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風原創詩詞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7)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華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採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晚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杜甫死後,他的家人無力安葬他,直到四十三年後,他的孫子杜嗣業,才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首陽山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著名將領。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其母是李楷固女。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幹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諡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辛棄疾(1140 - 1207)

    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晚年韓侂冑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幼年時受到父輩的薰陶,懷報國之志。29歲時考中進土,因主張恢復中原,被秦檜罷黜。南宋孝宗時被起用。先後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擔任軍職。他親至前沿視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採納。又因故土沒有收復,遺民於水火之中,內心非常痛苦,經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諳官場的禮法,遂遭“不拘禮法,待酒頹放”的譏諷。因此,自號“放翁”。

    寧宗時,韓奼胄邀他修二朝實錄,一度復出,並寫《南園記》,激勵韓奼胄繼承其祖父韓價遺志。

    韓奼胄團北伐失敗,被主和派殺死,陸游也遭到非議。斯時陸游已年逾八旬,貧病相煎,雖然屢受打擊,然愛國之心不衰。

    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其餘如陸抗,阮籍,嵇康,宇文憲,高長恭,檀道濟,李白,李泌,劉禹錫,白居易,岳飛,蘇軾,姜夔,張炎,海瑞等

  • 2 # 曉風原創詩詞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7)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華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與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一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四年後因遭小人暗算,棄職,後率弟子周遊列國,經十三年,晚年歸魯,繼續講學,整理古籍。《論語》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紀錄。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雖然當時的統治者沒有采納孔子的學說,然而在他死後,儒家成為顯學。但是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儒家學說遭到貶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採用法家的建議,下令「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整齊學術,統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並不成功,在秦朝滅亡前夕,儒生們又開始宣講儒家學說。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儒家學說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晚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杜甫死後,他的家人無力安葬他,直到四十三年後,他的孫子杜嗣業,才把他的遺體安葬在首陽山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國唐代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唐朝著名將領。李光弼之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其母是李楷固女。李光弼於唐天寶十五載(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幹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參與鎮壓浙東袁晁領導的農民軍。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素與李光弼不睦,光弼晚年為宦官所讒。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追贈司空、太保,諡曰武穆。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覓子鄉別家村西北約1公里處。

    辛棄疾(1140 - 1207)

    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晚年韓侂冑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幼年時受到父輩的薰陶,懷報國之志。29歲時考中進土,因主張恢復中原,被秦檜罷黜。南宋孝宗時被起用。先後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擔任軍職。他親至前沿視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採納。又因故土沒有收復,遺民於水火之中,內心非常痛苦,經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諳官場的禮法,遂遭“不拘禮法,待酒頹放”的譏諷。因此,自號“放翁”。

    寧宗時,韓奼胄邀他修二朝實錄,一度復出,並寫《南園記》,激勵韓奼胄繼承其祖父韓價遺志。

    韓奼胄團北伐失敗,被主和派殺死,陸游也遭到非議。斯時陸游已年逾八旬,貧病相煎,雖然屢受打擊,然愛國之心不衰。

    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其餘如陸抗,阮籍,嵇康,宇文憲,高長恭,檀道濟,李白,李泌,劉禹錫,白居易,岳飛,蘇軾,姜夔,張炎,海瑞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17賽季三大福利活動公佈,積分奪寶折扣,兩款新面板上線,碎片商店更新,你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