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小戰爭》。
把這部挑出來說,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童話故事。在擁有深刻的立意,曲折的劇情同時,保有童話新鮮的幻想,這是哆啦a夢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宇宙小戰爭》故事構成的核心因素“大小變化”,是童話裡反覆出現的母題。如《拇指姑娘》,中國產的有《紅塔樂園》、《小糊塗神》,經常作為兒童文學素材的民間故事《一寸法師》、《巨人與裁縫》,以及雖不是童話,卻經常被改編為兒童讀物的《格列佛遊記》。
兒童容易注意到自己(以及“自己的東西”,如玩具),與“大人”大小的差距,較低的視角也令他們容易看到微小事物(by the way,哆啦a夢裡有很多故事,以昆蟲為主題)這種題材適宜於兒童文學,因為它是兒童所能夠引起共鳴的。
這個故事裡,“小”與孩子氣的,初始天真的幻想,始終聯絡在一起,大與小的差異打開了神奇的世界。這是跟許多童話相似的。
故事開始於現實中的,起自“大小差距”的幻想,而且是非常日本風格的形式——特技電影。小夫等人在拍攝科幻電影,用小道具創造出微型的“幻想世界”。
而後,幻想世界的因素(微型的外星人),也透過孩子氣十足的方式,插入他們的世界(騎著玩具兔子)。
——我是跑題開始的分割線——
透過“改變(正常世界的)尺寸”這種手段,構建正常世界與幻想世界接通的路徑,這種手法,我們可以在許多作品,包括非兒童向的小說裡看到。
HP的魔法世界,透過“放大的人”海格引導哈利而展開,指環王的故事開始於“縮小的人”霍比特種族。這種手法最早用於童話,後來擴大到針對成人的奇幻小說。
更擴大一點,fate zero裡,引導(雖是魔法師,卻一向現實主義的)韋伯看到真正的魔法世界的,是與矮小的他區別巨大的壯漢rider,而rider的原型亞歷山大大帝,“本應該”個子瘦小。雖然fz是針對成人的奇幻文學,但這一部分是頗具“孩子氣”的。
——我是適可而止的分割線——
這裡有一段與劇情無關,但是非常讚的閒筆,縮小了的哆啦a夢和微型外星人,過著奇妙的小人國生活。
充滿了小孩子式的,對“美好”和“有趣”的想象,也許可以說是一種yy,樂而不淫的yy。
他們神奇的經歷是“縮小燈”所給予的,孩子本來被認為劣勢的“小”(周圍的一切東西,是以成人的標準設定的,而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太大了),反而成了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
這種“小”繼續發揮著神奇的作用。隨著劇情變得激烈,玩具坦克甚至成為擊敗強敵的武器。
話說這個故事裡小夫的性格塑造很好,他是五人組中最為現實主義的(有點像《彩虹小馬》裡的瑞瑞),膽小,愛打退堂鼓,但又最擅長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
當“小”的神奇力量被運用到極致時,太陰生少陽,劇情產生了巨大的逆轉。本來被變小的哆啦五人組,因為縮小燈失效變回原大,和格列佛一樣,他們成了所向披靡的巨人勇士。
這裡神奇的東西是“大”,而不再是“小”,但這種神奇仍然與“小”緊密結合著,五人組本來是小孩,而且正因為是小孩,才能進入這個神奇的世界。
哈哈哈哈哈哈哈金剛大狸貓讓我笑會兒。
這個故事是十足的童話,這裡的“童話”,不是指形式特別雅麗或結局格外完滿,這些都不是童話的根本特徵,而是指它具有一種保留著土膏露氣的,原初的幻想。怪誕,幽默,玄奇,自然舒展而並非病態的淫慾,有趣而不具刻意迎合讀者的“快餐感”。
《海底鬼巖城》並不是完美的,我卻十分偏愛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在《哆啦A夢大長篇》的歷史乃至藤子·F·不二雄的創作史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可以說,以其完成為標誌,藤子的創作中心逐漸開始向《哆啦A夢》轉移,尤其是《哆啦A夢大長篇》。而作品本身在整個系列中也非常特殊——總共連載7回,比其他大多數作品多出了1回,因此頁數也比其他作品多出了20頁左右(除了修改後的《鐵人兵團》)。
