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生死的成語
貪生怕死、
同生共死、
起死回生、
生死與共、
生死相依、
生死未卜、
生離死別、
生老病死、
生生死死、
雖死猶生、
九死一生、
死而復生、
生死存亡、
醉生夢死、
出生入死、
生死關頭、
死裡逃生、
生死之交、
朝生暮死、
半死半生、
生拽死拖、
死生淘氣、
生關死劫、
視死若生、
虛生浪死、
死生啕氣、
捨生忘死、
生拖死拽、
誓同生死、
死生有命
七生七死、
生死長夜、
生死苦海、
送死養生、
底死謾生、
生寄死歸、
生死永別、
不死不生、
生榮死哀、
千生萬死、
十死九生、
偷生惜死、
生死骨肉、
死生未卜、
死生榮辱、
戀生惡死、
死日生年、
死地求生、
哀死事生、
不生不死、
生死離別、
未卜生死、
死生不二、
生死有命、
捉生替死
生死開頭的成語
生死相依
生死予奪
出入生死
生死關頭
生死肉骨
生死未卜
生死之交
誓同生死
同生死,共存亡
生死永別
生死骨肉
生死長夜
生死不易
生死醉夢
生死無貳
生死苦海
關於生死的成語
哀死事生 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生者
出處:西漢·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安危與共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連。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白頭偕老 白頭:頭髮白;偕:共同。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
出處:《詩經·衛風·氓》:“及爾偕老。”明·陸採《懷香記·奉詔班師》:“孩兒,我與你母親白頭偕老,富貴雙全。”
不顧死活 顧:顧念,考慮。連生死也不考慮了。形容拼命蠻幹,不顧一切。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三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一路鈀,築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傢伙之類,盡皆打碎。”
出入生死 猶出生入死。
出處:唐·韓偓《海山記》:“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生死,與子同之。”
大節不奪 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出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風雨共舟 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風雨同舟 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甘苦與共 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患難與共 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禮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
九死一生 九:表示極多。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倖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口含天憲 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出處:《後漢書·朱穆傳》:“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口銜天憲 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同“口含天憲”。
六道輪迴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
出處: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迴,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六趣輪迴 佛教語。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同“六道輪迴”。
普度群生 佛教語。指廣濟一切生死苦海中的眾生。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七生七死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同“七死七生”。
七死七生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亦作“七生七死”。
齊心併力 眾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齊心同力”、“朋心合力”、“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齊心合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齊心同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齊心協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齊心一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願望,謂眾心齊一。
捨生忘死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捨死忘生 舍死:捨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生關死劫 生的關頭,死的劫數。泛指生死命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生寄死歸 寄:暫居。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生:寄也;死:歸也。”
生殺予奪 生:讓人活;殺: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生生死死 猶言一輩子。指從生至死。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二:“寬復灑泣訴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儻伊父母必欲歸,且隨其主母起居耳。’”
生死不渝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生死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鬥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後關頭。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生死關頭 指極其緊要的契機或時刻。
出處:明·高攀龍《講義·仁遠乎哉章》:“此一轉念,是生死關頭,千聖都從此做成。”
生死肉骨 生、肉:用作動詞。使死人復生,白骨長肉。形容恩惠極大。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未卜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生死相依 在生死問題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運,共存亡。
生死攸關 攸:所。關係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
出處:《龍虎風雲記》:“這是千百名難友生死攸關的大事體啊!”
