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說歷史

    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是大致方針,從規劃上說是可行的。但是諸葛亮只是從他的角度出發,研究天下形勢,實際上的執行軌跡室友偏差的。例如諸葛亮的預判是連吳抗曹,實際上到最後,東吳與曹魏聯合了一把,西蜀損失可謂不小。

    再到後面的蜀華人才凋零,這也就是諸葛亮北伐時,事無鉅細都得自己費心,生怕再有紕漏,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關鍵是連吳抗曹,把對手該放大的卻縮小,該縮小的卻放大處理,導致東吳逐漸強大了起來,盟友如果自己已經強大了,還會理你嗎?所以諸葛亮的隆中對從紙上分析看確實可行,但是具體到實際中,原有的隆中對,顯然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構想效果。

  • 2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在客觀上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部署和穩中求變是可行,諸葛亮那麼聰明的人若連這些基本發展方針都沒考慮好,那他的第一個步驟,三分天下是如何完成?就連謀略普通的劉備都贊成。

    按當時的情形也確該聯吳,因為東吳仗著長江之險,易守難攻,曹操要下江南拿下東吳勝甚少,搞不好還要全軍覆沒,火燒赤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反過來東吳也只是力求自保,對魏國稱臣,卻與蜀國稱兄道弟示好,當然偶而騷擾幾番還是很有必要,但總體來說吳國只熱衷於水兵,陸軍方面仍不構成威脅,這些情況,諸葛亮未“出山”前就評估過,這在後來事態的發展印證他的預測八九不離十。

    那麼曹操想統一三國,必定是先從蜀國下手,反過來蜀國要圖發展也是先北伐曹魏,那麼吳國也樂意清靜而與蜀國聯盟再也不用去聽魏國使喚!

    當然打仗本就勝負難料,諸葛亮六出祁山只要一次成功,這歷史或許就改寫,失敗了仍然不礙事,速退漢中堅守國門,依然三分下分,沒什麼損失,他這種穩中求變的理念並沒有錯,至少他沒有丟掉蜀國,他也看準曹魏當時國內政權分化和競爭激烈,蜀國正是“乘火打劫”的好時期,果真司馬懿每次都死守不攻,稍為安頓又班師回朝發展自己的勢力!這些“毛病”都是諸葛亮看出來的。

    但後蜀後期缺乏謀臣武將,國力也下降,更重要的是司馬一族政權已定,開始尋求統一大業,自然是先攻蜀國,以曹魏的勢力打不過諸葛亮,難道還怕姜維天水關一降將嗎?還是一句話:“隆中對本無錯,但要看你是怎麼做”,就象下棋,棋子都一樣,怎麼後果完全不同。

  • 3 # 秦野雁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千古名篇,它問世於劉備見到諸葛亮之時。當時的劉備兵微將寡,寄人籬下,幾無立錐之地。正是人一生當中得“重病”之時,需和藥服之,等病情好轉,再猛藥治之,則病根盡除。《隆中對》正是劉備“重病”之時的一劑良藥。

    《隆中對》的精華之處在於,復漢室,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為家,勵精圖治,然後再圖中原。《隆中對》對劉備來說是對症下藥,裡面的規劃是沒有錯的,是正確的。當劉備駐軍小小的新野縣城,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實力上不要說被孫權和曹操甩開幾條街,就連荊州的劉表也要甩開他幾條街,他就是實力最弱的一個人。

    這樣的實力,想要霸圖中原問鼎天下,怎麼辦呢?《隆中對》為劉備指明瞭方向,指出了道路,劉備集團也正是在《隆中對》理論的指導下,逐步向自己的目標靠近。但是,大意失荊州,讓這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當劉備奪得漢中時,關羽不出兵攻樊城,而是穩守荊州,待時機成熟之時再出擊。就會和《隆中對》的指導方向一致,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隆中對》是當時唯一能幫助劉備興漢的高論,也是能幫助劉備復漢的最好方法。“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策略消耗了孫權和曹操的實力。讓劉備得到喘息之機,並且還能竊荊州借雞下蛋。

