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亮月半

    什麼時候都有人才,只是三國時期時局紛亂,漢室皇權微弱,奸臣弄權,殘害生靈,荒廢朝政,奪權弄財,民不聊生。軍閥割據,各自為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心態使許多人想成為王者,也有許多人想發揮一己之才能。本安於雲淡風輕的人也出世了。像諸葛亮。而曹操本意讀書走仕途,而為都尉從而改變了人生。亂世之時,都為軍閥所用,盡己之能招攬人才,文臣武將謀士。而且為了各自利益功擊對方,不惜文治武功,文才武將。沒有道德底線,法律約束。武功殺人致極,殺人不怕多,戰爭不怕多。謀士文臣絞盡腦汁出謀劃策攻擊對方,置對方於死地。陳琳討伐曹操的檄文傷人現才華。水功,火功,水淹,火燒,坑埋,殺人如麻。將殺人戰爭變成殺人遊戲。將最能殺人者封為能將,最能出害人殺人主意者為智者。

    指點殺人技巧嗜血生命如花笑靨,談笑風生。戰爭勝利殺完人慶祝。軍閥之間戰,兄弟之間戰,袁紹戰死軍閥戰。兄弟戰于軍閥又內戰。袁氏父子俱亡。孝子孫權因劉備要殺其妹。周瑜要殺諸葛亮,孔明周瑜死笑滿面。表面榮耀下人性喪失。見死者不哀,殺人者英雄。把對對方的壞做到極致。顛倒亂世。董卓之亂,殺人無數。尤其李傕,郭氾挾君臣對殺五十多天。君不君,臣不臣。

    一言不合即殺人。這種亂世人才是瘋狂人性極致。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是野心當王者,軍閥頭子想當天下王者,死了無數人成果。大兵壓境張昭一些主和,魯肅說孫權,我等好辦臣子,主公位於何人,一句話赤壁之戰。

    孔明用火計,燒司馬昭父子那回,死傷無數。孔明七擒孟獲過程火功死人無數。陳宮寧死不投曹操,徐庶母死都是對殺人如麻不施仁者的不屈。都想一戰為王,連施仁劉備也如此,找一個殺人智者。說為了保漢室天下子民不受蒤炭,死人更多。有保衛子民的實力,不主動攻擊對方三國軍閥少。

  • 2 # 商君衛鞅

    人才一直都有的,還有一個人的成就是跟他的歷練有關的,不然就泯然眾人!

    像曹操也是一路成長的,如果在和平時期他就不會有那麼高的成就了,再比如劉備,如果在和平時期可能要賣一輩子草鞋了,孫權最多也就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周瑜可能就是做個小官,龐統不可能有機會的,司馬懿更沒得說了

  • 3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為什麼三國時期天才這麼多?根據問題的描述,主要指的應該是軍事方面的人才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不光三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每到混亂時代,就會出現一批軍事天才。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呢?

    我想,在這裡用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浪淘沙令》,很能解答這個問題: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瞭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伊呂,分別指的是伊尹和呂尚

    伊尹,伊姓,名摯。他出生於夏代末年,據說本為棄嬰,前半輩子傭耕於莘,也就是在莘地給別人當長工,種地。本來,他很可能就會這樣,一輩子種地,最後終老於田間。

    但是呢,夏末的著名暴君夏桀自己作死,引得商國的領袖商湯蠢蠢欲動。伊尹的本事被商湯發現,因而被重用。伊尹輔佐商湯滅夏,事成之後還繼續輔佐商湯之後的幾位商王,是商朝的元老重臣。

    至於呂尚,大家肯定更熟悉,他就是姜子牙。大半輩子都過得苦兮兮,相傳72歲還在渭水釣魚。也是趕上時候了,商紂王暴虐。西邊周國的周文王就像當年的商湯一樣動了心思,四處網羅人才。呂尚正是這個時候被發現,成為了周的智囊。

