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謙易學堂

    家庭資產配置決定家庭財富。

    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使得家庭之間的淨資產存在差距,不管家庭還是企業的收入方式分為經營性現金流、投資性現金流、融資性現金流三種正向現金流收入方式。那麼投資性正向現金流就是靠資產的正向收益帶來的收入。要想使家庭資產增長增值最大化,必須做好資產組合與配置。

    因每個家庭的生命週期、家庭資產狀況、投資性格、投資喜好等不同,因而每個家庭的投資組合與配置也會不同。作為70後中國普通家庭而言,建議資產組合與配置如下:

    1、剛性需求的房產一套。華人講究安居樂業,有房有家的生存才能有安全感。另外國家政策的引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一切順勢而為。不建議再投資房產,有剛性住房就可以。

    2、留出可隨時變現的貨幣基金或者存款,能保障覆蓋家人半年以上的生活費用。以備萬一失業或者家庭應急等不時之需。

    3、可配置保障性保險佔家庭資產的1%—2%。因普通家庭抗風險能力差,可適當配置消費性保障保險,以防萬一。

    4、權益類資產佔家庭總資產的40%—50%。可配置基金佔10%,債券佔10%,股票佔20%-30%。也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配置其他投資工具。

    以股票為代表的權益類資產在長期投資回報中的,只要投資理念、心態、方法、策略、研究等得當,投資性收益會遠遠跑贏通貨膨脹或者收益可觀。但一定要注意投資國家允許的、有監管機構監管的專案,千萬不可被高收益引誘投資非法專案。記住:錢不入急門。

  • 2 # 溯源歸一

    我正好是70年代尾巴出生的人,剛過溫飽線,我來說說我家的資產配置。

    座標:成都四環和五環之間。

    家庭成員:三口之家,孩子小學三年級,就近原則選擇了公立學校,家庭年收入15萬,老婆街道辦工作,我自己和朋友其搞了小攤攤,算是自由職業者,無房貸車貸。

    我家資產配置主要在房產上,佔全部財產的60%,一套自住,一套出租開民宿。

    20%的財產配置在權益類資產上,主要以股票和基金為主,這其中基金佔權益類資產的60%,換言之12%配置在基金上,基金全部是被動型指數基金,滬深300、中證500和長創業板ETF。另外8%直接投資股市炒股,因為我在證券公司工作了9年後出來創業的,喜歡折騰,這8%虧賺不影響正常生活。

    5%的配資在保險上。我自己配置有意外、重疾,老婆同樣。孩子主要有一份教育類帶理財性質的保險。

    8%配置在三年期定存,剩下7%配資在餘額寶裡面作為流動資金。

    合計100%。目前準備將存款配置轉化為權益類投資,主要轉化成基金,以科技類和指數為主,不打算長期持有。

  • 3 # 經濟觀察哨

    最專業的資產配置當然是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法,合格方法是研究了全球數萬個資產穩健增長的家庭的資產配置方法後總結出來的結論,具體是什麼樣的呢?看下圖。

    1、要花的錢,佔比10%

    一般為3-6個月的日常開銷。

    這部分就是流動性最強的產品配置10%,滿足日常開銷即可,家裡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可以是存款,貨幣基金等(餘額寶、零錢通)。

    2、保命的錢,佔比20%

    防範風險,以小博大。

    這部分就是用來轉嫁風險的,經常聽到因病致貧的說法,就是因為沒有配置這一類的額資產,這一類的資產一定是保險,疾病保險,意外保險,最好是專業的保險,不要分紅險,一般分紅險的保障程度不高。

    3.生錢的錢,佔比30%

    注重收益,資產快速增長

    這部分是用來賺錢的錢,什麼賺錢配置什麼,前幾年的房產,今年股票也處在低位,可以適當的配置。

    4.保本升值的錢,佔比40%

    保本升值,以備未來

    這部分就是最基礎的,要風險小,保本升值,可以配置大額存單,貨幣基金,債券等,適合長期持有,獲得長期的複利效果。

    四個賬戶缺一不可,否則將面臨著財務風險。

  • 4 # 卓聚樂學

    1

    資產配置,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單獨來講可以用一本書來解釋。但對於我們學習的人來說,更希望通過了解其中的核心理念,然後再更深入地瞭解,來快速入門學習。

    那對於投資理財,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

    其實一共就只有四個:風險、回報、成本、時間。這四大概念,構成了我們整個的投資大廈。

    2

    指數基金教父,也是領航投資的創始人“約翰博格”說:絕大多數人都很重視回報,但是隻有少數人會管理風險。

    怎麼控制風險呢?最簡單粗暴的說法: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更專業的說法,是1952年經濟學家哈里-馬科維茨發表的《資產選擇》,證明了透過多種資產的組合,能夠比單一資產更優。

    更詳細點說,就是在獲得理想收益的同時,把風險降到最低。主要透過選擇各種金融產品,每種買多少,配置不同的比例,來分散風險,博取高收益。其實這就是資產配置的根本定義。

    3

    現在來到最重要的問題上了,怎麼做資產配置?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了解資產分配的型別都有什麼?

