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最喜歡哪一首民歌?
13
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靠自己的雙手活得實在,唱自己的民歌活得自在。這是陝北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在陝北,有勞動就有歌聲,有歌聲就有勞動。

    一、夯歌·硪歌

    夯歌·硪歌,是修渠,打壩,建房,平基等勞動打夯、打硪時唱的號子。夯,其結構分木夯和鐵夯兩種。木夯多用杏木製成,上部像“燈籠框圖”,中間的木栓叫“中心栓”,框四周有四根把杆由四人操作。操作時右手提住把杆,左手扶夯底上下起落,一個點上固定砸三次,再挪動換點。硪屬夯的另一種形式,功用同打夯,常用來砸地基或打樁。硪分為石硪和鐵硪兩種,硪上端有八個孔,每個孔(俗稱硪角)上釘一小木樁,樁上拴麻繩,由4人、6人或8人操作。打夯、打硪號子詞多為領唱者即興創作,有時也引用某些戲曲、小調的唱詞,以協調勞動動作和活躍情緒為目的。唱詞內容涉及勞動生活,歷史故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有時全曲無實詞,皆由勞動呼號聲組成。曲調風格厚朴、熱烈,節奏鏗鏘有力,一領眾和,與勞動節奏密切配合。

    仔細傾聽夯歌,打夯的要領便不言自明。

    用力要齊:

    大家費力咱一齊來,    

    眾人一心咱力量大。    

    大家幹活咱要集中,    

    歇一歇緩一緩咱再加一把勁。

    夯要掌穩:

    大傢伙起來要照樣抬,  

    四面四個人四面四根繩。 

    四根繩繩要撴緊,    

    打夯的要掌握定。    

    輕起慢放要小心:

    麻雀雀,大肚肚,   

    飛來飛去上樹樹。   

    高高地起端端地放,  

    小心撂在腳片子上。  

    打夯要打密:

    拉起石硪都加把勁,  

    一硪一硪都靠定排。  

    甩得高來拉起來,   

    大傢伙拉硪要操心。  

    打夯又髒又累:

    我不嫌你髒,      

    我不嫌你懶,      

    我雙手手摟住三哥哥的懷。

    二、耕地吆牛調、踩場吆牛調

    對於陝北人來說,牛既是他們生產勞動中不可或缺的畜力,也是他們生活中朝夕相處的夥伴。牛可以為他們耕地、踩場,也可以為他們拉磨、拉車。陝北人總喜歡把他們對牛的那種夥伴般的感情寄託在那一首首抑揚頓挫的吆牛調中。乍一聽,好像是在吆喝、在斥責;仔細傾聽,你才知道,那是在對話、在交流、在訴說。

    無論是耕地抑或是踩場,吆牛調一般都比較簡單明瞭,只是根據當時勞動情景的需要,來調教牛該上、該下、該快、該慢、該走或是該回來。

    噢,回來,噢,回來,

    喲,回來,喲,回來,

    來來來,上著,   

    來來來,下著,   

    來來來,回來。   

    以上兩首是經常在陝北的山野裡能夠聽到的耕地吆牛調。踩場吆牛調也大同小異。

    哞——,哞——  

    哞上來,好好來, 

    好好來,來好好。 

    當然,有的耕地吆牛調和踩場吆牛調也會穿插幾句簡單的歌詞,這些歌詞要麼是表現耕地和踩場的要令,要麼是表達吆牛的風趣與幽默。

    來了來了過來了,  

    棗樹坡坡上來了。  

    耕牛的脖子犟牛的筋,

    打爛生鐵鑄成鍾。  

    棗樹彎彎下來了,  

    你我天天把地耕。  

            (《耕地吆牛調》)

    三個碌碌滿場轉,  

    三四九轉麥粒齊脫出。

    大腳婆婆踩場來,  

    小腳婆婆送飯來。  

             (《踩場吆牛調》)

    三、鋤草、鍘草謠

    陝北有句俗語:鋤頭底下三分水,多鋤多澇土地肥;寸草鍘三刀,沒料也上膘。從農季的時令上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耘,即為鋤,也就是在田裡鋤草。鋤草是一種細心活,如稍不小心,要麼就漏掉了雜草,要麼就鋤掉了莊稼苗。這就決定了人們在鋤草的時候是不能分心的,既然不能分心,也就不宜唱歌。這就難怪,陝北民歌中有那麼多的打夯、扳船號子,而鋤地號子卻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是近乎諺語式的短章:

    深耕勤鋤草,   

    鋤草要惜苗。   

    鋤頭底下三分水, 

    苗苗兒長得齊層層。

    如果說鋤草是夏耘,那麼鍘草則屬於冬藏了。到了冬天,山裡的草枯了,牲口進圈了,莊戶人就為牲口儲藏足夠的乾草。於是,鍘草喂牲口就成了農人冬天的一項主要勞動。《鍘草謠》也就隨之而產生。