由於篇幅較長,藤子·F·不二雄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這部作品鋪墊非常多,“有一點不可思議”的風格十分明顯——冒險之前的日常風景得到充分描繪,冒險過程又驚心動魄,情節的殘酷性使之染上了一定的黑色色彩。其中的政治隱喻被很多人認為是這部作品遲遲不翻新的一大原因。當然對我這個靜香控來說,最大的加分項還是靜香在這部作品中的表現堪當主角。
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我沒有時間也缺乏能力。在這裡,我只對這部作品的主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海底鬼巖城》的開場似乎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無非是孩子們想去暑假露營卻發生了分歧,費盡周折後終於一同出發前往海底。眾人一同幫助大雄寫作業雖然頗具教育意義,但總感覺落入了俗套。一開始就凸顯集體的團結實在太無趣了。
然而正是這個略顯俗套的情節,成為理解作品主題的一大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團結來得太早了。其他的大長篇,五人組顯示出團結一致精神的時間,早的如《宇宙小戰爭》40多頁,晚的如《宇宙開拓史》、《大魔境》160餘頁。而且無論早晚,五人幾乎都是為了面對共同的敵人或拯救某位同伴而團結起來的。反觀《海底鬼巖城》,早在冒險開始之前,20多頁的位置就提前出現這樣的內容,這或許暗示著這部作品主題的獨特性——集體的團結並非藤子想要表達的主要主題之一,而是為更深刻的主題埋下的伏筆。
那麼,真正的主題是什麼呢?從兩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得到兩種答案
如果著眼於五人組與威爾共同打倒可怕的AI波塞冬,那麼姆國與亞特蘭蒂斯在數千年前的爭端將成為主題的關鍵。
亞特蘭蒂斯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首次出現於柏拉圖對話錄的傳說國度,位於大西洋的中心,在與雅典交戰時受宙斯懲罰突然遭遇地震與水災而沉入海底。出現亞特蘭蒂斯的各類作品不計其數,它幾乎成為了海底文明的代名詞。
而姆國之名大概來自姆大陸。姆大陸的“歷史”比亞特蘭蒂斯短暫不少,它由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於20世紀初提出。詹姆斯認為,史前的太平洋海域存在一片比南美洲面積還大的大陸——姆大陸,並且曾產生過高度文明。然而,地震與地殼變動使這塊傳奇大陸永久沉沒。
同樣是存在遠古文明的傳說大陸,同樣因為自然災害而沉入海底,一個位於大西洋而另一個位於太平洋……藤子·F·不二雄巧妙地利用這種對應關係,勾勒出七千年前的海底世界圖景。
在《哆啦A夢》的世界中,那時的海底分佈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它們分別屬於兩個聯邦——姆國與亞特蘭蒂斯。兩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爭相增加軍隊、開發新型武器。終於,亞特蘭蒂斯製造出鬼角彈,以此恐嚇姆國,要求他們投降……
這個故事無疑是在隱喻當時美蘇冷戰的環境。之所以特意提到海底兩聯邦由許多國家組成,大概是為了反映,美蘇兩國的鬥爭不僅是國家鬥爭,更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鬥爭。兩個超級大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核武器的大量製造使雙方都擁有了實行“相互保證毀滅”戰略的能力,這正對應著亞特蘭蒂斯的鬼角彈威脅。而《海底鬼巖城》的創作時間正是冷戰進入“暖戰”階段之時,雙方的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當時不少人都害怕造成巨大且不可逆破壞的核戰爭會在不經意間一觸即發。因此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藤子·F·不二雄緊跟時代的產物。
