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亮是我揣彎的
-
2 # 別墅庭院綠化施工
長薄鰍又稱花魚、花泥鰍,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必需氨基酸,有滋陰、利尿的功效,長薄鰍是觀賞和食用兼備的名貴魚類,曾在新加坡世界觀賞魚研評會上曾獲金獎。長薄鰍體色土黃,頭部具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體側有5-6條深褐色馬鞍形的垂直帶紋,背鰭和尾鰭各有3-4條褐色帶紋,其餘各鰭都有花紋。長薄鰍已屬易危魚類,因此長薄鰍發展人工養殖具有廣闊的前景。
一、生物學特徵
1、形態特徵和分佈
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線。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面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面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
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上游,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生活習性
為山地邊緣河流中的底層魚,主要生活於江河中上游,水流較急的河灘、溪澗。常叢集在水底砂礫間或岩石縫隙中活動。江河漲水時有溯水上游的習性。人工養殖的長薄鰍其提體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喜歡隱蔽在青泥苔和水草底下,在透明度大於50釐米的水體中生長良好。當水域周圍有驚擾時,就急速竄遊。寒冬亦可在室外淺水中生存,是廣溫性魚類。
3、食性與生長
長薄鰍的食性較雜,屬底棲兇猛魚類,常以小魚、蝦、水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等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攝食配合飼料。其生長快,一齡魚體重平均達60.3克,1-2齡可達商品規格。它的營養價值較高。是鰍科魚類中生長最快、個體最大的一種。一般個體重1.0-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左右。
4、繁殖習性
長薄鰍性腺結構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對,呈乳白色;雌性卵巢發育早期呈淺肉色,後期為青灰色或淺黃色。
二、成魚養殖
長薄鰍苗種一般培育到2-3寸就可以下塘進行成魚養殖。長薄鰍的成魚飼養可在池塘、網箱和流水池中進行,但現階段以池塘養殖為主。該魚屬於底層魚類,在池塘養殖和流水池養殖時要特別注意改善底質,應經常用生石灰清塘;長薄鰍在弱光條件攝食為最好,投餵時間應在黃昏後和黎明前,養殖期間不能太驚動魚,以免影響其生長。
(一)池塘養殖
1、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根據當地條件而定,一般5-10畝範圍內均可養殖,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進、排水方便,出水處的深度要低於進水處,以便於池水交換和清塘。進、出水口需設定過濾裝置和防逃設施,以免進水過程中野雜魚進入和長薄鰍逃跑。
2、放養前準備
放養前10-15天,池塘水深保持在10釐米左右,每畝池塘用漂白粉15-22千克或生石灰100千克清塘。2天后灌入新水至70釐米,可適當施加有機肥或者無機肥,提早培育出蚤類等浮游動物。一般7-10天后放養長薄鰍苗種。放苗前,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20-40釐米。最好先試水,確定長薄鰍苗種能適應水體後再下種。
3、放養量和飼餵
長薄鰍養殖靠群體產量,1-2寸魚苗放8000-15000尾/畝。放養後的前一週內可以不投餵飼料,池塘內的天然餌料可滿足長薄鰍苗種的攝食。而後必須投餵人工餌料或追施肥料,以保證長薄鰍有足夠的食物。投餵飼料時應注意投餵量和時間,應該做到“四定”。並根據池塘和養殖情況制定合適的投餵方式。
4、飼養管理
每天必須巡塘,觀察水質,適時施肥和投飼,控制水質,防止水體缺氧。定期清理食臺,並在食臺邊用漂白粉掛袋消毒。水質管理是水泥池養殖長薄鰍的關鍵環節。水要爽、活,水的溶氧量必須達到4毫克/升以上,PH值要求在7.5左右。一般可以定時換水或平時保持一定流量的微流水。此外,還應該經常檢查食臺,瞭解攝食情況,以便控制投餵量和及時撈出殘餘飼料,防止水質變壞。
(二)流水養殖
