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阿Q正傳》是一部偉大的小說,透過底層小人物阿Q的一生,反映了舊華人民的生活場景,批判了封閉、落後、病態的社會。阿Q是一個無名無姓的悲慘人物,我很欣賞他的“精神勝利法”。

    所謂精神勝利法,是一種自嘲,自欺欺人,自我陶醉,是面對失敗現實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精神勝利法是一支安慰劑,是解脫痛苦,超越失敗的良藥。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需要精神勝利法。

    阿Q是一個無家無業的人,極其貧困。面對貧窮,阿Q會說“前世闊”、“兒子會闊”,好像自己不貧窮似的,真的很好笑。現實社會里就有這樣的人,當看到別人開豪車的時候,就會說“這個人一定沒有文化”,來掩護自己沒錢的窘迫。

    精神勝利法的本質是好面子,是一種人性的弱點。比如在同學聚會上,會自吹自擂,誇大自己的能力,好把別人給比下去。當處境確實不如別人的時候,又會心有不甘,認為自己在某方面仍然比別人強。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好面子,面對痛苦的現實,適當地使用一下精神勝利法,便會自我解脫。人生本當快樂,想開一點,何必生活於痛苦之中呢?忘記痛苦和煩惱,人生就會輕鬆很多。

    《阿Q正傳》裡的精髓就是“精神勝利法”,雖然有點自欺欺人,卻不失為一種尋求幸福的方法。魯迅以幽默的文筆和辛辣的諷刺批判了阿Q及其周圍的人們,非常深刻,《阿Q正傳》不愧是偉大的中篇小說。

  • 2 # 漠沙84709850

    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發表已近百年,它是先生的代表作。先生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之生動鮮明、所蘊含的思想之深刻,迄今無人可及無出其右。

    魯迅先生塑造了一個叫阿Q的人物,阿Q具有阿Q精神,即精神勝利法。阿Q是舊中國舊舊時代勞動者之一員。他身處底層,受盡壓迫剝削,毫無人的尊嚴,卻幻想尊嚴,意淫體面。精神勝利法是愚昧的不覺悟的麻木的底層勞動者的無奈的哲學。阿Q既可悲又可笑;即可恥又可笑;既愚蠢又狡黠。被人打了,用“兒子打了老子”來撫慰自己;被人賣了,幫人數錢;要被殺了,圈想畫圓。魯迅先生透過此人物,揭示了舊時代底層華族人的劣根性。

    近百年後的今天,阿Q正傳〉仍具有現實意義,因阿Q猶在,阿Q精神猶存。

  • 3 # 宏燈詩話

    淺談《阿Q正傳》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最早接觸是在高中時期的課本上。課本上收錄的只是部分章節,比如他調戲小尼姑、追求吳媽那段。之後,特意買了魯迅的小說選集,研讀這篇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中篇小說。

    阿Q究意是怎樣一個人呢?小說的開題就已經點了些伏筆。比如這個名,用Q代替,Q的形狀有個尾巴,像留著辮子。這個辮子代表啥?代表封建思想的殘留,這是大腦裡的,一直帶進了骨子裡。因此,阿Q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的人物。這麼一個人,在整篇小說裡的表現就顯得理所應當了。

    阿Q既質樸愚昧又圓滑無賴,比如偷羅卜那段,問老尼姑,“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應你麼?” 同時,阿Q的人生帶著悲劇性。魯迅先生要表達“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他出身底層,住在一個被遺棄的破廟裡,給人打著短工,有一頓沒一頓。人窮志短,但也會懷春,也會對比,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趙司晨的妹子真醜。周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哪裡,——可惜腳太大。”最後選定了身邊的吳媽下手。正因為這樣,他丟掉了飯碗,徹底破產。之後進城當了小偷。有了幾個銀子又回到未莊竇瑟,獲得了人生空前的滿足(這是阿Q人生的顛峰)。然而好景不長,自己沒有造血能力,一點點家當消耗光;後來想革命,別人也不要他,最後當了替死鬼。

    儘管這麼一個極其卑賤的人,我們深研究發現,他一直活得很快樂、很自足,這也是支撐他生命存活的基礎。比如,人家打了他,他會用“兒子打老子”來寬慰自己;比如假想革命,想了很多大場景,做了好多美夢,搬了很多家當回到土穀祠。他也有遺憾,比如最後臨死畫的那個圈沒有畫好。他的這種思維方式,被後人稱之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概括起來就是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透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存在於"華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