    多年以後,即使劉備早已不在,諸葛亮仍然繼承遺志,按《隆中對》的路線,為了蜀漢永固,出兵北伐,向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前進,後來姜維依然如此。只是天不我時,《隆中對》的目標終不能實現,使人悲憤萬分。才有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那句名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4 # 瀟湘夜雨l

    《隆中對》流傳千古自然有它的道理,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的隆中對吧。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此篇諸葛亮的構想,是跨據荊州益州以爭天下。

    為什麼要以荊州和益州為根據地?因為當時劉備還能奪取的地方只能是荊州和益州。

    赤壁之戰以前,曹操雖然沒有統一中國北方,卻也平定了七七八八,所以劉備在北方是很難站穩腳跟的。

    而南方有三股勢力,雄踞東南的孫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

    孫吳三代根基深厚,而劉表和劉璋都闇弱之輩,更無四方之志,國土不能守也!所以對於劉備而言,只有荊州和益州有希望得手。

    天下就像一盤棋,有時候不是你想怎麼下就怎麼下,而是隻能這麼下。赤壁之戰前的政治局面,諸葛亮也只能這麼下!

    那麼隆中對的構想是不是有道理呢?坦白說,很有道理。

    對於當時的南方勢力,要想抗衡曹魏只能統一,不能統一的只能聯手。佔據荊州和益州並不僅僅只是諸葛亮的想法,還有其他有識之士也是這麼看的。

    比如東吳甘寧的構想;

    寧陳計曰:“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

    還有周瑜也曾經這麼建議孫權;

    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可見天下有識之士都是英雄所見略同!!!

    隆中對為什麼可以成功呢?!

    因為益州獨特的地理優勢。益州地處西南,它的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蠻夷之地,東面是三峽之阻,北部劍門關扼劍閣之險。可謂四塞之地,又兼人口稠密可圖大事。哪怕不能奪取天下,也能獨霸一方了。

    龐統言於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車騎,北有曹操,難以得志。今益州戶口百萬,土沃財富,誠得以為資,大業可成也!"

    荊州是四戰之地,益州遠離硝煙戰火,所以劉備把根基定於益州。但是荊州可通中原,直搗曹魏都城(三川河谷)。

    由益州和荊州出兵,就算不能直搗黃龍。也可以攻打大散關和武關,奪取關中之地。再由關中、荊州出兵中原一定乾坤。

    但是這必須得有一個前提條件——天下有變。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曹操根基一直很牢固,那麼隆中對的設想也是遙遙無期的。

  • 5 # 秋媚讀史

    經過幾次拜訪,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兩人進行了一次談話,被稱之為《隆中對策》。諸葛亮未出茅廬,便預知天下三分,由此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諸葛亮隆中的一番談話,讓窮途末路的劉備豁然開朗。劉備此前屢戰屢敗,只能寄人籬下,聽到諸葛亮的對策,漫卷詩書喜欲狂,彷彿找到興復漢室的靈丹妙藥。

    《隆中對策》真的就完美無缺,適合作為劉備統一全國的戰略?我看未必,《隆中對策》忽略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只談主要矛盾,掩蓋次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確定的基本方針是聯吳抗曹,也就是把頭號敵人確立為曹魏。對於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矛盾,諸葛亮隻字未提。

    孫劉聯盟是因為曹魏過於強大才走向聯合,一旦曹操暫停對南方用兵,劉備和孫權必然產生隔閡。尤其是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雙方矛盾一直沒有處理好。《隆中對策》只提出了聯合孫權,卻沒有提出如何處理和孫權的矛盾。

    第二,從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犯了兵家大忌。集中優勢兵力才能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兩路出兵容易分散力量。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提出,以荊州為跳板,佔領益州並以之為根據地。也就是說,以益州為主要經營方向,以荊州為次要經營方向。荊州和益州相隔數千裡,資訊不通,兩軍難以形成默契。荊州四通八達,正是用兵的地方。而益州雖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但是卻遠離中原,只能作為糧倉而不能作為大後方。

