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一】: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賞析二】:

    《靜夜思》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喜歡的詩,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上了年紀,也不管是客居他鄉,還是與親人相守相伴,只要是華人,就沒有不會背這首小詩的,為什麼這樣一首語句平白如話,情感樸實無華的詩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喚起了深深的共鳴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歌的開頭是平白的敘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戶外室內,沒有一點聲響,只有那寧靜皎潔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灑下了淡淡的青輝.在不經意間,低頭一望,還以為是地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秋霜呢.這顯然是一種錯覺.也許,作者本來已經睡著了,在睡夢中回到了家鄉,可是卻被強烈的思鄉情懷喚醒,在朦朦朧朧中,錯把地上的月光當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傳神,細緻地反映了當時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覺,因為自己也隱約地意識到,在屋裡是不應該有霜的,可見第一反應是霜,而第二反應就有點懷疑了,等到醒悟過來,這並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時,其實已經是第三反應了.至於為什麼第一反應恰恰是秋霜,則又是頗為令人尋味的,因為秋霜歷來是一種感傷的暗示,它表示這又是一年秋風起,喚起無數客子心中深藏的年華易逝的遲暮之感,對此,李白是深有體會的,“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內心的表白.在他的筆下,秋霜時而鋪在了床前,時而又染在了頭頂,可見他把秋霜當做了一種寓意豐富的象徵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雖然四下裡沒有一點聲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卻好似在無聲地傾吐著什麼,使得詩人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了.他感到怦然心動,有一股同樣是無聲卻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湧動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播動了他的心絃,從而使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時他已經完全清醒過來了,明白自己身處何地,而當他抬起頭來,順著光線向上望去時,窗外那娟娟的月輪正靜靜地掛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麼觸動了自己的心絃,原來就是那揮之不去、召之即來的思鄉之情呀,它無所不在,白日裡,有事的時候,它就靜靜地蟄伏在心靈的角落裡,而到了此時,月亮從天上,月光在地下,雙雙喚起他心中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掛牽,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真是一首“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應麟甚至認為此詩是“妙絕古今”.

    李白這首清新質樸、婉轉如歌的小詩因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遊子的靜夜思鄉之情,才獲得了永久的藝術生命力.大概只要有離家不歸的人們,就會有人在月下吟起這首百讀不厭、體味不盡的《靜夜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文化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