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熱毒口瘡是因心脾素有積熱,復感風熱邪毒,而引起的以口頰、舌、上顎、齒齦等處發生瘡瘍 或潰爛為主要特徵的急性病。口瘡病名首見於《內經》,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說: “歲金不及, 炎火乃行……民病口瘡。”根據發生部位、區域性症狀及發生時間的不同,本病又有口舌瘡、口瘍、 口疳、口破等不同名稱。

    【臨床病象】

    急性發作的口頰、舌、上顎、齒齦等處粘膜發紅,發生成簇小水泡,繼則形成淺表潰瘍。區域性 疼痛,飲食或說話時疼痛加劇,影響飲食。

    【病位】

    口瘡病變雖表現在口腔內粘膜,實是脾、胃、心、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隋·巢元方《諸 病源候論·口舌瘡候》說:“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髒 腑熱盛,熱乘心脾,氣衝於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口齒》門 “附錄” 載: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

    【病性與病情】

    本病多以熱毒實邪為主,經治療可迅速痊癒,不留疤痕,一般預後良好。但如調治不當,多延 久不愈,或此伏彼起,反覆發作。惡化時,口瘡數目增多,幾個至十幾個,疼痛劇烈,甚至伴發熱 等全身症狀。有日久不愈者,可逐漸擴大變深,如花生米大,如《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口舌》所 描述的“舌上病瘡,久蠲成穴”,愈後可留下疤痕。

    【發病季節】

    本病四時皆有,但以節假日多見,與節假日人們飲食容易失節有關。

    【病因病機】

    熱毒口瘡的發生,是脾、胃、心、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基本病因不離一“火”字,正如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所說:“總之,人之口中破者,皆由於火。”

    (一) 心脾積熱

    舌為心之苗竅,諸痛瘍瘡,皆屬於心;脾開竅於口,脾脈夾舌本,散舌下。故口瘡之患,與心 脾關係密切。暴飲暴食,過食肥甘辛辣、煎炒炙煿、嗜酒等損傷脾胃,內蘊化熱;或思慮過度,鬱 怒憂傷等化火,致使心脾積熱,熱毒上炎而成本證。正如《聖濟總錄·口齒門》所說: “口瘡者,心 脾有熱,氣衝上焦,燻發口舌,故作瘡也。”

    (二) 外感邪熱

    口腔乃脾胃之門戶,外邪入侵,肺胃邪熱上蒸,勢必導致口舌生瘡。如《壽世保元·口舌》說: “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諸病源候論·傷寒口內生瘡候》中亦指出傷寒病人可以口 內生瘡。葉天士《溫熱論》提到“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 連、金汁。”均指此類證候而言。

    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及齒齦屬胃與大腸,牙齒屬腎,任督等經脈 均上絡口腔唇舌,因此口瘡雖生在口腔,實是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是全身疾病的區域性表現。飲食 不節,七情失調,可致心脾積熱上炎。外感風寒熱邪入裡化火,熱毒氣盛,燻蒸於上。皆可使口舌 肉腐而成瘡瘍之症。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 診斷

    口瘡的診斷,主要靠區域性望診,凡口舌出現單個或多個黃白色的潰爛點者,即可診為口瘡。此 證多發於唇內側,其次是舌尖、舌緣、舌腹、兩頰、舌底、上顎等部位,通常每次只出現一個或幾 個,初起為細小的紅點,區域性灼熱,隨後紅點逐漸擴大並潰爛,形成黃豆大小的有凹、黃、紅、痛 四個特徵的潰爛點。凹指潰爛點凹陷,淺者較輕,深者較重。黃指潰爛處覆蓋黃色或黃白色的分泌 物。紅指口瘡區域性紅腫及口腔周圍有紅暈微腫,其色越紅,其熱越盛,淡紅或淡白屬虛寒,越是淡 白,越虛寒。痛指口瘡灼熱疼痛,咀嚼進食時更為明顯,甚至連說話亦困難。

    (二) 鑑別診斷

    1.口糜 口糜是口舌片狀糜爛,而口瘡是口舌點狀潰爛。

    2.舌巖 舌巖多發於舌的兩側或舌尖的下面,初期腫物如豆、堅硬,漸大如菌故又稱舌菌。 頭大蒂小,色紅或紫,甚痛,不久潰破隆起如雞冠,觸之易出血,有惡臭,區域性有滲液,一般難 治。其突起、堅硬、紫紅與口瘡的凹陷、柔軟、黃紅自不相同。

    3.狐病 狐病雖亦有口瘡,但更兼有眼病、面板二陰瘡瘍、默默欲眠、臥起不安、狀如 傷寒等複雜症狀。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源流》說: “傷寒狐, 蟲蝕其髒則上唇生 瘡,蟲蝕其肛則下唇生瘡,是臟腑之病,未嘗不應之口。凡口瘡者,皆病之標也,治病當求其本 焉。” 臨床應予注意。

