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亮人
-
2 # 詩林蟲鳴
錯了。不是很多,而是極個別極個別。為什麼喜歡?錯了。誰喜歡自殺呢,自殺的詩人 ,大概有這幾方面的原因。說得不對,請補充指正。一是脆弱。詩人也是人,並不是每個人都十分寬廣和堅強。二是有病。這種病直接導致了神經的錯亂,幻象,飄去遠方。三是捨身取名。世界空虛,往往上了天堂,名聲才可長播遠揚。
-
3 # 藍色雨滴35
詩人自殺,是因為他們思維異於普通人,他們的思維很跳脫,同時他們很容易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產生厭倦又無力擺脫,為了逃避現實。也有一些是因為創作力下降,靈感枯竭。也有的為了自己的信仰。
比如屈原,因為自身高潔,理想難以實現,所以自投汨羅江。
王國維,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他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落寞,站在時代的路口,他將何去何從?他隨著那個舊時代一起逝去了。
三毛是個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就像個吉普賽人,到處流浪。她應該是個作家,不是詩人。她的愛人荷西死了,她以未亡人的身份活著,其實她的心早已隨他而去。此後餘生,她心裡一直是苦的,她也有脆弱的時候,沒有說服自己,勇敢活下去。
顧城是因為感情的糾葛殺妻而後自殺,他在生活上就是個低能兒,什麼事情都要妻子照顧,腦子裡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烏托邦。當遇到了一些挫折,他詩人的氣質(也許是神經質)讓他歇斯底里,失去了理智,最終釀成了悲劇。
海子才25歲,就在一個春天,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人們說他精神出現了問題,我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麼,只是覺得他好可惜。他出身農家,是個天才兒童,15歲就考上了北京大學,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他前途無量。
還有一個詩人,名叫吾同樹,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而後自殺的。
詩人,是精靈一樣的存在,他們眼中的世界和他們期望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落差越大,他們內心越彷徨。
也許追求完美的人都是曲高和寡的,眾人皆醉我獨醒。好吧,不如歸去,他們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詩人都是思維活躍的,有的詩人,當他們覺得自己再也寫不出好詩來,就會覺得是在浪費生命,自己給自己劃上休止符。浪漫是一把雙刃劍,到最後還是傷了自己。
生活就是人間煙火,柴米油鹽,當一個人基本的生存都無法維持下去,所謂的詩和遠方只是一種折磨。清貧又清高的詩人,不願向現實低頭,好吧,至少還有生命去殉道,為信仰而死。
生命是花開花落,且行且珍惜!
-
4 # 金玉良緣x
詩人基本多是自戀狂,活在夢幻之中,現實和她/他們想像的夢境有著天壤之別。詩人們想要的一切是想出來,不是靠自己做出來,達不到理想和目的只能用自殺來達到詩人想要的境界,用自己的靈魂溶入詩意飄向遠方。
-
5 # OMaiPadmeH
這個寫詩吧!其實就是山歌對對碰。
是求偶資訊。。。。
這個不風雅,不稱頌朝廷。其餘的都歸類為求偶資訊。
這個生物大規模釋放求偶資訊,觸控死亡是尋常。。。公螳螂交配完就被母螳螂吃了,性命交關。
-
6 # 塞外春曉
這個問題不準確。應該是有些,而不是很多。大部分的詩人是不會這麼做的。像屈原,王國維畢竟是少數中特殊情形下的個例,他們能令人讚歎,其他的人就只能另當別論了。能入世也能出世方為正常的人生境界,而慾火中燒,不能自拔則不可取,不正常。
-
7 # 哈哈365
其他原因不知道,不過有兩點應該可以商榷:
1、詩人的思維異於常人。因此他們對死的理解可能與常人不同。常人認為人死皆入土,萬事皆休。可能詩人以為,人死能成仙,精神會遨遊!
2、“shi”裡含有”裡含有“si”。因為區別不大,所以他們往往走錯了門。
以上只是調侃。其實詩人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詩人精神永存,人們會永遠記得他們!這一點才真的很重要!
願詩人都健康長壽,是會需要詩人!
-
8 # 梅橫枝
自殺,也許他們真的是“喜歡”!