    《隆中對策》沒有提以上兩個問題,但問題卻存在。後來,關羽失去荊州,劉備遠在益州,等劉備收到訊息,發兵救援都來不及。緊接著,《隆中對策》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失去荊州後,劉備出兵遭遇夷陵之敗,然後諸葛亮孤軍北伐無功而返。

  • 6 # 襄陽論語

    第一,從政治上說,國家只能統一完整,不能分裂,所以三分天下不是正義的。

    第二,從經濟上說,三國紛爭,長時間的戰爭泥潭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莊稼荒蕪,戰爭資源會讓百姓稅費高壘。

    第三,從文化上說,各國只顧忙於戰爭,科舉制度不能完善,人才凋零。

    第四,從戰略上說,三分天下,分裂時間要長些,依據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理論,國家一旦三分很不容易實現統一。

    長期的國家內亂,即是勉強的統一了天下晉朝,國家也是千瘡百孔,很容易瞬間垮塌。內憂必有外患,很容易遭到五胡亂華。

  • 7 # 隱居黃山

    襄陽隆中是明代才開始建的諸葛亮紀念地!諸葛亮從來也沒在古隆中住過!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8 # 穿插游擊隊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公元201年的時候,因為遭到曹操討伐,不得不到荊州投奔劉表。那時候他沒有立錐之地,兵馬凋零,純屬寄人籬下,成天無事可做,還被劉表提防。有一次,他看見自己大腿上長了許多肉,還哭著感慨這是多年不騎馬導致的,意思是自己追求的功業都要荒廢了。就這樣過了六年,在他46歲的時候,終於遇到了26歲的諸葛亮。一個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一個快到而立之年要創一番事業,兩個人做了對話,以諸葛亮所談的方略為主,就形成了《隆中對》。此後劉備就以此為指導,先在荊州站穩腳跟,而後挺進巴蜀,建立了蜀漢政權,開啟三分天下的局面,稱得上是鹹魚翻身。因此,人們歷來認為《隆中對》是一份水平非常高的策略。

    簡單描述一下《隆中對》,說的就是天下即將三分,劉備如果能佔有荊州、益州,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雲南一帶,在內施行善政,在外聯合孫權,就能對抗曹操,成就霸業。

    巧的是,幾年前魯肅曾為孫權打造過一個戰略,內容之一,也是先取得荊州,再奪益州,這就可以以長江為界,和曹操劃江而治。也就是說,魯肅和諸葛亮的思路是很像的,證明《隆中對》的戰略是當時精英人士的共識。

    《隆中對》一個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實現“跨有荊益”,即同時擁有荊州、益州這兩個重要地區。荊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交通便利,能輕易獲得資源,站住了腳就可以直逼中原。而益州有天險可守,還是沃野千里的地方,能為國家提供足夠的戰備力量。一旦實現了“跨有荊益”,那麼到時候有兩條路線可以出兵。一條是在北方,透過益州走秦川,從陝西一帶逼近中原;另一個是在南方,透過荊州威脅洛陽。兩面夾擊之下,曹操會腹背受敵,十分難受。

    可以說,《隆中對》為劉備規劃的軍事路線非常清晰,劉備後來也照此辦理,一度擁有了荊州部分地區和整個益州,基本實現了“跨有荊益”,這才擁有了三足鼎立的資本。歷史發展到這一步,體現的是《隆中對》的正確性。但饒勝文認為,《隆中對》其實暗含著非常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對於劉備和蜀漢政權來說是致命的。就是它的軍事路線雖然清晰,但沒有指出實現目標的正確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這使劉備在實現“跨有荊益”時,採用了錯誤的手段。

    諸葛亮曾對劉備說,荊州的劉表是個守不住地盤的人,而益州的劉璋也是沒什麼本事的人,當地人都盼著更英明的領導,所以這兩個地方都是老天爺要送你的禮物。諸葛亮雖然沒有明說讓劉備趁機去搶地盤,但他的暗示劉備肯定是聽明白了,也照做了。劉備取得荊州的部分地盤,是在赤壁之戰以後,此時劉表和劉表的兒子劉琦都已經去世,劉備接替他們做了荊州的主管。這一過程尚屬合法,但取益州的過程就不是了。當時劉璋掌管益州,因為受到張魯的威脅,就請劉備來幫忙。而劉備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跨有荊益”的好機會,不但不打張魯,還和劉璋的下屬勾結,圍攻成都,自己取而代之。