    有人會問,阿Q精神勝利法,現在還有嗎?答案是肯定的。舉個小例子,有些人安於自己過去那一點點的成績,用老資格來炫耀自己,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經常會說,你就是個新兵蛋子!《亮劍》裡,李雲龍也經常用這個口頭禪(當然,這裡並沒有要批判李雲龍的意思)。像安於現狀,吃老本,看不起別人的情況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仔細想想看,這種思維方式是不是在我們的某一刻是否似曾相識??

  • 4 # 詩途

    如何理解阿Q正傳?需要理解嗎?大部分人難道不是一出門變成了阿Q?

    一個正常的人變成阿Q,除了有外在原因的脅迫,也更有自身的劣性和不足。

    魯迅先生更是說過類似於“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府”的話,可見阿Q是那種“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聊起阿Q,不要動不動引述魯迅文章中的話,也莫要再分析民國動盪以及幾千年來的封建。

    而是應該放眼當下,深思,為何在所謂新時代,阿Q仍然大行其道,且愈演愈烈?

    最後,如果想要認識阿Q,很簡單,你或者你身邊的很多人,就有阿Q的影子。

    試著分析對比一下,此Q比那Q多了什麼又少了什麼?

    無論答案如何,最後,你還是應該更進一步的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Q?

  • 5 # 順心順利622

    謝謝邀請,《阿Q正傳》是上世紀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創作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描繪當時舊中國,在封建制度的統制下,社會風氣腐朽庸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過著麻木、淒涼後悲慘。從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一個無財無勢的流浪僱農的身上看,反映了自私自利的金錢社會,必誤導民眾走向庸俗的,缺失道德的,缺失信仰的道路。阿Q是個最底層僱農,在麻木的紛亂煩舊社會中,除打工能幹之外,還存在市井小人的醃髒舉動,做小摸小偷,調戲小尼姑等,最為可笑的是,被人欺負了,還什麼嘻嘻哈哈的精神勝利法,沒後,連被砍掉腦袋都不知道。今天,我們大部人民中的貧窮農民工,遠離家裡父母妻兒出來打工掙錢,大家要遵守道德約束,遵守國家的法律法令,遵守企業中的廠法廠規,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為老闆打工賣力。不然話,如隨壞風氣的賭博嫖娼,小偷小摸的壞性質集於一身,不改變!那麼,新的阿Q又出現了。.

  • 6 # 雲是鶴家鄉

    我想魯迅如果沒有留學東洋的經歷,就不能寫出如此活畫當時華人的精神面貌的典型人物形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心。

  • 7 # 荒原牧雲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就象一個家庭,大家都在一條船上。特別是在當下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更是息息相關息息相聞。而我們就是走不出狹小的自我,在自我的小圈子裡目光短淺自得其樂。這是自私文化的結果!我們文化的表現形式好象就是對物慾的爭奪!爭奪則不足,舍讓則有裕,一切皆在爭奪中產生恐慌不安!這是文化的醜陋!思想文化是社會的動力!機器決定產品,思想決定人品,文化決定社會!天堂裡的人們是互相關心友愛的,地獄中的魔鬼是互相爭奪的,他們信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在當下社會里,象Q這樣的不乏其人,甚至大行其道。象火車上的霸座男,長生製藥的那幫人不都是隻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遠見卓識的Q形象代表嗎!為什麼這幫人目光短淺而又生生不息,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物慾的)黑夜裡,心中沒有信仰的太陽,物慾的火光只能照眼前一點點,佝僂著尋找光明的幸福!我們人類與豬馬牛羊這些`物`的不同在哪裡?就在精神思想上,思想是駕馭物質的,人類有豐富深邃的精神思想,所以人能駕馭事物,創造事物。`物`為物質為物體(是本體、本身),其性為`重`,其`心`向下!(主導`沉淪``墮落``頹廢`)有成語叫`玩物喪志`,`志`為神志為正氣生氣,神志不清,豈能不病。每個人都在尋找著幸福,認為幸福是金燦燦的,結果摸索追求了一輩子也沒有找到!實際幸福就在你心裡,你能18O度轉個身就能拿到。(幸福是他人金燦燦Sunny的笑臉)感謝邀請!

