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華為

    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後代學者將他與荀彧、荀攸、程昱、郭嘉並稱為曹操集團的“五大謀士”。《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聯合作傳,可見賈詡在三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近來不少人將賈詡稱作是三國第一“毒士”,認為他洞悉人性的弱點,出謀劃策沒有底線。那麼這位“毒士”究竟獻過哪些“毒計”呢?

    一、“反攻長安”之計。

    王允聯合呂布誅殺董卓後,開始清算董卓餘黨。當時董卓餘黨群龍無首,李傕、郭汜等將領打算逃亡涼州。如果按照這個節奏走下去,那麼關東集團的戰亂雖不會立即終止,但關中起碼能得到到安寧。這時賈詡站出來說話了:“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如果僥倖成功了,就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敗,再逃走也不遲。”李傕、郭汜等將聽後彷彿找到了救命的稻草——與其坐以待斃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於是收羅舊部急速攻佔長安。

    李郭禍亂長安,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等人被殺,長安城也像曾經的洛陽一樣變成了人間煉獄,更為致命的是天下徹底大亂,地方割據四起,民眾死傷無數,直到西晉短暫統一才告一段落。作為提議人,賈詡因此被罵作“毒士”。但想想他也僅僅是為了自保,王允連與董卓沾邊的名士蔡邕都殺,怎麼可能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重點餘孽。但他還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沒頭腦和不高興”,儘管在長安想方設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並利用手中職權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但時局的發展早已經超過了他所能駕馭的能力。

    二、“敗兵取勝”之計。

    李郭之亂後,賈詡又輾轉投靠到了張繡的賬下。先是張繡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佔”了他的嬸嬸鄒氏,還準備殺掉張繡。張繡降而復叛偷襲宛城,結果曹操戰敗,手下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二次征討張繡,不克而還。張繡想要追擊曹操,賈詡不讓,張繡執意要去,結果大敗而歸。等到張繡敗回,賈詡建議抓緊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獲全勝。

    張繡不理解,賈詡解釋;曹操沒有盡全力打我們就撤軍,肯定是“後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會留下精銳斷後,你去追擊必定失敗。等咱們敗退回來,曹操肯定以為咱們怕了,就不會留後手,他大意“不設防”,我們就追著他屁股使勁揍,一定會有好結果。

    三、“勸張歸曹”之謀。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袁紹開始積極拉攏張繡。但如何正確地“站隊”,張繡十分謹慎。張繡的本意是投向袁紹,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實力最強。賈詡不同意,並直接指出:袁紹心胸狹隘,連他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何況你一個外姓人。賈詡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張繡顧慮重重——畢竟之前投降過一次,已經失去了信譽;而且曹操與他還有“殺子之仇”。

    賈詡列舉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張繡的疑慮: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政治、道義的制高點,跟著他幹,就相當於跟著皇帝幹,名正言順。第二,袁紹現在還十分強盛,我們帶這麼點人“入夥”,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實力弱,我們主動去投靠,肯定會另眼高看。第三,曹操志向遠大,不管是出於收買人心還是鞏固實力的需求,都會對我們不計前嫌。事實證明賈詡是正確的。張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並予以重用,還留下了一段“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千古佳話。

    四、“挑撥離間”之計。

    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在此期間雖然也曾發生過著名的“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膊鬥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還是一步步佔領了重要的渡口、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谷,只好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面時,在馬上不談軍事,只說當年哥倆在京城一起“調皮搗蛋”“撒尿和泥”的舊事。

    等會面結束,馬超等問韓遂:你們聊的那麼起勁,都說啥了?韓遂老實回答:也沒說啥!馬超等人開始對韓遂十分懷疑,擔心他與曹操私下聯絡。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故意在多個言詞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一樣,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五、“暗助曹丕”之計。

    曹操晚年身體不好,尤其愛頭痛,選誰做“儲君”的大事就擺在了眼前。選曹丕還是選曹植,曹操一直猶豫不決,這也沒辦法,誰讓有兩個“價效比”太相似的兒子呢?賈詡覺得自己是後來跟著“幹革命”的,資歷相對淺,不想跟著摻和。不想歸不想,但曹丕主動上門來“求教”,這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謹慎站隊了。賈詡是個聰明人,他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但為防變成楊修第二,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賈詡勸曹丕做事不要張揚,要做好兒子和臣子的本分,關鍵是要“孝順父母”。潛臺詞就是,寫文章你比你兄弟差點,要學著揚長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諮詢的時候,賈詡也是不明說,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開河”:我剛剛想起你的老同學袁紹和老相識劉表來了。賈詡沒有直接表態,但經這麼一敲打,曹操確定最終人選是年齡更大、做事也更穩重的曹丕。賈詡的站隊是明智的,收穫也是重大的。後來曹丕繼位,為報賈詡相助之恩封他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更重要地是,賈詡是三國裡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人。