    應該說,劉備取益州,除了是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之外,也是現實所致。因為他此前雖佔有一部分荊州,卻是以建立聯盟為前提,從孫權手中換來的,並不能算是自己的基本盤,只有西向益州,才能建立真正的立錐之地。但饒勝文認為,劉備的“跨有荊益”一點也沒有考慮政治影響。要知道,劉備一向以漢朝宗室自居,喊的口號也是要恢復漢家天下。而劉璋本身也是漢朝宗室,劉備攻擊同宗,就被人們認為是與漢室為敵,把自己置於了一個特別不利的位置。

    我們之前提到,一個政權的天命問題,是與政治合法性密切相關的,如果劉備恢復漢室的過程,是以攻擊同宗作為基礎的話,那麼這樣一個矛盾的邏輯,就會使人產生一種疑惑:漢室到底是否還享有天命?如果有的話,那麼攻擊漢室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更何況你也姓劉。而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你提出恢復漢室的口號是不是也站不住腳?所以今後無論劉備如何選擇,他所建立的政權合法性都會受到質疑。所以劉備取益州的方式實在是政治上的失策。

    這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奪益州成了孫、劉反目的起點。因為孫權曾提議和劉備一起討伐張魯,然後趁勢襲取劉璋,共同佔有荊州、益州之後,再一同對付曹操。但劉備告訴孫權,劉璋是自己的同宗,不能打,應該團結在一起討伐曹操。假如歷史這樣發展了,那麼“跨有荊益”就透過政治聯盟的形式實現了。按照饒勝文的觀點,這會讓劉備更容易實現復興漢室的目標。但劉備剛義正言辭地拒絕孫權,掉過頭來就自己取了益州,讓孫權對劉備產生懷疑:你究竟是要匡復漢室,還是要搶地盤?從此對劉備失去信任。而且我們之前提過,東吳也有“跨有荊益”這樣的戰略思路,因此本質上,孫權和劉備在益州問題上存在利益衝突,更何況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有了荊州的部分領地,再擁有了益州,對與他相鄰的東吳而言,比長江以北的曹操威脅都大。這直接改變了孫劉的同盟關係,埋下了雙方日後在荊州火併的伏筆。

    好,以上的內容,那就是劉備在最潦倒的時候遇到了諸葛亮,依靠後者的《隆中對》理清了未來的發展路線,邁出了崛起的關鍵一步。但《隆中對》對實現“跨有荊益”的手段表述不足,使劉備過於重視“跨有荊益”的軍事結果,而忽視了政治影響,為此出賣與東吳之間的政治聯盟關係,為後來雙方翻臉埋下了禍根,也影響了他在巴蜀的統治。

  • 9 # 張越智872

    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順!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的為漢室恢復天下,又兼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吞吐宇宙之志也。以詩言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望梅止渴,割發代過,愛才如命,忍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才有關羽獨放曹操的結果。劉備只是賣草蓆的所謂的劉家後代,和漢獻帝相比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無論劉備和諸葛亮有多少猛將,都不可能取得天下!儒家思想深深的束縛著劉備和諸葛亮的戰略思維,隆中對也不可能恢復漢室江山。

  • 10 # 沉140769451

    毛主席己經批評過了,他評價說蜀漢始誤於隆中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荊、益二州險山峻嶺所阻,相互隔絕,通訊、支援困難,荊州易攻難守,無險阻,蜀漢兵力原就不足,還分兵兩地。荊州之失,就是隆中對錯誤的明證。關羽從威振華夏的樊城大勝,到麥城兵敗,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關羽派人求援,東吳封鎖了荊州通益州的通道,只能繞道漢中,劉封、孟達不救,等劉備知道,再發兵來救,根本來不及,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純屬胡思亂想。

