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三日軒主人
這就要看每個人心中對於昏君的定義是什麼!
獨裁暴政算不算昏君?如果是,秦始皇就是昏君。
窮兵黷武是不是昏君?如果是,漢武帝就是昏君。
罔顧人倫算不算昏君?如果是,唐太宗就是昏君。
殺人如麻算不算昏君?如果是,成吉思汗就是昏君。
或許是滿清離我們的時代太近了,那些留著辮子的遺老遺少們總是把清朝皇帝吹噓的天花亂墜,似乎一句“勤政刻苦”就能掩蓋他們的懦弱無能。而明朝的鐵骨錚錚愣是被解讀成了不會算賬!
英宗被俘,所有人都把他當作恥辱,可是你別忘了,他是以堂堂天子之身披甲出征,保家衛國。我們這些沒有膽量上戰場的人有什麼權利鄙視他?!
同理還有正德,不要天真的以為皇帝不知道戰場的兇險,他是喜歡玩,可是他身上也有祖輩沙場鐵血的基因。
嘉靖可能是明朝最昏的昏君,史書和現代的專家學者把他寫的人神共憤,惡貫滿盈,就是這個昏君,為了親生父母不惜與滿朝文武為敵,這個昏君任用了嚴嵩也罷免了嚴嵩,這個昏君有一個將軍叫做戚繼光,這個昏君殺不了海瑞!
明朝沒有出現一個孝莊、慈禧。
明朝沒有一個皇帝窮到穿補丁衣褲。
明朝沒有一個皇帝權利被架空。
明朝沒有一個皇帝捲鋪蓋狼狽西行。
明朝的皇帝是真的不如“無一昏君”的大清啊!
-
3 # 包青果
就拿一講事撈出來講一講,昏不昏自己體會。
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上吊自殺。5月中旬,崇禎皇帝死詢傳到南京,然後南京的大臣們開始討論一個問題,崇禎皇帝死後該由誰繼承大統,而當時也找不到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於是只能從皇帝的近親中找人繼承大統,而在當時有一些北方的明代親王南逃到了淮安,其中最出名的有兩個王“福王”和“潞王”,而從宗法制的血緣上講,該由“福王”上位。
但是問題來了,由於弘光帝的父親“老福王”是萬曆皇帝寵信的鄭貴妃的兒子,而萬曆皇帝也並不喜歡大兒子朱常洛,於是想立鄭貴妃兒子老福王朱常洵上位,由於違背中國傳統的宗法制,而受到東林黨人的阻攔,萬曆皇帝也就只好作罷,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大兒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泰昌帝,而朱常洵則受封到洛陽當福王。
由於東林黨人曾經阻饒過老福王上皇位,使得東林黨人對老福王的兒子小福王不放心,害怕因為曾經的事對自己未來的前途不利,自己好不容易把福王拉下水,怎麼能繼續讓福王一脈上位呢?豈不白努力了,於是東林黨人想立潞王為帝,但是潞王的血緣離崇禎帝差的較遠,於是東林黨人開始造謠,那時候的東林黨文人是沒節操沒底線,也沒本事沒能為,於是在政治問題上攻擊他人,常常喜歡杜撰黑歷史,胡說些沒根據的話,為了表示自己政治立場的正確,“福王昏庸,潞王賢德,我們要立潞王”。東林黨人他們也沒本事,支援潞王,那就該去迎立潞王,結果他們只會耍嘴皮子,最後還是讓了馬士英迎立了福王為帝,即使在福王登基成功後(也就是弘光帝),東林黨人群中還有謠言“弘光在宮抓蛤蟆,練春藥”(實際上明代宮廷在端午節是有抓蛤蟆的傳統)。結果一年後,1645年,以錢謙益為首的東林黨文人開城投降清軍。
再來說弘光帝本人到底好不好色?荒不荒淫?弘光朝的官員李清《南渡錄》中寫道:“上燕居深宮,每徘徊詫嘆;謂「諸臣無肯為我用者」!於聲色,罕近也。然讀書少,章奏未能親裁,故內閫、外壬相倚為奸,皆歸過於上。如端陽捕蝦蟆,此宮中舊例,而加以穢言。且謂孌童季女,死者接踵,內外喧傳,罔辨也。及國亡,宮女皆奔入民家,歷歷吐狀;始得其實。又舊輔吳甡寓居溧水,曾見大璫,詢及宮中事。言上飲酒宴樂,有之:縱淫方藥等,傳聞非確。”
古代的歷史事件和許多歷史傳聞是由文人寫的,不識字的老百姓是寫不了,至於“君”到底好不好,那就要看文人自己的理解和政治立場了。像明代的東林黨們文人們不僅無能,又追逐名利,在明代後期,官員被廷杖反倒成了一種向其他官員炫耀的榮譽,表明他敢於進諫。明代後期的東林黨文人常常表面謙謙君子,忠君愛國,內心可能一肚子壞水。
-
4 # 千歌
首先要區分“昏”和“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昏君無道,庸君無能,昏君有功有過、過大於功,庸君碌碌無為、無功無過,既昏又庸者,一生盡是過錯。
由此來評一評明朝那些帝:
太祖朱元璋,驅除胡虜,恢復中華,不世之功,無需解釋,洪武大帝,當之無愧。
惠帝朱允炆,在位時間很短,沒有功績只有敗績,但他並不是一個躺著吃祖宗老本的人,他有過勵精圖治,只是鬥不過朱棣。
成祖朱棣,能力卓絕,穩固江山,開闢盛世,任用鄭和下西洋,揚中國威,開一代先河,堪稱一聲永樂大帝。
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勵精圖治,延續明初長達七十年的盛世。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鬩牆,迫害賢臣,斷送了一代盛世,昏而庸。