亞特蘭蒂斯為了保護自己而建起了防護牆(百慕大三角),最終卻在進行試驗時自我毀滅。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部作品的主題是諷刺冷戰,反對核武器,呼籲真正的和平——這確是人民的呼聲,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藤子·F·不二雄並未止步於此。在亞特蘭蒂斯毀滅七千年以後,“波塞冬”開始活動了。
在柏拉圖筆下,波塞冬是亞特蘭蒂斯的創造者,也是受到無上崇拜的神。而到了《海底鬼巖城》,波塞冬卻成了報復系統的人工智慧——也就是說,成了仇恨與毀滅的象徵。它會在偵測到敵人攻擊時向全世界發射鬼角彈,為了贏得戰爭犧牲整個地球……
亞特蘭蒂斯人的一切都在數千年前毀於一旦,波塞冬與其控制的無人軍隊是其唯一留下的“遺產”。諷刺的是,發達的科技沒有傳下、驚人的財富失去意義、輝煌的文化焚為灰燼……留下的,偏偏是仇恨與殺戮,混亂與恐懼。幾千年來,仇恨不斷流淌在波塞冬的電路里,使無數海底勇士慘烈犧牲,使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使世界隨時面臨毀滅的威脅。如果不是恨而是愛留下會怎樣?可惜愛不會以這種方式留下。
相比於戰爭造成的短期破壞,藤子·F·不二雄似乎更關注戰爭給世界、給人心造成的持久的傷害。倒塌的房屋可以重建,破碎的屍體可以掩埋,但仇恨與恐懼給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殺戮與凌辱給國家留下的血腥歷史,或許在造化“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的過程中會逐漸淡漠,卻不會消失。在《海底鬼巖城》中,小夫這樣評價海底人:“他們一直住在海底,所以連心都是冰冷的”。而身為海底人的那誰也為法庭上道貌岸然卻對惻隱之心無動於衷的海底人感到羞恥。如果海底人真的那麼無情,那怎麼能說亞特蘭蒂斯的陰影與遺留的冷戰思維不是可歸咎的一大原因呢?
如果著眼於最終拯救地球的關鍵角色旅行車巴基,那麼它與靜香的交流將帶我們以另一個角度認識這部作品。
作為次品機器人哆啦A夢口袋中的道具,這架旅行車自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毛病。由於電腦資料量不足,它並不能正確報出所有海底生物的名稱。而或許因為演算法的不成熟,它的“服務態度”也很難讓人滿意。當一行人問它問題時,它的語氣總是透著一股傲氣——其實很多問題它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當胖虎、小夫在死亡邊緣掙扎時,他卻完全無動於衷,聲稱自己不做於事無補的事。另外,他又性格任性,膽小如鼠,貪生怕死,在最危急的關頭丟下眾人躲進哆啦A夢的口袋。
它確實是個令人討厭的角色,一行人都對他無可奈何。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可憐的。因為它無法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從口袋裡拿出來後,它收到的第一個評價是“便宜貨”。一行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它“內心”的需求,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意識到它有“內心”。對他們來說,旅行車僅僅是會說話的交通工具,服從他們是它唯一正確的選擇——不,好像不是。胖虎小夫自己作死,命令巴基帶他們到大西洋,結果險些喪命。清醒以後,他們的第一反應竟是把責任推到巴基身上。巴基頂一句嘴,他們就惱羞成怒,對它拳打腳踢。此時,巴基儼然成了他倆撒氣的工具。
更確切地說,一行人對巴基的要求實際上是完全順遂他們的心意。他們對它缺少尊重,自然不會把它當作同伴。他們只希望自己需要它的時候它能隨時待命,而它需要他們的時候卻幾乎沒有存在感。當它有話對他們說的時候,哆啦A夢完全不考慮他說的話是否重要,只為它打斷了自己的晚餐而惱怒
可哆啦A夢本人受到的不是這樣的待遇。
哆啦A夢也是古董機器人,也存在諸多缺陷。可是他卻享受著與人類相同的待遇,包括蔑視與自己同為AI的巴基的權利。哆啦A夢因為巴基過於危險而想將它毀掉——可他曾因老鼠的出沒拿出過地球毀滅炸彈,不可謂不危險,他自己為什麼不被毀滅?造成這種地位差別的根源是什麼?是因為哆啦A夢長得跟人類更像?還是因為哆啦A夢更可愛?抑或是沒有什麼理由,從工廠生產出來的那一刻,二者的命運就已註定?
