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辛峰

    俄羅斯當代著名莎評專家曾對經典文字《哈姆雷特》發出由衷的感嘆稱:“這出悲劇真像一座迷宮裡麵包含著一個激發思想而永遠不被思想解說清楚的秘密。” 作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亞的生平、背景如他的作品一樣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其中對哈姆雷特悲劇的生成及延宕之迷的探索更是恆河沙數。可以說,隨著各學科的交流和滲透,《哈姆雷特》已經成為一個跨界文字,覆蓋了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宗教等諸多領域。

    筆者常常猜想,《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這樣的經典悲劇呈現在讀者眼前時,我們大家作何感想。人們所發出的感嘆是源於壓抑的氣氛、主人公的不幸還是心底的共鳴?當我面對此類作品時,心中的同情和憐憫退為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沉思。對於悲劇,人們大都會為戲劇的本身而感到震驚、無奈、嘆息,但這種情感如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並不足以引起人類對自身的反省、對非理性因素的警覺。坦白地說,解讀角度的多元化有效地開闊了思路,也無可避免的使思維如水中浮萍,缺乏連貫性和深度。正是基於此,我認真閱讀了近年來研究哈姆雷特的材料,在經過仔細的整理和思考之後,形成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在本文,我試圖透過邊緣情境、需要層次論、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舊視角審視新秩序時思維對接來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充分把他的心理狀態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一)邊緣情境解讀哈姆雷特的延宕

    作為專門的文學研究,從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批評家開始,莎評就大規模興起,時至今日可借鑑的材料如汗牛充棟,說法各有千秋。我認為要想深入哈姆雷特的研究,就必須回到他的“環境”或“境遇”中,具體的說就是哈姆雷特喪父的背景中根據德國存在主義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的觀點,哈姆雷特的境遇屬於“邊境情緣”。

    所謂邊緣情境是指人的一種存在狀態。由於某種嚴重的變故,比如親人的死亡、身患絕症、面臨生死關頭、家庭破裂等等,個體與他人,社會之間的對話出現斷裂,個人置身於日常生活秩序之外的狀態。這並非指個人超脫於生活和痛苦之外,而是個體多年建立的經驗和價值尺度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從而導致個體不得不以觀望、憂鬱的態度睨視人生,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延宕。[1]

    作為社會的一員,個人世界的建立是基於對話的基礎上的。透過繁複綿延的對話關係,人類構建社會、制度、文化以及具有無限擴充套件性的符號系統個體則把自己不斷髮展的經驗整合到秩序中,把個人納入社會,確立自己的身份、社會位置、人格和自我。

    哈姆雷特得以確認身份的依據就是這些對話關係。然而,母親的不倫婚姻、朋友的背信棄義、情人的脆弱輕信,讓哈姆雷特失去了對至親朋友的信任。特別是老哈姆雷特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哈姆雷特對話鏈的斷裂,將他推上絕境的邊緣。父親的死不僅意味著情感關係的架空,更意味著一個精神領袖、價值尺度的崩塌。不用說,這樣一個“盡善盡美”的男人形象在構築兒子內心世界的時候發揮多大的作用。然而“君主的死亡不僅是個人的死亡,它猶如漩渦將近旁的東西捲入其中,直接導致了現實事件的突變,哈姆雷特得價值體系的崩潰。

