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題主問題有無,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並未失敗,因為只在海上和日本打了一仗,即黃海大東溝之戰,這場戰鬥雙方達成平手,以後是在日軍陸軍和海軍夾擊下才失敗的,並非敗於海戰。

    個人認為,北洋水師覆滅的根本原因在於:實力不濟。

    甲午海戰出戰前,許多軍官留下日記,均對戰爭結果不看好,偏偏外界對他們期望過高,所以他們只能硬著頭皮上陣。

    北洋水師實力不濟體現在:

    1、從軍艦總噸位上,已落後日本海軍。

    2、北洋水師多年未更新戰艦,在此期間正值世界軍艦快速發展期,新型軍艦不斷湧現出來,大大增強戰鬥力,體現在北洋水師軍艦航行速度偏慢、發炮間隔時間長、炮彈打擊力差(給日艦以貫通傷,大多數未能在敵艦內爆炸)。

    3、北洋水師經費不足,只好使用劣質煤,在黃海大東溝之戰前,因劣質煤造成的煙塵過大,日艦早一小時便發現了北洋水師,已基本布好了作戰陣型。

    4、裝置缺乏更新,比如鄧世昌所指揮的致遠艦,鍋爐一直有問題,嚴重影響了軍艦的機動能力,當時魚雷技術不成熟,很少能取得戰果,居然將致遠艦擊沉,可見該艦狀況不容樂觀。

    在黃海大東溝之戰中,北洋水師發炮數量遠遠少於日艦隊,命中率也高於日本海軍,說明北洋水師的日常訓練、作戰精神還是可以的,日軍率先退出戰場,只是中方損失比較大。

    應該說,北洋水師還是比較勇敢的,在海戰中並未慘敗,但北洋水師再勇敢,也無法彌補陸軍的無能。事實上,北洋水師之所以覆滅,因為清軍陸軍慘敗,使艦隊遭遇陸地、海上雙重圍攻,勢不能支。

    導致北洋水師失敗的其他原因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多種原因,很難判斷誰是主要原因,北洋水師覆滅還有以下一些原因,可能也很重要,但是不是主要原因,不同人會有不同見解。

    1、北洋水師的建軍原則就缺乏海洋思維,它基本是一支以防守為目的的軍隊,只能靠政府投入,與海洋貿易關係不大,因此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援。北洋海軍後期,因清政府為應對丁戊奇荒,無錢投入,導致北洋水師的實力迅速下滑,被日本超越,這說明,在建軍時人們就沒想過長期、持續地對它進行提升,這種用陸軍思維來建設海軍,不敗也難。

    2、戰略上有重大失誤,明知北洋水師很難戰勝日軍,依然讓北洋水師承擔向北韓運兵的人物,在黃海大東溝與與日軍主力決戰,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因灘塗上有上萬剛運到的清軍,一旦開戰,就成了日海軍的活靶子,所以北洋水師只好主動出擊,將日海軍引到其他作戰方向,這其實是為陸軍在做犧牲。

    3、北洋水師內部存在派系,影響了團結,部分將領意志不堅定,臨陣脫逃。

    4、清軍其他派系排斥北洋水師,看它身陷重圍卻不肯援助。

    5、清軍陸軍一觸即潰,斷送了北洋水師。

  • 2 # 瑪雅古堡

    甲午海戰與其說是中日軍事力量的角逐,不如說是封建專制與君主立憲制度的較量,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造成了囯為一姓之國的觀念,使得專制橫行,政府腐敗,辦事效率低下,最終導致了清政府缺乏大局意識和危機感,致使戰前準備不足,彈藥匱乏,裝備老舊,軍隊腐敗,在黃海與日軍爆發遭遇戰後既無裝備優勢又無彈藥補給,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不到5個小時即告全軍覆沒!

