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短聽
-
2 # Mr9133
關注Up豬 ↑↑↑ 每日一更 每日進步一點點~
@
學生思維有哪些?為什麼很多職場新人不被喜歡和重用?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經驗,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少走多一點彎路。
"
01|認為要準備好了才能做。
這條誤區是我自己曾經犯過的血淋淋的教訓。
在我初入職場1年的時候,公司做業務改動,領導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有一個新專案我是不是有興趣去做。
雖然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但彼時的我尚且年輕,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未免發怵:萬一自己不適合這個領域怎麼辦?萬一自己的能力達不到怎麼辦?做不好讓領導失望是不是很難堪?
於是當時我的說辭是:挺有興趣的,但是覺得駕馭不了,想先學習準備下。
然後,這個機會就給到了另一個同事。
其實這個專案屬於一個全新領域,全公司上下也沒有人敢說自己有實際經驗。這個同事立馬答應下來,邊學邊做,從錯誤中總結。一年後,這個專案小有所成,他的攻堅能力也受到了大家認可,之後新的機會不停奔來,升職加薪也自然不在話下。
後來有一次績效談話的時候,上司很惋惜的跟我說:
“其實你挺有能力的,就是缺乏一點冒險精神。你想什麼事情都準備好了才做,然而機會是不等人的,不會像在學校一樣,給你預習複習的時間。” 所以少年們,如果你有機會面對新的機會,不要總害怕自己能力不足駕馭不了。
勇敢承接下來,這份責任會成為你強大的動力,讓你有一個目標願景鞭策你不停迭代自己。
不要總想著等強大了再承擔更重要的事,而是讓更重要的事驅使你變得強大。
當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說不練假把式,既然為自己爭取到機會,就要全力以赴,遇到任何難題都要想盡一切方法解決。
02|訴諸情感,卻不訴諸現實
我見過很多人,哪怕走出校門這麼久,還像個小孩子一樣,覺得“認識”這件事比錢都通用,好像只要認識一個人,就可以毫不顧忌的請對方去幫助他們。
在人情上訴諸情感,無非就是兩種表現:
①強行加深關係
②我弱我有理
還有一些人,特別理直氣壯的會對你說:
誒不是,憑什麼啊?
因為我們認識,我就一定要做好人免費幫你做這做那嘛?因為你剛起步,所以我就應該毫無條件的幫你嗎?
我的確可以拒絕,但是聰明的人應該知道:有的話,從一開始你就不應該說出口。
03|一元思維嚴重
剛剛邁出象牙塔邁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很難用多元思維的視角去打量這個世界。
因為整個學生時代,我們都是在被某種單一思維所裹挾的:
只要好好學習,其他的事情自有人安排。
學生時代,我們可以篤信這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觀點,生活瑣事可以由師長安排,只要成績優秀,哪怕其他地方有硬傷,也是一個優秀的學生。
可是在邁出象牙塔後,這條規則就不怎麼適用了,生活不會告訴你,只要工作中業務能力強,其他地方有硬傷瑕疵都無所謂。
04|強調過程,卻不看重結果
我剛剛參加工作時,特別熱愛加班,總是覺得在辦公司坐的越久,越能體現我工作的認真。
每當我看到其他同事早我一兩個小時下班時,我都會在心裡暗自覺得:你們工作積極性一點都不高,你看我多玩命。
還有的時候,我甚至會在辦公室通宵趕進度,只剩我一個人對著電腦碼字。
但是我發現,我的boss似乎一點反應都沒有,連一句最起碼的“辛苦了”都懶得說。
於是我特別委屈的像他抱怨:我這麼刻苦玩命的工作,為了完成進度在辦公室通宵了好幾個晚上,不指望您發獎金,但是您連鼓勵都不給我是不是有點太嚴格了?
結果boss推了一下眼鏡,問我:“你超額完成任務了嗎?”我說沒有,但是我沒落下。
他繼續問我:“你能保證你是所有人交上來的終稿中最優秀的嗎?”我說不能,我對業務還不是很熟練。
然後我聽到了一句嚴厲的呵斥:“你付出了別人幾倍的時間,做了一個和別人差不多的結果,你怎麼還好意思覺得自己能得到表揚?”
過去考試考不好,家長都會寬慰我說沒事沒事,我們努力了就好。
後來我才知道,過程再費心再努力,如果沒有好結果,都是浪費。
因為kpi不是靠感動就能達標的;進度不是靠刻苦就能做完的;質量也不是你熱愛工作就能讓它提升的。
外界評價我們,只會問一句話:你做的怎麼樣?
