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洲食學論壇
-
2 # 香水百合我的愛
不管別人在做飯的過程中有沒有存在什麼誤區,但最起碼我有:首先我會先點火鍋裡放油再去切菜,等菜切好鍋裡油冒煙了,長期希望肯定對身體不好。再有就是一個菜炒完後再接接水洗鍋,熱鍋冷水的衝擊也會冒煙,對身體也不好,以後定加註意了。至於在炒菜中調料怎樣放等等我還真的不是很知道,因為不太會燒飯炒菜。
-
3 # 青林223646642
柴米油鹽,生活所需,家常便飯,家家不離。煮肉炒菜,手到即來,熱鍋快炒,營養不壞。飯菜下鍋,勿玩手機,湯盡鍋糊,實在不宜。煮肉燉雞,焦糊最忌,化學變化,毒素在裡。生吃涼拌,注意滅菌,洗淨農藥,吃著放心。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注意衛生,健康長壽。謝謝邀請!
-
4 # wSF22紅心蓮花
家庭做飯的誤區就是經常拿錯插頭,把做飯的插頭當燒水的插頭用,等了半天炒菜上桌,說,吃飯來,揭開鍋蓋一看,水是水,米是米。有時候燒開水等泡水喝,電插上了,等了半天冷水還是冷水,燒水壺的電插頭沒有插上電,而用的確是電飯鍋的插頭。有時炒菜放鹽時,確誤放了食用鹼或白糖。有一回下麵條吃,我把食用鹼當鹽放,哈哈哈……沒有吃成。
-
5 # 海川遊
不知邀問者何以用“誤區”來諮詢烹飪中家庭與其他的區別。雖然不理解,但也談一點點個人之“理解”,供探討。
常言道,眾口難調。然而,共識還是有的,即色、香、味也。色者,眼之所賞;香者,鼻之所享;味者,口之福也。故而,食者,天也,精神之享受也,也可升之藝術陶冶也。
隨之進步與發展,養身之講究與深入,“食為天”更是日常之要素。烹飪也隨之而來更高的要求,既選材、營養保值、方法、搭配、甚至季節變換、飲食時間等等等。因此,雖然家庭與飯店的烹飪有很大不同與區別,或者條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但“色、香、味”的共識還是不會改變的。
首先,選食材必精細。沒有好“材料”,肯定不會有的飲食結果;
其次,配料的選擇。即“君臣”之相輔助,滿足除“色”外,“香、味”趨於更加完善之美食;
其三,火候之要求。即急火、慢火、大小火、以及長慢火等等。使食材徹底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求;
其四,“藝術”之修養。既使飲食活動除了滿足與維持人的生命外,也充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簡言之,提高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才是真正的生活。
-
6 # 李愛琴營養師
家庭做飯中常見的誤區,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為各自習慣於那種方式,就此當成了習慣。卻不知道這種做法會引起食物營養素流失以及對身造成的傷害。比如:
第一、很多人做菜時,都是先切菜後洗菜,豈不知當切開菜,再去洗,或泡很長時間,很多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都會就此流失。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洗後切。浸泡時間不宜過久,對於富含胡蘿蔔素的綠葉菜來說,應該是急火快炒。如果是焯燙,也要鍋開大,再下菜,煮1-2分鐘撈出,不能盡在裡面泡煮。
第二、很多人炒菜油溫太高,等到油冒煙了,才下菜,這時的油溫已經超過200℃了,認為這樣炒出的菜香,豈不知這時會出現致癌物,增加致癌風險,而且這種條件下,蔬菜的很多營養素會損失。
正確方法是:油溫應控制在150-180℃,當下菜時聽到呲啦一聲就可以了,或是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當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時,就表示溫度夠熱了。
第三、炒菜時上一個菜炒完,不刷鍋,接著炒下一個菜,為了省事。殊不知,當油溫再一次加熱時,附在鍋表面的油脂和食物殘渣會出現焦糊,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正確方法是,建議沒炒完一道菜,都要刷鍋,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
第四、油炸之後的油仍然用來炒菜,雖然在一個家偶爾油炸一次也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很多人都會用油炸過的油再次用來炒菜,因為油經過高溫再一次加熱,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或油脂氧化產物,對身體造成傷害。
正確的做法是:那也不能到了,有可能油炸之後還有大半盆油呢?怎麼辦?這種油可避免高溫加熱,可用來做燉菜,或是花捲等麵點,調菜等。
當然了,做飯時,還有很多誤區和不良習慣,比如,炒完菜,立即關了油煙機,還有不良的烹調方法等。要學會去慢慢改變。
-
7 # 豆逗你來了
家庭做飯中,有哪些常見的誤區?
