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科醫生鮑秀蘭
-
2 #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治療腦源性異常頭部敏感部位有不同組合的穴位、經絡,不同劃分方法的線、區等拾餘種。其中,於氏頭穴七分割槽,額區(主治智力、情感障礙)、頂區(主治運動、感覺障礙)、頂前區(主治肌張力障礙)、顳區(主治言語、聽覺障礙)、枕區(主治視覺障礙)、枕下區(主治平衡障礙)、項區(主治咀嚼、吞嚥障礙)臨床上應用較多。
德國神經科醫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的Brodmann分割槽是一個根據細胞結構將大腦皮層劃分為一系列解剖區域的系統,每個半球的52個區域。其中一些區域今天已經被細分,例如23區被分為23a和23b區等。
隨著神經影像功能定位技術的發展,腦功能的定位分割槽,基本越來越清晰。然而,這種清晰的腦功能定位分割槽在頭皮表面的對映部位卻沒能有明確的統一。中醫將腦的不同功能部位在頭皮表面對映分割槽,按此進行相關功能障礙的干預,雖然臨床上也取得了較好療效,但是缺乏相關基礎研究。
如果能夠簡單地將大腦分割槽,每個分割槽負責一種功能,似乎是非常完美的事,其實不然。大腦的靈活性和綜合性就是體現在各區之間的聯絡,而明確分割槽就是切斷了這種聯絡。綜合區的特點就是將這種分割槽概念模糊化,而綜合區的靈活性正是產生大腦靈活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大腦是透過一定發育路徑成長起來的,這也是造成大腦形成不完全分割槽的原因。再者,由於大腦功能需要具有替代性,一部分腦區受到損傷後,可以由另一部分腦區取而代之,從而恢復整體腦功能,因此這種模糊分割槽也是生物適應性的需要。因此,頭部整體也可作為一個獨立的資訊接受器,透過全頭部干預刺激(“八揉兩點五指梳”),激發和調動正常區域來代償損傷功能,同樣會達到相應的靶向效果。
頭皮下肌層很薄,或僅為腱膜,很快到達骨膜、顱骨。因此位於其間的神經很容易接受到指壓的資訊,尤其以顱骨為底襯,指壓推拿效果並不亞於針刺,因此完全可以用指壓推拿代替針刺。指壓力度一定要透過表皮著力於真皮層,因為正常頭皮的表皮中無神經肽的表達,在真皮中才有豐富的神經肽分佈。
2蕾波頭部推點按摩(頭療)操作方法
輔用含有活血化瘀中藥的蕾波按摩乳,進行包括面部、耳部在內的頭部推點按摩(亦稱頭療+面療+耳療),輔助治療兒童腦癱的運動功能障礙、智力落後、情感異常、視聽障礙等均有明顯的效果。
2.1.前額-頭皮推點按摩:是所有腦癱、腦損傷綜合徵孩子的應有專案及智力、情感障礙孩子的主要專案。主要手法是“八揉兩點五指梳”。
“八揉”:雙手指輕輕按揉大腦頭皮的半球對映區域,額、頂、枕、顳兩側共八個區域。患兒表現不同,重點按揉區域也不同。智力落後、自閉傾向重點按揉額葉對映區域;運動落後、障礙重點按揉頂葉對映區域;視覺障礙重點按揉枕葉對映區域;聽覺障礙重點按揉顳葉對映區域;偏癱重點按揉對側頂葉對映區域。
