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旺

    每天都在加強,我看倒要加強一些執法人員教育,大街上好像他家地盤,怎麼都是他對,我去銀行取錢都不讓停車,那你在那開銀行幹嘛?門前又沒停車場,讓我們幾公里徒步?開出500米還不讓,真他媽氣人!

  • 2 # 張立志6415098

    完全應該加強社會道德教育,尤其是關鍵少數,鄉鎮以書記為主,縣委以書記為主,省市都以關鍵少數為主,這個社會風氣好了,道德自然好,目前好象,這些關鍵少數並沒有做好!

  • 3 # 飛向光明8968

    應該,失去道德就是人性的滑坡和放縱,就是目無紀律組織國法,人性的解放不受約束,道德使人性更完美更有保障,維護人人尊言人格權益,國家捉道德應嚴捉不怠,促使人心理健康心態完美。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好郎不吃肉

    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們都把"家"視為社會的基層組織,認為"天下之本在家"(荀悅《中鑑政體》),並認為"欲治其國,必齊其家,欲治其家,必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能夠把家風治好,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歷朝歷代許多的名人,能夠獲得成功,大都歸根於良好的家教。

    《三字經》有一句話很經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闡明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意義,過去學堂甚少,能上得起學的都是官家子弟,最重要的教育模式是家庭教育,家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人們就開始注重教育,西漢時期人們的胎教意識開始萌芽。明代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說:“古人胎教、胎養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最著名的是周朝文王的母親太任。相傳太任為人端莊,德行很好。懷文王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聖,太任教之以一而十百,最終成就一生功業。除了胎教,孩子出生後便開始引導孩子,對孩子進行教育。如何進行教育呢?《弟子規》這本書總結得很好:“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古人最注重的是孩子的德育教育,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強調成才先成人,“孝、仁、義、禮、智、信”是首要的,學會做人,其次是家庭生活中的勞作,分擔家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這能讓孩子在勞動中明白生活的不易,更容易學會感恩。反觀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許多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一切來得太容易,如何感恩國家,如何感知父母的艱辛,如何去感恩所得到的一切呢?

    古者雲:“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正是基於這種社會現實,家教一直被中國古人當作興國安邦的重要方法。中國古代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家教思想,其間有不少稱得上是真知灼見,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借鑑和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家教主要是對子女的德性培養

    德性培養應注意點滴積累,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傳誦至今的至理名言。清代有名的清官于成龍在家教中就著力突出這一點:“勿謂些小之善不足紀,善念一生,天必降之福;勿謂些小之惡無足畏,惡念一生,天必降之災。”(《於清端公治家規範》)正是因為注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因而古人主張“遺德不遺財”,即更重視將美德傳給子孫而不是財產。先人遺德不遺財的家教主張,在現時代有其令人猛省的意義。古人德性培養的內涵是豐富與多層面的,概況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是做人

    在培養子女德性的過程中,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是傳統家教最突出的特點,他們首先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國傳統家教中“尊德性而道學問”,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因而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民間勞動家庭,在家教中,歷來視教育子女如何做人為主要原則。明朝高攀龍在臨死(被魏忠賢所害)之前給子弟的遺書中說:“吾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作得一個人,是第一義,餘事都沒要緊。放寬一分,自有餘味。”(《高忠憲公家訓》)強調人要活出人的光彩,活出人的尊嚴和價值:明初大儒薛王宣則教育子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倫理而已”;而所謂“倫理”即是人之為人所應遵循的禮則,所應盡的義務;如果在“倫理”上有所欠缺,就是做人有汙點,甚至淪為行屍走肉。故而他告誡子女:要好自為之,努力在做人上表現出色:“其飽暖終日,無所用心,縱其口耳鼻之慾,肆其四體百骸之安,耽嗜於非禮之聲色臭味,淪溺於非禮之私慾宴安,身雖有人之形,行實禽獸之行,仰貽天地凝形賦理之羞,俯為父母流傳一氣之玷,何將以自立於世哉!汝曹勉之,竭其心力,以全倫理,乃吾之至望也”(《誡子書》)。