這個說來,還真的是有不少的呢!
首先,說到煮飯,有的人可能會是用冷水煮飯的;其實應該是用開水煮飯好處多的,開水煮飯,不但熟得快,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米飯的營養不被破壞。有些人煮飯,會飯煮熟了後,馬上就扯掉了電源,或者是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扯電源,讓它一直都是亮著的;其實,飯煮熟了以後,應該是再繼續燜上十來分鐘,再扯掉電,這樣,能夠確保飯是徹底熟了的同時,也不會將飯“烤”得過焦過硬,還不至於浪費電。
洗菜?切菜?有些人可能會先切再洗。錯!菜應該是洗乾淨了再切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菜的營養不會大量的流失。
食材,不免多種多樣,有早先買的,也會有後來才買的,也許,早先買的食材由於時間過長,或者是儲存不當,已經黴變變質了,但是又捨不得丟掉。特別是像花生等等食品,黴變之後,會有黃麴黴素,有毒,是能致癌的。所以,我們平常,一定要養成定時清理的習慣,一旦發現了變質的食物,我們一定不要“心慈手軟”,而是得果斷地將變質了的食物丟棄,千萬不要心有不甘而捨不得,以免因小失大,得不償失呀!
很多人,特別是老年人,喜歡一次就將菜炒好了,然後,再一個人慢慢的吃,一餐兩餐甚至是可以接連吃上好幾餐的。覺著省事,反正一個人嘛,就將就著吃點兒咯。其實,一個人,天天餐餐的弄飯吃,特別是老年人,確實也麻煩,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常常的吃剩飯剩菜,確實也是不好的,有時候說不定也已經有變質了的,捨不得扔,照常食用,有毒有害物質對我們的身體自然是不會有好處的。一些人還常常會說,“吃剩菜剩飯容易患癌症”。雖然不免有些言過其實,危言聳聽了,但是常常的吃剩菜剩飯總是不好的,說不定有時候真的會嚴重的傷害到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偶爾為之,倒也無妨,可是如果常常的吃,還是不可取的。畢竟,小孩兒都知道,還是要多吃新鮮的蔬菜與水果,才能身體健康的嘛!
冰箱,本來是我們儲存食物,減少腐敗變質的一個比較大的低溫儲存容器。我們有些人,可能會喜歡一次性的買回一大堆的水果、蔬菜以及肉類甚至是餅乾,還有瓶瓶罐罐的醬料等等,然後通通地往冰箱裡塞,將冰箱塞得滿滿的,以為這樣正好。而有的人卻正好相反,要不是屋裡人口少,需要的食物相當比較少;要不就是認為冰箱裡塞多了食物,對冰箱會有損耗,耗電也多,因此,特意人為地只是在冰箱裡放上少許的食物。其實,什麼事都是有個度的,冰箱也不例外,放多了肯定不好,放得少了,也並不正確。真正合適的應該是在冰箱裡放入一大半,也就是大概三分之二的容量最好,耗電最少,也方便拿取東西。
有些人,喜歡買好多東西回來,一股腦地放入冰箱裡,然後再繼續買買買,可是,冰箱裡原來的食物卻已經凍上一兩年了,最後才發現,有些都有些怪味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也是主張定期的清理冰箱,如果實在是存放時間過長,已經有了哈喇味了,就不能吃了,只能是丟掉了,不要心疼哦!
還是冰箱的問題,有些人,喜歡直接將各種食物直接的放置入冰箱裡。他們將冰箱當做了“保險箱”,以為,食物只要放入冰箱,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他們又大錯特錯了,因為,冰箱裡的小環境也是比較複雜的,首先,我們會時不時地開啟冰箱,拿取食物,不可避免帶入了一些細菌病毒;其次,放入的食物本身,也會附著一定量的細菌病毒的;再說,長期的時常的使用冰箱,也會促進細菌與病毒的繁殖,因此,儘管低溫,冰箱儲存食物一定新鮮度的同時,實際上也是“藏汙納垢”的。我們可不要再圖省事了,一定要記得分別做好包裝再放進冰箱,特別是熟食與剩飯剩菜等等,最好還是套個保鮮袋或者是用保鮮膜封口呀!