“兩點”:拇指點壓百會穴和腦戶穴下一寸。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頂正中,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屬於督脈,意為百脈之會。腦戶穴位於枕骨粗隆下凹陷處,在往下一寸(枕骨大孔處)。 “五指梳”:用五指以中等力度梳理按揉,按照督脈、膀胱經、膽經等經絡走向,從前額到後頸。 “八揉兩點五指梳”是蕾波頭部推點療法的基礎性手法,有效性干預必須增加相應的頭部經絡和穴位,施以推點等手法。例如,睡眠差增加安眠穴點壓;眼內斜增加太陽穴點壓;視力障礙增加睛明穴點壓;聽力障礙增加聽宮穴點壓等。 “八揉兩點五指梳”作為家庭干預的手法選擇,可以增加肢體推點干預的效果,提高康復效率。即使應用於正常兒童也會促進其生理和智力發育,是家庭早期干預的優先選擇方法。 “八揉兩點五指梳”每日進行2-4次,每次大約15分鐘。核心重點是操作者要有同患兒目光對視,語言交流,按揉從輕到重,保持患兒的享受過程。
點壓腦戶及其周圍穴15分鐘,可有效減輕腦癱的姿勢運動異常。如腦癱尖足的三聯徵,均有明顯即刻減輕。如此時接著對小腿前後肌群進行推順按摩和點穴,常常能延長尖足糾正的時間。在區域性推順按摩、點穴的同時,加上頭部,特別是腦戶及其周圍穴,可提高干預異常的效果。
2.2面部點穴-咀嚼肌推順:主要針對咀嚼、構音等障礙。
針對口腔運動中存在吞嚥、咀嚼、構音障礙的蕾波推點糾正異常,主要是輔用耦合劑沿咀嚼肌,(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和翼外肌),從一側起止點向另側起止點推壓。促進咀嚼功能時加點壓下關穴、頰車穴等。一般每次20分鐘左右,每日2~3次。
2.3下頜頸部點穴-吞嚥肌推順:主要針對吞嚥、構音、流涎等障礙,輔助治療喉骨軟化。
針對吞嚥相關肌群在前頸部進行推點按摩時,推壓應自下頜骨開始,經舌骨上肌群、舌骨、舌骨下肌群達胸骨柄上窩。頸前部推點按摩時,宜在溫暖的環境、仰臥頸後墊枕、頭後仰充分顯露前頸部。
2.4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推點按摩:主要針對緊張性頭偏斜、頭控差,輔助治療先天性斜頸。
先推非痙攣側(斜頸時面部朝向側)。沿胸鎖乳突肌走向從乳突,推壓至胸鎖乳突肌鎖骨起止點處(三向九推)。
再推痙攣側。將患兒頭面轉到對側,沿痙攣側胸鎖乳突肌,三向九推。
雙側斜方肌推順按摩時採俯臥位,自斜方肌枕部起點向下、外推至斜方肌止點反覆3次。雙側可同時推壓,亦可兩側分別推壓。接著雙向推3次牽拉肌纖維。以刺激神經、穴位為目的點壓推3次,
還可以採用“交叉模式”和“轉頭操”等體操牽拉方法。
蕾波頭部推點按摩(頭療)應用於小兒腦癱的康復干預,已經歷時十多年,臨床上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
3 # 爸爸不講理
經常給寶寶做按摩,既能增強親子關係的互動性,提高寶寶的安全感,同時還能預防疾病和提高寶寶的智力。
❤按摩手法①:“開天門”
天門穴位於兩條眉毛中間到髮際線的一條直線,“開天門”按摩手法的作用是寶寶安眠、鎮驚,保進寶寶大腦發育。另外還對寶寶易驚、頭痛、睡眠不踏實、情緒暴躁、或者用於寶寶感冒發燒早期,效果很好!按摩手法,詳見下圖:
❤按摩手法②:“運太陽”
經常按摩寶寶的太陽穴,老中醫講能“明目、開竅”,意思就是對寶寶大腦供血供氧大有好處。按摩手法,詳見下圖:
按摩寶寶板門穴,主要能緩解寶寶腸脹氣、便秘、積食、腹瀉和嘔吐,能有助於提高寶寶腸胃消化和吸收能力。手法,見下圖:
❤按摩手法④:“揉合谷”
低月齡寶寶最早是從手來探索世界的,經常為寶寶推手指能提高寶寶手指的靈活性。而按摩寶寶合谷穴,能清醒頭腦,促進寶寶血液迴圈還能緩解寶寶感冒的鼻塞不適。
祝:寶寶聰明,平安健康!