    過去的生活對哈姆雷特來說猶如鏡中花、水中月,死亡才是讓正常的現象暴露出荒唐可笑的本質。常規瑣碎的生活讓人倍感安全,讓人麻木其中,可是在死神面前這種缺乏自我思維構建的狀態最終會使人懊悔地意識到自己虛度一生,許多作為無異於竹籃打水。所以,對於哈姆雷特來說,活下去的動力和意義絕不僅僅在於為父報仇,更重要的是尋找真我、迴歸生命本真狀態。那麼究竟什麼力量把哈姆雷特推入絕境,顛覆以往的概念呢?存在主義認為邊緣情境有個鮮明的特徵,那就是死神的突然降臨介入個體的存在。當人們瞭解死後的世界無法探知時,害怕生死質變的人就只得將目標重新鎖定在“生”上,而條件是以死亡拷問生的意義。從劇中可以看到哈姆雷特經常被鬼魂和生死糾纏,不自覺地將認識建立到死亡的陰影中,以死對照生的價值。被推上了絕境的王子嗅到了“地獄的硫磺味”,這氣味如同乙醚,使他身心無力,精神混亂。但他在死神面前,發現了自我的迷失,並且鋒芒畢露的指斥了現實的虛偽和價值系統的變異,在這種狀態下,哈姆雷特艱難而又猶豫的開始了對生命本真狀態的尋找,開始了靈魂煎熬的過程。哈姆雷特在各個層面上都走到了絕境。絕境之所以是絕境,不是因為真的“無路可通”,而是因為每一條路都被思想提前否定了。哈姆雷特拒絕妥協,拒絕在現成的信仰體系之上建立廉價的精神平衡,因而永遠在內心的風暴中顛簸,在思想的暴風雨中他左右搖擺,走向延宕的深淵。

    (二)需要層次論和戀母情節論證哈姆雷特的延宕

    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直接導致了他的悲劇。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的猶豫不決的性格呢?社會歷史批評學家認為,王子與克勞狄斯的力量懸殊、改造社會任務的艱難,使得他不得不採取審慎而理智的態度去行動。審慎和理智導致了行動上的猶豫。下面我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需要層次論探討哈姆雷特的延宕。

    高層次的需要,使哈姆雷特的復仇與重整乾坤的重任結合在一起,加大了復仇的複雜性、艱鉅性、嚴肅性,迫使哈姆雷特不得不慎重的思考復仇的髮式,正如黑格爾所說:“他所要想的不是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怎麼做。”[2]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需要層次越高,就越涉及到他人和社會,就越具有長久的動力性質。[3]哈姆雷特的復仇不只是停留在較低層次的安全需要和自尊需要,而是置身於最高層次的需要——重整乾坤實現人文主義美好理想。這樣的復仇不只是殺死克勞蒂斯,他的復仇和社會聯絡更加密切,哈姆雷特透過復仇,重塑一個明君的形象;想透過復仇給世人樹立一個人文主義的楷模,那他將復仇和復仇後的安邦治國聯絡在一起,因此他的復仇不像雷歐提斯那樣魯莽,反覆的思考導致了他的延宕。

    對母親的愛,是導致他猶豫不覺的又一心理原因。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對殺死他父親篡奪他王位並取了他母親的人進行復仇,這個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兒童時代被壓抑的願望的實現。這樣,在他心理驅使他復仇的敵意,就被自我譴責和良心的顧慮所代替了,它們告訴他,他實在並不比他要懲罰的犯罪好多少。”[4]儘管這一解釋並不完全正確,但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考問題的方法,讓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囑咐他不要傷害他母親。在復仇的過程中首先做母親的思想工作,讓她和克勞狄斯劃清界限。如果克勞狄斯不是母親現在的丈夫,那麼哈姆雷特的復仇之劍早已刺中了克勞狄斯。在整個復仇的過程中,哈姆雷特始終在考慮如何才能不傷害母親。這樣他的復仇既要和重整乾坤的重任相結合,還要與保護母親喚醒母親相聯絡,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延宕似乎是必然的。

    哈姆雷特的猶豫性格體現了他的人性美,使他的形象更加崇高。正如歌德所說的:“哈姆雷特是以各美麗、春節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5]他以自己的復仇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格人文主義者的美好人性,哈姆雷特得猶豫加強了作品的悲劇效果和批判力量。猶豫正是哈姆雷特崇高的表現,正是人文主義者成熟的標誌。他的悲劇結局發人深省,激勵著人們對美好人性的追求、對崇高的追求、對倫理的追求。他的毀滅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統治的罪惡,讓讀者和觀眾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殘酷,認識到專制統治對美好人性的扼殺。作品的悲劇效果和批判力量得到加強。

