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磨史作鏡
個人認為,評選十大名將,原來的戰國四大名將必須上榜,另外再找六個名將,共十大名將。
我把選好的十個人配成了五對,這樣便於大家記住並且有點趣味:
第一對兒,孫臏、吳起,都是兵法大家。
分別著有《孫臏兵法》和《吳子兵法》,不過孫臏兵法未能傳世,後世一般說誰打仗厲害,就說“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當然這個“孫”主要指孫武,但孫臏也是有份的,他的得意之作就是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射死龐涓。吳起本是魏華人,據說為人不好,但是帶兵打仗很有一套,能得兵士死力。他還是著名的改革家,在楚國進行了改革。
第二對兒,白起、李牧,兩個“武安君”,都因讒言而死。
白起是著名殺神,伊闕之戰和長平之戰是其經典戰例,由於戰功卓著,被秦國封為武安君。李牧是戰國大將,北擊匈奴,西抗強秦,立下赫赫戰功,被趙王封為武安君。白起李牧不但封爵都是一樣的,而且都是死於讒言,被自己國家處死。
第三對兒,樂毅,田單,一個攻下了齊國70餘城,一個收復了這70餘城。
樂毅是燕國將領,諸葛亮的偶像之一,臥龍年輕時就自比管仲樂毅。樂毅率領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齊國就剩下即墨和莒兩城,幾乎亡國。後來燕王中計用騎劫替換了樂毅,而這時齊國的田單運用“火牛陣”,大敗燕軍,很快收復了故土。
第四對兒,廉頗、趙奢,兩個都是趙國名將,長平之戰,趙國用趙奢之子趙括取代廉頗為主帥,造成趙軍的大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第五對兒,司馬錯、王翦,兩個都是秦人,時間出場上是戰國時秦名將的開始和結束。
司馬錯可以看做是秦國第一個顯名戰國的名將,王翦可以算最後一個,因為統一六國後戰國就結束了。司馬錯最大的特長是戰略眼光高,看到了伐蜀的重要性,並透過辯論批駁了張儀的伐韓論點,帶兵攻佔蜀國,對秦國後來實力大增起到巨大作用。王翦是一個常勝將軍,最大的戰績就是帥60萬人伐楚,給與楚國毀滅性打擊。
-
3 # 楊朱學派
我心中的戰國十大名將
第一名、吳起。
吳起不但是戰國十大名將之首,也是中華第一名將,其軍事才能分為三個方面:
1、戰績。
吳起在魏國時,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
吳起在魯國時,還有一仗以弱勝強,戰勝齊國。 吳起在楚國,伐秦,連下五城。南平百越,北平陳蔡。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一生無敗績的將領。吳起最牛一戰,是率領五萬軍隊大破五十萬秦軍。吳起若晚離開魏國十五年,秦國必亡。
2、軍事制度。
吳起在魏國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職業職業軍隊——魏武卒方陣。 在吳起之前,中國沒有職業軍隊,打仗時,都是臨時組織。缺乏有效嚴格的訓練。才會出現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楚國的軍事制度,也是吳起建立。
3、軍事理論。
吳起著有《吳起兵法》,又稱《吳子》。共四十八篇。現存六篇。其核心思想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既對國內用儒家,對諸侯用兵家。
第二名、廉頗。
很多人認為,廉頗的軍事才能遜於白起。其實,廉頗的軍事才能被嚴重低估。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
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覆伐齊幾,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
趙奢破秦軍閼與下,斬首八萬。秦軍為報閼與之戰之仇,大舉進攻趙國幾地。廉頗帥軍救幾。再次大破秦軍 。
長平之戰前,趙軍百戰百勝。廉頗更是從無敗績。從秦趙兩軍表現來看,趙軍的戰鬥力略強於秦軍。
長平之戰爆發後,王屹帥60萬秦軍對廉頗的45萬趙軍。 戰況大概如下:
四五個月後,秦軍攻破一道趙軍防線。取得一場戰鬥勝利。再四五個月後,再攻破趙軍一道防線。後來,廉頗麾下的幾名校尉和前鋒主將陸續戰死。 趙括任主將後,連續取得幾場勝利。殲敵30多萬。說明了什麼?
