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愛晨晨
-
2 # 拾閱光
爸爸不催,媽媽催。
現在00後,90後步入社會,20-26歲的時候家裡沒催,反而是爸爸鼓勵不要回去,即使現在我28了,爸爸也沒提回家的事情。
反而是媽媽操碎了心,多方打聽有同齡在北京的老鄉女孩,也多次提起過讓回家找個工作,每次看到我影片吃得很簡單就會說,你回來多好,有好吃的也能說到就到。
我回不去。
壓力太多,老家收入抵不了壓力,北京有這可能。以前是不想回,總覺得媽媽這麼說是因為自己沒過好,才這麼說,如果過得好,還會說麼?現在是過得不好還不敢說,是想回回不去。過年回家,疫情影響,媽媽說:晚點去,再給單位申請一下,或者,不行的話在老家找一個班上。我用公積金社保搪塞了過去。說到最後我玩笑的問媽媽,不工作,你養我啊?媽媽說:我養你啊!
-
3 # Snail先生
應該有過很多次,母親建議我回到家鄉的省會城市或者家鄉的小縣城,這樣那裡的房價沒有那麼高,湊一湊可以相對輕鬆的買房,有居所。
而不像在北京,買不起房,租房。租房的弊端就是,你不確定哪天房東一個電話,你就得開始搬家了。
結婚前一個人,搬家很容易,拎個箱子分分鐘就完成了搬家。結婚後,搬個家就會麻煩很多,至少會多出很多的鍋碗瓢盆。而有了小孩,每次搬家,抱著小孩從他熟悉的,有可以一起玩的小夥伴的地方,搬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買房就成了剛需中的剛需。
還好在小孩上幼兒園之前,自己攢錢買房了,透過努力,也在附近給父母買了一個小房子,這樣父母在幫忙帶小孩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空間。
爸媽在身邊了,就不催自己回老家了。其實他們知道,我也回不去了。
一路走來,其實感覺自己北漂,最受煎熬,最受折磨的還是父母。還好,在父母的幫助下,透過自己的努力,父母和自己也算是安定了下來,可以靜下心來過小日子了。
-
4 # 北漂程式設計師小強vlog
哈嘍大家好,我是北漂程式設計師小強,來北京已經五年了,這些年家裡也沒有催我回老家,因為北京工資比老家高嗎,回去後可能掙不了多少錢,考公務員也是有難度,而且回去也不適應,人情世故啊酒桌文化啊,這些我都是不會的
-
5 # 豆小黃love黃小豆
首先我沒有北漂,哈哈哈哈哈。
我覺得如果說之前北漂,爸媽不會催著回老家的話。因為這次疫情,可能很多爸媽會催著在外漂泊的子女回家。為什麼?因為這次疫情讓我們感受到,尤其是父母感受到現在一家人健康的活著,而且一家人在一起是多麼的重要。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剝奪了多少無辜的生命,讓很多家庭支離破碎。讓很多人也被困外地,不能回家。被困不能回家,和主動在外漂著的感覺應該不一樣。被漂泊應該會讓大家更想回家,更想父母,更想念一家人團聚的生活。那父母年紀大了,這種感覺更強烈,在突發任何天災的時候,都會更想念自己的子女,希望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女在身邊,才會踏實。
這個疫情,應該會改變很多人對於生活的態度,我就是其中一個。我現在生活的一條準則就是:無關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沒有生命,我們談什麼都是空談。
-
6 # 思維在碰撞
北漂的你被你爸媽催著回老家了嗎?
