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迴古重泉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認為,所謂正確臨帖,是指要講求科學性、合理性,以優質、高效為基本準則,力求取法準、臨得像、寫得好……總之,不能盲目從事。臨帖,是書法基本功訓練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道門檻,也是通往書法、寫字的必經之路,因此,無論是自學或教學,都必須對臨帖方法這個問題高度重視。
△圖為我的毛筆小楷《心經》(區域性)
正規的臨帖方法與基本程式是: 先仔細讀帖,瞭解筆法精要、字法特點,並據此選擇與其匹配的毛筆、練習紙,還要有針對性地專門進行執筆法、運筆法感應練習,謂之意在筆先,做好臨帖準備工作。
例如,寫多大字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指法、腕法、肘法。範本是哪種風格的字型? 應以側鋒為主,還是以中鋒為主……都需要在正式臨摹之前,透過反覆讀帖、試寫體驗等各種輔助方法,對原帖的精神實質,尤其是基本技法有所掌握,以便順利向前進行。
△圖為我的毛筆大字習作
然後,接下來分別作單勾、雙勾、填勾、對臨(選臨、通臨、意臨)、背臨……所有這些訓練環節,一個都不能少! 否則,直接照著字帖寫,是急於求成、違背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蠻幹做法,必然導致潛在隱患不可避免,技術問題層出不窮……最終,誤入歧途、事與願違。
△圖為我的毛筆大字習作
△圖為我的毛筆大字習作
-
3 # 墨寶
關於如何正確的臨帖的這個問題?我來為您解答
個人認為臨帖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觀其起筆
有太多愛好書法的人對起筆不太重視,看著字帖,然後筆下去就行筆,顯得很匆忙!其實這是不對的,起筆最能體現用筆的正確性!用《聖教序》來舉例子
1,方筆,這個字言字旁的起筆就為方筆,臨帖的時候就要臨摹古人,怎麼實現的方筆,他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能寫成這樣?這都是要思考的問題,只有不斷思考,不斷觀察,不斷練習才能掌握毛筆的筆法比如下邊這個字,第一橫起筆為方筆2,圓筆起筆,比如下面這個字3,尖峰起筆,比如下個字的第一筆起筆為尖峰入紙,然後直接將毫鋪開,然後形成中鋒行筆,最後一橫的起筆則為方圓結合,不全是方筆也不全是圓筆!第二,注意轉折處關係,轉折處的關係決定著臨帖的正確性,處理好這些關係,那就會對自結構的理解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如下字,1處為方筆2處為圓轉筆,3處為方筆,這個字這麼處理才體現了變化的魅力比如下圖這個玄字,這個字的起筆和每一個轉折處都不一樣,12345處既有方筆也有圓筆,但是方筆也不太一樣!需要細緻的觀察,細緻的研究,然後大量的練習!第三,簡單說一下章法,所謂章法就是大小,輕重,方向等等,看下圖上圖的這一行細緻觀察其實每一個字的方向都不同,字與字之間出現了交錯的現象,所以整行左搖右擺,但最終整行看著一點都不突兀,非常的穩!
前三字重,中間三字越來越輕,最後又變成稍重的了!
第一字較大,最後一字較小,每一個字的大小都不太一樣!
個人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章法!當然還有很多東西,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關於您所說的寫完字就會網,這是因為您臨寫的還是少,多寫才能記憶,最好是背臨,這樣有助於對字形章法的記憶!
個人愚見,說的不對的請各位書法家多多批評指正
-
4 # 翰墨書道
正確,有兩個意思,一是方法正確,二是臨習的字正確。按照題主的描述,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方法正確:必須堅持描摹、讀帖、對臨、背臨和意臨的過程 。當然這個方法裡面還包含許多技巧,有一般規律的,也有因人而異的問題。其中讀帖最重要,讀不懂或讀不到位,就可能影響記憶的準確性,由此,無法完成對臨工作。讀帖要考慮整體也就是單字的情況和通篇的章法布白,同時還要看清點畫和讀懂其表現技法。並透過練習,熟練掌握。
臨習字的準確性問題。方法正確不一定能做到臨寫的準確,那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如何保證臨習的準確呢?在描摹、讀帖和臨習的基礎上,還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檢查點畫的形狀是否正確和表現技法的正確性。
二是點畫的神采是否和原帖接近。
三是除了注意點畫的逼肖外,還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處理是否和原帖重合。
四、堅持少而精,切記貪多嚼不爛。
五、對題主來說是關鍵。我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原因吧一是年齡有關係,記憶力退化,二是學習方法有關,就是學習過程只注意暫時記憶,沒有透過讀臨結合的有意識的強化記憶。還有就是沒有進行反覆的臨習。
在這個階段,重複的做法反而顯得非常重要。重複,不僅能鞏固記憶,更重要的是再反覆的重複的學習中,一步一步增強對書法的理解深度。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比如說,我昨天學習的內容,已經自以為理解了看懂了,可是在過一段時間,反過來再學習,還發會現新的內涵,上次的學習,並沒有理解透。這種情況有些象剝洋蔥,解開一層,會發現裡面還有一層。甚至反覆幾年的情況都有。
-
5 # 風雅書法
1要想書法進步的快,就堅持每日臨池不輟。因為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主要途徑!只有臨摹古人經典法帖才能學得其中之法!