說明趙軍雖然前面有幾次失利。但局勢卻對趙軍有利。而秦軍卻渾然不知。趙軍在一多年裡,打的幾次敗仗都是廉頗編織的陷阱。只能說廉頗太老辣,他的計謀騙過了所有人,包括王屹,白起,秦王和趙王。
趙括只所以能消滅30萬秦軍,而趙軍傷亡不大。只有一種可能。秦軍在與趙軍展開大決戰時,除了正面與趙軍對決外,秦軍左右兩翼遭到了趙軍的夾擊。但並未合圍,否則秦軍就會60萬大軍被全殲。
如果趙軍不換帥,廉頗肯定會再打一兩場敗仗。繼任的趙軍前鋒主將很可能再戰死。等廉頗反攻決戰時,絕不會只消滅30萬秦軍,而是利用地形優勢(丘陵加平原),把60萬秦軍包餃子。歷史就要改寫了。
還有續集,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45萬主力被消滅。燕國帥20萬大軍伐趙,欲收復當年被廉頗攻佔的城池。趙國任命廉頗為主將,帥5萬大軍抵抗。廉頗殺燕軍主將,斬首十幾萬。燕軍幾乎全軍覆沒。燕國求和,廉頗不許,燕國割讓城池,俯首稱臣。跪下叫廉頗爺爺。廉頗才收兵。
廉頗本能消滅60萬秦軍,繼而滅秦。但趙王不能明察秋毫,趙括自以為是,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第三名、白起。
白起戰功赫赫。一生攻城70餘座,殲滅五國軍隊百萬,被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連下三郡。
公元前291年,白起與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公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而後秦軍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
公元前279年——278年,鄢郢之戰,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國都城郢。焚燬楚國的宗廟和夷陵。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率秦軍與魏趙兩國交戰,秦國獲勝侵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萬(主力是魏軍,趙軍打醬油)。
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南韓陘城等9座城邑,斬首韓軍5萬人。
公元前263年,白起伐韓,攻佔南韓野王。
公元前262年——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人。
白起自殺時,六國的青壯年男性已全部戰死。秦統一六國已經水到渠成。
白起雖戰功赫赫,但若與廉頗對決,長平之戰,很可能成為白起的滑鐵盧。
第四名、李牧。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創匈奴的不是蒙恬,而是李牧。李牧斬首匈奴十萬,把匈奴打哭,滅三個匈奴部落,匈奴首領單于奔走。匈奴跪下叫趙國親爹。
李牧與王翦對決,數次以弱勝強。戰勝秦軍。
第五名、孫臏。
孫臏在馬陵之戰、桂陵之戰中,戰勝強大的魏軍。把魏國從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拉了下來。
但孫臏僅僅是用圍魏救趙的計謀。他並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軍事制度。即使在孫臏之時,齊軍的戰鬥力也不強。
而與孫臏形成賢明對比的是,吳起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軍事制度。即使吳起離開魏國十年後,魏武卒方陣依然天下無敵。
第六名、匡章。
《孟子》中有匡章的記載:與孟子交好。有人勸孟子疏遠匡章,因為其不孝。孟子則認為,為父有慈,兒女有孝。匡章父母不慈,匡章不必盡孝。“
《史記-秦本紀》記載:六年,齊將匡章攻新城。七年,新城陷。
《魏世家》:“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
《韓非子》也記載:齊將匡章帥齊、韓、魏三國軍隊大敗秦軍,攻破函谷關。秦國朝野振動。秦昭王與群臣商議,對策有二:一是割讓三座大城(附帶幾十個小城)。齊軍就退兵。退兵後,秦昭王肯定後悔,割讓的土地太多了。腸子都悔青了。二是不割地,齊軍會直逼咸陽,秦王國破被俘虜。更加後悔。
《史記-韓世家》:“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秦國把武遂及外河割讓給南韓。
《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二十八年,秦與韓河外以和,兵罷。”
此戰有三年之久的時間。可見雙方都是下了血本的。最終秦軍慘敗,函谷關淪陷,秦國被迫向南韓割讓大量土地求和。
若單論戰績,戰國時期,齊國第一名將是匡章,第二才是孫臏。匡章是齊國唯一一個能打硬仗的將領。
第七名、樂毅。
樂毅伐齊,率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一蹶不振。
樂毅伐齊,客觀上加速了秦的統一。
第八名、蒙驁。
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先後奪取南韓十餘座城池、趙國三十餘座城池、魏國五十餘座城池,使秦國得以設立三川郡和東郡,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定的基礎。
第九名、司馬錯。
司馬錯滅義渠,奇襲房陵,奪宜陽鐵山,征服巴蜀。與白起、蒙驁、蒙恬並稱為秦國四大名將。
第十名、田單、趙奢、蒙恬三人爭奪最後一個名額。
田單火牛破燕,收復齊國七十餘城。但燕軍不強。已經成強弩之末。所以排第十。
趙奢在閼與之戰中,擊敗鼎盛時期的秦軍,斬首八萬。而趙軍傷亡不大。但趙奢只有這一次大勝仗。
蒙恬,帥30萬秦軍大破匈奴,匈奴不敢南下牧馬。蒙恬戰績雖然輝煌,但秦國已經統一天下。而當時趙國僅僅是一個諸侯國,就能滅匈奴三個部落,斬首十幾萬。
