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樓頂一顆樹

    光屁股跑了這麼多年,終於想穿衣裳了,先把那些假的國學大師和像犯顛癇病的那些書法家收拾嘍再談傳統文化的復興吧

  • 2 # 聆聽雨落495

    傳統文化是祖先們的靈魂,也是現在人們生活幸福源泉,但實去了就會像跑偏的疾車,也會搭上性命也不能剋制車的獨特效能,如中國的算術,周易命術風水,文學三字經,孫子兵法,武術毛筆書法,等都被冷落更說迷信!就連百善孝為先都無法理解,只想孩子考個好學校學好英文出國掙錢追星享樂,對孩子從小沒有多樣化學習,從本人看來把中國傳統文化納入小學,因材教學性恪倔強者學習孫子兵法武術都從小軍事化培養狼的野性,選擇職業軍人不要喪失中華精武精神以防後患,拓寬五花八門的才藝從小培養,如毛筆必從正楷柳體歐體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刻不容緩!!

  • 3 # 戴波濤1

    從以下四個方面:

    1.發展經濟,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經濟發展起來了,華人才會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2.重視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從娃娃抓起,才能根深蒂固。

    3.輿論引導,崇洋媚外已經根深蒂固到骨子裡了,這從審美上就可見一斑,以前華人認為白人長得非常醜,說他們狀似獼猴,但現在處處以白人為審美標準。從用詞上,“洋”就是好的,洋是外來的,不管西洋還是東洋,洋氣就是時尚高階。“土”就是差的,土是“本土”,本土的都是醜陋低階的。這個改變需要兩代人的時間。

    4.形式感和儀式感的恢復,世界各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裝,唯獨漢族沒有。別說旗袍和所謂唐裝,唐裝就是馬褂,是滿族的衣服,旗袍更不用說,旗人的袍子。現在的西裝等服裝就是歐洲傳統服裝的改良版,學過服裝史的都知道。如果我們傳統節日不穿傳統服裝,所有的職級考試都是考英語,漢族離文化滅亡也就不遠了,更不要說什麼振興民族文化。

    其實一個民族和一個人一樣,只有富有了才能自信,只有自信了才能覺得自己的好,只有大家都過同樣的節日,節日穿傳統的服裝,國家積極的引導,傳統文化才能復興,當然傳統文化是有極大生命力的,是進步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剛換工作,終於空了些,手機上手打的,還有很多沒說到,望斧正。

  • 4 # 和鼎國學院王鼎森

    本人概括了“六自十二字”:自覺,自知,自信,自強,自立,自主”

    不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團體小到一個自然人都必須具備這個要素。想要自主,就得自立,想要自立就得自強,想要自強就得自信,想要自信就得自知,想要自知就得自覺。

    自覺就是自我覺醒,自我覺悟,自我發現,自我反省,只有人人提高了覺悟,由自我到大我再到無我,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會主動去學習瞭解自我的足與不足,只有自知了,自知自己有什麼,沒什麼,有什麼優劣,對自我瞭如指掌,才會知已知彼,自信而不自負。都不知自己的文化是什麼?咱爹咱媽是誰?自己是誰?自己姓啥?自信能從那來?不自負才怪呢!沒自信何談自強自立自主!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無從談起,連自己都沒人化呢,何談文化!從文化人!先脫離動物世界!

  • 5 # 曲陽漢博雕塑有限公司

    從自我做起,傳統文化是社會現代文明發展的脊樑,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老祖宗定的規矩,就得按照規矩來辦事,身為傳統雕塑工藝傳承人的我,感覺傳統文化根本就沒有巔峰,這種巔峰儘管是我們永遠都打不到的,但是也是我們的畢生追求,常言道,最感激最充實的就是一路奔跑的日子。

    從自我做起,去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然後身邊的人再去影響他們身邊的人,這種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講文明,樹新風,做傳承。

    仁義禮智信,忠孝儉德廉。

    這不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嗎?

    不也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提倡的嗎?