    1.高風險高收益類:股票、指數基金、混合基金等,博取高收益,就靠它。

    2.中等風險中等收益類:比如債券、債券基金,它的收益率和通貨膨脹率差不多,所以僅能做到保值,無法增值。

    3.小投入大回報類:保險,這個主要用來應對極端情況,比如大病等,是對資產的保證。

    4.低收益高流動性類:貨幣基金就是典型代表,可以作為零錢理財神器,隨取隨用。

    這些是我們普通大眾可以投資的資產類別。

    4

    要怎麼進行分配呢?

    可以參考美國標準普爾四象限作為一個參考。

    第一種:要花的錢。

    可以留出3-6個月的生活費,能隨取隨用就好了。這部分建議買寶寶類產品就可以了,這部分不追求高收益率,因為它的特性就決定了它的天花板(收益率大約3%左右),流動性好就行了。

    第二種:保命的錢。

    為什麼還要買個保險呢?上面我說了,每個健康的家庭都需要一個能用小投入,在遇到意外、大病等極端情況時,有大回報來救急的資產,那就是保險。

    因為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門越來越窄,但向下流動的門卻永遠開啟著。據統計,目前中國7000萬貧困人口當中,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就佔到了42%。

    具體要買多少保險呢?可以根據“1010法則”來分配。保額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費支出佔收入比例的10%左右。比如你年入20萬,可以用2W到4W左右買重疾、意外險,保額最少要200W以上。

    以小博大,避免讓自己之前的所有積累煙消雲散。因為如果需要支付自己的畢生積蓄,我們都承受不了這個後果。

    5

    第三種:生錢的錢。

    股票在中國的名聲不太好,大部分人聽到股票兩個字,都會說“炒股”!還有很多人看到我的股票收益率不錯,還教大家怎麼買股票,然後就跟我說“你炒股好厲害呀”。其實我從來沒有炒股,我只是按照價值投資的理念買入好公司而已。

    相信你也記得萬科股東里有一位叫“劉元生”的傳奇人物。1988年他用400W港幣買了360W股萬科股票。後來一直沒賣,到現在的投資收益達到800倍以上。類似的案例還有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騰訊控股等等。

    所以我也比較喜歡買入一家好公司,然後耐心持有,這樣米才會熟。

    那股票部分應該用多少錢買呢?因為不同的年齡段,對風險和收益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年輕人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可以在股票投資上多投入。快退休了,就應該以保本,同時獲得高收益為主。

    所以可以根據“80法則”來決定購買股票的比例。就是用80歲減去你的年齡,那就是你投資股票類資產的比例了。比如你今年25歲,80-25=55。你就可以用55%的資產購買股票。

    但是我還是要提醒你,股票是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如果是新手的話,建議先從定投指數基金開始。先用小成本的資金測試怎麼買股票,然後再加大股票投入力度。一來是為了降低自己犯錯的風險和資金的損失,二來是因為股票的投資經驗需要時間積累,一定要堅持我的主張:“不懂不投”。

    第四種:保本升值的錢。

    這部分能和通貨膨脹持平就差不多了,筆者推薦大家就直接投資債券型基金,或者追求高點(3年30%+)可以買可轉債,缺點就是對資金有一定的時間要求。

    6

    第五種:投資自己,提高賺錢的能力

    哈哈,希望大家不要意外,因為你自己就是一個投資收益率非常高的投資品種。而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穩賺不賠的,就是投資自己的大腦,提高自己的賺錢能力了。

    筆者現在24歲,按照我們的規則,應該要把55%的資金分配給股票。但是我只分了10%-20%在股票和指數基金這種生錢的資產上,更多地是投資自己了,因為這個收益率更高,自己也開心。

    比如寫作,我就花了498,報名了沸點天下Quattroporte妮妮姐的日更寫作訓練營;比如打造個人品牌,我只花了9800+2980元,就收買了澤宇、芬芬姐和大袖,教我打造“小猿理財”個人品牌,並打造了三套涵蓋基金、股票、保本投資的課程。這些投入,給我帶來的收益率都是超級高的,投股票和指數基金,以及市面上任何一個投資品,基本都是做不到的。

    當然,前提是你有一個技能,別人才會給你付費。如果沒有怎麼辦?那就花錢學呀,不然豈不是永遠都沒有。

    資產配置,讓你在投資中避免血本無歸!

