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影娛樂

    1.劇情介紹

    狗十三講的是女主李玩,剛上初中,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離家,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起了爭執,為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但是小狗再一次意外中走失,從小就缺少父母愛的李玩性格十分倔強,為此搞得家裡雞犬不寧,爺爺也為此生病.但是為了安慰李玩家人又找了一條一摸一樣的狗取名字也一樣,在全家人的壓力下,李玩越來越沉默,繼母跟新弟弟的加入,讓她更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最終還是在父親的威嚴下,慢慢回到了生活中.

    2.狗十三的評價

    這部電影揭露了當代很多家庭都有的矛盾,往往忽視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收到到不一樣的感受,整部劇的高潮就是父親打女兒那段,跟最後媽媽來電話父女倆在車裡都痛苦的結尾,讓人感觸頗深,是一部很成功的展現當代很多家庭中存在的教育問題!隨意沒看過的還是介意可以看下!挺好的一部電影.

  • 2 # 茹小兔電影

    你所認為的成人的世界到底是什麼?

    是所有人都互相提防著,但又拼命露出討好的面孔。

    李玩的父親有了新的老婆,也有了新的兒子。但是他和新的老婆相愛嗎?

    在他們眼中婚姻只是一張憑證,愛情只是一個藉口,生活還是要過下去的,在電影中,李玩的父親也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在電影中,李玩問父親,爸爸你是怎麼認識我的媽媽的?

    父親當場淚奔,心中痛只有他知道,但是這又怎麼能說給我那年輕的女兒呢?

    在酒局中,李玩和父親的幾位領導一起吃飯,在坐的那麼多人,聚在一起,無非是陪著某一位領導吃飯,我想這種酒局太多了,我們大多人都習以為常,但是我們何嘗想過,這不是權利的作用,大家在一起逢場作戲,相互討好嗎?

    一群猴在爬樹,樹上的看樹下的,都是笑臉,樹下的看樹上的都是猴屁股。

    我知道這是不得已為之的事情,但是這種場合適合孩子們去嗎?

    我想現在很多孩子從小攀比炫富,無非就是大人們間接的作用。

    李玩的父親並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一個大人對待,而是他們榮譽的代號,李玩為爸爸喝酒,考好了父親就答應她的要求,考不好連狗都沒有,這實在太功利。

    在電影中兩次丟狗,兩次脫上衣,兩次喝酒。都表現了李玩的無奈,委屈,與成長的躁動。

    大人的世界真是很諷刺,我們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深受影響。

    在電影的開頭父親去見李玩的老師,為了能夠加分,強迫自己的孩子報考了英語興趣班,更粉刺的是一個不知道姓名的老師和一個不關心孩子的父親正在演一場戲,而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結尾的小兒子學不會滑冰,但是家裡人偏要讓他學習,但是喜歡學習滑冰的李玩卻沒有一直沒有機會。

  • 3 # 隨遇而安6808962002056

    女主是有點不懂事,叛逆,可能是電影的原因吧,把她的叛逆誇張了,是有點讓人覺得作,受不了。不過我關注的是女主的父親,這個中年男人的各種不易,離婚再婚,要掙錢養家,工作忙沒時間教育子女,所以對兒女不能面面具到,很現實。片子讓我對教育子女這方面有了更深的感觸!

  • 4 # 娛酥酥

    首先,對於這部電影我發現能真正感同身受的大多是八零九零後。年紀更長者的青春記憶是不存在這些的,那個時候解決溫飽就很不容易,所以他們有些麻木。

    我們懂得很多很自我,家庭開始注重孩子教育,但當青春期的時候,我們對社會的困惑會撕開成人世界的黑暗,引起家庭的煩惱。家庭和社會想改變我們,我們一直在抗爭,但最終的結果就是以我們長大了而失敗。

    推到爺爺就是發生在我們對抗世界的階段發生的一次摩擦,還會有更多,甚至生命的代價。

    很無奈,我們都輸了。

  • 5 # 咆哮168565165

    看完這部電影前半部我對女主沒有一點同情,畢竟誰小時候還能沒點糟心的事情,我小時候12~13歲我也對對曾經的自己叛逆感到厭惡,

    那個時候上學老騙爸爸媽媽要學費,最後爸爸發現了,對我進行了暴打,然後那時候也特別叛逆,不服氣,離家出走,然出來家門躲在門口廁所裡!被父母找到又是一頓打!已經記不清了,小時候因為不懂事,捱過多少打,但女主由於父母離異,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以及女主後來的表現,表現還不錯!女主張雪迎也挺漂亮,我們都是那麼長大的! 唉 年少時,我們總盼著早一點快一點長大,像大人一樣無拘無束,可真正長大之後才發現成人的世界是多麼的無趣和拘束,我們又開始懷念兒時的時光 別忘了點贊哦,稽核期