  • 3 # 人聲影視

    禍首排行第一慈禧當權,國庫銀子不作戰備需要,卻拿去修園子,第二光緒貿然開戰,不作充足準備。命令北洋水師出海尋敵。第三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6年不撥款北洋水師,把錢用在給領導享福上。第四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最高領導,手下將領軍紀不嚴,貪汙腐敗。

  • 4 # 上帝右手903

    清國海軍北洋提督之位有一個不二的人選,此人便是劉步蟾。若劉步蟾當選為北洋海軍提督,則甲午海戰或許會有比較好看的結果。其因有三:

    一是劉步蟾是清國派到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海軍的神童,與日本留學生同分在一個班級裡學習,但比伊東祐亨等日本留學生的學習要好得多,被譽為“成績冠諸生“的優秀學子;

    二是丁汝昌早年便追隨李鴻章,是淮系軍隊中的陸軍,後轉為水師並擔任軍官,李為了掌控北洋海軍,便讓丁汝昌出任北洋海軍提督,儘管丁不懂海軍,卻不妨礙他座上了清國海軍的頭把交椅,這不得不說是體制的悲哀;

    三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官恰是伊東祐亨,作為科班生,其才幹和能力遠超丁汝昌,但卻不是劉步蟾的對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劉步蟾只是定遠艦的管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軍隊序列裡,

    劉步蟾不可能越級指揮整個海軍部隊作戰,若劉能擔任北洋海軍提督,那可謂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了,則甲午海戰會有很多看點,或許結果會好看一些,但這僅僅只是假設,而歷史是不可能假設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清國在甲午海戰中的失敗,並不是敗在鐵甲艦,也不是敗在技不如人,更不是敗在人才等幾個方面,主要敗在舉國上下的封建君主體制上 。

  • 5 #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我個人認為是華人的思想的封閉和華人幾千年形成的奴性思想,逆來順受。

    自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屢戰屢敗,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雖然清政府在消滅大平天國和捻軍的反叛後進行洋務運動,窮盡洋人之科技,卻不觸及封建的思想和制度,換湯不換藥。在傳統的封建體制及思想體制下,中國的老百姓只知一姓之國而不視之為自己之國,為官者只知效命於朝廷而非效命於國家,為兵者只知效力於長官而不知效力於國家,且為兵者只知參軍為財而非為國家爭獨立為華人爭自由,同時老百姓只知朝廷而不知國家,當敵人入侵國家他們也只認為是與朝廷作戰,清朝滅了另立新朝自己歸順就是了,況且在中國幾千年來經常改朝換代已是常事。華人習慣於作順民,怎會去反抗。

    還有封建統治者的頑固不化及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團結和派系之爭。

    還有當時的華人沉醉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自主封閉自己認為西方各國都是夷人不足為懼,可就是這些夷人讓我們的國家遭受了近百年的生靈塗炭。

    我們經常聽到的結論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封建體制的的落後,可是近代的德國和日本也呈在封建基礎上進行的改造使國家強勝,況且近代的日本還存在很多的封建殘餘的日本差點讓我們這個當時已經共和的國家亡國滅種。

    綜上所述我認為甲午戰敗之因應是華人思想未近代化是人的原因因為制度是人造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 6 # 看遍山川

    謝邀 關於甲午海戰的最大敗因從官方到民間,專家到草根都已經講得太多了,從哪一方面說每種原因都是葬送北洋水師,導致甲午海戰慘敗的關鍵因素。似水桶短板理論,每一塊板都決定了水桶的容量,同樣大清的國運和政體每個方面都能成為戰敗的致命因素,運氣不好,各種巧合這些外因只能透過內因起到作用。

    從宏觀方面講,滿清的專制體制使國家政治和經濟極度腐敗,整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處廟堂之上的芸芸國家精英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國家名族和軍隊的利益,而是個人的官場利害關係。北洋水師是李鴻章在官場博弈的個人資本,朝臣們為了限制李鴻章就不惜一切代價限制北洋水師,其中以帝師翁同龢為代表,這些人所謂的“清流”都是知書達禮,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計程車大夫。

    同光年間隨著滿族權貴在中央政權的衰弱,漢族官僚紛紛崛起,辦洋務,開工廠,練新式軍隊方興未艾,不亦樂乎。不過在部分滿漢官員看來那些都是北洋大臣的私事和個人資本,於是乎想放設法阻止李鴻章水師的繼續發展,停發軍費,停滯軍購。

    後來恭親王的下臺更讓李鴻章失去了靠山,他不得不向滿族權貴靠攏,滿足醇親王等人挪用海軍軍費的要求,已尋求得到政治庇廕。北洋水師主力定遠和鎮遠艦戰時用彈僅存個位數,軍隊參與走私,訓練荒廢,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絕大多數管帶們注重於自己個人前途和享樂,只對掌握自己升遷的權貴負責,不用對士兵,軍艦和國家負責。

