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另眼看電影
-
2 # 手機使用者香山紅葉紅
謝謝邀請!香港的影視界、娛樂業發展得比較早、完善。五十、六十年代就開始發展了、七十、八十年代達到一個頂峰、選美為香港選出了一大批明星、電影、電視培訓學校也培訓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演員、明星。如周潤發、周星弛、成龍、林青霞、林鳳嬌、秦漢、秦祥林、洪金寶、汪明荃、利智、張敏、謝霆鋒等。這些演員、不僅形象好、氣質佳、而有表演才藝、演技好、敬業精神強。而且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它的影視業是同世界接軌的、它的電視臺、電影發行渠道也同海外接軌,影響面大。所以香港的電影演員片酬高。而大陸的影視業在改革開放之前、也就是七八年之前基本處於封閉狀態,電影界的交流也是同蘇聯、東歐等國的交流,而且很多影片受政治的影響,題材單一,主題鮮明、高大全式人物多、政治宣傳、教育意義較多,而娛樂性較少。改革開放後、電影、電視也迎來了春天,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有演技、職業道德好的演員。如劉曉慶、陳沖、張瑜、龔雪、陳道明、葛優、姜文、張國立、鞏俐、章子怡、黃渤、王力宏等。一個演員的片酬取決於他的知名度、演技、職業道德、影響力。當然影視製作公司包裝、打造出來明星、小鮮肉,全靠一張臉,流量明星,吃青春飯,具有商業價值。一個演員片酬高有他的道理和原因,多從自身找原因,如果你的演技好、適應能力強、抗打擊力強、職業道德好,你的片酬自然會高上去的。
-
3 # 某某說某某8
為什麼香港演員跟大陸演員片酬差別很大?這個主要是電視劇演員,其實電影演員片酬區別不大的。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我就來聊聊我的看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TVB一家獨大,在2000年以前還有atv與之競爭和抗衡,但是TVB是明顯一直處於上風。偶爾atv和TVB會競搶一些熱門演員。比如當年的《天蠶變》主演徐少強本來紅的發紫,後來因為據說被tvb用了手段花了一筆錢。讓本來可以大紅大紫的他因此被atv放棄,而tvb後來也沒有重用他,而後只好飾演一些配角,比如周星馳飾演的蘇乞兒的對頭趙無極。所以在早年有競爭對手,有時候演員紅了還有一點資本。比如當年紅的發紫的陶大宇也是因為待遇不好轉投atv,雖然一開始待遇好一點,但是對於轉投的演員一般不會重用,後來由於曝出一些私事不檢點也崩了,據說曝出其事的幕後就是tvb。所以電視劇演員一般和TVB作對的基本上沒有好下場。大多數的TVB演員都不敢亂折騰,本來還可以賺點工資,別惹火了TVB只能去幹別的,比如賣保險,開出租。2000年以後atv急轉直下,TVB更加有恃無恐,更因為許多演員本來就沒啥一技之長,離開拍電視劇,其他的真讓他們無所適從。比如夏雨就算獲得視帝也沒有在待遇上有所改善,TVB一家獨大,除非你不想在香港演戲。由於tvb待遇差的出奇,許多轉為電影的演員紛紛離開TVB。比如梁朝偉,劉德華等等。TVB待遇差到什麼程度呢,鄧萃雯作為TVB片酬最高的演員也就80000港幣一集,這可是要加班加點還要扣稅。其他的許多名演員都拿12000的月薪,並且還有拍戲時間的限制,達不到時間還要扣工資。當年張衛健拍《齊天大聖孫悟空》令tvb賺了幾億,張衛健就拿了7萬報酬,後來拍續集的時候張衛健提出要提高待遇惹怒了tvb因此被雪藏。還說他頭上不粘毛啥都不是,氣的張衛健從此以光頭示人,後來張衛健因為到大陸拍《少年英雄方世玉》,《機靈小不懂》,《少年張三丰》等等大紅大紫也算是為自己爭了口氣。
其次,當年香港娛樂火爆的時候,香港許多人都積極投入到演藝圈,就當年的tvb演員訓練班不知道培養了多少演員。演員嚴重過剩也會讓TVB持寵而嬌,雖然現在有許多演員北上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更多的演員由於語言不通,或許水土不服,不願意遠離故土。所以香港演員還是相當多的,許多演了小半輩子戲幹其他也不會,只好在tvb混混日子。
當然了,香港雖然演員待遇差,但是我覺得應該是像社會傳導正確的價值觀。不像我們大陸現在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片酬年輕人都削尖了腦袋去做演員,做明星,都想想一炮走紅,一飛沖天。這是不好的現象,每次北電,中戲,上電藝考都排隊如春運,也不知道是喜是憂。
-
4 # DJ雅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說一個段子,是關於劉曉慶的。