-
4 # 藍鯨健康
爸爸媽媽對寶寶恰當的撫摸和按摩,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間的感情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寶寶提高智力哦,各位寶爸寶媽一起試試看吧。
1.一隻手握住嬰兒的小手,另一隻手輕輕地從大手臂到小手臂方向,擠壓嬰兒的手臂部肌肉3—4次。
2.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按揉寶寶的每一個腳趾,按揉完寶寶的腳趾之後,可以換由趾跟繞圈的方式依次揉捏。撫觸的順序可以依次從拇指到腳趾,然後按順序反方向再來一次,每組2-5次。
3.父母左右握住寶寶腳踝,右手食指對寶寶的腳底進行畫圈按揉。注意按揉的面積要大,搓動畫圈的方式是效果最好的!每組2-5次。
4.將雙手的食指放在寶寶腳後跟處、中指放置在寶寶的腳下,拇指、無名指、小指置於寶寶的腳背上,這樣做可以起到固定寶寶腳的作用。兩隻手的拇指放在寶寶的腳背上,依次從上到下搓揉寶寶腳背。
各位寶爸寶媽注意: 寶寶的面板十分嬌嫩,所以動作一定要十分輕緩,在按摩時可以唱歌謠或播放嬰兒音樂,讓寶寶內心放鬆舒適。
如果在按摩中寶寶哭鬧不止,就要立即停止哦。
-
5 # 母嬰參考
嬰兒時期是為寶寶打基礎的關鍵階段,可以對TA們日後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很多家長習慣將培養重點放在教育上,如講故事、買各種開發智力玩具,但對寶寶身體素質訓練卻有所忽視。其實,家長在嬰兒出現後可對TA們適當的進行按摩,可以增強肌肉力量、發展觸覺和運動神經,以及增長腦細胞,促進智力發育等。
按摩部位提高智力穴位:
1、神庭穴
作用:神庭穴(位於額頭之上與髮際相接之處)是頭部一個穴位,在天庭正上方,是元神居住的地方。中醫認為,人的智慧是由元神來調控,所以按摩神庭穴,可以刺激元神,生髮智慧,讓人變得更聰明。
方法:將一隻手大拇指按壓神庭穴30下,有酸脹感為佳,然後改變力度,輕輕按揉此穴30下。每天早晚各一次,可達到醒腦通竅、增長智慧的作用。
2、百會穴
作用:經常按揉百會穴(位於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可促進腦部血液迴圈,提高注意力、理解力及記憶力。此外,經常給孩子按摩百會穴,還可讓孩子變聰明。
方法:輕輕叩擊百會穴,每天按摩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
提醒:為了安全起見,2周以下滷門沒有閉合的寶寶不要按摩。
部位:
1、背部
有經驗的寶媽都知道,寶寶哭鬧時輕輕撫摸寶寶背部,這樣寶寶可快速止住哭鬧。這是因為人的背部神經分佈比較豐富,輕輕撫摸可起到很好的按摩左右,這樣不僅可安慰寶寶,還會覺得很舒服,所以寶寶自然也就不哭鬧了。此外,經常按摩寶寶背部,可刺激神經發育,促進血液迴圈,提高大腦供血量,有助於寶寶智力發育。
2、腳心
眾所周知,人的腳底有較多穴位,平時輕輕觸控寶寶腳心,可以促進全身器官的發育。方法:左手食指對寶寶腳底進行畫圈按揉,一般搓動畫圈的方式效果比較好,按揉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每天1次。
3、手
寶寶的手是身體最靈活的肢體部位之一。經常將寶寶手指頭搬來搬去有利於寶寶在抓捏物品上的靈活度,另外寶寶經常撫摸寶寶的手指及把捏寶寶手都可以提高手指靈活度,還可以提高寶寶智力發育。
-
6 #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1、這真是一個瞎扯淡的問題,按摩部位提高智力?如果真這樣天天按摩,孩子不久聰明過人。
2、寶寶智力的高低除了先天遺傳,還有後臺學習有關,透過吃藥和按摩提高智商,這些全部不靠譜,真的要交智商稅。
3、為了賺家長錢,各種提高寶寶智商的藥物和按摩廣告應運而生,如果這些能提高寶寶智力,那你的孩子不就聰明過人啦,這些是毫無科學根據。
4、在寶寶的胎兒期和嬰兒期的營養對寶寶智力營養非常重要,確實很多DHA,鐵等缺乏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症狀,所以在寶寶早期注意寶寶營養健康。