“低等AI”——且讓我們這樣定義——巴基,就這樣一直遭受著鄙視與冷落,這簡直是奴隸般的待遇。這樣的旅行車應該對人類充滿了仇恨,可它竟然最終犧牲自己拯救了世界。
拯救世界的關鍵在於靜香。
上面所說的“一行人”全都不包括靜香。在這部作品中,愛的化身是靜香而非大雄。或者說,大雄博愛的一面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正因有她的存在,旅行車在受盡煎熬之後仍然忍受著一切任勞任怨地工作。是她在其他人都怪罪旅行車時為它說話,為它免除“死刑”;是她在其他人都無視它的時候察覺到它有話要說;是她給它精心清潔,對它說感謝的話語……於是,性子又倔又爆的它才會乖乖聽話,對胖虎小夫之死無動於衷的它才會感動得流下淚水,危難面前畏畏縮縮的它才會敢於與波塞冬同歸於盡。
靜香所做的很簡單,她只是在以對待其他人(包括哆啦A夢)相同的方式對待它罷了。聖母?不,尊重他人這種事誰都可以做到,這只是是否把巴基當人的問題罷了。這樣看來,《海底鬼巖城》的主題應該是尊重與愛,並將這種尊重與愛從人與人之間擴大到人與不同的AI之間。
這兩個主題之間並不是毫無關聯的。讓我們再將視線轉移到開頭,伏筆的作用應該比較明晰了。哆啦A夢一行人越是團結,波塞冬、巴基與人類之間的矛盾就表現得越是尖銳。而一行人本身的團結與善良又和海底人的分裂與冷漠形成對比。透過這些對比,我們又能歸納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其一,前者的關鍵詞是“恨”而後者的關鍵詞是“愛”。為愛而戰的巴基與為恨而戰的波塞冬同歸於盡,斷絕了延續七千年的恨而使愛得以傳遞——這是愛的勝利。愛戰勝恨並沒有什麼稀奇,但《海底鬼巖城》中的恨不是個人的恨,而是國家民族之間凝結已久的怨念;其中的愛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屬於孩子的最本真的愛。《哆啦A夢》並沒有把孩子塑造成天使,這部作品中胖虎小夫對待巴基的態度就是被當作負面教材的。但透過對靜香的塑造可以看出藤子·F·不二雄的一種執念:孩子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對世間萬物的惻隱之心,對於成年人卻可能成了一筆難得一見的財富。正如他本人所說:
我認為努力找回小時候那個毫無修飾、天真無邪的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二,波塞冬、巴基、哆啦A夢都是AI,他們分別代表了AI與人類關係的三種典型。波塞冬凌駕於人類之上,能隨意毀滅人類;巴基淪為人類的奴隸,忍受低人一等的屈辱;唯有哆啦A夢能與人類平等相處,成為人類的朋友。這或許代表了藤子·F·不二雄對AI乃至對科技的態度。藤子對待科技的態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為科技提高生活品質、生產效率而高興,一方面又為科技帶來的人類心態的轉變而憂慮。他畫過許多充斥著高科技的科幻漫畫,但他的筆下也誕生了用放棄科技發展換取和平的狗王國、一味追求科技便利卻成為機器人俘虜的查摩查星人。他筆下涉及機器人與人類關係的作品不算少,但《海底鬼巖城》在有限的篇幅內毫無違和感地融入這麼多內容,非常不容易。
當然,無論我們如何對這部作品的主題進行解讀,都必須記住,《哆啦A夢》創作的目的不是表達多麼深奧的思想,而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認識。而《哆啦A夢大長篇》尤其注重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以及那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漸漸順應日常生活上的每樣事情。但希望他們不會失去那份對夢想與冒險的憧憬。
參考資料
[1]藤子·F·不二雄 《藤子·F·不二雄大全集 多啦A夢大長篇》第2卷 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2]相關維基百科
《宇宙小戰爭》。