砧板,是我們做飯炒菜時必不可少的,可是,許多人家裡都只使用一個砧板和菜刀,生的,熟的;葷的、素的;菜食、水果,都是用這一個的砧板與菜刀來切。殊不知,生的食物,譬如蔬菜,還有肉類,常常會含有一定的寄生蟲等等,而如果常常的用剛剛切過被寄生蟲寄生的食品,沒有嚴格消毒,而只是經過簡單的清洗,再拿來切熟食或者是水果享用,吃了被汙染了的食物,結果是顯而易見,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最好還是準備至少兩套的刀具與砧板,一套用來切熟食與水果;另一套則專門用來切菜的,生熟分開,以確保食品安全,萬無一失。
炒菜,有些人可能會喜歡早早地就將火點著了,然後將鍋裡的油燒得冒煙,最後才將菜“啪”地下鍋爆炒。殊不知,大火高溫,毒素早已隨著冒的煙散發出來了。俗話說,“熱鍋冷油”,才能保證好味道的同時,營養美味還健康。
油炸食品,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怕浪費,一鍋油反反覆覆的炸,就像外面的小吃店一樣,直到再也沒法繼續用了。其實,自己在家油炸食品,應該炸過一遍之後,再用來炒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這樣,既不會有大量的毒素產生,又不至於浪費食用油。
燉湯,也許有些人,會習慣一直用大火咕嚕咕嚕個不停,以為這樣會熟得更快一些。其實,燉湯嘛,還是講究大火燒開,小火慢燉的。這樣才能有效地淅出營養,不被破壞,鮮香美味,原汁原味。
煮餃子,有的人可能會認為一直開著大火煮,會熟得快些兒。其實不然,餃子,不像湯圓與餛飩,因為個兒比較大,所以我們得煮上一陣子後,點一點兒水,再煮上一會兒,再點一點兒的水,再次燒開後,這才可以撈餃子吃了。這樣,才能保證煮的餃子是裡外都熟了,還不會破皮的。
做菜時,有些人,可能喜歡新增許多的調味品,殊不知,調料多了,也就掩蓋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吃得都是一口調料味了;而有的人,則會選擇幾乎啥調料都不放,因為,他們想要吃的是原汁原味。說到調料,其實也是適當新增,適可而止的。不要動不動就什麼都往裡加。(例如,做雞蛋湯時,不要放味精,雞蛋最好還是與姜的搭配最合適,而雞蛋與蔥花其實是不合理的。)所以,有的人可能又會啥都不放的,對於這些人,我只能說,如果,你的食材真的夠好,夠新鮮,那麼,你可以選擇什麼都不放或者只是放少許的食用鹽調味與姜去腥即可,這樣的濃墨淡彩,畫龍點睛,也未嘗不可。但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人為因素太多,溫室裡的食材太多,“小時候的味道”想想就可以了。真正做菜時,少不得還是得憑藉一些個的調料來輔助提高菜品的色、香、味等等。只要做到了不用新增的就儘量不要新增,需要新增的就適當的適量新增即可,這樣才能保證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同時,又不會掩蓋了本身特有的味道,營養豐富,有滋有味,令人回味,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基本都知道,不但油吃多了不好,食鹽食用多了,肯定也是不好的啦!每個人每天需要但是能夠攝入食鹽的量,也就那麼幾克,口味重的一不小心就超量了,自己卻還矇在鼓裡呢。怎麼回事呢?原來是除了每餐做菜時,會放鹽調味道,幾克鹽,隨隨便便就滿了,同時,還會放醬油、老抽、生抽、蠔油、辣椒醬、豆瓣醬、腐乳等等,其實它們可都是含鹽的,並且含有鹹鹽還比較高呢。這些還不算,甚至就是零食也一般都是還有不少的鹽份的,譬如薯片、餅乾、蘭花豆、瓜子、花生、開心果等等。
所以說,不但是食用油脂,而且食鹽,我們只是一不小心就會超標了,對健康極為不利哦!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等更加要注意控制食鹽的攝入量咯!
