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簡介朱 熹(Zhu Xi)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讚美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範念德從福建趕赴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後同遊南嶽。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後,才去短集長,臻於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後,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後人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於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嶽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並未親臨南嶽。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以上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於尤溪(原屬南劍州今屬三明),求學僑寓於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安葬於建陽黃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 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元三年(1197),韓侂冑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聖人。李侗曾讚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並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年譜》卷1)。其仕途生涯多 朱熹出生地--南溪書院 艱,做官清正有為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簡介朱 熹(Zhu Xi)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讚美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範念德從福建趕赴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後同遊南嶽。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後,才去短集長,臻於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後,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後人鐫製成石碑,置於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於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嶽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並未親臨南嶽。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以上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於尤溪(原屬南劍州今屬三明),求學僑寓於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安葬於建陽黃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 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元三年(1197),韓侂冑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聖人。李侗曾讚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並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年譜》卷1)。其仕途生涯多 朱熹出生地--南溪書院 艱,做官清正有為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