把這部挑出來說,因為它是一個真正的童話故事。在擁有深刻的立意,曲折的劇情同時,保有童話新鮮的幻想,這是哆啦a夢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宇宙小戰爭》故事構成的核心因素“大小變化”,是童話裡反覆出現的母題。如《拇指姑娘》,中國產的有《紅塔樂園》、《小糊塗神》,經常作為兒童文學素材的民間故事《一寸法師》、《巨人與裁縫》,以及雖不是童話,卻經常被改編為兒童讀物的《格列佛遊記》。
兒童容易注意到自己(以及“自己的東西”,如玩具),與“大人”大小的差距,較低的視角也令他們容易看到微小事物(by the way,哆啦a夢裡有很多故事,以昆蟲為主題)這種題材適宜於兒童文學,因為它是兒童所能夠引起共鳴的。
這個故事裡,“小”與孩子氣的,初始天真的幻想,始終聯絡在一起,大與小的差異打開了神奇的世界。這是跟許多童話相似的。
故事開始於現實中的,起自“大小差距”的幻想,而且是非常日本風格的形式——特技電影。小夫等人在拍攝科幻電影,用小道具創造出微型的“幻想世界”。
而後,幻想世界的因素(微型的外星人),也透過孩子氣十足的方式,插入他們的世界(騎著玩具兔子)。
——我是跑題開始的分割線——
透過“改變(正常世界的)尺寸”這種手段,構建正常世界與幻想世界接通的路徑,這種手法,我們可以在許多作品,包括非兒童向的小說裡看到。
HP的魔法世界,透過“放大的人”海格引導哈利而展開,指環王的故事開始於“縮小的人”霍比特種族。這種手法最早用於童話,後來擴大到針對成人的奇幻小說。
更擴大一點,fate zero裡,引導(雖是魔法師,卻一向現實主義的)韋伯看到真正的魔法世界的,是與矮小的他區別巨大的壯漢rider,而rider的原型亞歷山大大帝,“本應該”個子瘦小。雖然fz是針對成人的奇幻文學,但這一部分是頗具“孩子氣”的。
——我是適可而止的分割線——
這裡有一段與劇情無關,但是非常讚的閒筆,縮小了的哆啦a夢和微型外星人,過著奇妙的小人國生活。
充滿了小孩子式的,對“美好”和“有趣”的想象,也許可以說是一種yy,樂而不淫的yy。
他們神奇的經歷是“縮小燈”所給予的,孩子本來被認為劣勢的“小”(周圍的一切東西,是以成人的標準設定的,而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太大了),反而成了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門。
這種“小”繼續發揮著神奇的作用。隨著劇情變得激烈,玩具坦克甚至成為擊敗強敵的武器。
話說這個故事裡小夫的性格塑造很好,他是五人組中最為現實主義的(有點像《彩虹小馬》裡的瑞瑞),膽小,愛打退堂鼓,但又最擅長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
當“小”的神奇力量被運用到極致時,太陰生少陽,劇情產生了巨大的逆轉。本來被變小的哆啦五人組,因為縮小燈失效變回原大,和格列佛一樣,他們成了所向披靡的巨人勇士。
這裡神奇的東西是“大”,而不再是“小”,但這種神奇仍然與“小”緊密結合著,五人組本來是小孩,而且正因為是小孩,才能進入這個神奇的世界。
哈哈哈哈哈哈哈金剛大狸貓讓我笑會兒。
這個故事是十足的童話,這裡的“童話”,不是指形式特別雅麗或結局格外完滿,這些都不是童話的根本特徵,而是指它具有一種保留著土膏露氣的,原初的幻想。怪誕,幽默,玄奇,自然舒展而並非病態的淫慾,有趣而不具刻意迎合讀者的“快餐感”。
《海底鬼巖城》並不是完美的,我卻十分偏愛這部作品。
這部作品在《哆啦A夢大長篇》的歷史乃至藤子·F·不二雄的創作史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可以說,以其完成為標誌,藤子的創作中心逐漸開始向《哆啦A夢》轉移,尤其是《哆啦A夢大長篇》。而作品本身在整個系列中也非常特殊——總共連載7回,比其他大多數作品多出了1回,因此頁數也比其他作品多出了20頁左右(除了修改後的《鐵人兵團》)。
