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光守望人
-
2 # 郭大蝦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裡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援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膠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裡,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電影主人公男孩扎因,本該是身處學堂,憧憬未來的年齡,卻不得不整日為了生計辛苦奔波,而他的家庭雖然是一個擁有七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罵,漠不關心,在這種原生家庭里長大的扎因,其實從小就不曾感受過多少親情,但電影卻又透過劇情的展開賦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責任,這種殘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電影最具人文關懷的一筆。
在電影裡面,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男孩是一種工具,負責養家餬口、照顧更小的小孩。 父母只管生,不管養,將孩子當做搖錢樹和免費勞動力。他們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只會給他們帶來苦難和折磨。他們只圖一時的快活,讓孩子跟著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一起受苦。
當生育不再是一種責任,而只是源於性的本能,這樣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其實透過扎因母親在法庭的辯護,不難發現扎因的父母並非十惡不赦的歹徒,只能說他們不懂得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肩負不起作為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愚昧的固有的認知更只是使他們將孩子當成了商品和工具,這種認知的愚昧與一個動盪畸形的社會現狀,二者是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電影由此對社會不公的諷刺,對社會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變得更為真實有力。
-
3 # 濤了個爺影視大咖
故事簡介:
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為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善良又倔強的敘利亞男孩,在出生的時候就被註定了他的命運必然悲慘,在這個弱肉強食的資本社會,甚至是戰爭國家,作為一個普通家庭或者說是貧困家庭的長子,肩膀上是無形的重擔,你要負責帶弟弟妹妹,更甚要負責養家餬口。
12歲的贊恩與父母兄妹為了躲避戰爭,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中。一大家子擠在一間小房子裡。父親不讓他去上學,而是讓他去小賣店裡打工。他每天要去小店整理商品、送貨,有時還要和妹妹薩哈一起上街賣果汁,維持生計。
在父母一系列的毫無關愛與憐憫的行為下,最後的贊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他說: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話同時被放在宣傳海報上,在看完整部電影后無疑讓人陷入深思,貧窮社會的人們不停的生育,然而並未對自己的子女負責,把子女當做賺錢工具甚至出售!在這樣一種大社會背景下,其實世界各處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早年的國內也是這樣,夫妻只管生育,然後僥倖存活下來的子女在長大後又複製著父母的命運,陷入一個死迴圈!
我們也只能站在自己的生活平臺上,才能對贊恩的悲慘命運產生悲憫,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其實有的更多的還是麻木和順從,他無從反抗甚至在意識上就沒有反抗的心!
當然贊恩是清醒的,他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即使在被家庭和社會壓榨的喘不過氣,但是他最後把父母告上法庭,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宣洩內心的不滿和憤慨,當現實把你壓的喘不過氣,你是學會適從還是反抗!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會順從,畢竟社會大潮不會因為你一個人的力量而改變,但是在這不電影中,這個12歲的小男孩似乎給大眾打了一針,好似一個響亮的巴掌,打在人們臉上,甚至打在觀眾的心頭!
作為觀眾,我們能做的也不過是感慨和唏噓,我們不能改變劇中人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你還是我,希望在迷惘無助的時候,可以抓緊拳頭,點燃你內心尚未熄滅的那丁點火苗,奮起吶喊!衝破桎梏,迎接新人生!!!
-
4 # 雲曉說
《何以為家》說的是黎巴嫩一部電影,一個小男孩贊恩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原因就是——他們生了我!
小男孩贊恩的父母貧窮的以偷賣毒品為生,這樣的生存環境中,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還不忘了生孩子,這種生而不養,導致孩子們都是黑戶,無法上學,只能打工幫助維持家用,生活破落沒有溫飽。
面對兒子的控訴,贊恩的父母淚流滿面。父親說:“我也是這樣出身,這樣長大的,我有什麼錯?”母親說:“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憑什麼批評我?”
這種愚昧無知的父母不去尋找自身缺點,反而埋怨生活不公。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為了生存,他們把贊恩僅11歲的妹妹送給了房東,一個老惡棍,導致妹妹懷孕流產致死。贊恩瘋狂的拿刀去殺他,被抓入獄。
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說,好多小姑娘都是這個年紀結婚,我後媽就是。愚昧無知的可憐!記得日本有位作家說過,一想起不經過考試就做人家父母,就感覺到可怕。
如果說,你只生不養,那就不要再生了,看了這部劇,感覺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戰亂,贊恩的祖輩?社會黑暗?現在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裡終止。
幸好,贊恩沒有變成跟父母一樣的人。酗酒,製毒,成為奴隸,一直不停地生育……固定模式的重複悲劇,在贊恩這裡停住了。
這個小男孩在知道自己可以有身份證時,終於久違的笑了,希望這一切苦難都在贊恩這裡結束。未來生活讓明媚Sunny與他相伴吧!