2怎麼才能正確的臨帖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先臨摹字帖中的單字!因為臨摹單字的同時在垂煉筆畫,筆畫是結構的基本組成元素,只有把每個筆畫解決好了,才能解決字帖中的單字。練習單字的時候要仔細觀察審視字帖中的每一個位置,反覆臨習,不記遍數的臨,只有完全攻克了,方可臨摹下一個字,力爭達到重影。
3第二點就是:認真讀帖!讀帖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神似。讀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書家當時的寫作背景,心情等各方面因素,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合古人,才能達到神似!
4第三點就是通臨全貼,也就是要背臨對臨相結合。通臨全貼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古人的章法,鍛鍊整篇的氣韻。只有對臨覺得可以了,然後再背臨。對臨背臨相結合才能提高臨摹的能力!
-
6 # urna風之度0
臨字貼,總記不住,臨得不像?
原因可能為:
一,未“析貼”,直接上手臨習。
二,一次臨習太多字,導致記不住細節。
三,未“複習”,屬於“漏斗式”臨帖,臨多少忘多少。
四,未從簡單開始,眼高心氣高。
五,未“雙鉤”摳臨字的細節,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分析不出來具體的、細節的、細微的原因,不精確。
六,要有筆法常識,有些筆畫有固定的、特殊的筆法,初學者如果不懂筆法,只能畫字,不能寫字。
七,不瞭解作者的字的精細特點,未按特點來臨習。
八,量未到,時間少,所以未形成“肌肉記憶”。
九,直接跨越臺階了,想“背臨”。個人覺得,牢靠的辦法步驟:1.讀貼。2析貼。3.雙鉤。4.臨習。5檢測分析。6.對4~5,要花大量時間,才能“量變到質變”。7.背貼。8溯源。字有歷史的造型源頭。能知道字與列印體不同是什麼原因。
一定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要有適當的老師指導。
建議如下:
一,製作分析工具:
1找透明膜片(如透明A4紙夾正合適,文具店有售),用“細勾線筆”畫“米字格”,“九宮格”,建議一個格畫成“6釐米X6釐米”,根據膜的大小可以多畫幾個格子。
2米字膜套在字貼字上(可以左右上下平移傾斜著用),觀察:
字的重心、橫畫是水平還是斜起,豎畫是重垂直,各筆畫的長短,粗細、空間位置,與米字格中心或軸線的距離,中宮,筆畫相互比例,空白與線條的比例,等,說簡潔些,就是觀察字的結體、分析字的筆勢。
尋找筆畫之間的參照,如:下面的折與上面的橫末,在一個垂直位置上等。
觀察字的筆法,中鋒偏鋒、藏鋒露鋒、方筆圓筆、提筆按筆、頓筆折筆等,要有這些概念。自己下筆時,就會有意去注意這些細節。
二,製作雙鉤。同一,用透明膜片雙鉤某個字。形成“母版字”。
三,臨摹。然後將“母版字”套在“摹字”上,分析各種細節誤差。找到誤差後,再摹,再分析比較; 再摹,再分析比較; 再摹,再分析比較。直至兩字完全投影重合為止。再背書,直到“背字”與“母版字”投影重合為止。這個需要花時間。 通常不建議一次只臨一個字,建議一次選四個字,好集字形成作品。
四,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水成海。循序漸進,直至一本字帖全練完。這就是功夫。
五,當一個字練至形似時,要注重對字的氣息的把握,直至練到神似。即筆畫有生命感。
六,先把字練死,練到很像很像很像,一絲不差; 再把字練活,練到神似; 再把字練變,區域性誇張縮小等,形成自己的風格。
-
7 # 不二齋
問題,學習書法如何臨帖,臨完就忘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凡是學習過書法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寫完就忘,說實話我現在也是這樣,沒必要太在意,這是一個正常現象。
1、關於如何臨帖,我覺得我的初學時的書法老師說的很對,到現在我也受用,那就是要寫像,雖然我們做不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要盡最大可能的接近字帖。
孫過庭在書譜裡也說過:“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讓學習書法者臨帖要像原帖。訓練“像”的過程,就是訓練書寫者的觀察能力和控筆能力的過程。
2、關於如何寫像,現代人的很多方法還是很管用的,有一種臨帖叫“分析性臨摹”,這種臨摹方法要求書寫者在臨寫之前,認真分析單字,觀察這個字筆畫的長度、方向和位置。
觀察仔細之後再下筆,不是單單的抄寫字帖,單抄寫字帖對於書法學習來說作用並不是很大。具體做法如下圖:
3、關於為什麼寫了就忘,學習任何東西都會遺忘的過程,這是正常的,遺忘是有規律的,要學會不斷的去重複書寫,不斷的強化記憶。
另外,要學會精臨,單獨吃透一個帖或者一個字,有了這個帖的基礎,其他的字帖就好記憶多了。我之前學米芾,背了三個帖,後來越背越快,有的甚至寫一遍就能背臨。因為透過前三個帖,掌握了他的規律。
以前背英語單詞,也有這種感覺。只要你進入背帖模式,你就會越背越快,越背腦子越靈光。
你覺得呢?