劉曉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可以說是大陸頭號女演員,所以香港導演李翰祥到內地拍《垂簾聽政》和《火燒圓明園》,想到的第一個演員,就是劉曉慶。而這個頭號女演員的工資有多高呢?是每個月幾十塊錢。可是再看一下這部影片的男主角,當時初出茅廬的梁家輝,片酬卻是影后劉曉慶的上百倍。
而現在呢?現在不一樣了,情況反了過來。
現在是香港臺灣的演員乃至南韓泰國的演員哭著喊著要來大陸拍片,因為大陸片酬高已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片酬到底有多高?
某位香港TVB的明星說:跟大陸演員相比,我們就像是乞丐。
舉例說明,一個普通的TVB藝人,拍一集電視劇的酬勞只有幾千港幣,但到了大陸身價就不同了,就跟坐飛機一樣蹭蹭往上漲,一下子變成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一集。
某位臺灣主持人就爆料說,林心如在大陸的片酬比在臺灣要高出幾十倍不止。
不僅僅是港臺藝人,包括韓星也是一樣,記得黃致列因《我是歌手》走紅,被問及在中國市場的片酬時,黃的回答是:看作是南韓的100倍就可以了。令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真如某些港臺藝人所說的,大陸製片人傻錢多嗎?
我看不盡然。這是根據市場決定的。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娛樂產業的極Sagitar飛。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造成大陸演員片酬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娛樂產業的極Sagitar飛。
有錢人多了,願意投資娛樂產業的人多了,導致整個娛樂行業水漲船高,作為其中重要一環的明星的酬勞自然也會跟著上漲。其實不僅僅是演員的收入,就包括普通工作人員的待遇,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二線明星自抬身價,經紀公司推波助瀾。
其實對於章子怡、陳道明這樣的一線大牌,他們的身價已經擺在那裡,他們更多的是談藝術,而不是談錢,首先當然是因為不差錢,也不缺名氣,更不缺工作,所以他們通常只接好片,提升自己的藝術成就。
反倒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二線演員,為了體現自己的逼格,往往會自抬身價,哪怕最後的成交價只是最初報價的萬分之一呢?但至少面子上過得去,報一個跟一線演員差不多的身價,給人的錯覺就是這個演員已經等同大牌,哪怕他的演技只停留在小學三年級的程度。而經紀公司對此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也沒多大影響,何樂而不為?萬一碰到一個大製作說不定還真的躍居一線了,所以經紀公司也就樂得順水推舟。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三、在行業自律和監管機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演員片酬普遍虛高卻得不到遏制。
有很長一段,中國對演員這個行業的監管機制都處於一個任其發展的狀態,這就給某些人制造了鑽空子的機會。不過好在現在廣電總局已經對此進行大力整頓,針對某些口碑差演技差卻價格虛高的演員制定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這對市場是有好處的。至少會讓這個行業會朝著一個良性的方向去發展。某些鮮肉小花如果不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也許只能得意一時,卻無法長久生存。
所以,不管怎樣,提高演技是硬道理,才能自然而然得到一個應有的身價。不然,就算身價再高,也會被市場所淘汰。
現在回頭想想曉慶姐,當初作為影后接拍《垂簾聽政》,身價連個香港的普通小工都不如。再看現在,大陸一個普通燈光師,身價都直逼香港知名藝員了,所以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非昔比啊!所以說,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
5 # 愛笑的小楓子
香港很早就拍起了電視劇和電影,出來的巨星也有很多,那個時期是很紅很火的,隨著內地演藝圈的崛起,出現了很多的明星,大家所謂的小鮮肉,小鮮花,就算內地的這些個小鮮肉和小鮮花演技不好,拍的電視也不好看,他們照樣能拿高片酬,賺的錢也多,誰讓他們顏值高,人氣還高,粉絲多了。