    2、其次是 道德 禮儀

    中國古人認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也。即只有利用禮儀規範才能有效地約束子女的自然行為,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禮儀得以產生的根源,如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而,中國古人非常強調對子女的禮儀教化,其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傳,居宿於外,學書記,衣不帛襦褲,禮師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孝弟,博學,不教,內而不出。”即是說,六歲的時候,教孩子識數和辨認方向。七歲的時候,男孩和女孩不同席而坐,不在一起吃飯。八歲的時候,教孩子出門、進門,以及就席吃飯,必須讓長者在先而自己在後,開始教他們學會謙讓。九歲的時候,教他們計算日期。十歲的時候,就要讓男孩出外就老師求學,住宿在外,學習寫字和記事,不穿帛制的衣褲,遵循當初在家時學習的謙讓之禮,每天都學習初級的禮儀,所向老師請教學習的,貴在簡要而誠實。十三歲,學習音樂,誦讀詩篇,學習《勺》舞。到成童時候,學習《象》舞,並學習射箭、駕車。二十歲舉行冠禮,開始學習禮,可以穿皮和帛制的衣服,學習《大夏》舞,努力學習和實行孝敬老人和順從長上的道理,廣博地學習而不可為師教人。

    3、仁是“博愛”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就是說外在的行為儀式並不能真正代表人的道德涵養,人貴在從中體會出內在的精神特質,即“愛人”之心。“仁者,愛人”是傳統家教一貫提倡的思想。從道德層面來看,它代表的其實就是“忠恕”之道。“忠”意指人無私之心;“恕”則代表人寬容之德。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人總有“我執”的習性,即考慮問題只以自己的立場為立場,而很少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必然會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所以,傳統家教要求人放棄這種“我執”的立場,經常互換位置來考慮彼此的需要與感受。只有這樣,人與人的關係才能協調。同時,既然人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就不應該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別人,這也就是“恕”道了,“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然,古人認為對子女“愛人”之心的培養,需要有一個以小見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即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應該說,這些見於日常生活的小善小德之行為,對培養子女“愛人”之心是非常經濟適用的。正因此,明儒高攀龍把它當作“善中一大功課”。所以,傳統家教認為個人如果時刻做到“愛人”,就能算作君子賢人了。相應地,他還有責任把這種品德向全社會推廣,以承擔起“先覺覺後覺”的道德義務。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他內在道德修養發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曾國藩所說:“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於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

    4、儉以養德

    為使子女樹立崇儉的觀念,中國古人一直把奢侈當作最大的罪惡,如宋代文學家陸游在《放翁家訓》中曾告誡後輩:“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認為生活的清貧、儉樸,常促人奮進、成才,而專尚奢侈則會使人墮入深淵。因而朱柏廬一再對子女強調:“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強調儉是君子操守的關鍵要素,而且盛讚惟儉可以養德:“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司馬光在家訓中指出“有德者皆由儉來”。這類敘說雖然有些瑣碎,但其間的物力維艱,愛惜天物的意思,卻是很寶貴的。

    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斷層”之人難以置信的。而古人認為,天下不治,由於家庭無善教,致有天姿聰明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聰明者、狎於愚頑。二者皆非國家社會之福。天下治亂,在於家庭中、操之有道與否。可以看出,古人是相當的重視孩童時期的德育,更是強調德育為家國之根本。極力提倡儒、釋、道之聖教,而因果又為儒、釋、道聖教之根本,古人深知,德育乃挽救世道人心之要務。教育又皆應先從因果著手;若不從此因果著手,則凡所措置,皆屬枝末,皆可偽裝而為。而古人教育中,又尤為看中育女;古人認為,若女賢者,他日為人之賢妻賢母,孩子可得賢母之教育,丈夫可得賢妻之輔助,豈有不成賢人乎?