真實案例回答,我就是那個被催回老家的人。
當時在北京一家環保公司上班,覺得收入還可以,但是就是買不起房,房租又特別貴,要想過的體面,那就簡直天方夜譚。
從農村出來的我,到北京打拼,看上去確實很體面,但生活過得卻很艱辛。那個時候父母經常催我結婚催我回家,我說在北京現在結婚還不現實,因為買不起房子,給不了女孩幸福,也因此錯失了好幾段姻緣。
其實現在不是女孩子太現實了,是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沒有人敢拿自己的未來開玩笑。所以,堅持了幾年之後,還是擋不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選擇了放棄北京,回到了老家。
其實爸媽催你回來也是有原因的,以我當時的情況來說,爸媽有以下幾個考慮:
一是他們年齡大了想快點抱孫子。這一點縱使你有百口也難辯解,根本說不通。事實上跟他們一般年齡的人就是他們的交際圈,當這個交際圈裡的人都抱上孫子孫女的時候,他們根本坐不住。而且即使他們的朋友圈裡沒幾個有孫子孫女的,他們也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齡,就應該抱孫子,也感到他們這個年齡,正是照顧孫子的好時期,過了這個時期就晚了。同時,他們之間表面上看不出來,實際上,他們以誰先抱孫子為榮,以至於他們如果沒有抱孫子就顯得在同齡朋友圈裡抬不起頭。這一點是最讓人頭疼的,無論你怎麼說也說不通。
二是他們覺得我當時過得不幸福。我在北京的時候,幾乎每次打電話都不說我過得不好,總是報喜不報憂,總說我在那邊過得很好,不用擔心,掙錢多什麼的。但當父母的都明白,當自己的子女總是報喜不報憂時,也就說明他們過得不怎麼樣。也許每次回去跟同齡人比起來,沒有成家立業,顯得跟個孩子似的,讓他們總放心不下。同時,每次回家都顯得非常闊綽,這就更讓他們覺得我是在偽裝自己不自信的內心。其實很多父母會覺得兒女回來體面闊綽,會顯得臉上有光,兒女出息了。但看的明白的人都知道,這些是裝出來的。因為欺騙,是很不自然的表現,戲精除外。
三是鄰居子女在家鄉工作很體面。左鄰右舍家庭的孩子們,有好些個都是在縣城當個教師,做個公務員,父母就覺得很體面。這一點上我們的父母腦海裡幾乎統一認為,“公務員,醫生,教師才算是有工作,其他都是無業者”,這一點就讓我很崩潰。這些職業也很奇怪,總能在幾年內在縣城就有車有房,搞得很體面,以至於我懷疑過這個職業。但是透過跟幾個體制內的朋友聊天,我明白了,他們部分人之所以上班後很快有車有房,就是因為穩定,銀行貸款可以向他們傾斜,各種信用卡,信用貸讓他們有了先消費享受生活的條件,所以才會有車有房,當然家底厚的就另一說。不過他們的房子不會太大,車子不會太好,畢竟都是超前消費。
總之,我的父母當時催我回老家,主要出於這幾個原因,另外還有他們的照顧問題,生老病死問題,不適應大城市生活問題,婆媳關係問題,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問題,就這麼連捆帶綁地給我拉回了老家。
其實回來後,發現雖然工資沒那麼高了,但是房價降了,生活消費沒那麼複雜了,5塊錢的麵條也可以吃飽飯了,相親的成功率也高了,所以回不回來,還要看你對你人生的態度。如果要闖出一片天地,在北京,絕對有大把的機會。如果要更多地考慮家庭,回來也是不錯的選擇。
被催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權衡和抉擇! -
7 # 鍾家小玉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北漂五年的我,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很肯定的說,沒有被催過。可能我跟別人的情況不太一樣,我是婚後加入北漂的,因為我老公畢業後就選擇在北京工作,那時候,在我和我家人的想象中,覺得北京是一個特別好的大都市,有很多的著名景點,但實際生活中,北漂卻沒有想象中的光鮮,有很多的心酸和無奈。所以我從來都報喜不報憂,告訴他們我一切都好,免得他們擔心,以下影片是我個人的想法和感受
-
8 # 宸媽聊情感
老家的房子是自己永遠的歸宿,無論在哪裡謀生,只要老家的房子還在,那就還有一條退路,還有一個寄託,那就還要回去。如果老家的房子都沒有了,那就像無根浮萍,靈魂沒有寄託。
-
9 # Lovingclub愛吧部落
不僅北漂,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有這種困擾和糾結,之所以被叫回家,還是因為沒有奮鬥出結果。面對自己的不甘認輸只能逞強孤注一擲的再次奮鬥。年輕人,加油
回覆列表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你會選擇留在家鄉,還是去大城市打拼?”