    拱衛帝國安全和震懾東洋的北洋水師成了朝堂政客們角逐權力的籌碼,沒有人真正替海軍著想,替國家海疆的安危擔憂。國家的精英們更多的精力和有限的財力都耗費在內耗和相互抬槓中,怎麼去面對如狼似虎般的外敵。這種政治環境下的軍隊縱然有貌似強大的裝備,當遇到對手時也會兵敗如山倒,哪怕有個別英雄人物也難憑藉個人力量攬狂瀾於即倒。

    有洋艦員評價北洋水師,講她像棵瀕臨死亡的大樹一樣,蟲子早已腐蝕了樹幹,從外觀看上去或許只能看到小眼洞,只是其內部腹中已經潰爛,只要稍加外力,她勢必轟然倒塌。其實這個評價也適用於晚清政府,她在不久的將來不也同樣是“抽心一爛”,大廈傾覆麼。

  • 7 # andrelie

    這麼清楚的事,很多人不敢講,是制度問題,西方以進人了資本主義工業話,中國還在搞封建那一套,一人說了算,那有不敗,

  • 8 # 宇澤歷史

    甲午海戰最大的敗因便是腐朽落後的晚清政府與日漸興起叫囂著要脫亞入歐的日本政府之間在制度上、科技上、海防觀念上的差異,但歸根結底甲午海戰最大的失敗原因之一便是清政府頑固堅守封建守舊主義舊制度、昏庸腐敗、缺乏遠見。我個人認為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是跟北洋水師的提督、管理、戰術是沒有多大的關係的,如果說有關係,那便是在黃海海戰之前,作為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並沒有規定也沒有選出同為定遠級的鎮遠號作為代理旗艦,這使得在黃海海戰中定遠號訊號旗裝置被毀壞之後,整個北洋艦隊處於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這一點當然是跟作為提督的丁汝昌有關,除此之外,個人認為在這場戰爭中,絕大部分北洋水師將士都是積極勇敢作戰的,任何一艘沉沒的戰艦管帶都與自己的戰艦共存亡,由此可以看出,說北洋水師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失敗的原因並不是由提督指揮不當或者是北洋水師將士缺乏訓練、軍紀渙散而造成的。

    舉個例子,早期李鴻章在籌建北洋水師之時,北洋水師就在東北亞地區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北韓的幾次政變、英軍佔據巨文島事件以及先後兩次訪問日本,當時的清朝海軍的綜合實力是排在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位的。在北洋水師兩次訪問完日本之後,李鴻章的威懾意圖達到了預期目的,深深刺痛了日本民族的自尊心,但其次也給日本海軍的積極發展帶來了動力,在日本政府、軍人、知識層、庶民層的共通情感驅使下,一致要求國家加速擴建日本海軍,支援政府傾國家財力打造一支超過北洋水師的日本海軍。在北洋水師第一次訪日之後,日本海軍艦隊規模已經達到了42艘戰艦,在北洋水師第二次訪日之後,進一步加強了日本海軍的擴張速度,包括建造裝備32釐米口徑巨炮的三景艦,進口英國最先進最新銳的巡洋艦吉野號。從北洋水師初次來日至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海軍的軍費支出,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11.7%。日本僅僅圖強了八年,海軍的戰鬥實力就超越了清國的北洋水師。

    再反觀清國的北洋水師,自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之後,清政府便決定減少對海軍的投入,僅僅在1890年添置了中國產岸防鐵甲艦平遠號、從福建海軍中調入了福龍號魚雷艇。1891年,清政府根據戶部的意見,下令停購外洋船炮軍火兩年。當甲午戰爭爆發時,近代中國海軍第一大主力的北洋艦隊幾乎未增添一船一炮,連曾計劃為主要艦船增添速射炮和尾炮的60餘萬銀兩都難以籌措。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艦隊的八大遠主力艦船,不僅裝備武器上落後於興起的日本聯合艦隊,各艦船鍋爐大都老化年久失修,就連軍艦要用的煤炭也多是劣質的煤渣煤粉,而優質的燃煤卻被煤礦局的人低價賣給外華人,這也致使整個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爆發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就已經被日本聯合艦隊所發現,在戰爭中,北洋水師由於各艦船動力不一致,原定的陣型也始終無法達到一致,這也是黃海海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反觀甲午海戰後期的威海衛保衛戰,日本更是海軍陸軍聯合直功威海衛,致使北洋艦隊成了個甕中之鱉在劉公島被全軍覆沒,而當時本可以來威海衛救援的李秉衡卻在煙臺觀望,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封建落後制度下的利益之爭,畢竟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