  • 2 # 故事裡的事2020

    賈詡的謀略和射箭有一拼,幾乎百發百中,而且他的主意不受道德和忠君思想的影響,所以有人稱賈詡為毒士。

    賈詡開始是董卓的部將,董卓在《三國演義》裡面是個吃人肉喝人血的魔頭,而賈詡跟董卓混,可見賈詡沒有什麼道德潔癖的。

    董卓死後,王允要搞清算,賈詡為了自保,出主意讓李榷郭汜反攻長安,結果長安血流成河,打長安就是打皇帝啊,所以說賈詡沒有忠君思想。

    賈詡後來投靠張繡,張繡對賈詡很好,可是張繡又不是幹大事的人,於是賈詡給張繡謀劃投降曹操。所以賈詡也不重視功名。

    跟了曹操之後,賈詡是不顯山不露水,只要是曹操問的計謀沒有不中的,而且政治站隊相當準確。因為曹操的猜忌,手下謀士都沒有什麼好結果,只有賈詡穩如泰山。

    功名利祿都不能束縛賈詡,似乎有一種道家的味道。

  • 3 # 歷史檔案館

     賈詡是三國第一謀士,作為一個真正的謀士,他的謀略是非常成功的,幾乎沒有失誤的時候,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因為他出謀劃策往往都是先考慮自己,最後才回去考慮平民百姓,出的計謀常常會對老百姓造成損害,所以被後世的人稱為毒士。

      賈詡是個怎樣的人

      賈詡是三國時期最成功的謀士之一,他和很多謀士都不一樣,他是純粹的謀士,只做出謀劃策的事情,不像諸葛亮等人那樣還擔任著政治上的重任,也不像周瑜那樣領兵打仗,他是一個純粹的謀士,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賈詡確實可以稱為三國第一謀士。

      賈詡年少的時候並不出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是其實賈詡有著大智慧,早年的時候就對於如何明哲保身很有一手,話說當時賈詡回鄉的途中被叛亂的氐人給抓住了,當時一起抓住還有好幾十人,但是隻有賈詡謊稱是太尉段熲的外孫,因此那些氐人都怕殺了他會帶來禍患,就放了他,而其餘人都遇難了。

      後來賈詡投靠了董卓,成為董卓女婿牛輔的謀士,跟著一起打仗,後來董卓身死,當時董卓手下的人打算四散而逃,但是賈詡阻止了他們,認為現在要是逃命反而會陷入危機之中,反倒是迴轉長安能夠得到一線生機,所以郭汜李傕等人都聽他的計謀轉而攻打長安,一場大戰之後,郭汜李傕等人大勝,長安城的很多老百姓都受到了無妄之災,死傷過萬,屍體都堆滿了街道。

      後來賈詡母親去世,賈詡就趁機辭官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之後更是輔助過段煨張繡等人,都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華,之後賈詡又一力勸張繡歸降曹操,成為了曹操的謀臣,為曹操之後的征戰立下了不小的功勞。最後安然去世,可以說是三國謀士之中結局最好的。

      賈詡為什麼被稱為毒士

      賈詡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被後世人稱為是毒士,但是他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稱號呢?首先這要從賈詡的性格說起,賈詡是一個純粹的謀士,比起很多人來說,他的理性太強,往往會壓倒心理的道德觀念,很多後果嚴重的毒計大家都想得出來,但是隻有賈詡能夠淡定的說出來,因為在賈詡看來他只是一個出謀劃策的,他的責任只是說出效果最好的計謀,至於其餘的都不是自己的事。

      再來賈詡的計謀第一齣發點都是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所以常常會把江山社稷、人民安全放到很後面的位置才去考慮,這點從他建議郭汜李傕等人回長安就看出來,他這個計謀導致了無數老百姓身死,因此就贏得了一個“毒士”的稱號。

      賈詡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士,他才能出眾,謀略得當,而且很懂得自我保護,對於時勢有著清晰的見解,所以他能夠明哲保身,一直活到77歲才病逝,堪稱是當時晚年最好的謀士。雖然賈詡智謀過人,但是他的計謀很多都先考慮自己,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所以被稱為是毒士。

  • 4 # 沉睡的天堂

    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後代學者將他與荀彧、荀攸、程昱、郭嘉並稱為曹操集團的“五大謀士”。《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聯合作傳,可見賈詡在三國曆史中的重要地位。近來不少人將賈詡稱作是三國第一“毒士”,認為他洞悉人性的弱點,出謀劃策沒有底線。那麼這位“毒士”究竟獻過哪些“毒計”呢?

