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1104年的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之間不再有大規模戰爭了,

    這百年和平怎麼來的?是談出來的?還是歲幣換來的?不是打出來的嗎?

    紹興合議後,宋金的百年和平怎麼來的?

    歲幣稱臣換來的?還是秦檜談出來?還是殺岳飛換來的?

    不是打出來的嗎?打到讓金國佔不到便宜,不得不同意合議,之後百年和平。

    1234年,金國就被蒙古滅了,而南宋獨立抵抗近50年,1279年才被滅,這五十年,蒙古都踏平歐洲了,把北極熊都滅了。

    是的,論起來,好像沒有唐、漢、明揚眉吐氣,漢唐明不都被遊牧民族吊打過嗎?只是很多人只看到漢唐明打贏的時候,也只看到宋朝被吊打的時候,於是就有了弱宋的錯覺。

    都是漢人建立的王朝,能有多大區別呢?區別只在於時代不同,面對的敵人強弱不同罷了,並不是宋朝自身弱。

  • 2 # 慈音1

    謝邀!北宋的軍隊戰鬥力如何?在中國歷史上,漢朝曾經北逐匈奴,南定越南。唐朝曾經東征高麗,西滅突厥。那種叱吒風雲氣勢令人心潮澎湃。到了宋朝的時。趙匡胤是個武將出身。能夠帶兵打仗,軍隊戰鬥力也很強。然而,趙匡胤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多數武將的兵權。走上了重文輕武的道路。經常調兵換將。使將不是識兵,兵不識將。經常搞百姓大遷移。人心不穩,參軍沒有戰鬥力。北宋先是被遼國打得一敗塗地,接著又在西夏面前屢屢受挫,最後又被金國奪去了半壁江山。還搭上了兩個皇帝。當歷史學家評論北宋歷史的時候,多數的歷史學家氣憤地說,北宋的軍隊根本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解決失業問題的。北宋的問題主要是出現在治國方略的制定上。釆取的是重文輕武的政策,使軍隊這個國家的基石坍塌了,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是屢屢失敗的主要原因。

  • 3 # 退休教師辰鋼

    網友很專業,對宋的解析很到位。宋朝開國皇帝是武將,心中十分介意“兵權”對政權的影響。首先,汲取唐末藩鎮節度使擁兵割據的教訓,千方百計削弱將領的權力。再次,重用文官控制武將,極大削弱部隊訓練備戰的要務,降低戰鬥力。第三,漢唐平定邊疆胡夷部族取得重大勝利,已無強敵環伺,放鬆警惕。造成了宋朝前期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武備卻鬆懈的局面,為以後遼金興起略犯中原埋下隱患。如今評價,宋朝軍隊的武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如火藥的應用),建制也較完善。錯就錯在朝廷的軍事政策上!

  • 4 # 鳥言夷面

    宋朝建立後,對五代十國剩餘的割據政權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的統一戰爭,但二次討伐遼國失敗,幽雲十六州和遼西、遼東還在契丹手中。党項李繼遷及其後代後來控制了夏州、靈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交州建立的交趾國,也只是成為宋朝的藩屬國,即越南的獨立。狄青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戰鬥力也強。

    所以看和誰比較呢,宋朝的遺憾就是沒能及早收復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門戶沒有地理上的屏障,所以一直以來受關外遼國、金國、蒙古的欺負。

  • 5 # 我所思兮在漢陽

    宋朝時軍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勝率基本都在70%以上。但宋有兩個最大的缺點,

    1,沒有燕雲十六州作為屏障, 北方馬上民族進入華北大平原沒有任何障礙。宋僅有少量的騎兵,大部分是步兵。步兵對騎兵,贏了,只能是擊潰戰沒有殲滅戰,輸了,步兵只能任人宰割。所以,宋的對外戰爭勝率頗高,因為輸不起。

    2,沒有西北河套地區的產馬地,馬匹質量不行,無法建設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眾說周知,咱們內地中原出產的馬匹運輸,耕地沒有問題,但是奔跑,負重,特別是負重後奔跑在速度耐力上無法跟遊牧民族的馬匹相比。