1,在廣泛意義上講,現代詩學是一種死亡詩學。各種現代科技知識的大爆炸和現代社會、思潮的突飛猛進,讓現代生存狀態呈現空前的、無所適從的不安與虛無感,從“上帝死了”到“人的死亡”,“生即死”,人和詩都在絕望的邊緣或“之間”處徘徊。現代詩強調詩是人對存在的體驗,死亡是先於存在的。詩人是介於生死之間的一個孤獨的存在。因此,在生的慾望裡有強烈的“死的慾望”,近似看破紅塵,更象某種一拍即合:詩幾乎是死給你看的一場心靈預演。
2,自殺本身是一種意象,是將世界與自己化為徹底的意象。自殺是一種否定敘述,也是對天定命運的反抗、甚或一種革命。自殺是自主選擇甚至是某種獨立特行或我行我素。詩人試圖以此窺視,打破輪迴,象一種穿牆術。
大部分詩人骨子裡都有叛逆的反骨,詩更在思緒與意象意識流的跳躍中不斷打破禁忌、界限,也許自殺就被詩和詩人雙雙看中了。
所謂窺見淵魚者不祥,詩人都是些見人之所不見者。窺見而不祥,不祥而窺見。《圍爐詩話》裡也說,語言深刻,終於薄福之人。也許這就是詩人的光榮與死結。
-
9 # 溪流清歡
寫詩的人必是聰慧之人,也是多愁善感之人,詩人的世界別人無法理解,自己會感到人間的孤獨,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就想逃離。
-
10 # 黃羅漢
答:談談個人淺見!一,詩人的作品有著獨特的思考,內容深奧,語句像胡言亂語詞語搭配不當像病句錯句似的,一般人不容易懂,也產生不出共鳴,更走不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而他們一直渴望別人理解,一直在自我陶醉,走進了詩中狹隘的空間裡,不願出來,陷進去了。二,詩人如詩。他們的作品其實就是內心的發洩,詩抽象人也讓人看不清楚。其實他們很清醒,我們看見的是醉態,從詩的發展來看,我佩服白居易的詩,關心百姓,如《賣炭翁》,語句通俗易懂,感情溢於言表,杜甫的詩也是如此。現代詩人怕別人看懂了,故作高深莫測,用不認識的字,陌生的詞語搭配,直截了當的路不走,故意拐彎轉角,山窮水盡總不見柳暗花明,覺得讓人越看不懂才越有本事,讓人猜,模稜兩可,不知雲裡還是霧中,自覺品位越高,名氣越大,說實在的,我不喜歡這些詩,看都不看。三,性格怪異!詩人有奇怪性格,像李白好酒好色一生,美女不問出處,醉臥勾欄院,人不風流枉一生,現在郭沫若,範曾也好色,如今的餘秀華,歪眼斜嘴,《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直鬧離婚,內心好色至至。當然好色之心人皆有之,特別了就讓人不理解了。
當一個人內心不被理解,狂想發作,性格怪異時,人就變成不正常了,他們孤獨寂寞,溶入不了大眾中,對正常的凡人的眼光,正常的世界,正常的生活感覺異樣時,認為活著不如死了好,心態不行早死必然!
個人淺見,請勿噴為感!
-
11 # 麗文悅心
中國現代有的詩人不是喜歡自殺,而是因為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使人無法忍受,所以選擇了自殺。
而中國古代與近代自殺的詩人非常少見,中國的詩仙,詩聖,詩神,詩鬼,詩佛等等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或者著名的詩人幾乎沒有自殺的。大詩人屈原自殺是因為自己的理想破滅,而楚國被秦朝所滅,他作為楚國的貴族用自殺的方式來殉國,他的自殺是因為愛國。因為普通百姓楚國滅亡,可以繼續讓秦國統治,但是他是楚國的貴族,就會面臨迫害。而且他的忠君思想與愛國情懷讓他用自殺的方式來殉國。
近代歷史如新文化運動中湧現大量的詩人,以及文學大家,自殺的人非常少。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胡適,魯迅,沈從文,朱自清等等。王國維自殺是因為他對清朝政府對溥儀的忠誠。在辛亥革命後很多人都剪去了頭髮,而王國維始終留著清朝的辮子,當馮玉良驅除溥儀出皇宮,王國維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對封建王朝的忠誠,他的自殺是一種信仰。
而現代有的詩人自殺,如海子,是因為他本身就有疾病,有抑鬱症,是抑鬱症導致了自殺。還有三毛也是抑鬱症,所以會選擇了自殺。
而顧城自殺,他先殺了自己的愛人而後自殺。他實際上是一個犯罪分子,面臨法律的嚴懲不能不自殺。顧城是一個特例。
而在現代生活中,有的人有抑鬱症,所以會選擇自殺。不僅是詩人,歌星,影星,還有普通人得了抑鬱症都可能選擇自殺,怎麼能說詩人喜歡自殺呢?這個世界沒有人會喜歡自殺,只有背後我們看不到的疼痛與痛苦。
認知美、探尋美、
發現美、熱愛美。
追尋美的足跡,
過美麗人生。
用美麗文字,
愉悅心靈。
編者茹立文,
文學愛好者,
喜歡文學與詩歌。
願生活與詩常相伴,
願歲月與美常相依!