  • 6 # 家書familysbook

    《狗十三》帶給我們的,其實是一場真實的中國孩子的青春。

    狗是引題,十三是成長,而狗十三是對偽善的成人世界的痛恨。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叫《Einstein & Einstein》,愛因斯坦是寵物狗的名字。

    表面上看以為是說兩條狗的故事,實際上講述的是13歲的少女李玩,孤獨痛苦地成長蛻變的故事。

    由於父母離異,李玩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

    但是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她,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她,生活在傳統聽話式教育家庭的她,在一次次的失望與妥協中,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

    電影中,李玩的父親希望透過一條寵物狗得到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為“愛因斯坦”,聽話又乖巧的愛因斯坦成了她最親密的家人。但是愛因斯坦的意外走失,開啟了一段殘酷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愛因斯坦走失後,李玩大吼大叫地質問著一屋子的大人,在大街上瘋狂地找狗,但家人並沒有幫助她一起找狗,繼母還買了一條假的愛因斯坦來敷衍李玩。

    家人都強迫她承認它就是愛因斯坦,李玩當然知道大家都在說謊,於是大鬧一通,卻遭到爸爸的拳打腳踢,李玩只能妥協接受這條假的愛因斯坦。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身邊的人告知“你要懂事”,到底怎麼樣才是懂事呢?李玩的爸爸一會兒說“你還小,長大了就懂了”,一會兒又說“你長大了,該懂事了”。在爸爸眼裡,李玩永遠是錯的,和年齡無關。

    但是李玩的弟弟卻永遠是對的,弟弟用晾衣杆打家人、打狗狗,家人都不批評他,反而處處護著他、哄著他,一大家子的人都給他過生日,眾星捧月般,把他捧在手心裡都怕化了。

    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李玩就像愛因斯坦一樣,不被任何人重視。

    在李玩的身上,我們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時候不願意妥協,後來卻不得不妥協的自己。

    電影所批判的傳統中國式教育,就是我們90後所接受的教育,我們雖然痛恨這種教育機制,但是不要一昧抱怨,應該從自身開始改變,小某希望每個人都不要成為自己曾經討厭與痛恨的那種人。

    整部電影裡小某最難忘的就是那句“這樣的時候,以後還多著呢。”

    多麼可笑又可悲呀!我們的青春就像是那條走失的狗,一去不復返,而那些不得不做的妥協,以後卻還多著呢!

    喜歡請關注。

  • 7 # 朔奇sc

    咳咳,這是我寫的影評摘要,詳情可以點我觀看全部。

    120分鐘的觀影,沉浸在完整的劇情裡。私以為,不誇張的說,這是2018年最佳的劇情了,若是論完整度和表達性,還在2018年最佳影片的《我不是藥神》上。而劇中那些隱秘的暗線,想要表達的情緒和無奈,恰巧我們都懂,恰巧我們都經歷過。亢奮的腎上腺激素,時而隨著電影的情節而顫動,時而不停眨眼,抑制有些溼潤的眼睛。有人說,這是一場窺視自己長大過程後,自省的顫抖與奔潰。

    看完,我才知道《狗十三》裡,狗既是活生生的狗,更是赤裸裸的人,是小時候那個聽話懂事的我們。

    很多時候,父母並不在意我們喜歡什麼,只要聽話就夠了,評判孩子好與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乖,似乎一切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記得李玩父親問她為什麼跑出去喝酒,李玩回答道:“你之前在酒桌上不是讓我喝酒嗎?”

    記得李玩強忍著淚水,沒有認出愛因斯坦,事後默默的躲在角落裡,心中暗暗說到:“我好怕它剛出我來,幸好沒有。”

    記得李堂男朋友說:“以後這種事還多呢。”

    結尾,李玩的弟弟,昭昭還是乳糖不耐受,喝不了牛奶,看著弟弟在學滑冰,不斷的摔倒,沒人攙扶,李玩似乎看著以前的自己。

  • 8 # 偶像劇第二季

    女主智障,許多人歸結於中國式教育,媽的,確實一開始父親強迫的改科目非常不對,但是後面他父親一點錯沒有,真不知哪些心理變態的閒著個嫌那個

  • 9 # 無悔的愛4690

    對於上面的這一幕,應該說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看了以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爸爸因為李玩熱愛的科目是物理,而爸爸在聽到老師對李玩的評價是英語成績差,建議李玩補習英語以後,爸爸沒有徵求李玩的意見,毫不猶豫的為李玩報了英語補習班,李玩和爸爸發生了爭執,爸爸為此打了李玩,並說:“爸打你,是為你好,”事情過後又覺得這麼多年來愧對了女兒。