由於篇幅較長,藤子·F·不二雄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這部作品鋪墊非常多,“有一點不可思議”的風格十分明顯——冒險之前的日常風景得到充分描繪,冒險過程又驚心動魄,情節的殘酷性使之染上了一定的黑色色彩。其中的政治隱喻被很多人認為是這部作品遲遲不翻新的一大原因。當然對我這個靜香控來說,最大的加分項還是靜香在這部作品中的表現堪當主角。
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我沒有時間也缺乏能力。在這裡,我只對這部作品的主題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海底鬼巖城》的開場似乎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無非是孩子們想去暑假露營卻發生了分歧,費盡周折後終於一同出發前往海底。眾人一同幫助大雄寫作業雖然頗具教育意義,但總感覺落入了俗套。一開始就凸顯集體的團結實在太無趣了。
然而正是這個略顯俗套的情節,成為理解作品主題的一大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團結來得太早了。其他的大長篇,五人組顯示出團結一致精神的時間,早的如《宇宙小戰爭》40多頁,晚的如《宇宙開拓史》、《大魔境》160餘頁。而且無論早晚,五人幾乎都是為了面對共同的敵人或拯救某位同伴而團結起來的。反觀《海底鬼巖城》,早在冒險開始之前,20多頁的位置就提前出現這樣的內容,這或許暗示著這部作品主題的獨特性——集體的團結並非藤子想要表達的主要主題之一,而是為更深刻的主題埋下的伏筆。
那麼,真正的主題是什麼呢?從兩個角度來看,我們似乎可以得到兩種答案
如果著眼於五人組與威爾共同打倒可怕的AI波塞冬,那麼姆國與亞特蘭蒂斯在數千年前的爭端將成為主題的關鍵。
亞特蘭蒂斯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首次出現於柏拉圖對話錄的傳說國度,位於大西洋的中心,在與雅典交戰時受宙斯懲罰突然遭遇地震與水災而沉入海底。出現亞特蘭蒂斯的各類作品不計其數,它幾乎成為了海底文明的代名詞。
而姆國之名大概來自姆大陸。姆大陸的“歷史”比亞特蘭蒂斯短暫不少,它由美國學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於20世紀初提出。詹姆斯認為,史前的太平洋海域存在一片比南美洲面積還大的大陸——姆大陸,並且曾產生過高度文明。然而,地震與地殼變動使這塊傳奇大陸永久沉沒。
同樣是存在遠古文明的傳說大陸,同樣因為自然災害而沉入海底,一個位於大西洋而另一個位於太平洋……藤子·F·不二雄巧妙地利用這種對應關係,勾勒出七千年前的海底世界圖景。
在《哆啦A夢》的世界中,那時的海底分佈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它們分別屬於兩個聯邦——姆國與亞特蘭蒂斯。兩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爭相增加軍隊、開發新型武器。終於,亞特蘭蒂斯製造出鬼角彈,以此恐嚇姆國,要求他們投降……
這個故事無疑是在隱喻當時美蘇冷戰的環境。之所以特意提到海底兩聯邦由許多國家組成,大概是為了反映,美蘇兩國的鬥爭不僅是國家鬥爭,更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鬥爭。兩個超級大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尤其是核武器的大量製造使雙方都擁有了實行“相互保證毀滅”戰略的能力,這正對應著亞特蘭蒂斯的鬼角彈威脅。而《海底鬼巖城》的創作時間正是冷戰進入“暖戰”階段之時,雙方的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當時不少人都害怕造成巨大且不可逆破壞的核戰爭會在不經意間一觸即發。因此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藤子·F·不二雄緊跟時代的產物。