圖片自網路。
-
12 # 董元奔古典情懷
過去的西方真的詩人才會自殺,因為他會把現實的東西與理想混淆,同時他又不能把心裡所想的現實和未來用文字準確描述出來。當然,是過去的那種社會催促了詩人的自殺,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和人文規律。
-
13 # 清燈古道
詩人並不是喜歡自殺。好好活著不好麼,但是詩人的自殺偏向於“不得志”難以與當政者產生思想的交匯,不被重用。要麼就是因為詩人本身的特質,比較敏感。生活中的種種失落被放大了,產生了抑鬱,海子就是最好的寫照。
-
14 # 龍平永
當現實與理想兩相違悖時,很容易讓人的思維產生混淆,於是在生活的多重壓迫下,詩人的神經,因其感情與想像力的豐富,而變得更加脆弱。在受到某種打擊後,更容易產生厭世的念頭。這無疑,就是這一類人自身的悲哀。但絕不影響,他們留給世界的那些精典之作,讓人心生景仰。
-
15 # 楓葉藍天123
境界高,心裡有目標,確實現不了,可望不可及或是看不慣社會制度和社會上的一些醜惡現象,自己無能為力,憤而一死了之,眼不見,心不煩。
-
16 # 無名草2020
自殺並不限於詩人,自殺不是詩人的專利,很多員工也跳樓自殺,甚至在讀大學生也選擇自殺。你列舉的三毛自殺,三毛也不是詩人呀,她的作品以散文見長。她的自殺與詩亳無關聯!河西不死,她是不會自殺的。但凡自殺的人,按因果來推論,來生必墜三塗!希望所有的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切記切記!
-
17 # 品味國學
因為詩人常常和世界格格不入。
在現代世界,詩人本身就是一種體質,有含悲積鬱的內心體驗。
詩人的價值觀,一般都是情感的,浪漫的,理想的,真摯的。
而社會的價值觀,基本都是向錢看的。
詩人清高的特點,不會喜歡世俗的無意義和庸碌。反過來說,世俗面對詩人也幾乎極盡惡毒之能事,並不會從人情,文學,思想,甚至道德品質上去衡量一個人。
很明顯的例子,劈腿,約炮,這是習以為常的事。“世俗”有很多人,完全是習以為常的,還是到處可以看見。
反過來說,什麼詩作,文學,越是真實會離世俗越遠。
世俗量大,詩人數少,相互不待見,會成為社會對詩人的荼毒。
這些你在下面的回答中就能看到。
所以說詩人一般活不好,畢竟這不是唐宋,也難逃世俗的荼毒。而這些世俗是感覺不到的,當他們在荼毒時,反而是一種非常不屑的姿態,人數還會非常多。
當然,我這裡說的詩人指的是那種有真實世界體驗,內心有誠實靈魂的詩人,身世有無數人間體驗,並非指幾個字很了不得,或者學了些表面詩體功夫就作詩作秀其實歸屬於世俗的詩人。
-
18 # 博索
屈原之死是因為國破家亡,他是純粹的愛國者的死。
海子,三毛,顧城是精神變異者的死。
把他們相提並論不合適。
觀念決定命運,從海子、三毛的悲劇看文藝青年的不歸之路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在諸多文藝青年眼中,海子詩中的世界就是他們心中牽牽念唸的世界,海子筆下的生活,就是他們所能想到的詩意浪漫的生活。
如果在這些文藝青年們的精神餐桌上再加上《生活在別處》這麼一道充滿歐洲風情的異域甜點。一句“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就足以讓無數文藝青年放下手頭的工作,訂購明天的機票。
無論海子的“從明天起”,還是昆德拉的“在別處”,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割裂與背棄。
從明天起,是對現在的否定;生活在別處,是對腳下土地的否定。
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其實質是遊牧、漁獵民族的文化基因在當代社會的投射與隱喻。數千年以來,遊牧、漁獵民族逐水草之居,遷徙掠奪式的生活方式讓其始終能得到最豐美的水草,搶掠更多的女人、財富與牛羊,繁殖更多的後代。
在科技的加速下游牧、漁獵民族被捲入現代社會,過上了定居生活,然而數千年形成的的文化心理、遷徙與掠奪習性,讓遊牧、漁獵民族的後代不適應並排斥現代生活。這種看起來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他們種族基因記憶裡的那種生活,所以昆德拉說,生活在別處。
圖片