  • 11 # 赤子黃立

    隆中對,是一個戰略成面上的一個指導方針,其中的變數很大,所以隆中對想要成為現實,需要一步一步按照計劃去行動。其實這裡就有一個主觀臆斷在裡面了,也就是說天下局勢要按照既定的形式去發展才能取得成功。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首先諸葛亮要求先取荊益二州。首先得取得荊州,而且是全境。這計劃按照正常情況下,劉表一死諸葛亮扶持劉琦掌權,進而控制荊州。但這一些都被曹操攻取荊州所阻撓了,要不是後來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或許隆中對也基本上就是一紙空文了。就這樣,劉備手上控制者荊州三郡,在從孫權那裡借了南郡,勉強有半個荊州,另一半在曹操手裡。下一步就是佔領益州。雖然劉璋軍事上不怎麼厲害,但是民心所向,劉備取益州也打了兩三年。終於拿下了益州。接下來就等天下有變了。但是誰都沒想到,這個“變”是在自己這邊發生的。劉備主力都在益州的時候,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後來曹吳聯合,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這樣劉備損失了一半的地旁。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一意孤行東征孫吳.後來夷陵慘敗,蜀漢政權精銳竟失。基本上宣佈隆中對的戰略失敗。

  • 12 # 羽書遲

    《隆中對》確定了兩個戰略目標,相當於我們說的最低理想和最高理想。最低理想三分天下有其一,最高理想復興漢室,統一全國。最低理想己經實現了,歷史擺在那裡。最高理想是有前提條件的,四個字"天下有變"。

  • 13 # 夏有涼風61

    其實問這個問題,歷史的三國“魏蜀吳”已經給了答案,東漢末年後,為何出現了“三國鼎足”的局面?而不是南北對立?劉備憑什麼建的蜀漢,其實就是按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才搏得一席之地,運用隆中對策的戰略方針,得荊、益二州。也是劉備在強弩之末時,諸葛亮在臨危受命之際給出的最正確的戰略方針策略,所以劉備才得荊州而不還,得益州而建蜀,這不是可不可行的問題,而是已經實施了該戰略方針,並且建立了“蜀漢”政權。

    至於說隆中對裡說的,“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其實諸葛亮所說“天下有變”可能指的是“待時而動”,當然,劉備也不會等到“天下有變”,諸葛亮在隆中沒出山之前,可能也沒料到,從東吳口裡得到的荊州會失去,但總體來說,劉備實施的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沒有出諸葛亮意料之十之七八的,如果荊州不失,真還沒準兒。但話雖那樣說,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的變化是人無法預料的,如失荊州的變數,關張劉的先後去世的變數。所以說諸葛亮在隆中能“三分天下”已經不錯了。假如說關羽荊州不失,荊益二州都還在蜀漢手裡,是不是可以還能繼續隆中對策呢?,但不管能不能或成功於否,諸葛亮隆中對的“天下有變”是很讓人“耐人尋味”的,也許是話裡有話,諸葛亮沒有說透,也許是劉備得荊益二州諸葛亮能預料,之後就不好說。也許諸葛亮從“天下有變”那一段是按邏輯推理的說辭也不好說,畢竟人的智慧有限,誰能看的那麼長遠了。

  • 14 # 悠閒似水流年

    隆中對策,就要比一個規劃宏圖,要達到這個目標,雖蜀方努力去奮鬥,才能去實現,而事實,而局勢對蜀是很不利,孫吳有長江之險,易守難攻孫吳家大業大。曹魏,兵"多將廣,土地遼闊,謀士居多,糧草充足站強勢。蜀剛興家業,許泣面都不如這兩國,出產、地盤、收入等都處於劣勢,在諸葛正確決策下由弱變強起來己很不錯了,蜀漢與孫吳聯盟破裂導致蜀走下坡路。如孫吳關係持久,同心協力抗曹,也許這個規劃會實現的。

  • 15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諸葛亮應邀後為劉備很樂觀地規劃了將來的事業,極大地激勵了劉皇叔的信心和勇氣而已!

