萍。何小萍一直作為一個悲劇出現在劇中,她從一進入集體就被排斥,不論是軍裝事件還是服裝問題,從一進入集體她就成為了大家的一個笑料,而父親的信又將她悲慘的遭遇渲染的更為苦澀,在集體中她被排擠,而離開集體後她的生活更為的苦澀,作為一個醫生,她要直面戰爭的殘酷,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生存,而在戰爭結束後她的瘋則將苦澀用濃墨重寫。

    她的一生就如同那張特寫鏡頭下一塊一塊的軍裝照,除了苦澀還是苦澀。作為雷鋒的化身,劉峰在這段青春中則給了我們太多的哲學思辨,作為活雷鋒的劉峰在和林丁丁表白時被拒絕,隨後被誣陷。這似乎就和當今社會的人設一樣,劉峰本該是一個沒有一絲煙火氣的人,可卻因為愛情沾染了煙火氣,就像林丁丁說的一樣:別人能追就他不能追,誰讓他是雷鋒。這正是本片給我們的哲學思辨之一。而在戰爭中劉峰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及片尾劉峰被城管所壓迫則是影片給我們的另一種哲學思辨,雷鋒精神真的有錯嗎,為什麼劉峰作為一個好人會屢屢受挫。

    每個人的青春都是絢麗多彩而又略有一絲苦澀。《芳華》的主題正是對這段青春的緬懷。文工團美好的青春在歡樂的笑聲與優美的舞蹈之中溢於言表,在這段日子裡集體的歡樂屬於大多數人,而何小萍則是被群體隔離的。而當劉峰和何小萍在戰爭中相遇,此時他們早已和文工團分離,他們此時的青春的在戰火紛飛,鮮血橫流的戰爭中昇華,戰爭的殘酷,無情在畫面中一覽無餘,而二人之間質樸的友誼也在此刻得到了昇華。

    在多年之後劉峰過的落魄,何小萍也十分潦草,在墓碑前他們二人相遇,在這一刻他們的芳華和其他人的芳華大相庭徑,他們二人的青春或許才能稱得上是芳華,在這段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不僅收穫了美好的回憶,還有些苦澀悲慘的回憶,每個人的青春並不是只有美好,略帶一絲苦澀的青春才能夠稱得上是芳華。

    不同敘事結構對影片有著不同的作用,而敘事結構的選擇則是考驗導演水平的一則重要標識。《芳華》中以因果是線性敘事結構輔以蕭穗子的自述作為敘事結構。簡潔又不簡單的線性敘事結構將人物命運的張力感與人性之間的糾葛直觀的展現。在時代之下,他們一步一步成長,他們承載著越來越多,他們在痛苦中尋覓善良。

    每個人的青春都是值得回憶的,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青春都是溫情中帶有一絲苦澀的。《芳華》正是將青春的美好與苦澀,戰爭的殘酷與溫情所客觀的展現。何謂青春,何以芳華。

  • 10 # 神馳

    講的是我的故事。

    熱淚沖刷後,雙眸看更明。

    強從屈辱始,傲是自卑生。

    曾灑青春血,終歸出世情。

    平生回首嘆,我亦何小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式電腦開機總是出現讓你選擇正常啟動Windows、安全模式、還有兩個什麼選項,不管你選哪一個d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