亞特蘭蒂斯為了保護自己而建起了防護牆(百慕大三角),最終卻在進行試驗時自我毀滅。如果故事在這裡結束,那麼我們可以說,這部作品的主題是諷刺冷戰,反對核武器,呼籲真正的和平——這確是人民的呼聲,但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藤子·F·不二雄並未止步於此。在亞特蘭蒂斯毀滅七千年以後,“波塞冬”開始活動了。
在柏拉圖筆下,波塞冬是亞特蘭蒂斯的創造者,也是受到無上崇拜的神。而到了《海底鬼巖城》,波塞冬卻成了報復系統的人工智慧——也就是說,成了仇恨與毀滅的象徵。它會在偵測到敵人攻擊時向全世界發射鬼角彈,為了贏得戰爭犧牲整個地球……
亞特蘭蒂斯人的一切都在數千年前毀於一旦,波塞冬與其控制的無人軍隊是其唯一留下的“遺產”。諷刺的是,發達的科技沒有傳下、驚人的財富失去意義、輝煌的文化焚為灰燼……留下的,偏偏是仇恨與殺戮,混亂與恐懼。幾千年來,仇恨不斷流淌在波塞冬的電路里,使無數海底勇士慘烈犧牲,使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使世界隨時面臨毀滅的威脅。如果不是恨而是愛留下會怎樣?可惜愛不會以這種方式留下。
相比於戰爭造成的短期破壞,藤子·F·不二雄似乎更關注戰爭給世界、給人心造成的持久的傷害。倒塌的房屋可以重建,破碎的屍體可以掩埋,但仇恨與恐懼給人造成的心理創傷、殺戮與凌辱給國家留下的血腥歷史,或許在造化“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的過程中會逐漸淡漠,卻不會消失。在《海底鬼巖城》中,小夫這樣評價海底人:“他們一直住在海底,所以連心都是冰冷的”。而身為海底人的那誰也為法庭上道貌岸然卻對惻隱之心無動於衷的海底人感到羞恥。如果海底人真的那麼無情,那怎麼能說亞特蘭蒂斯的陰影與遺留的冷戰思維不是可歸咎的一大原因呢?
如果著眼於最終拯救地球的關鍵角色旅行車巴基,那麼它與靜香的交流將帶我們以另一個角度認識這部作品。
作為次品機器人哆啦A夢口袋中的道具,這架旅行車自然會存在各種各樣的毛病。由於電腦資料量不足,它並不能正確報出所有海底生物的名稱。而或許因為演算法的不成熟,它的“服務態度”也很難讓人滿意。當一行人問它問題時,它的語氣總是透著一股傲氣——其實很多問題它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當胖虎、小夫在死亡邊緣掙扎時,他卻完全無動於衷,聲稱自己不做於事無補的事。另外,他又性格任性,膽小如鼠,貪生怕死,在最危急的關頭丟下眾人躲進哆啦A夢的口袋。
它確實是個令人討厭的角色,一行人都對他無可奈何。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可憐的。因為它無法得到最基本的尊重。
從口袋裡拿出來後,它收到的第一個評價是“便宜貨”。一行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它“內心”的需求,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意識到它有“內心”。對他們來說,旅行車僅僅是會說話的交通工具,服從他們是它唯一正確的選擇——不,好像不是。胖虎小夫自己作死,命令巴基帶他們到大西洋,結果險些喪命。清醒以後,他們的第一反應竟是把責任推到巴基身上。巴基頂一句嘴,他們就惱羞成怒,對它拳打腳踢。此時,巴基儼然成了他倆撒氣的工具。
更確切地說,一行人對巴基的要求實際上是完全順遂他們的心意。他們對它缺少尊重,自然不會把它當作同伴。他們只希望自己需要它的時候它能隨時待命,而它需要他們的時候卻幾乎沒有存在感。當它有話對他們說的時候,哆啦A夢完全不考慮他說的話是否重要,只為它打斷了自己的晚餐而惱怒
可哆啦A夢本人受到的不是這樣的待遇。
哆啦A夢也是古董機器人,也存在諸多缺陷。可是他卻享受著與人類相同的待遇,包括蔑視與自己同為AI的巴基的權利。哆啦A夢因為巴基過於危險而想將它毀掉——可他曾因老鼠的出沒拿出過地球毀滅炸彈,不可謂不危險,他自己為什麼不被毀滅?造成這種地位差別的根源是什麼?是因為哆啦A夢長得跟人類更像?還是因為哆啦A夢更可愛?抑或是沒有什麼理由,從工廠生產出來的那一刻,二者的命運就已註定?