    蜀漢的政治軍事歷史驗證,實現隆中對策遠遠不會那麼容易。

  • 16 # 不沉的經遠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是劉備兵敗逃到荊州,依附劉表駐兵新野之時。此時劉備屢次起兵屢次失敗,而且年紀日長,這個時候正是最困難的時候。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形式,提出先佔據荊州,然後進兵益州,對外聯合孫權,尋找機會北伐,爭取興復漢室。後來劉備也佔據了荊州和益州,關羽北伐時也一度讓曹操產生遷都的打算。這說明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實具有可行性。以後世來看,隆中對也確實是當時對劉備來說唯一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但是具備可行性,並不等於計劃就一定能成功。隆中對只是一個大致的行動方向,具體實施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解。而在佔領益州之後,劉備並未能處理好和孫權的關係,埋下了孫權偷襲荊州的禍根。之後劉備的夷陵之敗,將蜀漢的精銳喪失殆盡,這增加了諸葛亮北伐時的難度,最終導致隆中對未能完全實現。

  • 17 # top1135222146

    諸葛亮思路拒荊州以待天下有變是不明智的,荊州由於其地理位置歷來為刀兵之地,蜀國較於其他兩家偏弱,奪取據守荊州付出的人力或者政治成本都太高,並且很大程度是守不住的,事實上東吳跟蜀漢翻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荊州問題,關羽身死,火燒連營等重大失敗均是因荊州問題而起,如若放棄荊州於東吳,換取更緊密的吳蜀聯盟關係而主要精力放在西北,以益州為後方,奪取澭涼關中地區,俯視長安,這樣既避免守荊州的腹背受敵風險,也不會導致聯盟離心,不會把蜀國置於爭鬥中心地區,即使吳蜀關係已經後面還是走入死衚衕,也大可坐山觀虎,尋求時機圖利。這才是上策!

  • 18 # 這個喵喵來自地球

    事實證明,劉備不是天下雄主。與他的祖輩劉邦差了不是一星半點。蜀中無大將,關羽之流與韓信不在一個水平面上。諸葛亮事事親為,用人不察。理念是好的,實踐卻是困難重重。要想成功,不能複製,也不能坐等。唯有努力加天命。諸葛亮努力了,讓後人銘記,也算成功了。

  • 19 # 我只是路過打個精油

    隆中對分析了劉備可行的空間,以及如何抵擋曹操,接著與之對抗,趁其虛而入。

    諸葛亮27歲出山,謀士在那個年紀出山可以說是大齡了,荊州世家盤根錯節,諸葛亮的關係對於得到天下情報來說,易如反掌。

    如果說隆中對是曠世佳作,那真的是一群文人在貼金。

    同是丞相,王猛能力絕對>諸葛亮,只因為前者效力於前秦不是漢民族王朝,但他出生在後趙淪陷區,東晉已經南渡。

    分析一下隆中對,有幾道邁不過去的坎,孔明根本沒辦法,

    1,赤壁之戰的大勝,孫權無心吞併荊州,要知道劉備赤壁之戰之時兵不過幾千,卻得了大部分荊州。

    2,南郡,孫權在無眼色,周瑜拿下南郡,使得隆中對戛然而止,劉備集團再無發展空間,沒過多久,周瑜病死,魯肅送大禮包,劉備集團有能力東進,至於討要,魯肅不知道後沒有後悔,要了那麼多年沒結果。

    3,益州,劉備帶著帶路黨雄心壯志,差點被張任揍死,李嚴反水,致張任於死地,張任寧死不降,被殺。

    4,兩線出戰,諸葛亮特別喜歡多線作戰,不知道是因為實力不夠還是心裡不安,故而隆中對給劉備的建議,也是兩線北伐,結果可想而知,毛主席也評價過,根本不可行。

    最後,不管是隆中對還是出師表,他的內容不算什麼,後世帝王還真吃那一套,zzzq。文人們個個像打了雞血一樣吹捧,其實就是在變相表忠心。

    姚廣孝牛逼嗎?助朱棣從800王府護衛打到南京稱帝,但有人宣揚他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有關廉潔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