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蹟,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
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並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只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併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歷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
擴充套件資料
《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首篇。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歷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儲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瞭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
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歷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
《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蹟,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
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並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只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併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歷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
擴充套件資料
《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首篇。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
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歷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儲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瞭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
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歷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
《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