-
5 # 清晨的原創
這個男孩不可思議的早慧。大多數孩子在這個年齡依然無條件信賴,服從,崇拜父母。不可能會去質疑父母的權威與生育恩德。
這類題材要是出來早二十年,可能進入不來國內市場。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百善孝為先,壓制了多少代年輕人,又讓多少代年輕人熬成了“婆”。
既然任何人不需要考試學習就可以當父母,那“父母”註定是良莠不齊的。父母的基因,財力,教養方式,影響了孩子一生,很多孩子被父母成就,也有很多被毀了。可是隻允許被成就的人讚美,不允許被摧毀的人抱怨怨恨。這是極為不公平的。而被摧毀的怕被罵,被黑,哪怕內裡怨恨不孝,表面也要說好聽的,做做樣子,順應主流。這樣,被摧毀的再被社會二次壓制扭曲成 “偽善之人” 說一套做一套,道貌岸然。
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好父母。很多人就把這事當任務。母親也不是都愛孩子的,不能假設,不能把最好的情況當標杆。
-
6 # 豆包生活記
何以為家票房現在4億,這種小語種得片實屬罕見。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贊恩一家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小小一間房,沒有床,沒有被子,睡覺的時候就和弟弟妹妹們橫七豎八地就地一躺。
他每天都要在小賣部打工,搬貨、送水、送煤氣罐,還要帶著弟弟妹妹上街擺攤賣果汁。他想念書,但父親不讓,因為家裡需要他賺錢。這是一部壓抑的電影,但仍使我深深感動並感到幸運。 慶幸我能生在和平國度,我的父母雖不曾給我潑天富貴,但他們給了我足夠的愛,讓我從不曾埋怨生活,心中仍然對世界抱以最大的善意和最美好的憧憬。 我心疼且敬佩贊恩,即使生活如泥沼,他內心仍然善良,實在難能可貴。
妹妹薩哈來初潮了,聰慧的贊恩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他幫妹妹洗褲子,幫她偷衛生巾,再三叮囑她一定要小心,因為一旦被父母發現,她就會“被結婚”。他甚至準備好了要帶妹妹離家出走,可惜還是晚了一步,薩哈被父母強行嫁給了房東的兒子,換回了幾隻雞和便宜的房租。
憤怒的贊恩離開了家,流浪街頭,被好心的女工拉希爾收留。在拉希爾身上,贊恩第一次看到並感受到了母愛,這段時間是贊恩生命中最平靜、最幸福的時光。 好景不長,拉希爾是黑戶,某次打工時被捕,為了保護孩子不被遣返,她隱瞞了自己還有個孩子的事實。但對於贊恩來說,他只知道拉希爾出了門再也沒回家,他無奈地和一臉懵懂的約納斯說:“你媽媽怎麼比我媽媽還壞呢?”
贊恩想盡辦法帶著約納斯活下去,他去救助站的時候,自己一定也很餓,但他要的卻是奶粉和尿片。 活下去真的太難了,他開始用他父母帶孩子的方式帶約納斯。在幹活的時候把約納斯用繩子栓起來,用非法的方式去賺錢。他用盡了全力,還是無法帶著約納斯活下去,最後只得哭著將約納斯交給了人販子。在生活的重壓下,他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他想離開這個國家,在回家取身份證明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是黑戶,而妹妹薩哈懷孕後大出血,因為沒有身份無法得到治療死在了醫院門口。驚聞噩耗的贊恩拿著刀衝出家門,砍傷了薩哈的“丈夫”,被判處5年監禁。
母親再度懷孕的訊息成了壓垮這個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無法理解母親怎麼能一臉欣慰地說出“如果是個女孩,我們會叫她薩哈”這種話,薩哈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而父母又要將這種悲慘的命運帶給另一個孩子。於是他將父母告上了法庭,訴求是“希望他們別再生了”。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鏈子、管子和皮帶。我聽過的最溫柔的話是‘滾,雜種’‘滾,你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我以為我們能做好人,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踩在腳下。
一個12歲的孩子,肩上能擔起多大分量?心裡又能裝下多少東西?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稍稍正常一點的地方,12歲的孩子都不可能活得像贊恩一樣悲慘。戰亂,難民,貧窮,偷渡。紀實的生活場景,紀實的拍攝手法。大量讓你無法忘懷的細節。連小演員都是難民出身。贊恩演贊恩,其真實性超越任何演技。該片的震撼,大半功勞要歸於贊恩的“自然而然”。而影片在慘不忍睹之中又展現了許多人性的光輝,在痛不欲生之中又展示了世界的希望,使故事的層次高出了一般的悲劇。
看完《何以為家》之後,才明白自己根本沒有資格去抱怨生活。
-
