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樹臨風153840240

    對,清明節應該是為上墳思念去世的親人而專門設定的節日,這是國家充分考慮到我們中華民族“孝文化”的結果;但現在有些人卻似乎忘記了這一節日的本來寓意,呼朋喚友利用這三天時間來它個“自駕遊”;其實,我覺得,清明節要以悼念逝去的親人為主,最好是把它和在附近的踏青賞花(這是更有意義的旅遊)結合起來,一舉兩得。

  • 2 # 紫蝶5488

    清明祭祖的活動都在郊外,古人有踏青,尋春的習俗,人們把祭祖掃墓和踏青尋春結合在一起,即追思了先人,又有益身心健康,於是尋春踏青成了清明的習俗之一。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已經不能滿足在附近郊外踏青了,國家又放三天假,即有時間又有錢,當然想著出去旅遊了。

  • 3 # 長生271897806

    現在社會人們生活都比較講究現實,實效,思想觀念的更新表明了時代的特色和多種多樣化。不拘於形式,不被舊傳統觀念束縛,使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就清明節活動來說,有幾類人群觀念不同,老一輩的來說,它們對己故先人的祭祠很重視,可以看出傳統習慣的影響很深,情感單一。另外一部分中年人也有受在世父母的影響和遵守父母的教誨去進行掃墓祭奠這類活動的,其中很多是因老人活動不便而不得不去完成任務。再說年輕人兒童一類群體,工作學習繁忙,壓力大情緒得不到調整,好不容易等到這次機會釋放自已,古時到今都有踏青賞景的習慣而何樂而不為?適時精準部署規劃野外郊遊自然就成為了它們十分感興趣的事情,至於也有部分青年人也會去上墳掃墓,只是為了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務,一種過程罷了,順帶踏青旅遊才是主要目的,這一趨勢將延續到後代,也將得到人們的認可。

  • 4 # 冉兄說事

    在上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們非常崇拜火。因為火給人們帶來了溫暖,給人們帶來了熱騰騰的食物。但是,火又會發生火災,給人們帶來災難。

    於是,產生了對火的祭祀。對火祭祀時,每家每戶都要滅火,不能燒火做飯。不同的歷史時期,滅火時間長短不同。有一天的時候,也有幾天的時候。在這個期間,由於不能燒火做飯,只能吃冷食。所以,人們把滅火期間,稱為寒食節。

    寒食節期間,人們沒什麼事情,正好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就到郊外踏青遊玩,來打發時間。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接近。古人們就把兩個節日合為一個節日,清明節。

    所以,發展到後來,清明節就具備了,踏青遊玩和祭祖兩項職能,也就有了清明節,去旅遊的風俗。

  • 5 # 讀字欣賞

    清明節確實是上墳思念、緬懷去世親人的節日,但逝者已長逝,只能化心酸為動力,努力活好自已,也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記念。因此,也就有了去那兒旅遊的討論。隨著現代節奏加快,人們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總想放假出去走走,釋放一下自已的工作壓力、緊繃的心絃。適趕清明節放假,在祭奠、懷念逝去親人的同時,也讓自已放鬆一下。

  • 6 # 喻華東

    感謝邀請。清明節是中國流傳幾千年的祭祀節日。透過參加掃墓祭祖活動,緬懷親人,寄託哀思,表達了炎黃子孫不忘本不忘根,認祖歸宗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是一種孝道文化,值得提倡與發揚。至於清明節時有許多人熱衷於旅遊,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清明節也是踏青節。正值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季節,早在漢代就有清明踏青遊樂的習俗,唐代盛行,歷代承襲。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有詩云:“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宋代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都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此可見,踏青遊春也是可行的。祭祖尋根和踏青尋春,兩種主題融合一體,展示了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本人觀點: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祟敬祖先,尊敬長輩是一種孝道,華人應當發揚光大。因此,祭祖掃墓為頭等大事,一年只此一次,為清明節的重心。祭祖儀式完畢,才可安排踏青旅遊之日程。

  • 7 # 楊老帥

    【祭祖上墳,清明踏青】,這聽起來似乎不是有點矛盾嗎?上墳是追祭先祖,追祭先祖是肅穆之舉。踏青是遊山玩水之事,二者放在一起,能行嗎?

    這就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習俗的高妙之處。請別忘記,中國從上古起就是一個農耕國家,農民從二十四節氣的[驚蟄]節後即以進入春耕備耕工作,很難有空閒的時間放鬆休息,清明剛好是“難得巧遇半日閒”,而且祭祀先人的”任務”也算完成,既以完成禮數,半天遊山賞景,亦屬正常,其實,根據古書禮數記裁,每每國家大祭完畢,司儀都會高聲宣佈【禮成儀散】(也有古籍作[禮呈儀散])。難不成散場後你還要作低頭肅穆之狀。其實對於祭祖踏青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當然,既然是兩碼事就不能混為一談,先說祭祖規則(各地習俗不同,大同小異)【上墳人員】身懷六甲(孕婦),流年不利,大病初癒,身體不適者不宜上墳山。兒童儘量前往(民間謂之上子孫墳)新婚夫妻應到雙方進行掃墓,祭拜雙方先祖。