  • 8 # 聖燈救助

    阿Q是魯迅先生所寫的一箇中國舊社會人物,是魯迅先生揭露華人的一種民族性,描繪舊社會中的一類典型人格。

    這類人既所處卑微,卻又荒誕的自大;既是弱者處處被強者欺凌,卻又找到機會就會欺凌比自己更弱者;精神麻木,隨波逐流,中毒舊制,幻妄人生。

    阿Q所代表的一類華人,是風波雲起變化了的社會,變化了的時代必被淘汰、必被拋棄的舊時悲劇人物的一個縮影,是魯迅先生當時對全體華人處境的泣血鞭策和聲聲吶喊!

    對於阿Q似的國民,魯迅先生的態度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透徹!

    魯迅先生是中國大師級人物,有中國精神的表徵。他的作品當然不僅有歷史性、歷史價值,而且也隨時有著現實意義了!

    讀懂了魯迅,也才可以真正瞭解中國!學人且進,華人且進!

  • 9 # 愛聽鋼琴曲的拿破崙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收錄的中篇小說。共分為九個章節,分別是《序》、《優勝記略寫》、《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

    該小說主要描寫了在辛亥革命時期前後,以中國農村為背景下,主人公阿Q的故事。該小說批評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等社會問題,有力地揭示舊華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景和其處於水深火熱的處境。

    《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批判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對舊中國病態國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統的大清算。魯迅對阿Q性格的塑造,突出地解決了三個重大問題:1.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2.指出了阿Q參加革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3.深刻地評價了辛亥革命。

    該小說的藝術特色有:1.採用了典型化的手法;2.採用了敘述體的結構;3.使用了犀利幽默諷刺的語言手法;4.該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首要表現為人物間的對話的性格化上面;5.該小說具有遊戲模仿的解構性。

  • 10 # 不老松446

    《阿Q正傳》緊緊圍繞阿Q,用傳的形式構成全篇。自始至終以阿Q的活動作為唯一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寫出阿Q短暫而可悲的一生。

    阿Q無姓無名無籍貫。作者告訴人們,他並不為名人作傳,而要給一個不為世人所聞,稀裡糊塗過歲月的流浪漢作傳,表明了對阿Q的同情,捎帶著諷刺了當時的一些文人。

    阿Q是舊中國無業遊民,他居無定處,行無定蹤,為了果腹,給人家幫過工,但誰也不關心他的存在。阿Q自大,看不起別人。他自卑軟弱,遇吃虧,常用精神勝利法,以求心裡平橫。他喜好賭博,一有點錢,就去押寶摸牌。他好鬥,動不動就與小D、王鬍子幹仗。他又偷又摸,大到城裡合夥偷竊,小到靜修庵偷蘿蔔,被老尼姑發現還耍無賴。他對女人耍流氓,戲臺下看戲,擰女人大腿;在路上遇到小尼姑,又罵又擰臉;向吳媽胡亂求愛。害的女人都躲著他。他神往革命黨,他想透過革命,達到要什麼就有什麼,喜歡誰就是誰,想報復誰就是誰的目的。只要誰與他有過節和矛盾,就一律是他的革命物件,連小D也歸在第一個該死的行列。他有較重的報復心,夲想認假洋鬼子為同黨,去投他而不成,就轉而告他一狀,認他被抓進縣裡去殺頭,且是全門抄斬。他無知,就連身上的蝨子沒有王鬍子的多與大也以為是一件羞恥的事;他認為真正的革命黨只二個,城裡有一個己被殺,且殺的時候很好看;面對趙家的搶劫案的審問,還不知問什麼,對畫押的圈畫不圓頗感懊惱,真是掉了腦袋都不知是怎麼掉的。

    文章末尾有這樣一句:至於與論,在末莊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裡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死囚呀,遊了那麼久的街,競沒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未莊和城裡人麻木無知的心態,殺人是圖好看!

    阿Q的短暫一生,是讓人同性和痛恨的。他的精神勝利法表現了當時人性的普遍弱點。

    當今社會,人的素質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人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提高全民素質,加大精神文明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又發生一起校園槍擊案,美國真的不安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