    4.鵝口瘡 又名雪口,多見於嬰幼兒。口腔粘膜上生眾多的白色點狀突起,不久即相互吻合, “滿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則咽間迭迭腫起”。患處表面呈絲絨狀假膜,擦去後迅速復長假膜。疼痛不 甚或無痛,全身症狀不明顯。這與口瘡自是不同。

    【急救處理】

    1.漱口法 用綠茶適量濃煎含漱,每日10餘次。或用生甘草、竹葉、綠豆衣、銀花各適量, 煎湯漱口,每日數次。

    3.中成藥

    (1) 複方大青葉合劑 每次10~15ml,每日2~3次,兒童用量酌減。適用於外感邪熱證。

    (3)新雪丹 沖服,每次1瓶,每日2~3次;5歲以上一次半瓶,每日3次,5歲以下每次1/ 3瓶,每日3次。片劑每次2片,每日3次;5歲以上每次1.5片,每日3次。5歲以下每次1片,1 日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於心脾積熱證。

    (4)牛黃解毒片 每次2片,每日2~3次。適用於心脾積熱證。

    (5)牛黃清胃丸 每次1~2丸,每日2次。適用於口瘡伴有大便秘結、口乾口渴者。孕婦忌 服,年老體弱者慎用。

    (6)六神丸 將藥放在舌心中間噙化後,徐徐嚥下,或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1歲小兒每次 1粒,2歲每次2粒,3歲每次3~4粒,4~8歲每次5~6粒,9~15歲每次8~9粒,成人每次10 粒。本品含劇毒藥,按量服用,不宜多服。忌食辛辣食物。適用於心脾積熱證。

    4.針劑

    (1)穿琥靈注射液 每次400~800mg,加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稀釋後滴 注。適用於外感邪熱證。

    (2)雙黃連注射液 雙黃連粉針劑,每次每公斤體重60mg,每日1次,加入生理鹽水或葡萄 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適用於口瘡伴有發熱、惡寒者。

    (3)清開靈注射液 每次20~40ml,稀釋於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500ml中,每日1 次。適用於心脾積熱證。

    5.針灸

    治則: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處方:取手太陰、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如少商、合谷、尺澤、陷谷、關衝。發熱惡寒者配外 關、曲池。

    手法: 毫針刺用瀉法。

    6.秘方驗方

    (1)霜後茄子1個,晾乾,研細末,以蜂蜜調和於患處,每日數次。有清熱解毒消腫作用,用 於實火口瘡。

    (2) 白礬6,冰片1,蠶繭1個。白礬研細末,裝入繭內焙焦存性,再加入冰片同研細末。吹 於口瘡處,每日3次。有清熱防腐作用,用於實火口瘡。

    【辨證論治】

    (一) 治療原則

    熱毒口瘡病位在心脾肺胃,病性以熱毒實邪為主,本著“熱者寒之”、“實者瀉之”” 之原則, 採用清熱解毒為大法。

    (二) 辨證治療

    1.心脾積熱

    證候: 口瘡三五不等,灼熱疼痛,表面多黃白分泌物,周圍鮮紅微腫,心煩失眠,口渴口臭, 大便幹少,小便黃短,舌紅,苔黃,脈滑數。常因酒食燥熱、七情刺激而誘發加重。

    治法: 清瀉心脾,利溼導熱。

    方藥: 可用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合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出入。藥用防風、藿香、梔 子、石膏、甘草、生地、木通、竹葉。瀉黃散善瀉脾胃伏火。用石膏、梔子以清脾熱,藿香醒脾闢 穢,防風升發伏火,宗“火鬱發之”之意;導赤散善瀉心火,用生地、木通、竹葉以清心涼血,導 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二方合用,共奏清瀉心脾積熱之效。

    熱甚者,可酌加黃芩、黃連、玄參之屬,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如心脾積熱傷陰,更兼溼熱, 口瘡表面黃白粘膩之分泌物多,瘡周紅腫,煩躁口乾,舌紅,苔黃膩,脈細數或滑數者,可用甘露 飲化裁。方以二冬、生地等清心脾而養陰;黃芩、茵陳清熱利溼。瘡周紫紅或瘡深火甚者,可加黃 連、犀角。若大便秘結,可加生大黃、元明粉通腑洩熱。

    2.外感邪熱

    證候: 口瘡起病較急,數量較多,大小不等,表面多黃白色分泌物,瘡周紅腫或有水泡,常伴 有發熱頭痛,咽喉痺痛,咳嗽,口渴,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 疏風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銀翹散(《溫病條辨》)。藥用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蘆根、竹葉、生甘草、荊芥 穗、淡豆豉。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清宣,透洩救邪,清熱解毒為主藥;薄荷、牛蒡子辛涼散風清 熱,荊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風為輔藥;桔梗、甘草清熱解毒為佐;竹葉、蘆根清熱除 煩,生津止渴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瀉火解毒之功。

    本方可加黃芩、梔子、人中白,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功; 口瘡周圍浮腫起水泡者,可加苡仁、滑 石、木通以化溼清熱,大便秘結者,酌加芒硝、大黃通便瀉火解毒。