每到春節,同學聚會上總是繞不開這個話題。大家常常會陷入到對“另一種生活”的嚮往之中——在家鄉的同學們羨慕大城市裡的機會和夢想,我們也羨慕他們在小城市裡有房有車的安逸。
我的朋友楊雨(化名),在北京一家醫院做了八年護士。漂泊八年,她沒房、沒車、沒北京戶口、也沒有物件。2017年,她決定把人生清零。2017年4月15日,她買了一張單程火車票,回到家鄉——一個陝西小縣城。
她的人生重新開啟。這半年多,她過上了頻繁相親、吃著山寨漢堡的日子。偶爾,還會懷念下了班去奧林匹克公園跑步的日子,還有那些留在北京的青春。
(以下為楊雨口述。)
“我曾以為會在北京混出一片天地”
離開北京前的一個禮拜,每天都在吃散夥飯,和各種朋友告別。晚上回到宿舍,一個人打包行李。八年的家當,四個大箱子,一百多塊錢寄回家後,我和這個城市就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離開北京的那天是2017年4月15日。下午六點五十的車。朋友們送我到車站。我的一位同事,也是好朋友哭得不成人形。她勸我不要走。她說,北京教育、醫療條件都比家鄉好,你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我跟她說,這是我的選擇,我想好了,不後悔。
我忍著沒哭。分別後,到了檢票口,眼淚刷刷地流。說不難過是假的,畢竟待了這麼多年,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這裡。有不捨、有不甘心,也有點無奈。但我清楚,我不留戀這座城市,留戀的是這座城市裡的人、我的朋友們。
火車啟動時,2009年夏天第一次來北京的場景好像還在眼前。我沒出過遠門,大學在省內讀的,大二暑假到北京來實習,是人生第一次坐火車。好在是去部隊醫院實習,車站有人接,也會安排住宿。我在車上看著北京城,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好像什麼都是新鮮的。
年輕時都不願意待在家裡,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世界好像正在我腳下展開。我跟自己說,以後我要成為護士長、護理部主任。還想著要不要自考專升本,再讀個碩士,考個博士。我以為自己會在北京混出一片天地,沒想到,最後還是回來了。
實習結束後,我有機會留在這家醫院。最開始幾年,我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我有宿舍住,沒有遭遇過搬家之苦,已經比很多北漂幸福很多了。上班時忙碌,休假時一個人去單位附近的奧林匹克公園跑步,或者在家看書,要不就和七八個要好的朋友去京郊玩。
轉折點發生在2015年,那年我26歲。我被催婚。有段時間,我爸媽每天一個電話下達最後通牒——要不趕緊回家,要不趕緊找物件。
“人的困境好像是全方位的”
可能是年齡危機,也可能是父母的嘮叨,我一個人的時候,也開始為自己的個人問題焦慮了。
親戚、朋友、同事們都給我介紹物件。我希望找一個有北京戶口的另一半。不是我要求有多高,只是為了以後孩子上學方便,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但你挑剔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挑剔你。我最不喜歡的是,有人相親時一上來就是三個終極問題:有北京戶口嗎?有房子嗎?有編制還是合同工?一次,我去見一個相親物件,還沒開始吃飯,對方就丟擲了這三個天問。我覺得很尷尬,說了句“你慢慢吃”,就跑了。回去的路上,我想,我沒有北京戶口,沒有房子,還是個合同工,就不配擁有愛情嗎?