    大牛小牛進了圈,家裡沒草給牛添。  

    苜蓿、青草沒割下,麥稈、黃草沒鍘下。

    爸爸抱上鍘草墩,我扛梯子出大門。  

    梯子搭在草垛上,上垛抽草兩手忙。  

    抽下麥草一大堆,手翻杈挑太陽曬。  

    麥草溼了不好鍘,麥草幹了不好抓。  

    爸爸入草我來鍘,高抬猛壓最得法。  

    抬得低了不好鍘,抬得高了刀難下。  

    鍘草沒法全憑入,看你會入不會入。  

    入得不多也不少,才能鍘成瓜子草。  

    牛若吃了瓜子草,肯吃肯咽肯上膘。  

    牛若吃了寸寸草,快剝皮子快倒灶。  

    先人留下鍘草訣,千萬別忘鍘草歌。  

    人不虧牛牛不懶,人勤牛快好耕田。  

    四、船伕曲

    船伕曲是黃河船工在航運、擺渡中所唱的號子。黃河源於青海,流經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區),至陝北府谷縣入陝、晉邊境,沿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延川、宜川等縣東側奔流而下。黃河沿岸的船工往返於晉、陝兩岸,靠擺渡和短途販運為生。船伕曲多即興編唱以統一勞動動作,或隨口唱些歷史故事以活躍情緒。曲調簡潔明快,一領眾和,豪放有力。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條船哎,   

    幾十幾條船上幾十幾根杆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來把船來扳?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條船哎,   

    九十九條船上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個艄公來把船來扳。    

               (《黃河船伕曲》)

    歌曲中流露出的是一種自信,一種自豪,一種放任自流,一種痛快淋漓。完全是一個黃河主人公的形象。

    在這首歌裡,黃河、黃土地、黃河謠融為一體;Teana、地籟、人籟交相感應。從而達到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真可謂是“此曲只應黃河有,他處能得幾回聞?”。

    陝北民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船伕形象應該是:堅決、果敢,團結一致而又富有冒險和搏鬥的精神。正如一首《抽船號子》所唱的那樣:

    大家齊心又合力,       

    能把黃河變成金,       

    大家齊心又合力,       

    能把船子拉上岸。       

    我們船工呀麼呼嗨,      

    鋼筋鐵骨呀麼呼嗨。      

    不怕浪濤和險灘,       

    永遠向前呀麼呼嗨。      

    當然,把船伕的生活描寫得過於浪漫、過於豪邁,那也是不現實的。船伕的生活更多的是艱苦、辛酸和時時伴隨著他們難以避免的生命危險。

    黃河水,波浪翻,自幼學會了扳水船。  

    我老漢今年八十三,黃河扳船六十年。  

    天下的黃河十八道灣,扳船的苦處對誰言。

    春天冰碴沒化完,光著尻子來拉船。   

    順風好撐船,遇到頂風無法言。     

    拉船的最怕船擱淺,十天半月受熬煎。  

    木船黃河行,船家一把汗。       

    駛到旋渦中,膽戰又心寒。       

    人說船家膽子大,養家餬口沒辦法。   

    不是我船家膽子大,窮漢不駛船沒辦法。 

    千里黃河浪滔滔,一浪更比一浪高。   

    站在船頭命交天,船家的苦處對誰言。  

    拉船苦,拉船苦,壯漢子拉成個病團團。 

    頂風冒雪誰人問,拉船的難過實可憐。  

                 (《扳船歌》)

    五、絞煤號子

    絞煤號子是礦工扳動轆轤絞煤時唱的號子。陝北礦藏豐富,特別是榆林市北部,煤礦煤窯幾乎遍及各縣。20世紀60年代以前,這些地區多采用豎井式人工採煤方式,井下采出的煤裝入車後,用轆轤絞出礦井。轆轤為木製,長約2.5米,直徑約2.9米,轆轤把呈S形。一般由8人把持絞煤,左右把各4人。由於絞煤非常吃力,為了協調動作,鼓足力量,由一人領唱,眾人吆號。由於持左把的4人同持右把的4人各自協調力量交替絞煤,故絞煤號子具有此起彼伏,輪唱的效果。

    絞煤號子多為絞煤時的呼應聲,只有“上來了”等簡單的實詞。

    哎哎,上來喲喲哎嗨喲,

    哎哎,上來喲喲哎嗨喲。

    舊時,礦工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要吃煤窯飯,拿那命來換。”在礦井裡,“瓦斯薰來臭水泡,要命一著是塌窯。”井下安全通風裝置極差,礦井又低又矮,礦工用鎬頭刨煤,用揹簍背煤,礦井裡有時直不起腰來,只能爬著走。正是:“四塊石頭夾著一塊肉,不死也夠受。”礦工勞動是“腦袋掖在褲帶上”,生命毫無保障。有首《礦工謠》對礦工的勞動情況作了細緻的描寫:

    鎬頭尖來鎬頭圓,

    手持鎬把淚漣漣。

    鎬頭問我哭的啥,

    黃連苦味在心間。

    四壁烏黑難吐氣,

    滿嘴泥漿血未乾。

    左爬右跪煤上滾,

    血汗齊流在胸前。

    揹筐拉鬥千斤重,

    一步一步向陰間。

    這就是舊時礦工的命運:“吃的是陽間飯,乾的是陰間活。今天還活著,明天不敢說。”