5、嬰幼兒時期透過開發智力玩具,個性化教導,提高寶寶各種智力訓練,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寶寶智力,是有可能的。單純靠按摩提高寶寶智力,還是省省吧,省去按摩的時間,按摩精力,免得寶寶也不舒服。
-
7 # 玩具屋的童童阿姨
雖然說按摩對寶寶成長好處多多,但是按摩真的可以提高寶寶智力嗎?就算按摩能提高寶寶智力,如果不是專業的嬰兒按摩人員,不建議給寶寶隨便按摩。
2018年網上有個案例,5歲小男孩說脖子不舒服,爺爺帶他去自己常去的地方按摩,誰知回家後一小時孩子突然癱瘓!在醫院查出椎管內出血,經過十多天的治療,孩子才重新站起來。所以如果咳嗽,厭食挑食去按摩一下也許可以緩解,提高智力,還是算了吧!如果孩子經醫學檢查有智障,急病亂投醫,可以給按摩試一試。但是也要注意觀察。別出現不良影響。
孩子如果健健康康的,提高智力的方法有很多,讓寶寶多動手,多聽音樂,繪畫,運動,充足的睡眠,玩積木都可以,沒有必要按摩。
回覆列表
按摩對孩子成長好處多多
按摩是透過揉按點穴位、頭頸面部以及軀體,能起到健腦安神、改善腦部血液迴圈、提高大腦的供氧量、增強記憶等益智強腦的獨特效果。
對於嬰兒來說父母的愛撫式按摩,就像食物一樣,必不可少。的確,按摩不僅可以有效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調節大腦神經、健腦益智,還能緩和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刺激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消除緊張情緒而減少嬰兒的哭鬧和焦慮,促進動作發展、增加睡眠和增進家庭的親和力,有利於嬰兒全面健康地成長。因此,按摩是父母和嬰兒交流的最佳方式。在臨睡前,晨起後,都可以給孩子做按摩。兒童特別喜歡接受來自父母的按摩,這也是讓寶寶頗感愉悅的生命體驗。
按摩的部位與手法有以下幾種:
1、開天門:先用兩手拇指和中指指面交替輕推印堂穴(位於兩眉頭中間點)至髮際10次,然後再由髮際直推至百會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10次,按壓百會穴3個呼吸時長,如此為1遍,共3一7遍。此手法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2、櫛發:兩手指間關節屈曲,用食、中、無名指與小指指端及指甲,從兩側髮際自前向後依次梳到後腦勺部為1遍,共20遍。此手法可以增加頭皮供血,可達到提神醒腦的目的。
3、運太陽:用兩手中指指面按兩側太陽穴(兩側眼角向外2cm的凹陷處),以有微脹感為度,然後按揉太陽穴10次為1遍,共3遍。太陽穴是益智明目的要穴,常按揉太陽穴能夠明顯增加腦供血,健腦明目。
5、按(震)百會:以右手掌的勞宮穴對準百會穴輕按(或作震顫法)3一5分鐘。刺激百會穴不但可以安神定志、健腦益智,還可以交通心腎,有利於寶寶身體的生長髮育。
6、抹額:以兩手食指屈曲成弓狀,第2指節的內側面,緊貼印堂,由前額正中向兩側抹,約40次左右。抹額是安神促睡眠的最有效手法之一,此外抹額主要刺激大腦額葉的讀寫和記憶中樞,有利於對新知識的長期記憶。
7、抹顳:以兩手拇指螺紋面,緊按兩側鬢髮處,由前向後往返用力抹,約30次左右,抹顳可以有效刺激大腦顳葉,更有利於提高聽覺的記憶能力。
8、按揉腦後:以兩手拇指螺紋面,緊按風池穴,用力作旋轉按揉約30次左右,按揉風池穴(位於項部,當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凹陷處)可有效增加椎動脈的供血,起到明目益智的作用。
9、搓手浴面:先將兩手搓熱,隨後掌心緊貼下額,用力由下擦到前額,連續約20次左右,注意閉目。搓手浴面可以有效提高面部面板肌肉的供血情況達到放鬆面部的作用,有利於大腦休息。
以上9種健腦按摩,早晚各做一次,長期堅持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