  • 6 # 讀過點書

    首先,華人民富起來了。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後,大多數人都很富裕了,最其碼跟四十年前比算很富裕了。華人有錢了喜歡幹嘛?除了在人前顯擺炫耀一下,就是好好享受有錢人的物質生活。而此時,錢掙得快,象暴發戶一樣,而思想素質卻要慢慢學習培養的。素質跟不上金錢的增長,就會讓人變非常市儈,甚至囂張跋扈。總認為有錢了就高人一等。其實,這正是時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主要原因。而這些忘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講究的是人人平等,有錢人並不高貴,窮人更不卑賤。古人云,人無欲則剛。我不求你,也不偷不搶,堂堂正正做人,你再有錢,在我面前也只是同志而不是什麼先生或老爺什麼的。所以說,我們首先要端正我們的思想,確立我們的自信。其次,再談談我們的文化。中華思想文化文明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試問,世界上有哪個民族的思想文明能傳承幾千年?儒家思想經過歷朝歷代文人大儒增進修改,千硾百鍊,早以完善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明。當然,儒家思想當中也有許多封建王朝遺留的糟粕。然後當代中國文人卻沒有真正的大家巨匠,能把這儒家思想去其糟粕彰顯精華。而國家教育制度又不完善完美,不能極時跟上時代的發展。至使當今社會風氣不好,人情冷漠,世態炎涼。所以說,強烈要求國家教育制度改革,必須改革,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洪流。能凝聚我們的再次強盛的中國夢。提高國民素質還我禮儀之邦。一切從我做起,謝謝大家!歡迎評論。

  • 7 # 在林中路上

    文化復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

    首先倡導和推介閱讀傳統經典原著這是必由之路,是復興傳統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各類媒體包括傳統媒體要出高質量的書。在整理和校對的基礎上,儘量出原典,而不是出袖珍本。像那些四大名著之類的袖珍本,是把原著精深的語言和豐富的內容生生地剝掉了,只留下了故事梗概,是沒有什麼營養的。經典最大的營養就在它的語言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和語言之美,這樣的書根本不具有原著應有的價值,它只是被人嚼過的枯燥無味的殘渣。這樣的書對文化傳承極有害。

    加強推廣宣傳,營造氛圍,倡導紙質閱讀。把原典作翻譯和註釋,解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文言文讀起來較困難,可以採用文白對照或者白話文呈現,但文學部分不適合純白話文,可以文白對照和闡釋。這方面出版界和網路媒體做了較大工作,需要推廣普及。選取其中一些有趣有益的內容闡釋推廣,以吸引華人讀原典。另外媒體、民間、官方定期在社群、街道、鄉村舉行圖書展銷會,倡導讀紙質原典:幾乎只有紙質閱讀才能形成深度閱讀。

    普及經典最現實的途徑就是從學生入手。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不同階段,規定學生讀哪些書,讀多少。總量上規定讀多少,如50-100本。怎麼讀?確定必讀和選讀;必讀須精讀,選讀只泛讀。這個工作在艱難推進。畢竟學生學的課程太多,作業量大,時間緊,隨時應對各類考試。

    改變現行教材內容倡導學生讀原典,而非單篇或者選篇。以讀整本原典為務。時間安排上,必修為課堂精讀,選修為課外泛物。讀應以誦讀熟讀為主,少講,講也僅是選一本書裡的極少數主篇講,時間儘量少。一直以來,講佔用了太多時間,一篇課文就佔用了兩三節個課時。若不是應對教材和應試,很沒必要。 但為應對考試,學生須得刷題,因此,考試方式和內容須進一步改革,最好直接考原典閱讀和寫作,而非面面俱到。以選篇形式的教材包括那些選本太零碎散亂,並不是解決學生閱讀經典的辦法,也不是解決民族文化復興的辦法。教材並不一定只是選篇這種形式。要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文化復興問題,最好捨棄選篇式教材,而以原典為主。這就涉及到利益博弈問題了。

    文化復興不只是簡單繼承,還有借鑑,故國外經典也需閱讀,所謂洋為中用。復興不是炒冷飯,還要去其糟粕,要有所選擇,還要推陳出新,要創造。當有相當數量的各學科的新學說新經典產生,那麼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才是貨真價實的,而不是當下這樣的虛火。另外,文化的繁榮還與特定歷史的環境有關係,這當別論。

    況且,中國傳統文化的繁榮不是一時,經典是經過幾千年的淘洗後,在不同階段匯積沉澱而成的,所以傳統文化的復興也要經過一定時期後才會出現。

  • 8 # 老罈子44874384

    人類社會,是肯定會不斷進化的。這是由於人是有思想的,同時又意識到了自己的生命是短暫的。因而,就總是在不斷追求更好的生產與生活方式,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以儘可能延長自己的,本族群的,乃至人類的生命週期。