    六、叫賣調

    叫賣調屬於陝北民歌中“一般小調”中的一種,它是那些小商販們走街串巷、走村過戶叫賣時所唱的歌,內容多與其所賣的貨物有關。如《賣針》《賣線》《賣花》《賣菜》《賣雜貨》《賣扁食》……叫賣小調中襯詞襯句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有以虛詞插入句間或句尾作為襯墊和填充的,有以虛詞或實詞作情感的渲染以深化內容、豐富形象的,有用“哎嗨喲”“孩的孃兒喲”作結的,也有用“二郎妹子喲”“梅花開”“太平年”或者以哥哥、妹妹、親親等稱謂作襯詞用的。

    叫賣調的內容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歌詞始終離不開一個“賣”字。當然,叫賣調唱得最多是賣的什麼貨,貨有什麼好。人們把這樣的歌統稱為《表貨歌》:

    二姑娘出繡房抬頭觀看,    

    我看見貨郎在面前。      

    你把你的貨兒明一明,     

    明一明貨兒奴家好買。     

    秦嶺的烏紗大手帕,      

    五色的絨線高橋針。      

    對對荷花架上有,       

    對對花兒愛煞人。       

    大格朵朵花小格朵朵花,    

    卜鈴鈴卜來來葡萄花。     

    黃瓜花上架架,臘梅花火辣辣, 

    水靈靈的馬蘭花。       

    牽牛花喇叭花,桃花杏花拍鑔鑔,

    還有一朵千層層牡丹花。    

    大姑娘頭上戴,小媳婦鬢上插, 

    哎格喲喲孃的心花花。     

    舊時,貨郎賣貨大都是挑擔步行賣貨,箇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一根扁擔軟溜溜軟溜溜,    

    擔上個扁擔下荊州。      

    掙下個銀錢娶新娘,      

    掙不下個銀錢受恓惶。     

                 (《下荊州》)

    七、作坊歌

    作坊歌就是手工製作或者是釀製時,作坊工人演唱的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決定了舊時陝北的各地都分佈著這樣或那樣大大小小的土作坊,以滿足當地人日常生活的需要。這些作坊如:磨坊、碾坊、豆腐坊、油坊、醋坊、鐵匠坊、木匠坊、皮匠坊等。遺憾的是,從已收集到的資料來看,陝北民歌對諸如此類的作坊生活的反映並不是很充分,其中表現較多的當然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較密切的豆腐坊、磨坊和碾坊了。

    開言我把老婆子叫,老婆子,

    豆腐咋拐不下,該怎麼?  

    開言我把老婆子叫,老婆子,

    你給咱揉來,我點它。   

    開言我把老頭子叫,老頭子,

    你給咱到街上,去賣它。  

    開言我把老頭子叫,老頭子,

    賣的那錢兒,都攢下。   

    開言我把老頭子叫,老頭子,

    你給咱到街上,買犁耙。  

                 (《拐豆腐》)

    這首歌以夫妻對唱的形式描述了做豆腐的過程,及陝北人勤勞、節儉的生活習性。

    金雞叫了頭一餐,     

    我給我的哥哥推炒麵。   

    白天推磨心膽寒,     

    到夜晚上把磨拴。     

    三轉五轉推不下個面,   

    十轉頭上攪一圈。     

    粗籮籮來細籮撣,     

    害怕我男人說不然。    

    三升炒麵二百錢,     

    錢兒用完吃炒麵。     

                (《推炒麵》)

    麥子、豌豆等糧食炒熟後再磨成面,即為炒麵。炒麵食用方便,又便於攜帶,過去,陝北人出門時多以此為乾糧:“不吃米來不吃麵,單用你的清水來溜炒麵。”《推炒麵》這首歌既反映了推炒麵的辛勞,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舊時陝北人生活的艱難。

    太陽出來照西山,     

    你媽媽要吃軟糕面。    

    二人才把米來淘,     

    將軟黃米倒在盆子裡。   

    手拿上銅瓢舀涼水,    

    那涼水舀上七八瓢。    

    手拿笊籬撈黃米,     

    將黃米撈在笸籮裡。    

    哥哥頭前把路引,     

    小妹妹後面緊相跟。    

    哥哥頭前把糕碾,     

    小妹妹才把米來籮。    

    妹妹才把火來燒,     

    哥哥才把水來舀。     

    妹妹才把糕面撒,     

    哥哥才把調和拎。     

    妹妹才把糕來捏,     

    哥哥才把糕來煎。     

    (《碾糕面》)

    糕,諧音“高”,有“芝麻開花節節高”之意,所以,糕在陝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特殊的民俗意義,逢年過節或生日婚宴之時,陝北人多有吃糕的習慣。《碾糕面》反映的正是陝北人碾糕面的具體場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三個字是‘自’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