    有人會說岳飛的岳家軍不是有騎兵麼?岳家軍騎兵的馬匹是怎麼來的,難道是搶來的?您真說對了,岳家軍的騎兵部隊的馬匹是搶劉豫偽齊的。金國滅了北宋後,扶持了傀儡政權,齊。金幫助齊建立了騎兵部隊,送給了齊幾萬匹馬。岳飛在與齊的戰鬥中,搶了大約2萬匹馬。為什麼能搶這麼多,因為偽軍的戰鬥力從古至今都是不強的,再者偽齊的騎兵,光有好馬,沒有好的戰鬥力,能打的過誰啊。因此岳飛憑藉著搶來的2萬匹戰馬,才有了自己的騎兵部隊。因此有宋一朝,北加南,軍隊的戰鬥力都是不錯的。至於宋代的軍隊體制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影響戰鬥力的發揮,不在本次討論之列。總之一個結論,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是超高的,因為輸不起,輸了就是全軍覆沒。

  • 6 # 猴格大人

    要說戰鬥力,肯定要先了解宋軍的編制以及裝備吧,然後結合戰役來分析戰鬥力,看到底是軍隊整體戰鬥力不行,還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三胖鎮樓】

    宋軍的編制

    大家都知道,宋軍的正規軍就是禁軍,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嘛,所以,大家對宋國的禁軍是如雷貫耳。

    禁軍的基本職責就是守京師,備征戍,在神宗改制之前,就是一直遵守內外相制的祖制,什麼是內外相制?就是用一半兵力駐守京師東京城,一半兵力輪流出戍外地,這樣呢,一旦地方有亂,京師之兵可以去征伐,這就是沒有外亂;而一旦京師有亂,地方之兵也足以當京師,這就是不怕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禁軍編制有四級,即廂、軍、指揮【營】、都。百人為都,五都為營,五營為軍,十軍為廂,平時或隸殿前,或隸兩侍衛司。

    京師禁軍不說,地方禁軍主要屯紮在哪裡呢?仁宗朝之前,地方禁軍多屯北方,仁宗朝之後就以陝西四路為最,原因不說大家也都知道。

    慶曆年間,鄜延路屯六萬八千,環慶路五萬,涇原路七萬,秦鳳路二萬七千,這四路禁軍兵力達21.5萬人。

    西部除了正規禁軍外,還有廂軍、蕃兵、鄉兵等,仁英時期,陝西河東一線,宋軍共駐紮六十餘萬人,能夠直接投入戰鬥的兵力大概有35萬人,戰線太長,這點戰鬥力就有點杯水車薪了,所以,總是防禦不過來的。

    宋軍的兵種

    宋軍兵種主要就是分步兵和騎兵,其中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這是為什麼呢?

    自五代以來,宋太祖趙匡胤兩兄弟的雄心壯志也就中原那一畝三分地,不管是西域還是滇南都沒興趣,從趙炅開始北伐失利,更是把三胖的雄心壯志給打垮,直接開啟了北宋近百年的苟安外交政策,在軍事上就是防禦為主,自然不考慮大力發展騎兵,不要給我說宋軍缺馬,別抬槓。

    雖然宋朝的火藥兵器有發展,也開始裝備軍隊,但是並沒有投入實戰多少,所以並沒有分化新兵種。【不像西夏,步兵騎兵炮兵都設定的有。】

    宋軍的裝備

    宋軍主要使用的兵器以弓弩為主,步兵、騎兵通用弓,步兵專用的就是弩。

    弓有黃樺弓、黑漆弓等四種;箭有銅箭、鐵骨麗錐箭等十多種;弩有黑漆弩、跳蹬弩等;骨朵有蒺藜和蒜頭兩種;棒有狼牙棒、河藜棒等七種;劍有兩種;大斧有開山、靜燕等;刀有手刀、偃月刀、戟刀等八種;槍有雙鉤槍、單鉤槍、錐槍等九種【武經總要】。

    以上兵器分別適合步兵騎兵使用,除此之外,還有鐵鞭、鐵筒、連珠雙鐵鞭、鐵鏈夾棒之類,這些常規兵器之外還有比較先進的兵器,例如床子弩,神宗時期的神臂弓,“施於軍事,實有奇功。”

    宋軍使用的盔甲有頭鍪、披膊、身甲、腿裙等,盔甲較前代更加完善。北宋為了裝備軍隊,還專門設定軍器監,京城還有南北作坊、弓弩院,神宗更是注重軍器生產,“戈矛弧矢甲冑刀劍之具,皆極完具···可足數十年之用。”

    宋軍給人印象深刻的戰績

    沈括自己都說過,宋軍“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冑,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這很說明宋軍的裝備較前代比已經很優良了,為什麼宋軍卻總是給人很慫的印象呢?