長薄鰍很適合流水養殖,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但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流水養殖池塘的進、排水系統一定要通暢,防逃措施要做好,底層魚類要求底質要好,所以排汙去殘渣是養殖中應該時常關注的問題。流水環境條件下,養殖密度比池塘的要高,所以更應該在管理上加大力度,應經常巡塘,防止以外發生。
(三)網箱養殖
很多地區已經有撈野生苗進行網箱養殖成功的例項,並在進一步更深入的進行網箱大面積集約化試養。該魚網箱養殖應該設好食臺,投餵要做到四定,餌料應是人工配合粉狀料或軟性料。並且要根據魚規格大小,確定投飼率、投飼時間,投飼方法在日投餵量和投餵時間確定後再進行“四定”養殖原則。飼養管理時,應建立完整的生產記錄,每隻網箱要記錄放養量、生長情況、死亡、飼料消耗、魚群活動、魚病防治與天氣、水溫變化等內容。每日要巡視察魚情、水情,做好管理工作。
三、疾病防治
長薄鰍從不到水面活動,一旦在水面活動則表明魚有病,因為在水底活動,並且食性特殊,內服藥不好用語治療,所以防病工作在長薄鰍的養殖中顯得特別重要。在預防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因,切斷傳染與侵襲魚體的途徑,又要提高魚體的抗病能力。
(一)疾病預防
1、清理池塘
清理池塘有兩種方法,乾塘清理和藥物清理。乾塘清理比較簡單,方法是冬季把塘水排幹,暴曬數日後將表層淤泥挖去一層,然後讓塘低繼續暴曬,以達到清楚病蟲害的目的。藥物清塘可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清塘在放魚前7-10天,選擇晴天中午進行消毒,池中放3-5釐米深的水,使潑灑的生石灰能分佈均勻。每畝用生石灰60—75公斤,如果塘泥太厚,應該加大用量。帶水清塘一般水深1米每畝用生石灰125—150公斤。清塘的方法是先將生石灰塊加水全部熟化成粉狀後,在船中加水攪成漿狀,進行全池潑灑,生石灰清塘藥性消失需7天。漂白粉清塘每畝水深一米用13.5公斤(20ppm)。如果將池水排至5~10釐米,每畝用量為5~10公斤。施用方法:將漂白粉加水溶解後,立即遍池潑灑。清塘後3~5天便可放魚。因此,用於急於使用的魚池更為適宜。
2、藥物預防
長薄鰍在運輸、分塘等操作時,應該進行適當的藥物預防。使用方法是魚體藥物消毒,一般分為藥液洗浴掛袋消毒。藥浴消毒是將魚集中在一處小水體中,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較大濃度洗浴。掛袋是將藥物裝在袋中掛在在食場周圍,以達到預防疾病和切斷傳染的目的。
(二)常見疾病治療
1、白皮病
又叫白尾病,此病一般因拉網或管理、操作不慎,檫傷魚體,細菌侵入而引起。病原是白皮極毛桿菌。
症狀:發病初期,病魚背鰭基部或尾柄出現白點,並迅速擴大,向前後蔓延,背鰭和尾鰭之間的體表出現白色。最後病魚頭朝下、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不久就死去。
治療方法:a、用漂白粉潑灑,每立方米用藥1克。b、用每立方米水體含12.5的金黴素溶液浸洗病魚30分鐘。
2、細菌性爛鰓病
症狀 鰓絲上常附著汙泥和黏液,嚴重者鰓蓋骨內表皮常常腐爛掉一塊,從外面向裡看去似一個頭面的小天窗。病魚常上浮獨遊,行動緩慢,體色發黑,體態消瘦。
治療方法 用漂白粉全池潑灑,每立方米水體用藥1克,間隔24小時連續潑兩次。
3、斜管蟲病
症狀 魚分泌大量黏液,使魚的面板和鰓部的表面呈蒼白色,或使魚的面板表面形成一層淡藍灰色的薄膜。嚴重時病魚消瘦發黑,漂流水面,呼吸困難,不久死亡。
治療方法 流行季節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掛袋防治。也可用2%-5%食鹽水浸洗病魚5分鐘,連續進行3-4次,每次間隔24小時;或用150毫克/千克福爾馬林浸洗病魚10分鐘。
4、小瓜蟲病
症狀 蟲體大量寄生時,肉眼可見病魚體表、鰭條或鰓部有許多小白點,此小白點即為小瓜蟲,內外還可見蟲體寄生引起組織增生的點狀包囊。體表黏液增多,魚體消瘦,病魚游泳遲鈍,浮於水面,有時也叢集繞池塘遊動。
治療方法 將病魚轉到清塘不久的水體中,轉移時將病魚用每立方米水含2克硝酸亞汞溶液浸洗3-5分鐘。也可用辣椒(250克)、生薑(100克)和苦楝樹皮、葉(100克),混合加水煮後全池潑灑。此病一定要發現後馬上治療,因為此病能很快導致大面積死亡。
5、車輪蟲病
症狀 由車輪蟲大量寄生在魚的面板或鰓等部位引起,病魚魚體瘦弱,離群獨遊,行動緩慢,如果不及時治療,不久就會死亡。
治療方法:用150毫克/升福爾馬林溶液浸泡10分鐘,能有效殺滅苗種體表寄生蟲和車輪蟲。也可全池塘潑灑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每立方米水體用硫酸銅0.5克、硫酸亞鐵0.2克。單用硫酸銅時,每立方米水體用0.7克。
另外長薄鰍屬底層魚類,殘渣剩餌及魚類糞便很容易在池底積存,引起魚類面板黏液增多,導致魚病及影響魚類呼吸從而死亡。養殖餵養盛期,每半月以25千克/畝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或排底層水,衝注新水以改善底質和水質也相當必要。