    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與西方自由市場的理念不同。中央集權體制的政治傳統下,是”政治經濟學”而非”純經濟學”,是把握中國經濟脈搏的不二法門),人類社會的這種進化,首先是表現在,發明新的生產工具以後,帶來了生產方式的革新,緊接著,又要求原來舊的生產關係也隨之調整。

    可是,古今中外,問題往往就出在生產關係的調整,是極難的。包括了與其相應的,對資源的佔有份額,利益分配機制,以及,原有的上層領域的意識形態這一塊。

    這與地球人類的,人性的固有弱點是有關的(恐怕不能說,”性惡論”的觀點完全是錯誤的),即是政治週期律及經濟週期律的源頭。

    迄今為止,之所以有絕大多數的理論體系,是圍繞這種”週期律”在轉,皆因人性之弱點是固有的,否則也就不是地球人類了。切不可用,鳳毛麟角的”聖人”(有的是被人為造出來的)作為通則標準。強求之的即”偽聖”現象是有害的。歷史反覆證明那是行不通的。

    絕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的調整,是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出現之後,這不奇怪。有些人希望與時俱進全面實施翻新,有些人希望慢一點,這也好理解。比較奇怪的是,有些人總認為今不如昔,甚至總想又回到過去。

    明明意識到了不改不行。不改,就會被其的它競爭對手淘汰掉。但,一個是極少數人的既得利益問題,一個是大多數人的懼怕未來的問題,使得調整舊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領域的過程,總是無比艱難。

    是漸進還是激進?是改良還是革命?越是歷史慣性力大,歷史包袱比較重的國度,這類問題就越是突出,越反覆。直到發生暴力革命這種極端表現。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千百年來延續了中央集權體制的政治傳統,歷史悠久,多民族,人口眾多,地區差距很大,人地關係長期緊張的國家,既要與時俱進又要穩中求進,這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則。無論是誰都不可違背之。

    要與時俱進,就需要用新的思想,新觀念,新文化引領。而怎麼維持政治與社會的穩定,傳統思想,傳統文化,傳統觀念就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水漲船高的關係。但總起來說,後者是為前者服務的。即,應當厚今薄古,而非是厚古薄今。這是判斷一個事物,一個思想或是思潮,究竟有沒有生命力的基本的標準。

    又,每到大開大合之際,新的產業革命來臨之時,要抉擇新的前進方向的歷史關頭,那些個,總是想要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集團,往往是利用後者,並試圖將其作為政治上的終極目標。這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說,一百多年前,被從國家意識形態地位攆下臺,對於帶給中華民族嶄新精神風貌的,新中國的創立,建設與發展,並沒有起到什麼正面積極作用的儒家,如今,卻有人又打著各種幌子想扶之上位。可是,又不見對早已過時,明明是精神枷鎖的“三綱五常”,有一點點要悔過自新的樣子(似乎從被劉徹定為“獨尊”那天起,儒家從來就沒有錯過。要錯,都是沒有崇儒的錯。包括辛亥革命以後)。這是為什麼?

  • 9 # 魯網泰安頻道

    小編個人認為傳統文化復興之路任重道遠,拋開華麗外衣,先把教好怎麼去做人吧!做好一個人,真真切切的一個人,到時不光會對傳統文化復興,社會也變得美好。賣毒奶粉的企業領導人如果是一個善良的人,高鐵霸座的人如果是個正直的人,拐賣兒童的如果是個良知的人。這些事情存在機率會減少甚至不會發生。我想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在傳統中已經有所講述。

  • 10 # 無道有說

    這是一個太過宏大的命題,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人很早就把這個民族人性的本質剖析透徹,在古代有知識便能謀仕途,便能得到名望和地位。宋代皇帝親自說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天下人若想出人頭地自然皆以讀書為貴,自然會大力推動文化乃至文明的發展。

    而現代大多數人讀書也難有仕途,讀書也難有出人頭地。看看多少大學生在畢業工作幾年後還能用到所學的知識?

    要想復興傳統文化,要麼就是營造一個吸引人的傳統文化利益空間,然後才能吸引大多數人來學習並推動傳統文化!要麼就是強制從教育改革,將傳統文化納入必考必學內容!但是在當今之國情,這是難如登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很火的《旅行青蛙》是什麼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