鹿晗
楊陽
baby
關曉彤
等等,這些鮮肉,鮮花的人氣很高,隨便哪個都比香港的演員賺錢,香港的演員演技好,一直都線上,可能在娛樂圈裡看臉的粉絲還是有很多的。娛樂圈新聞裡,常常會看到哪個明星今天買豪車了,哪個明星今天買豪宅了,真是羨煞各位觀眾了,因為明星賺錢真的是太容易了,隨隨便便代言個產品,開個演唱會都有大把的鈔票進賬。別說香港臺灣的明星想來內地撈金賺錢了,就連南韓的明星來內地撈金的也有很多哦。
-
6 # 八達天下
20年前是香港演員比大陸演員片酬高,那是因為香港娛樂市場發展早,有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產品在大陸影響很大,演員的名氣在大陸很響。隨著大陸影視界的發展,這幾年大陸的娛樂業已經超過了香港,現在香港演員紛紛到大陸發展,現在香港和大陸的演員片酬已經沒有差別,
-
7 # 靜靜要媽媽
謝謝邀請。題主問香港演員跟大陸演員片酬差別很大,這絕對是個錯覺!最近幾年,內地的娛樂產業高速發展,眾明星的片酬也是一天天看漲,尤其是當紅明星,開出的片酬可以稱得上是天價。這就讓人以為,內地的明星是很貴的,其實不然。不信你們可以去搜搜馮小剛請范冰冰拍潘金蓮費用是多少?請吳亦凡,李易峰,又用了多少錢?
明星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好的團隊比一個好的價格更重要。所以,開出來的價格看似很嚇人,其實拿到手的真心沒那麼多。當然遇上人傻錢多的投資商,不求質量只求流量,那當然是不拿白不拿。
再來說一說香港明星。香港的娛樂產業,目前從整體上來說,遠遠不如內地。但是他們有一個優勢,在他們的黃金時代,造就了很多如雷貫耳的大明星。這些大明星如果來到內地,拿到的報酬絕對不會比內地的同級明星少。比如成龍、劉德華,梁朝偉等等。有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價無市,有錢都請不到的,比如周星馳、張學友、古天樂等等。
除了這些頂級明星,還有一些仍活躍在娛樂圈的老戲骨們,真正在內地接戲。也許正是這些人開出的價格比較低,會讓人誤以為香港明星的身價比內地明星低。其實不全然。從香港到內地,畢竟是人生地不熟。在開啟市場前肯定要活動活動,略微降低一些片酬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其實與內地的二線老戲骨相比,他們的價格其實並不低。總體上來說,明星的身價和他們的名氣以及身後所帶的流量是成正比的,跟地域沒有多大關係。
-
8 # 睿子道
香港演員和大陸演員片酬差別很大,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認知偏向。
60-90年代,是 香港影視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再加上那個時候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繁榮的景象,而相對那個時候的大陸,由於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如香港,那麼由經濟支撐的娛樂界,乃至演員的片酬都會有很大的差異。相對於電影、電視劇的市場佔有率和製作成本,都是香港遠居高位。
60-90年代,香港的影視劇風靡整個中國,包括音樂,人們對於港臺的影視劇和歌曲也都喜愛和推崇,由於拍攝和製作都已經遠比大陸成熟,所以在思維定勢上面,很多演員包括作品就要好於大陸一些。
大陸在這些年也出了不少好的演員和影視作品,但是片酬和製作費用都比較低,有的演員一集電視才幾十塊錢。
到二十一世紀後,情況就有所變化, 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現在我們再看港臺的媒體,都很羨慕大陸的演繹環境和演員片酬,很多製片公司、唱片公司和演員也都擠破頭來大陸發展。而演員片酬和一部戲的製作成本幾乎到了讓然咋舌的程度。
從年齡上劃分,香港片酬高的演員,基本也都是上一批的老演員,比如四大天王、周星馳、成龍等,這些已經是紅了一輩子了,他們的身價和影響力已經是無法超越的,所以片酬很高,那麼年輕的一代,已經遠遠被大陸的新生代超越了。
包括前幾年全民哈韓,南韓隨便一個明星到中國來都如眾星捧月一樣,一時興起了韓文化,更是有不少人帶著餐巾紙追韓劇,哈韓星,但是這幾年,南韓明星來中國,機場要粉絲都沒有,一度陷入尷尬。
所以說這個現象已經改變了,而這種認知是一種誤區。
對於吃瓜群眾來說,誰片酬高誰片酬低,跟我們也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關心的是,在工作之餘,誰能帶來好的作品才是關鍵,你說呢?