對於遊牧、漁獵民族,生活在別處意思是說,遠方有水草、有人口、有財富、有肥美誘人的傻狍子。
對於文藝青年,對於傻白甜,生活在別處的意思是說,遠離親人與家園,把自已這塊肥肉送去野獸出沒的遠方。
海子以夢為馬,周遊世界,接續的不是莊子“逍遙遊”式的隱逸生活,更不是蘇軾“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田園詩式的生活。他嫁接的是西方荷馬“遊吟詩人”式的西方文化。
這種嫁接是危險的,海子的根在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土壤裡,他的花卻要開在西方虛無縹緲的文化幻境之中。海子詩中的房子,詩中的春暖花開,是中國定居文化、農業文化傳統在他生命中割捨不斷的血脈。海子詩中春暖花開的海邊房子,卻是身處黃土文明的文藝青年對海洋文明的憧憬,這是一種脫離中國文化環境、脫離現實基礎的憧憬。
海子的詩,記載的是無法接駁的靈魂,無家可歸的精神。
陪伴海子走完最後一程的,是他精選的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得小說選》,關於信仰、哲思、海洋與探索。
文化精神的變異,讓海子這個文藝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作為羔羊的獻祭。
真正實踐“生活在別處”的中國文藝青年,是三毛。三毛與荷西所謂的“愛”,終究未能突破動物性的“肉慾之愛”,未能突破宗教意義上的,“國際姻緣”意義上的形式之愛,它突破不了種族的文化界限。
對於牧羊人的羊群而言,它們的文化天空是草地、鞭子與主人。羊與羊之間是沒有文化隔閡的。
傳統華人“男耕女織”田園詩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其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倫理,是以家國、土地、勞作、繁衍為現實基礎與溝通媒介的。在這種現實主義文化土壤中,人與人的溝通,人與自然的溝通,也同樣是沒有障礙的。
生活是今天,生活在此處。這是現實的維度,這是生活的當下。
三毛的悲劇在於,荷西不可能變成中國文化所塑造的“人”,而中國文化環境長大的三毛,以基督徒和上帝之羊的身份與荷西一起生活,不可能抹去其文化意義上“人”的身份,而真正變為“羊”。文化意義上的人難以完成向羊的退化,無法實現與“上帝之羊”的交流,所以三毛與荷西所謂的“愛情”無法成就她人生的圓滿,她只能孤獨的生,絕望的死。
對於三毛而言,在文化隔離的鴻溝中,她“深愛的”荷西,與一隻溫順體貼的金毛犬,其實並無多大區別,在他們之間,人的文化性與社會性,並沒有充分體現與達成。“別處的撒哈拉”、“別處的荷西”和別處的“生活日記”,都是三毛的賣力表演,都是現實生活的撕裂,都是在一步步走向寂滅。
李敖評價三毛:三毛所謂幫助黃沙中的黑人,其實是一種“秀”,其性質與影歌星等慈善演唱並無不同,他們做“秀”的成分大於一切,你絕不能認真。比如說,你真的信三毛是基督徒嗎?她在關廟下跪求籤,這是哪一門子的基督徒呢?她迷信星相命運之學,這又是哪一門子的基督徒呢?……所以,三毛的言行,無非白虎星式的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而已,她是偽善的。
三毛畢竟還去過撒哈拉,有過荷西這個金毛寵物作伴。海子在現實生活中,解決不了文化人格轉化的痛苦,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環境的包裹。為了對抗這個環境,他虛擬了愛情,虛擬了王國,虛擬了夢想,虛擬了整個世界。
作為詩人,超越常人的敏感讓他比誰都清楚,虛擬世界取代不了真實世界。當虛擬世界的行為再也無法欺騙自己的時候,真實世界卻成為無法面對的痛苦。
海子與三毛的悲劇,是背叛現實生活與文化環境所付出的代價。文化不是作為虛無的存在,而是真實歷史和現實社會在精神領域的投影。歷史與現實的存在,讓西方宗教的虛影無法遮蔽由中國文化塑造的靈魂。脫實向虛、虛擬世界的過程,也是與現實社會“天人一體”的生命終結的過程。
最激烈的命運屬於顧城。他比海子和三毛都要幸運,海子沒能“生活在別處”,他做到了。三毛的愛情是跨越文化物種的,他和謝燁的愛情是門當戶對的。
因不滿兒子搶佔了妻子屬於自己的愛,顧城殺死妻子,然後自戕。這個童話詩人,創作並毀滅了自己純粹至極而又殘酷至極的愛情童話。