味精,雖然主要是糧食提煉的,但是,確實有能夠讓菜品更加的鮮美可口的作用。有些人喜歡做什麼菜都加入一些味精,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做出來的菜,更加的美味。但是,其實,有一些菜,是根本就不需要新增味精的,如新鮮的蔬菜、海鮮,以及雞蛋等等。而有些菜,新增味精,確實是不錯的,不過,加入的時間卻是很有講究的,最好是在菜快要出鍋時再放入。並且,新增味精,最好是在菜做熟後,熄火,再撒入味精,趁熱拌勻,再出鍋裝盤。
做飯的誤區肯定還有很多很多的,那麼,究竟還有什麼呢?朋友們,你們也來說一說吧,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嘛……
-
8 # i沈小怡
平時做菜的誤區其實很多,而在洗菜過程中,就有下面這3大誤區,是我們經常會出現的,用這3種方法洗菜,很容易越洗越髒。
誤區1:浸泡越久越好
很多人洗菜前,會把菜放在清水中浸泡以後再清洗,這種方法本身沒問題,適當的浸泡可以讓粘附在菜表面的泥土、雜質、殘留農藥被清洗掉。但是如果浸泡時間過長,那就適得其反了,會讓被浸泡下來的細菌重新被滲入到菜的內部,而且菜當中的水溶性維生素也會流失。如果切完菜再浸泡,與水接觸的面積增大,更會增大二次汙染的危害。
誤區2:用蔬果清潔劑洗得更乾淨
在超市、網上隨便一找,就能找到很多專業的蔬果清潔劑,據說比洗潔精要乾淨,而且環保無汙染。但是這類物質畢竟類似於洗潔精,表面含有活性劑,成分比較複雜,不能光靠廠家的廣告宣傳就掉以輕心。而且一些水果上面的蠟不容易清洗掉,反而還會沾附上清潔劑,越洗越髒。
誤區3:用濃鹽水洗得更乾淨
對於洗水果,例如青梅、楊梅等,都會選用鹽水,可以將小蟲子和細菌殺死,也可以更好地清洗表面的雜質。這樣的清洗方式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有的人喜歡用濃鹽水洗菜,由於鹽水濃度過高,會將菜中的水分析出,造成營養物質流失,由於細胞被破壞,也會更容易讓外界的髒水滲入。
回覆列表
做飯時一件很尋常的事,但做飯時的很多細節確實會對食物味道好壞和人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大多數人在廚房做飯時,主要會犯一下幾點錯誤。
首先,炒菜用料太少。很多人在做飯時,總是將炒菜調料放得很少,有的人是因為崇尚節儉,更多的人是因為覺得多放調料對不是一種健康的做法,刻意追求食物“本味”。殊不知,真正的事實恰恰相反。香港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次實驗,對生活中的20餘種常見的調理調料進行抗菌檢測,發現有一些香料有很強的的具有很強的抗菌能力,如丁香、肉桂、迭迭香等香料,所以適當地多放一些這樣的調料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利的。這類植物調料和香料,每次炒菜時多放一點,不僅能給食物增香,而且能預防很多疾病。
其次,很多人烹製食物習慣於小火燉煮。這樣做出來的羹湯入味強,十分鮮美,但其營養價值相對來說,其實並不是太高。在烹煮的時候,食物中的鉀和可溶性的維生素一旦混入水中就會溶解出來,所以煮這種烹飪方式會導致食物營養成分快速流失,煮的時間越長,營養流失得越多,特別是對於蔬菜而言。相對來說,爆炒這種方式能夠鎖住食物更多的營養成分。
還有,在切果盤時,對於橙子、芒果這類需要剝皮的水果,很少有人會事先沖洗他們,大多數人都是選擇不做任何處理而直接用刀切。事實上,橙子、芒果等水果表皮看似還算乾淨,但一般還是會殘留有一些病菌,如果不沖洗而直接剝皮或用到切,可能會將表皮的病菌帶到裡面的果肉當中。所以,為了您自己的健康,以後吃這類水果的時候還是不要嫌麻煩,儘量先沖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