    (三)延宕是哈姆雷特以舊視角審視新秩序時的思維對接過程

    由於我們一般所謂的“延宕”,指的是主人公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故必須從其具體角色去考慮才較為合適 ,結合《哈姆雷特》以及莎士比亞其他作品的 原作仔細分析,我們認為 ,哈姆雷特的延宕 ,是他用舊秩序中薰染的舊視角來審視新秩序的事件和現象時的外在表現 ,並非其內在性格特點。人們習慣所稱的“延宕”性格實際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哈姆雷特在用舊視角審視新秩序時的思維對接過程。在劇作中,聰明的哈姆雷特總要用對自己關於每件事的生理視角目光和心理視角目光全面整合、統一,帶有自己舊秩序心理的視角去與新秩序中的新視角對接,按丹麥國內的巨大事變之後的實情,這一對接過程勢必因困難重重而變得很漫長。而這一過程的漫長 ,顯現在舞臺上 ,也就是一種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內心焦灼鬥爭的過程,即收納在讀者和觀眾眼裡的拖延和優柔寡斷,進而被統稱為“延宕”。因此 ,我們可以形象地認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他站在Sunny下努力看清暗室內陳設的過程的外現。相比劇情之外作為“旁觀者”的舞臺下的觀眾和劇本外的讀者 ,丹麥城裡突發的荒誕離奇的變亂 ,帶給哈姆雷特這個被矇在鼓裡的人的衝擊 ,就不僅僅是一聲意外的驚呼所可以釋放得了的,因而,留給他整理思維、理清頭緒的時應當而且必須更長一些。這便是觀眾與讀者的接受印象 ---延宕。

    新舊秩序之間的對接的困難實際上是《哈姆雷特》所要展現的主題思想之一。我們認為 ,莎士比亞痛恨這種新舊秩序的膠著和混亂的產生。從他的諸多悲劇中都可以看出:他喜歡的是齊整統一的秩序的維持和遵守 ,而並非有些學者所認為的人文主義理想的打破並重建。《哈姆雷特》中一切的骯髒、矛盾、腥臭的東西皆因秩序被打破而來 ,皆因白天與夜晚的交替而產生。在《哈姆雷特》之前的劇本如《理查三世》或《麥克白》中 ,產生“歪風邪氣”的黑夜竟被允許憑藉宇宙律動的障礙來入侵白天 (見《亨利六世》中篇) 。洛斯在麥克白殺了人之後問道:“照鐘點現在應該是白天了 ,可是黑夜的魔手卻把那盞在天空中執行的明燈遮蔽得不露一絲光亮。難道黑夜已經統治一切 ,或是因為白晝不屑露面 ,所以在這應該有Sunny遍吻大地的時候 ,地面上卻被無邊的黑夜所籠罩。”(選自《麥克白》)理查三世在和里士滿相遇那天天亮時問到:“誰看到今天的太陽沒有 ?”變亂帶來的混亂猶如無日之夜 ,給莎士比亞的心間投下了無邊的陰霾。在《哈姆雷特》中 ,白天與夜晚之間的交替的中斷預示著王室繼承中的嚴重糾紛,哈姆雷特悲劇的開始,同時也是延宕的開始。