人的困境好像是全方位的。我開始意識到在北京定居的生存問題。就說房子吧,我肯定買不起。我有同事為了買房子才結婚。我覺得這種婚姻是變質的。這不叫“婚姻”,這叫“房搭子”。
很多買了房的同事,生活也並不自在。每個月一萬出頭的工資,七八千塊錢要拿來還房貸。
2017年年初有段時間,下了班我就想這些事,想得頭都疼了。有時候我就跟自己說,幹嗎這麼蹦躂呀,回家去也挺好的。不說別的,至少每天都能吃到媽媽做的面。爸媽要是有什麼事,也能及時照顧到。而且,我才28歲,年紀還不算太大。要是再拖下去,說不定哪一天,我連家鄉這條退路都沒有了。
“我很憧憬安逸的生活”
幾個月後,我決定回家了。在家鄉一家醫院找了一份護士工作。
剛回來時,真的很不習慣。北京很大,開車繞一圈五環要一兩個小時。家鄉很小,最南到最北,最東到最西,都不超過4公里,步行40分鐘就能走完。我一轉身,就感覺到盡頭了。
回家後,年齡焦慮當然絲毫沒有減輕,身邊人結婚都早。我們科室有15個護士,未婚的都是1995年、1996年的。我剛進科室時,同事都問我,你娃多大了。我說,我還沒結婚呢。她們驚詫地看著我,好像我是怪物一樣。
頻繁的相親當然在所難免。幸運的是,我碰到的好幾個相親物件,他們都是小縣城婚戀觀的反叛者,這讓我很欣慰。第一次見面時,我問他們,為什麼三十多歲還不結婚。他們說,不喜歡那種相親就結婚的模式。他們不在乎對方的工作、家庭條件,只在乎是不是聊得來、三觀相同。
回家後,我也掌握了和父母的“鬥爭”經驗。為了避免他們嘮叨,下班一回家,我趕緊捧起一本書。這是小時候就形成的默契,只要我在看書,我媽就不會來打擾我。
現在想來,其實父母那一輩也挺有意思的。我爸是個非常刻板的人,上學的時候就嚴禁我早戀。上高中時,他不讓我穿顏色鮮豔的衣服,一放學就跟蹤我,看我是不是在和哪個男生說話。工作以後,又天天催婚,怪我找不到物件。有篇文章說,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這是中國家長的畸形婚戀觀。太有道理了。
現在我的心願是希望趕緊結婚。漂泊這麼多年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內心其實是很渴望安定的,我很憧憬安逸的生活。
“哎呀,算了”
回來這半年多,就像溫水煮青蛙。我沒什麼想法和奔頭了。以前在北京,周圍有很多年輕人,他們都在努力,在這種氛圍下,我也想著要讀個碩士、博士。回家以後,一想,哎呀,算了。
有人說,在大城市裡打拼靠能力,小城市靠關係。就連病人來看病也擺關係,讓我哭笑不得。我見過有病人一來就說,是××局的局長讓我來的,給我安排一下床位。我說,我不認識××局長,沒床位就是沒床位,你找局長給你搬個床過來。
放棄北漂回到家鄉,要說沒後悔過肯定是假的。比如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以前一萬出頭,現在四千塊錢,心裡當然會失落。還有工作中和領導有爭議的時候。有一次醫院內部考核靜脈注射規範流程,我在北京當了那麼多年護士,消毒、進針、藥液推注、拔針這一套動作,三五分鐘就能完成。但護理部前輩們非要我按規範流程邊說邊做,做了快半個小時。我覺得她們的想法太落後了。要不我回北京算了,幹嗎在這裡受洋罪。現在,時間長了,我也慢慢適應了。
我經常問自己,時間回溯到2009年,我還會不會去北京?如果我一畢業就留在家鄉,現在可能已經有一份像公務員一樣體面的工作,結婚生子,和同齡的姑娘們一樣,沒事也去跳跳廣場舞,安逸一生。但是,也要承認,北漂那八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財富——我見識了小縣城的人們一輩子都見識不到的世界,也有了很多不同的體驗和想法,整個人都大氣了。
人就是這樣,年輕時不喜歡待在家裡,覺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長大後才發現,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能成立自己家庭,陪伴孩子成長、父母變老,也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