鄙人私下認為,在田單、趙奢、蒙恬三人中,雖然趙奢戰績最少。但趙奢卻最能打硬仗。
我們在回到閼與之戰前:秦國八萬大軍,大舉進攻閼與。趙王徵求廉頗意見,廉頗認為閼與地形狹窄,不利於部隊展開,只有五成勝算(廉頗不打無把握之戰,打則必勝)。
趙王又與趙奢商議,趙奢認為,地形狹窄,就好比兩隻老鼠在一個通道內打架,誰更勇敢,戰鬥力更強。誰就能獲勝。趙惠文王任命趙奢為主將,指揮閼與之戰,全殲秦軍,斬首八萬。
所以我認為,趙奢應該排第十。
回覆列表
“起翦頗牧”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但是放眼整個戰國時代,這四大名將其實並非是整個戰國時代最強之四將。首先,這四將全部選自戰國後期,並不具代表性;其二,如廉頗,雖也說是聲名赫赫,但是看其戰績卻主要是從燕、齊兩國身上得來的。從其在長平之戰中的表現,最多也就能跟秦將王齕打個平手(據史載,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放眼整個戰國時代,其實還有與很多名將能與此四大名將相PK,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呢?下面就另選取六位。
第一位,吳起(前440年-前381年);吳起通曉兵、法、儒三家思想,而且最終出將入相,堪稱全能型戰將。其本人既是兵法理論家又是戰爭實踐家,其曾為將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未曾一敗,更是曾以未立過軍功的五萬人,外加五百輛戰車、三千騎兵而擊敗五十萬秦軍。吳起還為魏國創立了一支最為精銳和彪悍的重灌步兵--魏武卒,魏國憑此縱橫天下幾十年無敵手。秦始皇最為倚重的軍事家與謀略家-尉繚子,曾評價道:“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第二位,孫臏;孫臏也既是位兵法理論家又是戰爭實踐家,圍魏救趙,化被動為主動,最讓人耳熟能詳。其指導的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直接終止了魏國的霸業,而宣告齊國的強勢時代的來臨。毛澤東曾評價道:“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第三位,趙奢;《史記》載:“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出關與山東六國戰,就鮮有敗績,而秦又是以割人頭而授爵的,所以,山東六國都謂秦軍為虎狼之師,不敢與秦人野戰。翻遍整部《史記》唯有趙奢是主動與秦軍比勇鬥狠的,而長平之戰中後來之所以選用趙括的原因也在此,因為只有趙奢才敢主動與秦軍戰,而此時,趙奢已死,才換上了趙奢的兒子趙括。
根據趙奢與田單論兵,田單認為有三萬兵足矣,士兵過多的話,會影響農耕,是“自破之道”。而趙奢卻說:“古代天下分為萬國,最大的城,高不過三百丈,人口最多不過三千餘家,所以用三萬兵去攻或守,對將帥來說沒有什麼困難。而如今,七國並雄,千丈之城,萬家之邑都比比皆是。以三萬之兵野戰都不足,更不用說攻城了。”趙奢認為田單不但不懂得用兵,對現實世界的瞭解更是少得可憐。而田單聽了,也是自愧不如,感嘆自己沒有想得這麼深遠。” 假使趙奢若不早死,其與白起尚可一戰。
第四、五位,王廖與倪良;之所以把這兩位放在一起,是因為戰國的史料缺損嚴重,現存的史料中,並無關於他們過多的記載。但是,一則,賈誼在其《過秦論》中說: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再則,《呂氏春秋》中說道:“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這“兒良”便是賈誼在《過秦論》中所提到的倪良。
《呂氏春秋》中提到的這十位被稱為“天下十豪”,《焦氏易林》也記載到“帶佗、倪良,明知權兵,將帥合戰,敵不可當,趙魏以強。” 而王廖又是與倪良齊名的,據此,這兩人絕對是兵家之高手,而且應該既是兵法理論家又是戰爭實踐家。這兩位中一人主張先發制人、一人主張後發制人。而且軍事理論影響甚大,“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 這三位軍事理論家是並列的。
第六位,樂毅;樂毅也是諸葛亮的偶像之一,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樂毅以疲弱之燕而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即墨與莒兩城未下。燕國破齊軍之主力,雖是合了五國之兵力,但下齊國七十餘城還是靠燕國自身的實力的,而且齊國在當時是與秦國並稱“東西兩帝”之一的國家。
網上有些文章肆意詆譭樂毅的能力,認為樂毅是個廢材,五年的時間都攻不下齊國剩餘的兩座城。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樂毅是個廢材,齊華人還需要費盡周折搞反間計把樂毅換掉嗎?這些人也未免把戰爭想象得太簡單了,首先,連下七十餘城是需要時間的,長平之戰就打了三年,何況偌大齊國在當時是與秦國並稱的兩強之一。不是五年時間攻不下兩座城,而是用五年時間把齊國打得只剩兩座城。
第二,即墨與莒都是大城,並非輕易能攻取,齊國是實行“五都制”,即墨與莒都是位列齊五都的,“五都制”就相當於各自獨立的五大軍區。各方面的戰備資源都較齊備,且這兩座城市都是位於齊國的極遠之地,燕軍也有些鞭長莫及。第三,齊地百姓對燕軍的抵抗,從齊國十五歲少年--王孫賈在齊國街市上振臂一呼,就率領四百多人殺掉了楚將綽齒來看,齊國百姓對燕軍的抵抗應該會是更激烈的。第四,複雜的列國形勢也不允許樂毅放開手去幹。齊國招致五國痛扁的原因就在於齊國獨吞了宋國,所以,列國是絕不會容易燕國獨自吞下齊的。
樂毅其先祖樂羊,就是一代名將,樂羊在魏文侯時期為將,替魏文侯攻滅了中山國。樂毅的兒子樂間、宗人樂乘也都能充任將軍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