-
9 # 踏夢者小徐
現在的小鮮肉越來越覺得娘炮 體驗不到男人的一面 香港的電視劇藝人比內地敬業多了 拼死拼活的留下美好印象 可惜內地追捧小鮮肉卻忽略了一切 現在的小鮮肉沒什麼作品能拿的出手 只有公關公司一直炒作 而香港藝人都是兢兢業業 哪怕在街邊遇到都會很好相處 現在內地的太當自己一回事了
回覆列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TVB演員選擇從TVB離開,來到內地來拍劇,因此TVB也遭遇了人員流失的嚴重問題。當然,許多TVB演員來到大陸拍劇之後她們的片酬並不高,尤其是比起大陸這些流量小鮮肉,從某種意義上說真的是有些可憐。
比如說TVB花旦佘詩曼在道路觀眾心中還是擁有非常高的分量的,佘詩曼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演技也非常好。由於之前佘詩曼出現了討片酬的情況,我們才知道原來在電影《使徒行者》中,作為女主角的佘詩曼,片酬只有190萬人民幣。
對比一下現在國內一線的演員,佘詩曼真的是非常便宜了,因為這些演員動輒都是千萬級別的片酬,甚至是過億級別的片酬。但是有些演員的演技卻並不比佘詩曼好,當然,這也是由於這些演員擁有很高的流量,觀眾朋友們就喜歡他們。
至於像許多佘詩曼這樣來自香港TVB的演員,他們在大陸雖然並不是特別的知名,但是他們的收費比大陸演員低好多。就難佘詩曼來說,她曾經在TVB也算是女一號,可是來到大陸拍劇,拿著三四線演員的片酬,本人也沒有什麼怨言。更重要的是,這個曾經的TVB一姐在大陸拍劇,不僅演技上線,而且沒有架子吃苦耐勞,這是任何一個導演都想用的演員。
而大陸演員已經習慣了高片酬,比如一個不入流的明星或者網紅拍部電影片酬都是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這都是因為大陸的觀眾基數太大,再爛的電影電視劇也有人原因買單。
之前TVB的“御用傻子”戴耀明在內地拍戲談到“內地資金充足,很照顧到演員,我拍劇有保姆車接送,有私人助手,自己甚至被尊稱為戴老師。
至於片酬,戴耀明說在內地拍一天等於在TVB拍兩個月(TVB的配角基本都是月薪+獎金,但是都少的可憐),這就是說即便是給TVB的演員比起內地演員低很多的片酬,他們也願意出演。這就是市場量級的差距!
再比如在TVB沒戲可演的郭政鴻,來內地拍戲一年後居然買上了房子,這在TVB是無法想象的。如今郭政鴻在內地除了拍劇就是照顧家人,自己過得其樂融融。但是郭政鴻在內地拍的作品居然沒有掀起任何水花,這也是大部分TVB演員來內地後遭遇的問題——流量不足。
內地電影電視劇並不看演員的演技,至少在製作方看來當紅的小鮮肉要比老戲骨更加重要
這在內地是比較普遍的,但是TVB出來的演員拿著這些片酬,感覺到很開心,比在TVB時高得多,所以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