請做一個結果導向的人。
05|太不會來事的同時,又太會來事
學生思維是一種很容易走極端的思維:要麼把問題想得太過簡單,要麼把問題想得太過複雜。
前一秒你怎麼瞪他踩他腳他都硬著脖子懟老闆,後一秒他看到主管滿臉堆滿的油膩的笑容能直接讓你消化不良。
和人相處的明規則潛規則實在太多,我寫十幾篇都寫不完,但是我只希望很多剛剛踏入職場的學生一定一定要明白一件事:
在你閱歷不夠多,經驗不夠豐富時,千萬別玩花式炫技。
不然,迎接你的,就是花式作死。
在你剛踏入社會時,別人看你像個學生,這恰恰是你最好的保護傘——大家對你尚且沒有那麼多算計:你都不具備和他們一起耍心眼過招的資格。
小孩子學大人的樣子穿個皮鞋西裝還有點萌,你學著老狐狸強裝城府深的樣子,就只剩蠢了。
06|好為人師,就以為自己聰明
學生時代特別容易養成一個“職業病”:覺得自己讀了幾年書,就曉得天文地理,誰都沒自己聰明瞭。
於是就衍生出來了一種很讓人反感的習慣:好為人師。
只要是別人遇到的事情,自己又恰好懂個皮毛的事情,自己就壓抑不住內心的衝動,非要衝上去多幾句嘴。
其實關於任何一件事,基本的人都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如果不是專家級的意見或者刁鑽的角度,你真的沒有必要去炫耀你最聰明。
主動給出去的經驗和建議,往往不值錢,也不值得人去珍惜。
07|不敢接受別人的好意
公司有時候經常會來一些實習生,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小家子氣,不大方,不敢接受別人的好意。
更不用說因為不好意思不敢拿推回來的——我對你是好意,你不接,是在掃我面子嘛?
如果你覺得不能一直拿別人的好意,你只需要先接下來,然後回贈一個同等價值的禮物就好,這樣不僅你心裡覺得平衡,別人也覺得你懂禮貌有家教。
而且,關係的建立都需要有來有往,今天你欠我一個人情,明天我欠你一個人情,慢慢的有來有往,這才不生疏了。
回覆“學習app”獲得史上最全17個大學必備學習app
回覆“國二真題”獲得歷年國家計算機二級真題
回覆“教師資格證小白”獲得小白如何快速高效考過教資乾貨
▼
我會陪你一起慢慢進步
▼
文案|知乎
圖片|網路
排版|小豬
回覆列表
1、相信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對於學生,除了自身的家庭資源以外,其實只有個人努力這項因素是自身可控的,其他的如人脈、所學專業的技能、職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行業內的價值和影響力等因素都還遠未建立起來。
令學生在國民教育體系內一級一級臺階上升的都是靠自身所取得的分數,除去考試發揮失常的情況,基本上投入的精力和成果的產出大致是一致的,而且身邊也不乏前輩和榜樣,所以在學生群體的頭腦裡“付出就有一定有回報”的觀念通常處於主導地位,而且,這種觀念在家庭經濟條件不夠理想的學生身上體現得更普遍,更明顯。
多數學生的自身價值和自信是建立在透過自己努力而實現的學習成績上的,但很多家庭環境優越,受父母影響對社會真相有一定認知,開蒙較早的學生,會很早就有針對性的將精力分配到結交人脈、社會實踐、商業體驗上。
這種可能在學校裡成績一般,甚至在老師同學眼中處於“混到畢業”狀態的學生,一旦走出校園,會比學習優秀的同學發展得更順利。
越早能明白和接受“付出不一定有回報”這個道理的學生,在未來對環境和社會的適應性以及自身心理承受力都會較強;
與之相反,始終堅信“付出就一定有回報”的學生,卻經常在現實生活中走得崎嶇坎坷,如果調整不好心理,甚至會做出衝動不理智的行為。
破解方法:
你要明白:只有在自然科學領域才存在著確定的標準答案。
在社會生活領域,影響最終結果的因素通常不止“主觀努力”一種,其他不受人主觀意志掌控的因素會有很多,其中甚至還包括一些未知的突發式變數,這些都是影響最終結果的因素。
這世界絕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報的”,對這一點你要心中有數,為理想全力拼搏是件好事,但結果未必會如你所願,你得培養出一種“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心態。
2、證明自己的慾望強於踏實做事的態度。
很多人做事,並不是出於興趣或清楚的知道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而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能行、自己不比別人差,這種現象在學生階段非常普遍。
年輕人爭強好勝有證明自己的慾望再正常不過,有誰在年少氣盛、血氣方剛的時候沒得瑟過呢?