    假如這兩個人沒有趕上時機,假如夏桀、商紂沒有昏庸暴虐,四海昇平,那麼無論伊尹還是呂尚,都只能一輩子平平無奇。

    一方面,在和平繁榮時期,時局穩定,需要的是沉穩、持重,能治國理政、發展經濟的人才。當社會動盪時,那些在軍事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更有機會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在亂世當中,群雄割據,選拔人才時會更注重實際本事,忽略虛名,如曹操《求賢令》中專門要提倡唯才是舉還有一點,亂世,本身也是一種篩選機制,本事不夠、徒有虛名的,會很快被淘汰。真有本事的,無論是能打仗,還是能運籌帷幄,會比較容易顯露出來。

    回到三國。我們可以想象,假如這些人不是生長於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而是生活在東漢前期的明章之治時代,那麼很多人的命運會大不一樣。

    首先,張寶、張角就沒有起義的機會。當時國富民強,根本鬧不起來事兒。

    曹操,很可能就是根據橋玄所預測的,做了治世之能臣,可為刺史、可為司隸校尉,如果領軍,最多是到邊境跟羌人、鮮卑、匈奴打打仗,死後的墓碑上真的會如他生前所願,刻上了“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劉備,若在東漢前期,那還是跟皇室關係很近的,很可能當個侯爺,優哉遊哉過一輩子,閒來無事或許還做幾雙草鞋耍耍。

    至於關羽張飛,若生在太平之時,很可能也沒有機會展示他們的絕倫武藝與領軍之才。

    關羽或許會一輩子當小販,張飛一輩子賣肉,過他的富家莊園主日子。

    至於荀彧、郭嘉、司馬懿等人,也只能當太平官吏,而難以在歷史的動盪中弄潮了。

  • 4 # 南武當山旅行情報共享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確實是自然規律,為什麼呢?因為每個朝代在經歷了一個盛世之後,在朝代的末期都會進入一個衰退週期,或社會動亂,或官場腐敗.漢朝末期也是一樣的,社會民不聊生,官場黑暗,最後導致黃巾率農民起義,推翻漢末政府.

    這時各地方割據勢力借討伐黃巾起義名義壯大自己的實力,如董卓,袁紹,孫堅,他們表面上是為朝廷討逆,實際上各有各的算盤,都想借此機會自立為主,稱霸一方.都打著朝廷的旗號,卻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希望有朝一日跟朝廷抗衡.董卓就是這樣,自己勢力大了一點就想自立為皇帝 ,結果弄得身敗名裂,身首異處.袁紹藉著幾代是朝廷王公貴族的優勢,權勢威震其主,最後被曹操所滅,劉備也是憑藉皇叔的名義,隊伍不斷壯大,最後自立為王.孫堅也稱霸江東一方.聰明的還算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統一了北方.

    袁紹有張勳、陳紀、李豐、逢紀、田豐、審配、沮授、袁尚等。河北忠臣當沮授,田豐。

    曹操有荀或、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毛介、許攸、司馬懿、楊修、董昭、賈羽、于禁、典韋、夏候墩,夏候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張遼、張鴿、許褚、徐晃、文聘等。

    孫權有周瑜、呂蒙、陸遜、甘寧、董襲、魯肅、張昭、張溫、顧雍、程普、韓當、呂範、周泰、潘璋、淩統、蔣欽、丁奉、太史慈、徐盛,諸葛瑾後魏有郭淮、鄧艾、鍾會等傑出軍事人才。

    劉備有關羽、張飛、趙去、馬超、魏延、孫乾、關平、諸葛亮,徐遮、龐統、糜竺、簡雍、伊籍、馬良、馬謖、嚴顏、糜芳、廖化、周倉、蔣瑾、法正等。

    三國爭奪戰中我認為最得人心的是曹操,無論是在官場還是在平民百姓中曹操都深得人心,曹操擁有文武百官,諸將也俱服之,同心同德,齊心協力,為曹丕稱帝鋪平了道路,為盛世的魏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孫權的江東百姓安居樂業 ,劉備所管之地也算太平.