7 # 你好我叫月兒
何以為家,前段時間剛好看了,這部電影的主人公:贊恩是一位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他跟隨家人來到巴黎嫩,成為了難民。在一個平民窟裡被選角導演發現的,並選為出演本片的主角。何以為家的劇情大多是他親生經歷的。
這部電影,我是通過了黃渤的微博推薦才看的,剛開始看是要花費,後面我就沒看,等過些天再次點開時,已顯示VIP免費了,然後我才認真觀看這部電影,開片的開頭是主人公贊恩在公堂上控告他父母。接著是他們的家庭。
住的是個貧民窟,想不到片中的他父母竟生了他們6兄妹,我特意數了,然後他父母都不工作,就讓他們小小年紀出去賣東西,賣飲料,他發現他最喜歡的妹妹來月事了,趕緊把他妹妹拉到廁所清洗乾淨,感覺贊恩真的好懂事。
看到中段我才發覺贊恩原來是怕妹妹被大人發現了,來月事就是成人了,怕妹妹嫁人,後面妹妹還是被父母發現了,然後樓下一個賣小賣部的來提親,妹妹不想嫁,但她還是個小孩子肯定硬不過大人,還是被迫嫁了,贊恩很傷心,然後他離開了家,來到另一個城市,城市裡遇上了一對黑人母子,想不到她們也是偷渡過來的,贊恩幫她帶小孩,有一天,她被抓走了,贊恩獨自帶著她的小孩四處找,最終無奈下贊恩把她兒子賣了,希望有個好人家照顧到小孩,後面的劇情大家去看電影吧
這電影給我的感觸是,如果你沒有能力養,真的不要生太多了,只會讓他們過的更苦,讓他們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太可憐了
-
8 # 魅力蘋果香
電影《何以為家》的事蹟是根據主角贊恩·阿爾·拉菲亞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看完之後會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安全、穩定、有序社會里的人產生許多感觸————原來我們是如此的幸福,即使我們的這個社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黑暗。
我很贊同一個觀點,幸福其實是一個比較值,比較的結果取決於我們自己:
滿足於現狀的或者沒有進取心,即使比較也會同不如自己的去比較,會覺得擁有現在平淡有序的生活就很幸福;
有進取心的,同優於自己的人或家庭去比較,就會去提高自己,努力追趕,雖然努力的過程很辛苦,但最後達到當時設定的目標時,也會很幸福;
最怕的是有進取心,卻又不願意去努力或者比較的目標超過自己太多能力達不到的,越是比較越會心態失衡,感到自己不幸福。
我個人強力推薦家長們帶著年齡10歲以上的孩子們去觀看,可以讓他們瞭解到在這個世界裡有許多和他們一樣大的小孩生存在怎樣的環境裡,許多在他們看來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和物品對於電影《何以為家》的小孩卻根本得不到。
生活,一定是光明與黑暗並存,哪裡有什麼只有光明和美好的世界!
-
9 # 上東牆
影片結束有一種強烈的衝動,特別強烈的想要讚美一下美麗善良又睿智的導演――娜丁,拉巴基,一個偉大的女性,請允許我用偉大這個詞,是她改寫了贊恩的一生,救那些難民與水火之中,一個有價值的人無論他身處什麼職業,都能體現它的價值。她的這部影片不僅僅是娛樂不僅僅是賺錢,更有意義的是它推動了一次變革,改變了一些低層人士的命運。特別是贊恩,在平民區被導演挑中出演小主角,劇中大部分情節都是贊嗯的親身經歷。 影片中每個小細節都在突出難民的悲苦生活。劇中有兩次當贊恩拖著煤氣罐時,都遇到一個前面裝滿書包的校車。多麼諷刺又痛心的畫面,本該無憂無慮求學的年齡卻肩負著大人一樣的重擔,不愧是著名導演用一個不經意的小細節,刻意地突出了贊嗯無奈的生活狀態。
這種無奈大部分歸咎於他的與父母,無力撫養卻還要不停的生,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障拿什麼養活那麼多的孩子,何以為家?
拉希爾被抓起來時,贊恩獨自帶著的她尚在哺乳期的兒子艱難生存的那一段,像一顆毒針一樣刺在胸口,洗冷水澡,餓得吃冰塊。憑什麼將一個那麼小的孩子處在那樣一個絕境,哪怕讓他自生自滅,落入了人販子的手中。也不交給當地警察。當真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直至影片結束,得到聯合國的救助孩子才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贊恩也有了合法的身份證,拍身份證照時這張笑臉,是影片中唯一一次笑容,也是定格時間最長的一個鏡頭,足足靜止了30秒才出片尾字幕,這個笑容對他來說等的太久,太難得。
回覆列表
生存何其艱難,生活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生於貧苦,活得卑微。一但來到這個世界,咬著牙也要活下去。上帝給了人不同的命運,那是一種安排,也是一種人生磨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