    【時間】新墳由清明節前十天開始,老墳由清明節後(含清明節)十天內上完。掃墓時間宜在下午3點前離開墓地。

    【著裝】無論男女外面忌穿紅色服裝(兒童除外)

    【言語】墳墓之前忌大呼小叫,高聲喧譁。禁止品評別人家墳墓。

    【上墳不宜邀親約友】

    【墳墓之地不宜合影留念】

    祭祀完畢,方可踏青賞景,踏青場所,應遠離墳山墓地。在日落之前歸家報安……

    【各地習俗不同,本人提供,僅供參考】。

  • 8 # 有緣人153832681

    清明又是春暖花開,Sunny明媚的大好季節,清明又被國家定為法定假日,出外旅遊踏青是再好不過的,長時間的工作辛勞正好剩清明放假放鬆一下心情,帶著妻子兒女到風景秀麗的公園,烈土陵園愐懷先烈,又旅遊賞景踏青,又可以祭拜先烈的豐功偉績,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順備再看看各地清明習俗,瞭解當地風土人情。圖片來於網路。

  • 9 # 與世無爭201863

    現在談談我自己的觀點。

    自古以來,清明佳節,上墳添土,這個事情就已經有了,經過多年流傳,就成了一種習俗,每逢清明,人們都要到已故親人的墳墓前,焚香上供,祭祀禱告,以寄託對故去親人的哀思。上墳添土,則還有著另一層寓意。千百年來,人死去以後都是以土葬為主要安葬方式,就是所謂的萬物土中生,萬物歸土中的入土為安理念。安葬之後,堆土為墓,立碑銘記,已供後代子孫祭祀悼念。由於一年四季風吹雨淋,墳土就會變少變小,這就需要後代兒孫每到清明這天添土維護。所以人們只要看到哪些墳有人添土,加固加高,就知道這是子孫興旺,後繼有人的。否則就是後繼無人,斷子絕孫了。

    清明節上墳添土,一方面是證明自家香火不斷,後繼有人,另一方面,也是乞求先人賜福,保佑子孫後代,人丁興旺,代代相傳,平安幸福。

    這些就是中國式傳統文化,好多東西只是一種意識,一種理念,是約定俗成,它是傳承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深處,傳承的血脈之中,這些事和現在又重新重視提倡的家風祖訓相契合的。

    但是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和現代思想意識的改變,使得一些年輕人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以及古老文明的精髓,缺乏認知和理解。不重視好的傳統習俗對現代人的教育意義,做出了有悖於倫理道德的事情,甚至數典忘祖,淪為不肖子孫。這是很讓人痛心的。

    當然了,對於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和發展,需要的是深刻的理解,把握其精髓,使其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我們的思想意識之中。而不是流於形式,刻板教條,甚至盲從。

    說了這麼多,現在再來談談關於怎樣過清明節這個話題就比較容易多了。我們之所以要傳承發展優良傳統文化,就是為了現在以及將來的人們能更好的思考,更好的生活。既然如此,我們現在有了好的生活,好的條件,那麼,在這麼美好的時代,這麼美好的季節,藉著清明佳節的假期這麼美好的時間,帶上我們祭拜了已故親人之後的輕鬆心情。去過我們想過的生活,去我們想去的地方,盡情的放鬆我們的精神,然後再以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投身到工作當中,做好我們該做的事情,過好我們該有的生活,這不也正是對我們已故的親人們最好的告慰嗎?

  • 10 # 等待162471053

    在廣西農村每年各姓族習慣在“清明節”祭祀去世祖先,最老先祖(一世祖,二世祖),不管你讀大學出去在外省工作落戶,都會提前回來掃墓記念祖先。也順便帶子孫一起回來踏青,當旅遊。現在有小車,坐高鐵,坐飛機提前回來,交通很方便。

    在清明那天有錢的族兄拿一千,幾百元用購買一頭一百多斤重的嫩豬,殺來用柴火燒製成燒豬,殺雞在用煮半熟,先香,紅臘竹,紙寶,白酒放竹籮一起裝擔,擔去作拜祭祖先。有的族裡舞獅敲羅打鼓去,帶有很多衝天炮,用火藥裝地雷炮,幾百元的鞭炮帶去。

    大家來到山嶺上的祖墓周圍長滿小野樹雜草,要大家從家裡準備帶農具每人各拿:鋤頭,彎刀,砍去開一條小路。青年,中年男女,齊動手,用助頭,彎刀砍光雜草,才能擺放燒豬,一隻全雞,酒杯,上香燒紙寶完後,大家和族裡舞獅隊一起拜祭。然放點燃沖天炮,地雷炮三響和鞭炮,過後在山坪上大家圍坐一起聊天,用刀切部分燒豬肉,分來用手抓入嘴吃。有的老年人,中年人出來表演傳統武朮,打一套拳。使大開心娛樂,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自己的頭髮長長了這是什麼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