    某以為最大的印象就是來自於仁宗時期的三戰以及神宗時期的五路伐夏和永樂城之戰,這幾戰太有名了,搞的最後宋軍洪德寨之戰、平夏城之戰都被掩蓋光芒,讓大家都只記得宋軍失敗的戰役,勝利的戰役被忽視。

    仁宗時期,宋軍是很勇猛的,不管從實戰,還是從心理上,都沒有怯戰的想法,比如三川口之戰,雖然大將被俘,軍隊潰敗,但是宋軍依舊英勇作戰,激戰三天之久。

    到了好水川之戰,更是不怪士兵,不是士兵不英勇,而是將官太無能,元昊也是從此戰立威,讓大宋談西色變,打的韓琦再不敢言戰。

    到了定川寨之戰更是一戰不如一戰,這次連激戰都沒有就莫名其妙的全體將官陣亡,近萬士卒被俘,元昊意氣風發連破數寨,縱深六七百里,引得東京震動。

    宋軍士兵不是不英勇,宋軍裝備不是不精良,為何就是屢戰屢敗呢?其實根子還是在趙家人的不自信上,鑑於趙二學習前代擁兵自立取代後周郭氏,自然對將帥防範得很,這才是宋軍最大的缺陷。

    後世帝王都尊奉趙炅“將從中御”的祖宗家法,面對戰場的瞬息萬變,將帥不能臨時制變,怎麼能取勝呢?而更可氣的是,有些喜歡自專的蠢貨自己行事時偏偏失敗,更是讓皇帝信奉將從中御的家法了。

    宋軍從失敗吸取教訓

    宋軍不是不勇敢,宋國不是無人,宋帝不是沒有雄心壯志,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宋軍也有吸取教訓,改變自己的缺點,雖然將從中御廢除不了,但是對戰的牽制策應還是逐漸完善的。

    比如克服之前那種各自為戰、分兵把守卻被敵軍各個擊破的缺點,提高自身的機動能力,利用自己能打持久戰的優點,學習夏軍的堅壁清野來消耗夏人,畢竟夏人和宋人耗不起。

    總之,就是從防禦狀態轉換為進攻狀態,有時候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把戰區從自己的本土轉移到敵軍本土,變被動為主動,逐漸蠶食,使夏軍首位難顧,只能節節敗退,如果不是宋國滅亡,西夏必然是宋國的囊中之物。

    最後

    最後說一下某對宋軍最深刻的印象,對宋軍最深的印象就是從好水川之戰,宋軍慘敗,韓琦收拾殘部回軍之時,路遇陣亡將士家屬手持死者遺物、焚燒紙錢哭於馬前:你們都是跟著韓招討出徵的,現在招討回來了,你們的魂魄跟著回來了嗎?面對漫天飛舞的紙錢、震天的哀號哭泣,韓琦也掩面而泣,躊躇不能行。

    當時某看到這段時腦補場景都心有慼慼非常悲傷,因此上,提起宋軍,印象裡就會定格在這個場景,所以,怎麼會不認為大宋太慫呢?

    就是這樣。

  • 7 # 世界史圖鑑

    金國雖然對北宋繁華有過自己的想象,但是當戰爭打響之後,女真人還是認識到了自己想像的侷限性,宋朝真的是太富有了。在河北一路燒殺搶掠就已經搬不動,並且又有20幾萬宋軍前來投降。此後一路南下,每一次作戰都消滅宋軍20幾萬。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內,80多萬大軍灰飛煙滅。這對於女真來講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當時的女真族人口較少。全國老弱病殘加起來也80多萬左右,而對於宋朝而言,幾個月便消失了80萬大軍。但這似乎並不能使北宋傷筋動骨。