生死予奪 生:讓人活;死: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生死與共 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情誼極深重。
出處:《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慼相關。”
生死之交 同生共死的交誼。
出處:元·鄭德輝《縐梅香》:“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誓以皦日 指誓同生死,親愛終生。
出處:語出《詩·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死生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態已經到了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亦作“生死存亡”。
孫龐鬥智 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通憂共患 共同承擔憂患。
同德一心 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甘共苦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擔當艱苦。
同生共死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同心並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同心合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協力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復興於茲日矣。”
同心一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協力”。
同舟共濟 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舟共命 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二回:“佔光又催著道:‘我們此刻,統共一十四個人,真正同舟共命,務求大家想個法子,脫了干係才好。’”
刎頸之交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出處:《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相濡以沫 濡:沾溼;沫:唾沫。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呴以溼 彼此以撥出的氣溼潤對方。後比喻在困難時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氣相溼。”
協力齊心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協心同力”、“協力同心”。
協力同心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休慼與共 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呴溼濡沫 呴,慢慢呼氣。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出處: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一死一生 指有關生死的關鍵時刻。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心一力 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清·魏源《聖武記》卷九:“自闔營將弁,以及士卒,無不一心一力。”
以沫相濡 沫:唾沫;濡:沾溼,溼潤。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有福同享 指共同分享幸福。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回:“彼此兄弟,自應有福同享。”
予奪生殺 《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後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斬頭瀝血 形容為匡扶正義而不顧生死。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是斬頭瀝血的人,何肯戲弄良人!”
置之度外 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一十八層地獄 佛教指極惡眾生死後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湯、寒冰等十八種。比喻災難極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級。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後一十八層地獄。’”
同生死,共存亡 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幸福共同分享,苦難共同分擔。指患難與共,和衷共濟。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
含生死的成語
貪生怕死、
同生共死、
起死回生、
生死與共、
生死相依、
生死未卜、
生離死別、
生老病死、
生生死死、
雖死猶生、
九死一生、
死而復生、
生死存亡、
醉生夢死、
出生入死、
生死關頭、
死裡逃生、
生死之交、
朝生暮死、
半死半生、
生拽死拖、
死生淘氣、
生關死劫、
視死若生、
虛生浪死、
死生啕氣、
捨生忘死、
生拖死拽、
誓同生死、
死生有命
七生七死、
生死長夜、
生死苦海、
送死養生、
底死謾生、
生寄死歸、
生死永別、
不死不生、
生榮死哀、
千生萬死、
十死九生、
偷生惜死、
生死骨肉、
死生未卜、
死生榮辱、
戀生惡死、
死日生年、
死地求生、
哀死事生、
不生不死、
生死離別、
未卜生死、
死生不二、
生死有命、
捉生替死
生死開頭的成語
生死相依
生死予奪
出入生死
生死關頭
生死肉骨
生死未卜
生死之交
誓同生死
同生死,共存亡
生死永別
生死骨肉
生死長夜
生死不易
生死醉夢
生死無貳
生死苦海
關於生死的成語
哀死事生 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生者
出處:西漢·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安危與共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連。
出處: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於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白頭偕老 白頭:頭髮白;偕:共同。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
出處:《詩經·衛風·氓》:“及爾偕老。”明·陸採《懷香記·奉詔班師》:“孩兒,我與你母親白頭偕老,富貴雙全。”
不顧死活 顧:顧念,考慮。連生死也不考慮了。形容拼命蠻幹,不顧一切。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三回:“這呆子不顧死活,闖上宮殿,一路鈀,築破門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傢伙之類,盡皆打碎。”
出入生死 猶出生入死。
出處:唐·韓偓《海山記》:“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生死,與子同之。”
大節不奪 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出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風雨共舟 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風雨同舟 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甘苦與共 甘苦:歡樂和痛苦;與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歡樂與幸福,共同承擔痛苦與磨難。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患難與共 共同承擔危險和困難。指彼此關係密切,利害一致。
出處:《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禮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
九死一生 九:表示極多。形容經歷很大危險而倖存。也形容處在生死關頭,情況十分危急。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劉良注:“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看破紅塵 舊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樂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極的生活態度。現也指受挫折後消極迴避、無所作為的生活態度。
出處:漢·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口含天憲 天憲:指朝廷法令。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
出處:《後漢書·朱穆傳》:“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口銜天憲 比喻說話就是法律,可以決定人的生死。同“口含天憲”。
六道輪迴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
出處:唐·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聖人有以見六趣輪迴,是無明網,故決之以定力。”
六趣輪迴 佛教語。指眾生輪迴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迴生死。同“六道輪迴”。
普度群生 佛教語。指廣濟一切生死苦海中的眾生。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