    在我們中國,長輩對於下一輩來說就不同於西方,在西方的生活裡,父輩們如果有錯的話,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向孩子們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但在我們國家也許是遠古傳承下來的道理和哲學,好像長輩向小輩承認錯誤是很放不下面子的,是很丟人的事情。

    李玩的爸爸就用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用一個裝酒的箱子裝回一條寵物狗來討女兒的開心,也是想和女兒緩和一下父女間的感情。

    在剛開始的時候,李玩其實對小狗是拒絕的,因為她本身是不愛狗的,但是因為小狗喝掉了她難以下嚥的牛奶。慢慢的李玩從拒絕小狗到接受了小狗,而且和小狗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建立了非常濃厚的情誼。

    本片取名的《狗十三》,應該說曹保平老師是有他的用意的,我的理解,狗就是寵物狗“愛因斯坦”,“十三”自然就是13歲的初中女生李玩,所以就可以說是“狗和李玩”,而有人把“狗十三”的片名理解為海報上的“13”,“13”看上去就是一個“B”的形狀,但對於這樣的解釋我是不敢苟同的,“B”是現代的——這是罵人的詞彙,但在這裡要罵的是“誰”呢?顯然曹保平曹老師在該劇並沒有說要罵的是某一個人,甚至曹保平曹老師對劇中的每一個人,李玩、爸爸、弟弟、爺爺和奶奶,都是表示同情的。

    曹保平曹老師,他要表現的是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之間對社會的理解和經歷的不同,處事的方法就有所不同。他主要是要表現的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下來的古訓,“棍棒出孝子”,下一代必須要無條件的服從父輩的決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你聽我的是絕對沒有錯的”。但是在這一件事情的處理上,其實你李玩爸爸也是沒有錯的,他不過是聽從了老師的建議,才毅然的作出了決定,但是他違背了李玩的意願,遭到了反對,所以他打了李玩,打過以後又覺得後悔——因為李玩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她扔下了,這些年他雖然建立了新的家庭,但也沒有怎麼用心的照顧過女兒,而是把女兒扔給了年邁的爺爺和奶奶。

    他在打過女兒以後,又觸動了他的某根神經,才從外面買了一條寵物狗回來,一方面是向女兒示好,化解橫亙在中間的一道坎,一方面覺得打女兒過後心裡很後悔,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母親,自己心裡確實是覺得愧對女兒,總之是有多種的感情糾結在一起,才買了這條小狗回來作為對女兒說不出口的賠禮道歉,他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很不錯了,而這我們可以說是中國式父親的可悲和無奈,因為中國父親如果在孩子面前說出了“對不起”三個字,好像說過之後在孩子面前就沒有了威嚴,沒有了嚴父的樣子。

    李玩從最先對小狗的拒絕到接受,再到最後和小狗之間建立起來深厚的情誼是有過渡的,是有鋪墊的,是一步一步的,循序漸進的,它甚至於把自己的偶像“愛因斯坦”的名字給了小狗,不幸的是小狗和奶奶上街買菜的途中跑丟了。這好像是有人剝奪了她心靈深處最珍貴的東西,以至於她發了瘋一樣跑出去找小狗,至於把爺爺推倒了,李玩的感情爆發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她在這個家庭裡是孤獨的和寂寞的,小狗的到來給她的心裡帶來了一縷的Sunny和溫暖,但爺爺對她這種感情的爆發也是不理解的,他說:“我還不如一條狗”。

    而本劇要揭示的是“中國式的教育,摧殘了一代一代的華人 ”, 其實這也是橫亙在一代一代人中間的一道一道的坎,一道一道的溝壑,一道一道的無法逾越的中國式的教育,就是這樣從遠古的時候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

    所以,曹保平老師在本劇裡並不是要批評一個人,他要批評的社會的這種現象,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傳統的和現代的社會的碰撞,而這種傳統的頑疾是無法根除的,我們也是從小孩子過來的,到了我們成為了成年人的時候,我們對我們的孩子也像我們的父輩們對待我們一樣,所以說曹保平老師他是對於這種社會現象裡出現的的詬病進行批判 。

  • 10 # 槳小嗯

    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電影、小說裡的帶有光環的主角人物。若太過完美,反而有不實之嫌。《狗十三》女主任性是真的,不顧家人的愛是真的,善良是真的,長大後心智變了也是真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作為觀眾,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主角都往同一個方向走,每部電影都結局相同,或符合心中的期待。

    電影可以高於現實,但也可以反映現實,不是麼?《狗十三》女主之所以具有爭議,是因為她讓我們看到了某些現實,開始思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文化主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