    只要願意一年之內籌集百萬大軍,也並非難事。第一次汴梁城被圍,實際上已經算是國恥。當時金國軍隊一共不到7萬兵馬,連汴梁城都為不住,而當時的禁軍少說有20萬精壯勞動力加臨時招募的人口有將近20萬,此外,還有從陝西趕來的增援部隊,大致50多萬的軍隊被7萬部隊牢牢困在汴梁城。當然有人可以說宋朝的軍事力量太弱,以十打一都打不贏。當然,這之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最看重的便是陣型。兩軍對戰時往往擺好隊形,才會與敵軍廝殺作戰,否則陣型未穩,一切處於混亂狀態。

    敵軍的一小股衝鋒,就可以沖垮整個軍隊,導致人心渙散,軍隊必然大敗。50萬的軍隊一擁而上又是由不同人進行統領,實際上就是一鍋粥,越動越亂。而面對金國的騎兵北宋最能夠抵抗辦法就是利用步兵陣型,層層抵抗,或憑藉城牆抵抗,但當時的汴梁城太過雄偉。又有皇帝在城中,保護皇帝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整個汴梁城有50萬守在各處。能夠出戰的軍隊,實際上兵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即便出成列兵迎戰,士兵也只能有序的在多個城門緩慢出城。金國是不會給北宋這一機會的。

    一旦有任何閃失和失敗。表面上為數眾多的50多萬,宋朝官兵會立馬一鬨而散。這也是李綱一直不出的原因。 此時的京城心裡也很明白大家都仿效當年的檀淵之盟。只要不割讓河北,山西的土地,歲幣張口就來。 由於女真軍隊此次沒有料到能夠進展如此順利,東路兵力不足。在宋朝承認割地賠款的情況之下,暫時撤退,汴梁之圍解除。其實在女真士兵撤走之後,宋朝想過遷都,但是遷都就意味著統治中心的移動。

    對於地方的約束也會大大折扣,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但還沒有等到宋朝君臣商量出對策,女真軍隊再一次南下。並且比上一次更有策略,將宋朝的精銳部隊封鎖潼關,斷絕了宋朝精銳部隊的勤王之路。

  • 8 # greedfall526100

    前期中央禁軍,後期西軍,戰鬥力都很強。實際上宋朝的滅亡主因在於多線作戰、耗完了民力,宋朝的崩潰是在他到達頂峰的一刻,非常悲劇。宣和年間,北宋同時在三個方向作戰,北邊和契丹、西北和西夏、西部和羌以及藏人。其後在1125年,北宋收復了幽雲十六州、橫山、河湟谷地,那時候的北宋北到今天的秦皇島,南到大海,西部到達了柴達木盆地的南部,基本恢復了唐朝末年的領土,宋軍的戰鬥力能弱嗎?

  • 9 # 穿插游擊隊

    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有說法稱宋朝對外戰爭勝率超過了七成。

    所謂“宋朝對外戰爭勝率超過七成”,是近些年才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出現的一種論調。這種論調基於一種很不靠譜的統計——該統計既不區分進攻戰與防禦戰,也不區分小規模衝突與大規模戰爭,故被人諷刺為“好比兩個人打架,甲彈了乙7個腦瓜蹦,乙給了甲3個大耳刮,但在統計上,甲的勝率是70%”。

    軍隊戰鬥力低下,是北宋朝野公認的一個事實。

    司馬光對宋仁宗說過,本朝最大的隱患,就是“士卒不精”;歐陽修說的是本朝養了七八十萬禁軍,卻“不得七八萬人之用”,可用計程車兵不足十分之一;《宋史.禁軍上》裡說,宋仁宗時,西部邊境有戰事,從京城派了禁軍過去,結果卻是“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後來招募的新部隊,雖命名為“萬勝軍”,結果卻是“痿”名遠揚,在党項軍中傳為笑柄,倒是名將狄青曾利用這一點,拿了“萬勝軍”的旗幟來給自己麾下精兵做偽裝,成功欺騙過一次党項部隊。

    常見的說法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更戍法(頻繁調動軍隊主帥),導致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但這種解釋過於抽象,且給人一種似是而非之感——畢竟,以文職官僚為主體統治基礎,是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中央朝代的做法;防止軍隊私人化,也是所有朝代都在致力的命題。