七生七死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同“七死七生”。
七死七生 佛數謂小乘初果者,尚須往返天上人間,受七度生死,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亦作“七生七死”。
齊心併力 眾人一心,共同努力。亦作“齊心同力”、“朋心合力”、“齊心協力”、“齊心合力”。
齊心合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齊心同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齊心協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齊心一力 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同“齊心協力”。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願望,謂眾心齊一。
捨生忘死 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捨死忘生 舍死:捨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處: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捨死忘生,建立功勳。”
生關死劫 生的關頭,死的劫數。泛指生死命運。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
生寄死歸 寄:暫居。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作一回事。
出處:《淮南子·精神訓》:“生:寄也;死:歸也。”
生殺予奪 生:讓人活;殺: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生生死死 猶言一輩子。指從生至死。
出處:清·周亮工《書影》卷二:“寬復灑泣訴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儻伊父母必欲歸,且隨其主母起居耳。’”
生死不渝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改變。形容對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生死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鬥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後關頭。
出處:《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生死關頭 指極其緊要的契機或時刻。
出處:明·高攀龍《講義·仁遠乎哉章》:“此一轉念,是生死關頭,千聖都從此做成。”
生死肉骨 生、肉:用作動詞。使死人復生,白骨長肉。形容恩惠極大。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謂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未卜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生死相依 在生死問題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運,共存亡。
生死攸關 攸:所。關係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
出處:《龍虎風雲記》:“這是千百名難友生死攸關的大事體啊!”
生死予奪 生:讓人活;死: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統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
出處:《韓非子·三守》:“使殺生之機,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生死與共 同生共死,相依為命。形容情誼極深重。
出處:《深情憶念周伯伯》:“幾十年來,周總理與我父親生死與共,休慼相關。”
生死之交 同生共死的交誼。
出處:元·鄭德輝《縐梅香》:“晉公在槍刀險難之中,我父親挺身赴戰,救他一命,身中六槍,因此上與俺父親結為生死之交。”
誓同生死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誓以皦日 指誓同生死,親愛終生。
出處:語出《詩·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死生存亡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態已經到了決定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亦作“生死存亡”。
孫龐鬥智 孫:孫臏;龐:龐涓。孫臏、龐涓各以智謀爭鬥。比喻昔日友人今為仇敵,各逞計謀生死搏鬥。也比喻雙方用計較量高下。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通憂共患 共同承擔憂患。
同德一心 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同甘共苦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擔當艱苦。
出處:《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同生共死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同心並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下》:“且天下嘗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
同心合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同心協力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復興於茲日矣。”
同心一力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協力”。
同舟共濟 舟:船;濟:渡,過灑。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舟共命 比喻命運相同,利害一致。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二回:“佔光又催著道:‘我們此刻,統共一十四個人,真正同舟共命,務求大家想個法子,脫了干係才好。’”
刎頸之交 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出處:《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相濡以沫 濡:沾溼;沫:唾沫。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呴以溼 彼此以撥出的氣溼潤對方。後比喻在困難時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氣相溼。”
協力齊心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協心同力”、“協力同心”。
協力同心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並力攻秦矣,然困於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後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復興於茲日矣。”
休慼與共 憂喜、福禍彼此共同承擔。形容關係密切,利害相同。
出處:《晉書·王導傳》:“吾與元規休慼是同,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呴溼濡沫 呴,慢慢呼氣。比喻同處困境,互相救助。
出處:語出《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一死一生 指有關生死的關鍵時刻。
出處:《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心一力 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出處:清·魏源《聖武記》卷九:“自闔營將弁,以及士卒,無不一心一力。”
以沫相濡 沫:唾沫;濡:沾溼,溼潤。泉水乾了,魚吐沫互相潤溼。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
有福同享 指共同分享幸福。
出處: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二十回:“彼此兄弟,自應有福同享。”
予奪生殺 《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後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陰陽》:“為人主者,予奪生殺,各當其義。”
斬頭瀝血 形容為匡扶正義而不顧生死。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我是斬頭瀝血的人,何肯戲弄良人!”
置之度外 度:考慮。放在考慮之外。指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處:《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一十八層地獄 佛教指極惡眾生死後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湯、寒冰等十八種。比喻災難極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級。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後一十八層地獄。’”
同生死,共存亡 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出處:《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幸福共同分享,苦難共同分擔。指患難與共,和衷共濟。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