    (四)人文主義對哈姆雷特憂鬱的影響以及其侷限性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典型。雖然他在劇中一出場就是一個身著黑衣、一臉肅穆的憂鬱王子,但“劇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個在人文主義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學學習的快樂王子,他對人類充滿了理性的信念:“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能力!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愚蠢地充當了國王的槍手的雷歐提斯。哈姆雷特的復仇,不僅僅是遵照父命去殺死國王克勞狄斯的肉體,而是要消滅克勞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會:黑白顛倒,是非混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6]可是世界倏然改觀: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瑣而卑鄙的叔父克勞狄斯卻踐登王位;父母親的愛情理想又為改嫁的母親所玷汙;盛大的結婚笙樂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貴們紛紛向新王獻媚邀寵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僅僅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難就已經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涼、憂鬱中,誰知還有更加殘酷的謀殺陰謀,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擊,巨大的震驚和憤怒,使憂鬱的王子從個人的痛苦中轉到了更加深廣的範圍,使他意識到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在嚴峻的現實中,他自覺地擔負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唉,倒黴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所要擔負起的責任太大太重,遠不是那個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標狹隘、不計後果地一會兒攻打丹麥,一會兒攻打波蘭;也不是那個簡單莽撞,一心復仇,糾集一群烏合之眾攻打王宮,又被國王幾句花言巧語所哄騙和利用,到處充滿著專制腐敗、陰謀詭計、阿諛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所換來的鄙視”。“載負萬物的大地,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覆蓋眾生的蒼穹,這一頂壯麗的帳幕,這一個點綴著金黃色的火球的莊嚴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汙濁的瘴氣的集合。”而這一大堆汙濁的瘴氣,克勞狄斯是罪魁禍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學羅森克蘭茲、吉爾德斯特恩等等,出於自己的私利,無不成為國王的幫兇。就是母親和情人奧菲麗雅也由於軟弱無知,無意中被黑暗勢力所利用,併成為犧牲品。敵對勢力是廣大之陣,又是隱蔽很深的無物之陣。哈姆雷特的認識更加深廣,但卻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謬的社會里,“生存還是毀滅”,這真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時代社會的顛倒混亂,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陣痛。君主理想已然破滅,君臣禮儀不復存在,綱紀敗壞,倫常崩潰,世風日下。而封建堡壘卻更加頑固。新興的第三等級勢力僅僅處於萌芽階段,還不為人文主義者所認識。歷史的反覆和螺旋狀態,是人文主義理想者們不期然而然的規律。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絕非為了一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在哈姆雷特機智地以“戲中戲”的方式證明這一駭人聽聞的罪惡時;本可以毫不猶豫的復仇。但在克勞狄斯慌亂地向上帝祈禱時,哈姆雷特不是趁機殺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敵人罪惡昭彰時,再舉起正義的劍懲罰邪惡。這不能僅僅歸結為哈姆雷特的宗教情結,更不能怪罪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這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文主義理想者的必然行動,而不再是宮廷權利的血腥爭鬥。最後哈姆雷特讓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著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說明了這一點。

    人文主義者過於推崇個人的力量,這使得王子哈姆雷特看不起一般民眾,嫌棄“一個平民也敢用他的腳趾去踢痛貴人的後跟了”。儘管國王曾經擔憂哈姆雷特在民眾中的威望,海盜也給了他應有的尊重和幫助。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墮落”到像雷歐提斯那樣率領暴徒攻打王宮,在暴徒的山呼萬歲中登上王位。因為,這距離他心目中的人文主義理想太遙遠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紀,我們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偉大作家在文學作品中描繪的下層平民百姓攻打王宮、教堂、監獄的情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人文主義理想信念的根本在於“人”!高貴文雅,純潔優美,勇敢堅強,兼具熱情和理智,擁有平等和尊嚴。但在殘酷的現實中,人性是那麼邪惡,那麼卑鄙;那麼脆弱,那麼善變;那麼孤獨,那麼……“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麼?”但憂鬱的哈姆雷特畢竟沒有喪失人文主義對“人”這個“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信念,而且為這個永恆的信念獻出了生命。這個信念就是我們一代代人活著而且奮鬥的理由。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出哈姆雷特心理的多維性和複雜性。他是人文主義的產物,在他身上既籠罩著人文主義的光環,同時透過他的表現又體現出封建的殘餘。哈姆雷特的內心世界是深邃的亦或說是繁複的,在舊的價值體系崩潰時,他不自覺的要去重新建立新的價值觀,在絕境的邊緣尋找最後的希望——重整乾坤。這是哈姆雷特最高的需要,也是最後的動力。這個任務的完成,哈姆雷特也便“死”了,就像美麗的蝴蝶完成了繁殖的使命,便折斷了驕傲的翅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必背古詩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