    三國中最最推崇的是曹操,他文滔武略,待人寬容大度,人盡其才,愛民如子,將士用命,君臣同心合力,手下文官武將極多。明知劉備是天下英雄也能容納他,他能收服人心,容納降將,敗不也樂觀,勝不驕傲,曹操死時也不忘叮囑群妾要“勤習女工,多造絲履”,為自己生活所用,為國家所用,失敗時樂觀向上,與馬超對陣馬超添兵曹操反喜,得勝之時也不忘臣子的幫助與情義,哭典韋,思郭嘉。如在詩中懷念典韋的詩句“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赤壁之敗時思念郭嘉“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有情有義,不得不殺忠良陳宮,沮授也心情悲痛,命厚葬之,曹操一生東征西討,剿滅了盤踞各地的亂世梟雄,統一了北方,北方百姓安居樂業,曹操一生從不曾放棄平定天下統一中國之心.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是一代梟雄是不公平的,亂世畢竟要有人來統一治理,曹操文韜武略,智勇兼備,人盡其才,不但是一位軍事家,戰略戰術家,也是一位政治家,詩人。更是一位對家庭有責任心,負責任的好男人,是一代好男人的典範。

    孫權文韜武略,善於用人,敢於起用新人,愛護將士,愛護百姓 。

    劉備假仁假義,會裝可憐,桃園結義時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結果是口是心非,沒有實現自己的諾言,司馬水鏡說伏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人都得了,也沒有安天下。。

    最不可信的就是諸葛亮,什麼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剛出山就拜為軍師,天才也需要在戰爭中慢慢鍛鍊成長 ,也需要慢慢積累經驗,慢慢成熟成長。什麼料事如神,赤壁借東風,知道魏延有反心,能料身後事,赤壁之戰是周瑜的功勞,草艙借箭是孫權的傑作,料事如神怎麼失了那麼重要的戰略軍事重地街亭,說失街亭沒大將可用是藉口,姜維不是大將嗎?魏延不是大將嗎?怎麼不拜王平為大將,

    劉備從新野一路經樊城、襄陽逃到江陵時那狼狽的樣子諸葛亮怎麼就束手無策?劉備為關羽報仇東征怎麼就勸阻不了,其實劉備也並不是真正要為關羽報仇,只是為了征伐東吳罷了,劉備沒那麼重義氣,只是利用結義兄弟之名讓張飛,關羽為他的天下賣力。劉備命諸葛亮守兩川時諸葛亮怎麼想不到劉備會把軍營連營七百里,被陸遜火燒連營,怎麼就沒料到,書中說諸葛亮什麼什麼好多都是馬後炮,連劉備排兵佈陣也要畫成圖本交諸葛亮看,真是笑話,不管怎麼說劉備也是身經百戰的一代梟雄,也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也是一代軍事家,魏蜀對峙時,諸葛亮贏不了司馬懿時只好使出反間計的陰招,讓曹爽下了司馬懿的兵權,才贏了幾場,諸葛亮不是識天文,懂地理嗎?上方谷魏延截斷谷口困司馬懿受困時怎麼就沒料到天要下大雨,讓司馬懿絕處逢生。諸葛亮不是會天時地利嗎?東吳拜陸孫為都督怎麼就料不到關羽會大意失了荊州。再說諸葛亮視軍令如兒戲,明知關羽會放了曹操還叫關羽守華容道,赤壁之戰關羽放了曹操他不按軍法從事,而是做了人情與劉備,這不是兒戲是什麼?諸葛亮出祈山,南征魏國也沒有取得成功。跟著劉備十幾年也沒有統一中國.諸葛亮在陳倉用雲梯登城攻打,卻被郝昭用火箭燒燬,又改用衝車之法,又被郝昭用葛繩石打得大敗。運土填城壕掘地道,也被郝昭掘重壕橫截之,無計可施。六出祈山也未獲寸土,還失去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街亭。他既然知曉別人的心思,連曹操,孫權的心思都知道,難道連一個小小的孟獲的心思也猜不透嗎?為什麼要對孟獲七擒七縱,