    每天加班加成狗,沒太多時間學習投資,可是又不甘心把錢放在銀行貶值,有沒有簡單易懂好操作還不需要花太多時間的投資方法,而且還能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當然有,那就是資產配置。關於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即使剛剛學習投資理財的朋友也都知道,但是我們的投資實踐中,到底應該如何進行資產配置?有哪些原則我們可以參考?又有哪些因素需要我們注意?如何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今天的分享值得參考!一、最簡單實用的資產配置方法投資大師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為簡單的資產配置法則:50-50的資產配置法則。這個簡單的版本是這樣的:把你手中可以用於投資的閒錢平均分成兩半,一半投資於股票市場,一半投資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比如貨幣基金、債券、債券基金、分級A等。切記,這裡的投資本金是閒錢,不要把馬上就要用的錢來投資,也更加不要借錢投資,這是投資之前必須牢牢遵守的最重要的守則,沒有之一。投資於股票市場的那一半,也就不用太費盡心思去想該買哪些股票,就直接買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二、動態平衡,資產配置中的核心要素之一隨著時間的變化,這個50-50的平衡是會被打破的。舉個例子來說:肥鵝同學有10萬元,在2015年初拿5萬買了滬深300,拿5萬買了債券基金,很不幸的他沒能逃過今年的股災,但是幸運的是債券基金今年表現不錯,獲得了大約10%的收益,於是到12月份的時候,肥鵝同學的這10萬元是這樣分佈的:

    從上表可以看出,肥鵝同學在12月的時候總資產是9.75萬元,股票就只佔到約44%,而債券基金佔到56%。如果他的動態平衡是一年一次的話,那這個時候他就需要賣掉一部分債券基金,買入一部分指數基金,讓股票和債券的部分繼續保持50-50。三、為什麼要做動態平衡很多小夥伴說,為什麼要把資產在高風險和低風險的資產中進行分配,可是為什麼還要做動態平衡,動態平衡的時間多久比較合適呢?其實做動態平衡的好處在於:1、動態平衡要求我們在某個資產比例超過50%的時候賣出。以股票為例,超過50%是因為漲了,而在該資產低於50%的時候買入,低於50%肯定是因為這個資產的價格跌了,所以動態平衡就強迫我們做到了一件平時大家很難做到的事情,就是——低買高賣!2、在固定的時間做動態平衡也意味著強制我們,特別是經驗不足的新手們不要預測市場。你怎麼知道2016年的股市會如何發展呢?是一路降到2000點以下再次回到冷冰冰的熊市,還是像某些專家預言的那樣會一路飆升直接衝破6000點?都有可能。普通的投資者能夠做的就是用這種方式來以不變應萬變,反正都一半一半。股市漲,那我也賺到,股市跌,我也不怕,因為還有低風險的資產,更何況跌了,說不定意味著更好的機會。至於多久做一次動態平衡,一般來說半年或者一年都是可以的,不用很頻繁的操作。最後補充一點:不投資的人就是每天不停地在燒錢,因為通貨膨脹會慢慢吞噬掉你辛苦掙來的錢;而盲目的投資則是在找死,因為有可能連本金都一起虧損。所以,理財投資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這樣才能讓你的錢安全的保值增值。

    一、什麼是資產配置?

    1.資產配置和資產選擇

    什麼是資產配置呢?

    首先,我們來辨析兩個概念,「資產配置」和「資產選擇」。

    資產配置,講的是資金如何在各類資產中進行配置,例如多少比例買股票,多少比例買債券,多少比例投資海外等等;

    資產選擇,講的是對於某一類資產做選擇,比如說買哪幾支具體股票的具體問題。

    生活中,只要你想投資,就一定會遇到這兩個問題,但是,大多數人都在憑感覺做資產配置,而把大量精力花在了資產選擇,或者某個投資機會的把握上,但這其實對總收益影響非常小。資產配置和資產選擇一個是戰略層面的問題,一個是戰術層面的問題,資產配置比資產選擇要重要的多。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Gary Brinson)曾在 1991 年一篇著名的合作研究中指出:資產配置,即資金如何在股票、債券、銀行存款等大類資產中配置,對總收益的影響超過 90%。

    另一位被譽為「捐贈基金行業教父」的耶魯基金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David Swensen)更是一語見地的指出:「資產配置是投資過程的核心環節,是投資收益的最大決定因素。」

    2.什麼是正確的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有一個公認的比較基準,就是 199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所謂投資組合,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投資多個而非單個證券,這樣可以儘可能的分散風險。所以如果一個組合夠大,就可以把證券的個體性風險分散掉,這樣就避免了「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這裡所說的證券指的是證券市場中的證券產品,包括我們說的股票債券等。

    我們要做的資產配置就是圍繞這一理論展開的,只有滿足降低風險和增大收益兩個特質,才是合理的資產配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領導開車注意事項都有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