一個出生於中國的知識分子,未能從中國豐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實現人生的價值,卻溺亡於自己創作的童話中。說其天真,不如說是幼稚。
生活不是童話,不是可以抽象、剝離的物體,不是純粹的精神之境,它是歷史的延續,是文化的積澱,是現實的存在。
聶魯達在《馬楚比楚高峰》中寫道:“從空曠到空曠,彷彿一張未捕物的網”。
印加帝國的悠久歷史與輝煌文明, 在作為殖民者後裔的詩人這裡空無一物。這是文化隔絕造成的時空空白與價值空白。
但在中國,文化與歷史則以另一種形式展現,血脈相連。
“如果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泥土裡。”
圖片
鄭思肖的無根蘭花,表達的是一種國破家亡的命運。而在三毛、顧城、海子這裡,他們要主動斬斷自己的文化之根,拋棄原有的文化國度,把現實生活移植到那個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
西方人的上帝和他們的宗教,是他們發明與傳承的文化基因,是構成他們精神生活的支柱。他們需要這個虛無的東西來凝聚他們的社會和族群。擁有現實主義文化基因的華人不需要畫蛇添足的發明一個虛無的上帝來指揮自己。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下,沒有這個植入的精神怪物的存在空間,更無法接受這個虛影遙控人生。文化背叛者和異教歸化者的雙重身份,撕裂了海子們文化人格的完整性。
三毛、海子、顧城三位知名文青共同的悲劇命運,在於那個時代,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甚囂塵上、氾濫成災的社會思潮。
圖片
中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被解構,把西式自由平等、西方宗教信仰、現實享樂作為傳統精神食糧的替代品,這是三毛、海子、顧城等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導向的基礎,也是他們悲劇命運的病因所在。
在安卓系統上執行Windows,程式的不相容只能導致系統的崩潰。
囿於時代的流毒不能自撥,背道而馳,於無道處尋道,向虛妄世界尋找現實答案,海子們的新概念生活嘗試不僅未能開啟有意義的人生,反而因為誤入歧途而燭熄絃斷。
在詞與物未曾分離的文化中製造分離,在不存在彼岸的現實世界虛構彼岸,在生活日常之上建造絕對的精神之境,在自我主宰的人生中塑造怪力亂神來主宰自己的人生。
南轅北轍,目標錯了,方向錯了,走的越遠,越難以折返,一旦跨出現實生活,就與真實人生永遠訣別。
海子、三毛、顧城們並未走遠,造成他們人格分裂、精神絕望的社會思潮也不曾消逝。
消費主義、流行文化、娛樂至上、性解放、同性戀……
在各種新思潮的衝擊之下,根植於傳統的文化與觀念,被不斷膨脹的媒體與專家們抹黑為落後與保守的存在。
惟有現實的生活能對抗虛無,惟有此處的幸福能消解漂泊無依的誘惑。
現實根源於歷史,根源於國家民族,根源於文化。
這是生存的基礎,也是出發的起點。
路不離腳下,生活不在別處。
-
19 # 思考者木劍
你這一問,我就有點害怕*秀華自殺……不過她經歷了那麼多苦難,應該還好。
詩人的特色就是能夠構造出來一個世界…越有才華的詩人,其構造的世界越美麗……他們一鬆勁,或覺得自己才華枯竭了,不再能描繪那個世界,腦海裡只留下那個美麗世界的影子,當然就可能用生命奔那而去……不像你們這些凡夫俗子,被這汙濁的世界給主動拋棄時,還死死拉著不肯放手!
-
20 # 浪頂帆
自殺是因為痛苦和絕望,痛苦和絕望源於內心的脆弱、天生的敏感與孤傲。他們充滿幻想,內心卻是孤獨的。他們期待被理解,卻無法接受現實,所以內心充滿著糾纏矛盾。不是因為詩人喜歡自殺,而是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詩人!
回覆列表
因為詩人獨特的思維獨特的靈魂獨自遊蕩,周遭沒有人與其接軌融合,無處排洩,只有透過寫詩來抒發,但這只是單一的,不能完整地釋放,就抑鬱,就覺得沒意思,別人的有味樂趣在他看來毫無意義,乾脆死了舒服,死了他的世界就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