    其實赤壁之戰我認為曹操並沒有大敗而且參加的魏華人數也不多,魏國有名的只有曹操,毛介,馬廷,張訾,呂虔,呂通,樂進,文聘,程昱,張遼,李典,許褚,徐晃,吳國有孫權,魯肅,周瑜,甘寧,蔡中,淩統,潘璋,黃蓋,韓當,周泰,蔣欽,董襲,呂蒙,陳武,程普,徐盛,丁奉,太史慈,陸遜,蜀國有:劉備,張飛,糜竺,糜芳,劉封,劉琦,關羽,諸葛亮,徐庶,趙雲。好多都是間接參戰,沒看到有多少魏蜀吳的水陸軍直接參戰,也沒看到雙方怎麼真正的交戰,只是著重提到火燒鐵索連環船,關羽義釋曹操,及曹操如何逃脫,魏軍號稱水陸軍100萬最少也有六七十萬吧,吳,蜀也有三四十萬水陸軍吧,赤壁之戰是三國較大的戰役,三軍參戰的部隊至少在二十萬以上吧,真正的赤壁之戰沒看到有曹操的多少水陸軍參加,也沒有看到書中魏蜀吳有多少官兵參戰,也沒看到三方其實應該是二方交戰的具體描述,只是說曹操大敗,如果曹操大敗那麼大的戰役魏國敗得那麼慘,怎麼可能不損失幾員大將。

    所以我認為赤壁之戰是杜撰的,起碼是七分虛構,三分真實,或者赤壁之戰確實有那麼回事,但不象書中描述的那麼大。

  • 5 # 唐不三不四藏

    原因其實很簡單,後漢、三國時代,特別流行人物品評。

    我們翻看中國的歷史,沒有哪個時代會像後漢,三國時期,出現這麼多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牛人。

    比如原來在袁紹手下打工後來轉投曹操的郭嘉,在官渡之戰沒有開打之前,分析袁紹必敗的十大原因和曹操必勝的十大原因,曹操果然以少勝多,打贏了官渡之戰。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紹有十敗,公有十勝,雖兵彊,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分析千里之外的孫策也是猶如天天看著他,曹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孫策準備趁許都空虛,在後面捅一刀,郭嘉胸有成竹地說:“孫策雖然勇武過人,但不大注意警戒,一定會被人刺殺”。結果孫策還沒來得及帶兵渡江,就真的被刺客殺掉了。

    既然流行人物品評,社會上也就特別推崇那些能夠慧眼識人的高人。

    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梟雄曹操的仕途來體驗一下當時的人才是怎麼評定的。

    曹操要做官,第一步就是要結交幾個人物品評界的大咖。曹操多方打聽得知河南商丘的叫做橋玄的品評師很厲害,凡得到他點評的人都當了官,於是就去找他,得道的評價是“神明英發,非池中物也,乃命世之才”。後又輾轉到一個叫許劭的人那,獲得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點評“治世能臣,亂世奸雄”。靠著這些,曹操在公元174年,被地方政府推舉為孝廉。並贏得了洛陽市長司馬防的注意,安排曹操一個洛陽北部尉的職位。曹操從此走進了中央政府工作。

    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

    只有被推舉為“孝廉”才有資格進去名仕圈,才有資格步入仕途!各地的名仕擁有出具“孝廉”的認定資質報告,聰明的你是不是在這裡看到了商機?在這種人才晉升的制度下,定會品評出各種各樣的人才。

    在其他歷史時期的人才不一定會比三國時期的少,但他們都沒有三國時期的“伯樂”數量多,沒有三國時期的“伯樂”會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小故事400字作文講好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