    “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大意是:唯有養兵這件事,可以讓王朝存續千秋萬代。遇上大災之年,只會有造反的民眾,不會有造反計程車兵;太平年歲裡出了變故,只會有造反計程車兵,不會有造反的民眾。

    上面這幾句話,意思有點模糊。宋神宗後來有一段解釋,很有助於準確把握趙匡胤的邏輯。宋神宗說:

    “前世為亂者,皆無賴不逞之人。藝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連營以居之,什伍相制,節以軍法,厚祿其長,使自愛重,付以生殺,寓威於階級之間,使不得動。無賴不逞之人既聚而為兵,有以制之,無敢為非,因取其力以衛養良民,各安田裡,所以太平之業定,而無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大意是:前代那些起來造反作亂

  • 10 # 仲甫先生

    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

    關於北宋,有一種民間很流行的說法,就是錢穆先生提出的“積貧積弱”。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和宋之前最鼎盛的唐朝相比,北宋以較小的國土容納了將近1億人口,而唐朝只有7700萬。實際上,北宋無論耕地面積、商品經濟、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和財政收入都遠勝唐朝。宋朝的人均收入為中國歷史最高,比以後的明清多出幾倍。何來“積貧”?

    所謂“積弱”,軍事上最明顯的體現是北宋未能征服兩個主要敵國——遼和西夏,最終為後起的金人所滅;南宋偏安於江南,無力北上收復失地,最後為蒙古所滅。契丹遼國和党項西夏並非漢唐面對的匈奴、突厥等草原部落聯盟,而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兩國既保有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農業文明的組織管理優點,因此能與北宋長期抗衡屹立不倒。更為不利的是,北宋立國前,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已被契丹佔領,西北的主要養馬地喪失殆盡,北宋騎兵數量遠低於漢唐,更不及遼和西夏。

    北宋初期,太祖和太宗都有收復華北失地統一中國的願望。然而宋太宗兩次大舉伐遼(979年和986年)均告失敗,宋朝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狀態,但宋軍遠非不堪一擊。

    在兩次北伐之間和前後,宋軍在區域性戰場屢屢獲勝,多位將領展現出過硬的戰場指揮能力和謀略水平,宋軍主力步兵多次以少勝多,被視為“積弱”象徵的北宋騎兵、甚至廂軍(廂軍是北宋地方軍,一般無訓練和作戰任務,中央精銳軍隊稱為禁軍)也有上乘發揮,正面擊敗過遼軍騎兵最強悍的鐵林軍。

    白馬嶺之戰: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取勝

    979年北伐幽州之前,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採取明智的“圍城打援”策略,即派宋軍主力包圍北漢都城太原,同時令郭進率軍佔領位於遼軍救援北漢必經之路上的石嶺關。6萬遼軍行至石嶺關東側白馬嶺附近的北木口河時,宋軍已嚴陣以待。遼監軍敵烈欲過河強攻宋軍。騎兵之優勢在於利用平坦地形,發揮速度優勢,靈活迂迴包抄,攻敵兩翼和身後。正面攻擊陣型嚴密和良好訓練的步兵則犯了兵家大忌,更何況在過河的不利形勢下。

    宋軍主將郭進遵照兵法“半渡而擊之”,趁遼騎過河混亂之際以步兵猛烈衝擊。是役,包括敵烈在內的五位遼朝高階將領被殺,士兵死傷無數。遼援軍及時趕到,郭進兵力較少遂撤軍而去。白馬嶺之戰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第一次戰果較大的勝利。

    這場戰爭無論從戰略安排、戰術運用以及戰鬥能力,宋軍的表現都無可挑剔。宋太宗派郭進佔據石嶺關,控制遼軍行軍通道,交戰前已贏得先手。郭進作為主將兵法嫻熟,善於把握機會,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宋兵剛猛無畏的衝擊搏殺令遼軍驚慌失措又進退兩難。這樣有勇有謀的宋軍怎能不勝,哪有半點“積弱”的跡象?