我的提醒是:證明自己與踏實做事並不矛盾,為了證明自己而證明自己雖然能滿足一時的虛榮心,但從實現個人的目標的角度看未必是明智的。
說心裡話,對於這種學生思維,我不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之所以寫出來,只是為了提醒各位留意這種現象,得瑟的時候能給自己潑點涼水,別幹超出能力範圍之外並給自己和家庭造成嚴重後果的事就好。
3、更看重間接經驗的價值和意義。
這一點與學生成長道路的侷限,活動的範圍以及長期所接受教育的影響都有關係。
家庭背景雄厚、家長社會見識廣博的學生要好一些,普通孩子基本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拓寬自己的眼界和領悟很多人生成長的道理。
這個學習過程是不輕鬆的,而結果也往往是不確定的,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沒有一堂課提供這些內容。
中國的學生多是透過書籍和媒體來獲取成長的經驗和營養,欠缺社會實踐的經歷,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且挺難改變的狀況。
但既重視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又較豐富的學生,其成長的速度會更快。
一起學習相同的知識,但在能力上逐漸出現差距,跟這一點有直接關係。
PS:我在以前的回答裡曾不止一次的提到“識萬種人”的重要性,對於這一點,很多父母社會閱歷豐富的孩子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這也是他們在認知層面超越普通家庭孩子的奧秘。
說嚴重點,缺乏在這方面的清醒認知,會導致人一輩子陷入社會的迷霧和沼澤之中。
4、在愛情上,常以無限度的付出和自我犧牲來維繫感情,缺乏尊重和平等的意識。
校園內的愛情,其實總體上還是純潔的佔大多數,這與年輕人理想純粹、受社會不良風氣較少有關。
學生階段的愛情之所以常出錯誤,不僅由於物質條件的欠缺,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學生階段彼此人格不成熟,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識,所以在彼此的關係上常陷入習慣性的自我犧牲和無限度的付出狀態,常有單方會一廂情願認為:只要自己對對方好,對方就也會對自己好;只要多為對方犧牲,對方就能夠被自己打動。
穩定的愛情通常是以互相吸引為基礎的,比如被才華、被相貌、被人品吸引(當然也有被金錢所吸引的,或者把對方當備胎當奴隸當刷卡機的,對於這些不在本文闡述之內),犧牲尊嚴和平等意識的愛情往往保持不了多久,付出應該是相互的,在校園裡確實有互相愛慕以心換心的情侶,但更多的是為分歧、矛盾所困擾的鴛鴦。
個人對大學生校園戀情是持支援態度的,因為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在上過這堂課之後,有人從此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而有人則從此對感情恐懼,仇視異性甚至玩弄感情,這會對每個人未來的人生之路產生重大影響。
5、 對商業存在“輕鄙視”。
之所以選擇“輕鄙視”,而不用“輕視”,是因為現今的大學生已經重視商業的重要性,只是對商業的價值和意義還不完全認可,一個明顯表現就是一涉及到錢就本能的產生警惕和牴觸。
這也跟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有關,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之類的話,幾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了N多次。
但現實的說,學生階段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從生理角度上說,學生時期確實是人一生精力最旺盛最有活力的階段,但未必就是最好的階段。
“年輕真好”這種話,太富於感性,往往出於年老和人生失意之人之口,多數都是出於懷念和留戀報以的羨慕之情。
對世界的認知還處於不完整狀態下的年齡階段投以過多的溢美之詞,其實是值得警惕的。
這世界的正常運轉是靠商業來實現的,沒有商業交換,大多數的人無法得到維持生存和生活所需的金錢和生活資料。
在學校裡只有某些專業的課程裡能系統學習商業知識,其他學生對商業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上,對經濟規律和商業背後的奧秘缺乏瞭解。
解決方法:在學習之餘,多涉獵商業書籍,多關注商業資訊。
即使你未來不打算從事商業工作,多掌握商業知識對認知和適應這個社會也會有很多幫助。
6,缺乏協作意識,常會認為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都是自己的功勞。
回想起自己的經歷,在學生階段接受的教學方式基本都屬於單向灌輸,偏個體培養,少團體協作,在大學階段基本上沒有一項關鍵性的科目考試是集體協作式的。
每個學生都是透過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一點貌似公平,但在進入社會之後,在協作專案和領域的短板就會展現出來。
對於外向或頭腦靈活的學生會相對較快的適應這種要求,而對於一些性格內向、觀念偏傳統、社交是短板的同學就會在這個階段遇到難關。
在生活環境、接觸人群、成長目標不能改變的前提下,可以採用以下解決方法:
(1)在觀念上,要意識到協作精神的重要性,雖然在教育內容上基本流於形式,但這是未來進入社會的必備素質和普遍要求,對這種意識的培養要自己心中有數。
(2)戰壕意識:以男生宿舍為例,多數男生宿舍的友誼都是不錯的,但這更多的是室友之情。
像那種關係鐵並且畢業之後依然長期保持聯絡的宿舍,普遍具有“戰壕意識”和“戰友之情”,有過一起“戰鬥”的經歷,一起唱過《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學之間協作意識都不會差。
你可以內向,可以有自己的主見,但在集體遇到事的時候一定要有協作的態度,“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善於協作的人,會讓你在成長的道路上獲得比“單兵作戰”更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