“低等AI”——且讓我們這樣定義——巴基,就這樣一直遭受著鄙視與冷落,這簡直是奴隸般的待遇。這樣的旅行車應該對人類充滿了仇恨,可它竟然最終犧牲自己拯救了世界。
拯救世界的關鍵在於靜香。
上面所說的“一行人”全都不包括靜香。在這部作品中,愛的化身是靜香而非大雄。或者說,大雄博愛的一面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正因有她的存在,旅行車在受盡煎熬之後仍然忍受著一切任勞任怨地工作。是她在其他人都怪罪旅行車時為它說話,為它免除“死刑”;是她在其他人都無視它的時候察覺到它有話要說;是她給它精心清潔,對它說感謝的話語……於是,性子又倔又爆的它才會乖乖聽話,對胖虎小夫之死無動於衷的它才會感動得流下淚水,危難面前畏畏縮縮的它才會敢於與波塞冬同歸於盡。
靜香所做的很簡單,她只是在以對待其他人(包括哆啦A夢)相同的方式對待它罷了。聖母?不,尊重他人這種事誰都可以做到,這只是是否把巴基當人的問題罷了。這樣看來,《海底鬼巖城》的主題應該是尊重與愛,並將這種尊重與愛從人與人之間擴大到人與不同的AI之間。
這兩個主題之間並不是毫無關聯的。讓我們再將視線轉移到開頭,伏筆的作用應該比較明晰了。哆啦A夢一行人越是團結,波塞冬、巴基與人類之間的矛盾就表現得越是尖銳。而一行人本身的團結與善良又和海底人的分裂與冷漠形成對比。透過這些對比,我們又能歸納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結論:
其一,前者的關鍵詞是“恨”而後者的關鍵詞是“愛”。為愛而戰的巴基與為恨而戰的波塞冬同歸於盡,斷絕了延續七千年的恨而使愛得以傳遞——這是愛的勝利。愛戰勝恨並沒有什麼稀奇,但《海底鬼巖城》中的恨不是個人的恨,而是國家民族之間凝結已久的怨念;其中的愛不是一般的愛,而是屬於孩子的最本真的愛。《哆啦A夢》並沒有把孩子塑造成天使,這部作品中胖虎小夫對待巴基的態度就是被當作負面教材的。但透過對靜香的塑造可以看出藤子·F·不二雄的一種執念:孩子們內心普遍存在的一種對世間萬物的惻隱之心,對於成年人卻可能成了一筆難得一見的財富。正如他本人所說:
我認為努力找回小時候那個毫無修飾、天真無邪的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二,波塞冬、巴基、哆啦A夢都是AI,他們分別代表了AI與人類關係的三種典型。波塞冬凌駕於人類之上,能隨意毀滅人類;巴基淪為人類的奴隸,忍受低人一等的屈辱;唯有哆啦A夢能與人類平等相處,成為人類的朋友。這或許代表了藤子·F·不二雄對AI乃至對科技的態度。藤子對待科技的態度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為科技提高生活品質、生產效率而高興,一方面又為科技帶來的人類心態的轉變而憂慮。他畫過許多充斥著高科技的科幻漫畫,但他的筆下也誕生了用放棄科技發展換取和平的狗王國、一味追求科技便利卻成為機器人俘虜的查摩查星人。他筆下涉及機器人與人類關係的作品不算少,但《海底鬼巖城》在有限的篇幅內毫無違和感地融入這麼多內容,非常不容易。
當然,無論我們如何對這部作品的主題進行解讀,都必須記住,《哆啦A夢》創作的目的不是表達多麼深奧的思想,而是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認識。而《哆啦A夢大長篇》尤其注重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以及那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會漸漸順應日常生活上的每樣事情。但希望他們不會失去那份對夢想與冒險的憧憬。
參考資料
[1]藤子·F·不二雄 《藤子·F·不二雄大全集 多啦A夢大長篇》第2卷 文化傳信有限公司
[2]相關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