    宋軍本有機會擴大戰果,但石嶺關監軍田欽祚與郭進不和,故按兵不動,錯失良機。白馬嶺戰役之前,田欽祚販運軍資牟利,宋太宗得知後,卻仍令前者在石嶺關監軍。

    宋太宗陰謀登基後,擔心五代時期常見的武將篡位重演,因此對功高能戰的宋軍將領頗為猜忌。雖然從太祖皇帝開始,宋朝就有崇文抑武的傾向,太宗對武將的打壓限制空前擴大。宋太宗一面提拔一批忠心謹慎之輩出任軍中要職,一面派監軍(很多是外戚)監視領兵在外的武將,這也是田欽祚有罪卻仍被重用的關鍵原因。田欽祚有太宗支援,有恃無恐,最後竟言語相譏,逼得一代名將郭進自縊而亡。

    滿城和雁門關之役:宋軍連戰連捷

    第一次北伐失敗、宋太宗返回開封后,並沒有在鎮州、定州、滿城一帶的前線明確指定一位戰區指揮官,以統籌規劃未來的軍事行動。理論上,知定州崔翰、鎮州都鈐轄劉廷翰、鎮州節度使李漢瓊、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四將都可以按照聖旨“得以便宜從事”,這是宋太宗對武將指揮權的分權與制衡。太宗甚至給前方將領留下了具體作戰的陣法圖——“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所謂八陣圖,即將宋軍分為八陣,陣與陣之間相距百步,這樣做分散兵力,增加了戰場組織協調難度,令敵方有機可乘,是完全不顧具體形勢的紙上談兵。

    979年底,遼軍10萬人大舉南侵至滿城一帶。崔翰等人慾按照宋太宗的旨意以八陣應敵,兩位將軍趙延進和李繼隆強烈反對,尤其後者指出“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宋軍大幸。宋軍排出了實用靈活的前後兩陣,並用詐降計麻痺遼軍。遼軍一擊即潰,逃亡過程中,又遭宋軍崔彥進部隊伏擊。滿城會戰,宋軍斬首萬級、俘虜三萬人,是宋遼開戰以來宋軍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戰前反對八陣圖的兩位將領趙延進和李繼隆都是外戚,同時也是監軍,他們的職責本是監督主將運用八陣圖。幸而,他們做出了理性明智的判斷,宋軍勝利才有了可靠保障。滿城戰役雖有太宗“將從中御”干預前線指揮權,宋軍卻能大勝,關鍵在於北宋武將臨敵決策和謀略運用的高水準發揮。

    980年,遼國為報滿城之仇,以10萬大軍殺奔雁門關。據學者實地考證,雁門關廣武溝一帶地形險狹,不利於大部隊行軍。遼軍不熟地形卻輕敵冒進,正好經過廣武溝。宋軍主將潘美以主力嚴守雁門關,北宋著名將領楊業率數千輕騎兵,迂迴至遼軍身後,發動奇襲,潘美則從正面出擊,遼軍10萬之眾大亂,在狹窄崎嶇空間內“狼奔豕突、自相踐踏,傷亡慘重”。宋軍騎兵在戰役中多起輔助作用,但此戰充分發揮機動優勢,立下頭功,為“積弱”的北宋騎兵首次正名。

    唐河之戰:宋騎正面擊敗遼騎

    雍熙北伐失敗後的第二年(988年)9月,遼聖宗率8萬大軍親征,宋軍屢戰屢敗,丟城失地。11月遼軍騎兵在定州附近的唐河與宋軍遭遇。宋騎摧鋒破陣,擊潰遼軍。唐河之戰是宋騎正面擊敗遼騎為數不多的戰例之一。

    雍熙北伐的岐溝關、陳家谷戰役以及其後的君子館戰役三場慘敗之後,唐河之戰是宋軍急需的一場報仇雪恥和鼓勵士氣的勝利,因此被宋朝大書特書、誇大戰績——大破遼軍八萬,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按照學者何冠環的考證,當時遼軍主力並不在定州附近,宋軍擊敗的僅是百餘隊騎兵。遼軍果真遭到如此重創,不大可能一直在北宋境內順利轉戰,並且在第二年輕鬆攻取易州等地。實際上對於988年遼軍南侵致使邊境上極為重要的涿、易二州易手,北宋主要史書均語焉不詳。

    縱使如此,此戰衝鋒在前的靜塞騎兵驍勇無敵,竟然戰勝了遼國極優秀的將領耶律休哥率領的騎兵部隊。靜塞騎兵原屬河北廂軍,雍熙北伐宋軍損失慘重,廂軍這樣的二線部隊被迫充當主力。靜塞軍唐河一戰成名,後來也升格為禁軍。“積弱”的廂軍尚有如此驚人的戰鬥力,何況北宋禁軍的精銳騎兵?