長薄鰍雖然養殖起來比較複雜,但是其價格昂貴,又是瀕危生物,因此長薄鰍養殖前景廣闊。
-
3 # 春生村的小花姑
1、形態特徵和分佈
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線。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面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面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上游,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生活習性
為山地邊緣河流中的底層魚,主要生活於江河中上游,水流較急的河灘、溪澗。常叢集在水底砂礫間或岩石縫隙中活動。江河漲水時有溯水上游的習性。人工養殖的長薄鰍其提體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喜歡隱蔽在青泥苔和水草底下,在透明度大於50釐米的水體中生長良好。當水域周圍有驚擾時,就急速竄遊。寒冬亦可在室外淺水中生存,是廣溫性魚類。
3、食性與生長
長薄鰍的食性較雜,屬底棲兇猛魚類,常以小魚、蝦、水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等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攝食配合飼料。
4、繁殖習性
長薄鰍性腺結構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對,呈乳白色;雌性卵巢發育早期呈淺肉色,後期為青灰色或淺黃色。
回覆列表
長薄鰍屬鯉形目,鰍科,沙鰍亞科,薄鰍屬。俗稱:花魚、花斑鰍、花泥鰍、花鰍、紅沙鰍鑽、火軍。
長薄鰍身體美觀,極具觀賞價值。其體色土黃,頭部具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體側有5-6條深褐色馬鞍形的垂直帶紋,
背鰭
和尾鰭各有3-4條褐色帶紋,其餘各鰭都有花紋。一、生物學特徵1、形態特徵和分佈
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線。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面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面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主要分佈於長江中、上游,從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生活習性
為山地邊緣河流中的底層魚,主要生活於江河中上游,水流較急的河灘、溪澗。常叢集在水底砂礫間或岩石縫隙中活動。江河漲水時有溯水上游的習性。人工養殖的長薄鰍其提體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喜歡隱蔽在青泥苔和水草底下,在透明度大於50釐米的水體中生長良好。當水域周圍有驚擾時,就急速竄遊。寒冬亦可在室外淺水中生存,是廣溫性魚類。
3、食性與生長
長薄鰍的食性較雜,屬底棲兇猛魚類,常以小魚、蝦、水生昆蟲、大型浮游動物等為食。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
攝食
配合飼料。4、繁殖習性
長薄鰍性腺結構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對,呈乳白色;雌性卵巢發育早期呈淺肉色,後期為青灰色或淺黃色。
二、苗種生產
長薄鰍
人工養殖所需要的苗種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採捕自然中的長薄鰍苗;二是人工繁殖,目前長薄鰍的人工繁殖技術已基本成熟。長薄鰍繁殖生產的季節性非常強,時間短且集中,正確掌握催情注射時間、種類和量,才能保證親魚順利產卵和排精。雌魚腹部比較膨大,特別是生殖孔附近飽滿、柔軟、略有彈性,生殖孔紅潤,雄魚能出精液,精液呈點狀,即可採用。三、苗種培育
當卵黃苗轉到暫養池培育2——3天后,
魚苗
已平遊開始攝食
時,即可下塘進行苗種培育。下塘時注意水溫相差不大於2℃,培育水溫度最好控制在18——23℃,有利於魚苗的生長。1、放養前準備
培育池一般2——3畝左右,選一晴天中午用
生石灰
60斤/畝進行乾塘清塘,2天后施加250——400公斤/畝腐熟的雞糞或家禽糞,加池水至20——30釐米使其充分發酵。若天氣好,水溫在18——22℃時,7——8天左右池塘中輪蟲
量可達到頂峰,這時是魚苗下塘的最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