    而當時的世道人心不古,而究其根源,皆因家庭不善教育,又因傳統文化的“斷層”所致。孩童時期,家長若不教以道德倫常、福善禍淫、因果報應等事理,以至於從小被社會的一些歪理邪說所蠱惑薰陶,導致從小便偏離了人性之根基。從而膽大妄為,幹出諸多無羞無恥、傷天害理、禍國殃民、擾亂世道的惡行來。而這一切的根源,均在於孩童時期,父母未能施以良好的家庭德育。以致三觀不正,在當今整個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均以物質與功利無形之中作為了教育核心,倘若家庭也不能為子女及時糾正與補充,那麼、子女的人格發展就勢必會是片面的,便會面臨人格墮落與道德淪喪的危險。並因此成為惟利是圖,為所欲為、怙惡不悛的“窮兇極惡”之徒。危害大眾,擾亂社會,敗壞世道,最終為家庭、社會、國家所不容。

    小兒從有知識時,就應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慈、戒殺護生之道與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加以引導,讓其習以成性;豈能不成為造福社會之棟樑?我們知道,人之所以為人,首先要講道德倫常,沒有了道德倫常,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而只是披了人皮的“衣冠禽獸”而已。若沒有了道德倫常,豈不與禽獸為伍?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德

    被許可馨的言詞深深的震驚了,許可馨只是一個縮影,在她背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才是應該反思的地方。特別是學校教育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重視,絕不能流於形式。

    一、培養學生自尊、自強、自信的精神風貌

    學校教育應該從小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尊、自強、自信的品質,讓他們學會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不自卑、不妄自菲薄;面對弱小的競爭對手,不輕視、不嘲諷。教師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在自尊、自強、自信中,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聯絡、統一起來,少年強,則中國強。

    二、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大力宣傳典型先進個人或事例

    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具有時代特徵,要大力宣傳典型的愛華人物或事例。如在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奮戰在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武警、社群工作人員等等,像83歲的鐘老,73歲的李蘭娟,依然奔忙在第一線。為了搶救更多的患者,不顧個人安危,感動了多少人,他們就是人們心中的男神、女神,他們就是“國之脊樑”,他們就是愛國的代表。這樣的典型人物媒體應該大力宣傳,國家應該好好獎勵,弘揚這種人民利益、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品質。

    愛國是從小事開始的:愛家人,愛同學,愛老師,愛校園……愛國不是喊口號:我愛祖國!一邊享受國家的優待政策,一邊大罵祖國和華人。在這次疫情中,許多在國外讀書的小留學生,能包機回國,靠的是祖國,祖國就是他們的後盾。關鍵的保命時刻,父母和孩子還是想著要回國尋找庇護。

    三、愛國主義教育要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

    教學是主陣地,教師應在各種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例如以重要節慶日、重大事件為契機,開展主題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像每年的清明節,都可以開展祭奠英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可以結合歷史,英雄人物等開展這方面教育。

    四、讓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展望未來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發源地,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它值得我們驕傲,值得我們自豪。但是近代史上,中國也遭受到許多屈辱,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要讓學生從小知道,作為一個華人,一個愛國的華人,只有瞭解歷史、銘記歷史、才能更好的為祖國的未來做出貢獻。

    屠格涅夫——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每個人必須根植於祖國的土壤裡。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視教育, 近幾年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願意到中國來考察中國的教育,研究兩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論,其精華即在如何教人做人。孔子教育思想旨在使人的人格完善、他提出“君子懷德”、“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為仁由已”等,均講的是有教養的人,最高的道德修養生於自身,應重視自身的品德培養。

    思想道德教育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不是抽象的概念。中華民族文化博大浩瀚,倫理道德思想和倫理道德教育所累積的理論亦宏富精深。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關鍵在汲取傳統文化、道德的精髓,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和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不僅具有歷史性,而且作為人類共同財富,還具有共同性。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科技的同時,也應該引進大量的西方先進文化和優秀道德。把外來先進文化同本土傳統優秀文化和道德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具有時代特徵的、進步的民族文化和道德規範,我們中華民族才會立於永恆的不敗之地。

  • 6 # 信用大師

    非常的需要,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缺少精神支承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議每個社群應舉辦定期教育培訓,為中國夢做更大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越劇《啼笑姻緣》中,“問鳳喜”的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