    宋軍其他勝戰與武器製造

    宋太宗在位最後幾年,宋遼基本維持和平狀態。宋真宗上位後,宋遼戰爭再次進入高潮,雙方歷經數次大型會戰,都意識到無法徹底擊敗對方,遂簽下澶淵之盟(1005年)。北宋多次戰果輝煌的戰役發生在真宗朝(997-1022年):1001年的威虜軍會戰,宋軍4萬騎兵大戰包括鐵林軍在內的6萬遼國騎兵,結果遼軍被斬首兩萬;1004年的瀛洲保衛戰,殺死殺傷遼軍6萬人;1016年三都谷之戰,6千宋軍大勝3萬吐蕃軍,殺死吐蕃軍近萬。

    不僅如此,為遏制遊牧騎兵,北宋、南宋都竭力研製和推廣強弩等遠射武器。各種單兵弩和重型機械弩廣泛裝備于軍中,北宋床子弩的最大射程1500米,這是冷兵器時代最遠的射程記錄。宋軍強弩在多次戰役(澶淵之戰,1081年的伐夏,1131年的和尚原戰役等)中發揮關鍵作用。君子館之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天氣過於寒冷,宋軍無法使用強弩。

    宋夏與宋金戰爭:北宋軍力漸衰

    與遼講和之後,北宋主要對手是1038年立國的西夏。歷經持續北宋五朝皇帝的戰爭,1119年西夏向宋稱臣(遼與北宋的地位對等,平起平坐),不過12世紀時北宋軍政已嚴重敗壞,外強中乾。

    宋徽宗在位時期(1100-1126),遼國力大衰、金人崛起。在金人滅遼過程中,宋朝當權派(童貫、蔡京等人)以為可以趁機奪回燕雲十六州,不顧唇亡齒寒,定下聯金攻遼的政策。

    1122年童貫率軍兩次攻遼都大敗而歸。處於亡國絕境中的遼軍竟能將數量極為優勢的宋軍打得潰不成軍。此時宋軍戰鬥力之低下才是真正的“積弱”,北宋的無能表現被金人看在眼裡,金人亡遼後不久遂南下滅宋。

    北宋軍力不輸漢唐

    如前所述,從宋太宗到真宗,北宋對遼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從多次戰役結果來看,雙方是互有勝負,打成平手。宋軍多位前線將領表現出了較好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宋軍主力步兵、數量較少的騎兵以及二線部隊都表現出色,甚至超水平發揮。與西夏近百年的戰爭,宋軍則最終獲勝,因此所謂的軍事積弱在北宋大部分時期是不成立的。

    相對於西漢和盛唐的疆域面積,宋朝相差甚遠。北宋未能如漢唐朝那樣征服遊牧國家(因而對比之下顯得不夠強勢),一個關鍵原因是優良戰馬不足。北宋政府養馬數量最多不過21萬匹,而西漢漢武帝有40萬匹,唐朝最多高達70.6萬匹,創造世界歷史記錄。對有著廣闊草原腹地的遼國,沒有強大的騎兵,宋朝即使奪回了燕雲十六州,恐怕也無力遠征。以步兵為主力、騎兵為機動的彈性防禦策略,才是宋朝的理性選擇。

    遼和西夏,尤其是前者,軍事上盡力保持遊牧部落的尚武悍勇,學習宋朝的攻城戰術和器械製造;同時改革部族政治體制,招納漢民、任用漢官,刻意學習中原文明的官僚管理制度,從而建立兼具兩種文明優點的、相對穩定的二元制國家。因此遼和西夏以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持久作戰的堅韌與北宋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宋國力雖比西夏強,但軍政腐敗已經較嚴重,因此戰事持續更長時間。

    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以及崇文抑武等不利的制度環境下,面對實力強勁的二元制遊牧王朝遼與西夏,宋軍在戰事中(尤其是對遼戰爭)展現出的戰鬥力和武將指揮素養可圈可點,不輸漢唐,強弩等武器製造上更具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不親近人,攻擊性很強,還咬人,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