    正是在這種封建制度的落後,軍事體制的不一致難以調動,工業科技薄弱的情況下,整個甲午戰爭怎能不敗?相反地是很多人卻責怪北洋水師的將領,說丁汝昌一個外行憑什麼指揮北洋水師,連最基本的陣型都擺的不對。說鄧世昌在最後的撞船行為是愚蠢至極,說劉步蟾在海戰中貪生怕死。

    但事實並非如此,本就是一場必輸無疑的戰爭,能怪那些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嗎?

  • 9 # 帝國中興

    我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清政府的昏庸腐敗是戰敗的根本原因,第二就是戰役指揮的一系列失誤是導致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清朝末期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腐朽奢靡,苟且偷安,黨派林立,明爭暗鬥。面對國家的民生凋敝,軍備空虛,經濟困難,社會動盪和外敵入侵,統治階級依舊冥頑不化,死守封建舊制,面對世界大勢不知改革進取,自詡天朝上國,對西方先進軍事科技不屑一顧。北洋海軍成軍以後戶部尚書翁同龢以財政緊張為由上書朝廷暫停北洋水師軍費的撥放,導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海軍再沒有增購一艘軍艦,在戰爭迫在眉睫時李鴻章曾要求撥款60萬兩白銀購買炮彈的最低要求清政府都沒有滿足。大量的白銀被用作慈禧的60大壽上,政治上的昏庸腐敗是導致甲午海戰的根本原因。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增強,明治天皇決心“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制定《征討清國策》,確定對外積極擴張為基本國策,而主要侵略物件就是大清國,而北洋水師則是他們進攻大清國的主要障礙。李鴻章深刻意識到日本的存在是肘腋之患,但是對日本大力發展海軍以及不斷增強軍備的舉措缺乏正確的判斷。戰爭即將爆發時李鴻章不想著怎樣戰勝日本卻是一味的寄希望於西方列強的調停,在專守防禦和保船制敵的消極戰爭思想的指導下,李鴻章命令北洋海軍部的主動出擊,否則雖勝亦斬,處處限制北洋海軍的作戰行動,而北洋海軍的軍官大部分都是從英國皇家海軍軍事學院畢業的,他們知道海軍是進攻型的軍種,海上交戰就是要把敵人的艦隊圍困在軍港裡殲滅,但是李鴻章卻對這些建議置若罔聞。

    中日宣戰以後,日本聯合艦隊制定了明確的作戰方略,就是在海上與北洋海軍進行海上決戰,一舉打敗北洋海軍取得黃海的制海權。而北洋艦隊在李鴻章的命令下北洋海軍只是充當了給前往北韓的陸軍提供護航的角色,整個艦隊無論是在戰爭準備,戰術運用還是組織指揮等方面完全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結果導致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損失五艘主力軍艦,官兵傷亡近千人的慘痛代價。威海衛保衛戰北洋海軍更是被動,北洋海軍官兵全體將士主動請纓要求出海尋敵與日本聯合艦隊在海上決戰,他們明白一旦日本聯合艦隊把威海衛包圍他們整個艦隊就會成為靶子,最終被殲滅在軍港之內。可是李鴻章給他們的命令卻是“水陸相依”“固守待援”,這個命令讓北洋水師失去了所有扭轉戰局的任何機會,最終被日本聯合艦隊圍困在威海衛導致全軍覆沒。

    從黃海海戰的全過程來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開戰五分鐘丁汝昌就因為身負重傷而對整個艦隊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在長達五個小時的激烈海戰中丁汝昌除了開戰前的幾個命令直到海戰結束都沒有對艦隊發出任何作戰指令,導致北洋海軍只能各自為戰。但是海上戰場是一個比較獨立的戰場,作戰雙方要在緊張激烈的對抗中不斷地高速機動變換陣形爭取戰場的主動權,但是這需要一個高效和完善的指揮機構,可是北洋海軍卻沒有一個高效和完善的指揮機構,在丁汝昌受傷失去對艦隊的指揮能力以後他連指揮代理人都沒有指定人選,結果導致北洋海軍指揮系統癱瘓,各艦之間難以配合只能各自為戰,可以說戰役指揮的一些列錯誤是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異,負債累累,後半生還有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