-
8 # 汶水才子
臨帖是學習書法必經之路。無論你怎樣學書法,都有取法乎上,從最好的、經典的、規範的古帖學起,那就是臨摹帖。如何臨帖,建議如下:
一是選帖。當前,市面上的字帖魚目混雜,各類普通的、線裝的、精裝的等等,特多。建議你採用最接近真跡的精良版本。宋米芾說過,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得真跡觀之,乃得趣。若能見到真跡影印版的,便不必再用刻石拓本。如顏字,可採用《自書告身》墨跡影印版的,如研習石拓本,應選擇摹刻精良或較早的《群玉堂帖》《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等等。
二臨帖。臨帖即將帖置身邊,觀其字大小、點畫、結構、筆意、筆勢等等,認真的模仿書之。一般學字臨摹兼施,摹有三法,一是用紙覆蓋在帖上,筆隨影走。二是雙溝法。三是單鉤中鋒法。臨書得其筆意,摹其書得其間架。
三是臨帖注意筆法。初學者,心中無繩。臨帖首要注意的是筆法,也就是字帖上點畫的形態,依葫蘆畫瓢,務必達到形似。孫過庭說過一句話,察之貴精,擬之貴似。譬如寫顏字,起止要圓潤,起筆都是藏鋒,收筆都是回鋒。寫柳公權的字,柳字的“勒”畫起筆處方而有稜角,這裡不必藏鋒,而用切筆,與顏體不一樣。再如趙孟頫的字,起筆與收筆處接近於顏字的方法,也是藏頭護尾,但趙的頓筆要寫得輕。
四是臨帖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不可匆忙落筆。臨前先讀帖,體會軌跡和筆勢,讀精結構,不要看一筆寫一筆,那樣會導致筆畫拼湊,字無形無神。
-
9 # 老路書法
我可以告訴你一種臨帖的方法。
記得快,學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記。
比如說你臨寫歐陽詢的《九成宮》,臨寫之前先讀帖。你不要從頭至尾按照前後順序那樣的臨寫,你要有選擇性的。
比如說,李白的《靜夜思》這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去《九成宮》中,把這首詩相關的字都找出來。你按照這首詩的這個順序去臨寫,那麼你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於在臨寫過程中,容易前學後忘這個問題,只能用筆來說話了。去反覆的臨寫,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後,毛筆比我們大腦還要聰明呢。
-
10 # 玉鄉大哥1
我覺得臨帖完了總是記不住的原因是沒有讀好帖,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看著字帖臨很好,一到創作就什麼也記不住了,創作的東西也不象了,這就是沒有完全理解臨帖的意義。
臨帖之前先讀帖,如何讀帖在叧外回答中已經有了,所以就不再詳細敘述了…
就是理解所臨帖子的特點,是總體特點,不是單字特點,象字形,正側,用墨風格,上下左右間距,章法風格等各個方面都要學習,這樣臨帖也快,效果也好…
總有人說象就是最好的,我覺得不是,象是外在的,臨的再象也不過是這種字型的再現,有影印機更象嗎?這東西臨的怎麼象?你也劃拉這樣?不劃拉怎能象?所以我覺得學這字的方法才是根本, 方法就是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然後再創作時可以只用一點點,學得多了,各種方法有一點,又有自己的風格,又有古法,那多好?
前人帖子很多,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全臨通,但畢竟都是書法,一定有許多通用的法,然後稍有變化就是一種字型,所以死臨帖是為了入帖,活用帖是為了出帖,學書法用得是腦子,不全是手…
回覆列表
臨帖不僅對初學者至關重要,同樣也是大書法家不斷提高的途徑。
我自己總結的臨帖方法:
堅持第一明末清初頗具創造性的大書法家王鐸,即使蜚聲書壇,求書者絡繹不絕,仍堅持一天臨帖,一天創作,終生如此。
讀帖第二臨帖前必須讀帖,不能放好帖,鋪好紙後提筆就寫。要認真揣摩每個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書者的行筆方法。
選字第三俗話說:“千字一遍不如一字千遍”。臨帖不必拿著一本字帖逐字通臨,可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字,或者自己認為比較難的字反覆臨寫。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說過:“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點而成之,即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這說明了臨帖的最高境界是寫出來的字讓別人初見會以為是集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