    (三) 權變法

    熱毒口瘡以口舌點狀潰爛,具凹、黃、紅、痛等症狀為特徵,熱毒為病機關鍵所在。治療宜內 外結合為佳,其中心脾積熱者,內治宜清瀉心脾之火,可用瀉黃散合導赤散,外治可用珠黃散、錫 類散外摻,或銀花薄荷煎水漱口;外感邪熱,宜疏風清熱、解毒祛邪,宜用銀翹散加減,並結合外 治法綜合治療。

    治療口瘡應重視清熱解毒藥、涼血化瘀藥、清熱利溼藥的使用。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紫花地 丁、野菊花、板藍根、銀花、連翹、人中白等,尤其人中白一藥,具清熱、涼血消瘀、降火解毒於 一體,治熱毒口瘡效果明顯,為近代醫家常用之藥; 口瘡區域性見有紅斑充血,系血熱之徵,故應用 清熱涼血藥,如生地、丹皮、紫草、赤芍等。病久痰結增厚則加活血化瘀、理氣散結的藥物,如丹 參、紅花、川芎、連翹等; 口瘡患者區域性每見滲出水腫、舌苔滑膩,系溼熱互結所致,應加重清熱 利溼藥的應用,如知母、黃柏、蒼朮、車前子、澤瀉、滑石、苡仁、木通等。如熱象不著,溼重於 熱,則可用芳香類化溼藥物,如藿香、蔻仁、蘇梗、佩蘭、澤蘭等。

    若平素體虛,口瘡久治不愈者,宜用黃芪補氣託毒,並用訶子、烏梅肉、五味子、白朮、雞內 金、乳香、沒藥、白芍等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調護】

    1.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可以排除瘡面汙物並有治療作用。

    2.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粗硬食品,宜半流或素半流飲食,戒吃辛辣燥熱食品。

    3.注意休息,避免過勞或熬夜。

    【預防】

    1.注意口腔衛生

    (1)勤漱口 早晨起床後、餐後、睡前要漱口,以去除食物碎屑和口腔汙物,保持口腔的清 潔,可以減少口瘡的發生。

    (2) 常叩齒 叩齒可以促進唾液分泌增加,輔助消化,可以減少脾胃運化失常所釀成的脾火。 區域性運動增多,促進氣血流暢,亦可增進區域性的抵抗力,減少口瘡的發生。

    (3)細咀嚼 進食時要充分咀嚼食物,使之變成碎粒,再吞嚥下去,可以避免粗硬難化形成食 滯,釀成脾胃溼熱,導致口瘡,並注意緩慢細嚼,避免咬傷唇舌,防止咬傷潰爛成瘡。

    2.調節飲食 飲食有節,飢飽適宜,去除不良嗜好,勿暴飲暴食,避免菸酒及辛辣煎炒之品。

    3.加強鍛鍊 注意身心健康,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避免過勞和精神刺激,可以防止心脾積 熱或陰虛內熱的形成。

    【醫案精選】

    (一) 顏正華 ( 《中醫古今醫案精粹選評》)

    畢某,女,55歲,退休職工。

    1992年8月17日初診。

    素體健康,一月來口瘡頻發。曾自服黃連上清丸等效果不佳,遂來示治。刻下又伴咽峽痛,口 幹,飲水多,喜涼食,大便微幹,1~2日一行。察其舌,邊尖及口腔粘膜有數個淺紅色潰瘍,苔 薄黃;觸控頜下,淋巴結腫大;切其脈,弦而有力。證屬火毒內熾,炎上傷津。治以瀉火解毒,消 腫利咽,佐以生津。藥用金銀花、蒲公英各15g,連翹、炒山梔、丹皮、桔梗、天花粉各10g,赤 芍12g,生石膏30g(打碎,先下),黃連2g,生甘草5g,生地黃15g。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忌食辛辣油膩。

    二診,口腔潰瘍好轉,大便已不幹。惟咽時痛,喜食物涼物,舌尖紅,苔薄黃。上方黃連減為 1g,公英減為10g,去生石膏、連翹、生地,加玄參12g,紫花地丁、野菊花、青果各10g,續進7 劑。數日後其家人來告,藥後病瘥。

    (二) 許履和 ( 《中醫古今醫案精粹選評》)

    李某,男,成。

    初診: 口腔內糜爛疼痛已半月,近四五天來發熱,大便秘結,上顎、牙齦及舌體均糜爛,灼熱 疼痛,難以飲食,痛苦異常。舌邊尖微黃,脈有數意。此肺胃之熱上攻所致。

    (1) 口腔以綠袍散吹之,一日五次。

    (2)內服

    石膏18g,薄荷5g,蘆根30g,竹葉10g,山梔10g,連翹10g,黃芩10g,桔梗3g,生草5g,玄 參10g,瓜蔞仁12g。

    複診: 口腔潰瘍好轉,但綠袍散吹之有疼痛感,故易養陰生肌散。大便仍乾結難解,內服方加 生大黃6g,囑服三帖。

    三診: 口腔潰瘍已基本痊癒,大便通暢,原方去大黃,鞏固療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輛狀態顯示鎖定違法未處理,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