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芷若詩詞666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兵器是不祥和的東西,人們通常都嫌棄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處以左邊為貴,用兵打戰以右邊為貴它們背道而馳。兵器這些不祥和的東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東西。萬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勝,也不要自鳴得意。因此而自鳴得意的人是以殺人為樂的人。以殺人為樂的人是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的。春秋無義戰,為了君王的私慾而大開殺戒,君王們都以打勝仗而興高采烈。這是最悲哀的。老子告誡不得已而用之,這裡說“勝而不美”。老子肯定正義戰爭是必要的,如果感到很快樂,就是“樂殺人”,正義戰爭的性質就變了,不再是正義戰爭了。因為正義戰爭雖然是除暴安良、除魔懲惡,但犧牲的肯定是被脅迫的無辜生命,所以心中有悲心。正義戰爭取得勝利,心中知道戰爭是野蠻的,人類文明一直在與野蠻搏鬥,迴歸博愛精神。回到現實地,戰爭狂人都是以殺人為樂,戕害他人生命作為最快樂的事。這樣的表現與人為神物的定義相違。比如日本軍國主義和德國納粹都是人類野蠻的劊子手。人類一步一步艱難的往前走,與自己心中的野蠻抗爭。只有戰勝了心中的野蠻,人類文明之花才能盛開。老子站在人類歷史的巔峰,指引人類的良知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用兵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是不得不手上沾滿鮮血背上人命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為了國家民族大義而努力去幹。老子講,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勝而美者,是樂殺人。武器無所謂吉凶,關鍵看握在誰手裡。掌握軍隊和武器的人是代表正義國家和民族,這軍隊和武器是最大的寶貝。掌握在侵略者手裡、反動派手中,割據者手中,當然是人民的災難和不幸。老子講的恬淡為上,與孫武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個意思,儘量作到少流血犧牲,少破壞社會生態。所以從根本上講,不認為戰爭是美事是喜事是樂事。老子認為勝而美者,是樂殺人,這有問題。

    究竟地是樂殺人的人君都沒有逃脫天罰,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沒有一個樂殺人的人君可以僥倖逃脫。從正面來說,不得已而用兵的人君,除暴安良,除魔懲惡,取勝及時停止用兵,心中懷有悲哀之心,是正道!

  • 2 # 金牌西渡客人

    這句話來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原文“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體現了老子對戰爭的基本立場,他認為靠武力殺人,是征服不了天下的。

    戰爭是不得已的手段,戰爭不是目的,目的是和平;如果把戰爭作為目的,把殺人作為手段,及時是征服了身體,也征服不了意志,歷史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從國家管理上看,同樣的道理,透過武力鎮壓或者人體滅絕的方式,來治理國家,維護國家穩定與和平,是短暫的,真正要征服的是人民的心,只有心服了,民眾才會安定,安定了才會安居樂業,國富民強;正所謂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 3 # 哇哦歷史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意即,喜歡殺戮的人,是不能統治天下的。

    此句關鍵詞不在其他,正在於“不可”二字。

    何為“不可”?我以為應從兩個角度解讀。

    一、不可以。

    二、不可能。

    先說“不可以”。視人命為草芥、生性好殺之人,若登上九五之尊,統治一國,則大眾必苦於苛政,傷於濫刑。

    必定極速出現社會不公、階層矛盾激化。

    秦終戰國,隋統亂世,開國何其輝煌!

    但僅傳二世,其繼任者竭澤而漁、透支國運、不以人為本,終至國滅,就是明證。

    因此,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居高位治天下的。這樣的人治國,是萬眾之不幸。

    再說“不可能”。

    樂殺人者,也根本不可能得志於天下。我種花家有史以來,幾乎沒有一位開國皇帝是生性好殺之人。

    連東鄰島國,就算殺人如麻的戰國時代,最終統一全日本者,也是以靠智勝德取的德川家康。

    在亂世非洲,亂就亂在缺少憑德而治者。非洲各國武裝暴動取得獨裁者,均無善終,終為天滅。

    觀當下,米國禍亂全球,不可謂不好殺,顧我先聖老子之見,其人必不能得志於天下。數風流人物,還看復興卻絕不稱霸、廣施仁政的我種花家族。

  • 4 # 青唐小閒

    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一章,原文“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體現了老子對戰爭的基本立場,他認為靠武力殺人,是征服不了天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區分漢字發音時是平舌音和或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