    一、“反攻長安”之計。

    王允聯合呂布誅殺董卓後,開始清算董卓餘黨。當時董卓餘黨群龍無首,李傕、郭汜等將領打算逃亡涼州。如果按照這個節奏走下去,那麼關東集團的戰亂雖不會立即終止,但關中起碼能得到到安寧。這時賈詡站出來說話了:“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

    如果僥倖成功了,就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敗,再逃走也不遲。”李傕、郭汜等將聽後彷彿找到了救命的稻草——與其坐以待斃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於是收羅舊部急速攻佔長安。

    李郭禍亂長安,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等人被殺,長安城也像曾經的洛陽一樣變成了人間煉獄,更為致命的是天下徹底大亂,地方割據四起,民眾死傷無數,直到西晉短暫統一才告一段落。作為提議人,賈詡因此被罵作“毒士”。

    但想想他也僅僅是為了自保,王允連與董卓沾邊的名士蔡邕都殺,怎麼可能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重點餘孽。但他還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沒頭腦和不高興”,儘管在長安想方設法調和他們之間的矛盾,並利用手中職權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但時局的發展早已經超過了他所能駕馭的能力。

    二、“敗兵取勝”之計。

    李郭之亂後,賈詡又輾轉投靠到了張繡的賬下。先是張繡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佔”了他的嬸嬸鄒氏,還準備殺掉張繡。張繡降而復叛偷襲宛城,結果曹操戰敗,手下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二次征討張繡,不克而還。張繡想要追擊曹操,賈詡不讓,張繡執意要去,結果大敗而歸。

    等到張繡敗回,賈詡建議抓緊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獲全勝。

    張繡不理解,賈詡解釋;曹操沒有盡全力打我們就撤軍,肯定是“後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會留下精銳斷後,你去追擊必定失敗。等咱們敗退回來,曹操肯定以為咱們怕了,就不會留後手,他大意“不設防”,我們就追著他屁股使勁揍,一定會有好結果。

    三、“勸張歸曹”之謀。

    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袁紹開始積極拉攏張繡。但如何正確地“站隊”,張繡十分謹慎。張繡的本意是投向袁紹,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裕、實力最強。賈詡不同意,並直接指出:袁紹心胸狹隘,連他兄弟袁術都容不下,何況你一個外姓人。

    賈詡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張繡顧慮重重——畢竟之前投降過一次,已經失去了信譽;而且曹操與他還有“殺子之仇”。

    賈詡列舉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張繡的疑慮:

    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政治、道義的制高點,跟著他幹,就相當於跟著皇帝幹,名正言順。

    第二,袁紹現在還十分強盛,我們帶這麼點人“入夥”,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實力弱,我們主動去投靠,肯定會另眼高看。

    第三,曹操志向遠大,不管是出於收買人心還是鞏固實力的需求,都會對我們不計前嫌。事實證明賈詡是正確的。張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並予以重用,還留下了一段“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的千古佳話。

    四、“挑撥離間”之計。

    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

    在此期間雖然也曾發生過著名的“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膊鬥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還是一步步佔領了重要的渡口、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谷,只好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

    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面時,在馬上不談軍事,只說當年哥倆在京城一起“調皮搗蛋”“撒尿和泥”的舊事。

    等會面結束,馬超等問韓遂:你們聊的那麼起勁,都說啥了?韓遂老實回答:也沒說啥!馬超等人開始對韓遂十分懷疑,擔心他與曹操私下聯絡。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故意在多個言詞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一樣,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五、“暗助曹丕”之計。

    曹操晚年身體不好,尤其愛頭痛,選誰做“儲君”的大事就擺在了眼前。選曹丕還是選曹植,曹操一直猶豫不決,這也沒辦法,誰讓有兩個“價效比”太相似的兒子呢?

    賈詡覺得自己是後來跟著“幹革命”的,資歷相對淺,不想跟著摻和。不想歸不想,但曹丕主動上門來“求教”,這就躲不過去了,必須要謹慎站隊了。賈詡是個聰明人,他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但為防變成楊修第二,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賈詡勸曹丕做事不要張揚,要做好兒子和臣子的本分,關鍵是要“孝順父母”。潛臺詞就是,寫文章你比你兄弟差點,要學著揚長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諮詢的時候,賈詡也是不明說,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開河”:我剛剛想起你的老同學袁紹和老相識劉表來了。

    賈詡沒有直接表態,但經這麼一敲打,曹操確定最終人選是年齡更大、做事也更穩重的曹丕。賈詡的站隊是明智的,收穫也是重大的。後來曹丕繼位,為報賈詡相助之恩封他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更重要地是,賈詡是三國裡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鐵乘務員應該怎麼應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