憲宗朱見深,幼時捲入皇位爭奪,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他還算懂事,可惜晚年寵信宦官,沉迷聲色犬馬,開闢臭名昭著的西廠,這位可算昏而不庸。
孝宗朱祐樘,幼年比他父親更慘,在冷宮中出世、成長。即位後對憲宗晚年的一些弊政進行改革,清理了不少佞臣。他的功績被稱作“弘治中興”,雖不復盛世,但也算賢明之君。
武宗朱厚照,任性、荒唐、肆意妄為。不適合當皇帝,庸君。
世宗朱厚熜,迷信方士,不務正業,致使奸臣專權,朝政廢弛,軍紀敗壞,在位期間外有倭寇肆虐,內裡朝綱腐敗,昏而庸。
穆宗朱載垕,面對世宗留下的爛攤子,他一手整肅吏治,另一手提拔賢士(張居正、高拱、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名臣),作風上也能厲行節儉,算得上一代明君,但沉迷媚藥,荒淫無度,最終早逝。
神宗朱翊鈞,早年十分勤勉,晚年十分驕惰。造就了王朝巔峰,也為覆滅埋下種子,昏而不庸。
光宗朱常洛,打醬油的,庸君。
思宗朱由檢,能力是有的,但在局勢危急之時,鬍子眉毛一把抓,做出一系列荒唐的決定,最終導致王朝覆滅,昏而不庸。
-
5 # 爾朱少帥
什麼是昏君?首先是“昏聵不明”,在就是“荒淫無道”,然後是“罪大惡極”。請參照度娘對“昏君”的解釋(下圖)。
聊聊明朝歷史概況。明朝巔峰時期疆域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276年中,傳了12世,經歷了16個皇帝,16個皇帝出現了6個盛世:“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是歷朝歷代中穩定時間最長的一個。
看看清朝對明朝皇帝的評價。《明史》是清朝年間編寫的,可以看看清朝人怎麼評價明朝皇帝的。明史這樣說:明朝仁、宣兩皇帝的盛世超過漢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貞觀盛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樂大帝朱棣文治武功超過唐太宗和宋高祖。
看看當今官方對明朝的評價。明朝沒有像漢代那樣出現外戚和後宮專權;明朝沒有像唐朝那樣出現藩鎮軍閥割據;明朝沒有像宋朝那樣給別國稱臣納貢;明朝堅持了一個原則: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明朝是漢朝、唐朝以後中華的又一個黃金年代。當然了,這些成績當然有明朝皇帝的功勞。
明朝有兩個很牛的評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遠邁漢唐,治隆唐宋”。當然了明朝有好幾個好皇帝太有個性、愛好廣泛,被人們看不慣。君不見,俄羅.斯的普.京大帝不也愛好廣泛、很有個性嗎?溜熊衝浪駕飛機,人家比明朝那些個皇帝玩的嗨多了。為什麼有人一面做普.京大帝的粉絲,一面要詆譭咱們的明朝皇帝呢?
總結,所謂的“歷史評價明朝昏君多”不過是連《明史》都沒看過的人在跟著起鬨而已。當然了言論自由,個人可以批評明朝,但請不要打“歷史評價”這樣的幌子。
-
6 # 濁酒燕然
司馬光在《稽古錄》中把歷史上的君王分為五類: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創業者,開國之君也,文武兼備,有逐鹿天下的英雄氣魄,劉邦、李世民、朱元璋等。守成者,奉祖宗法度,兢兢業業,弊則補之,傾則扶之,劉桓、李治、趙昚等。陵夷者,安於享樂,不分忠邪,不察得失,不能自我激勵,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君王。中興者,“勤身剋意,尊賢求道,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如是則雖亂必治,雖危必安,雖已衰必復興矣。”劉秀、劉詢、朱瞻基等。亂亡者,“心不入德義,性不受法則,舍道以趨惡,棄禮以縱慾。讒諂者用,正直者誅,荒淫無厭,刑殺無度,神怒不顧,民怨不知”,劉賀、劉宏等。
如果以這個理論評判明朝帝王,昏君的比例實在不高。
非昏君者朱元璋、朱棣,都屬於雄才大略的君主。朱元璋驅逐胡虜,推翻暴元,恢復中華,能夠從窮困潦倒的布衣到一代君主,創業何其艱也,能力何其出眾也。在位期間,精力旺盛,建立各種制度並加以推廣,同時比較注重農民的利益,打擊貪汙官吏,政治清明,雖有屠殺功臣,功任大於過也,開創了洪武盛世。朱棣在位期間,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不斷打擊北元,維護邊疆的穩定;鄭和下西洋,促進對外交流;永樂大典,作為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記錄了中國古代光輝的科學文化成就,開創了永樂盛世。
朱高熾、朱瞻基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開創了仁宣盛世,使明朝的國力達到最高峰,同時政治也最為清明。朱高熾透過息兵養民,減少皇家開支等,減輕社會矛盾,透過休養生息,不斷恢復和發展生產力;朱瞻基,進一步採取重農政策,同時賑荒懲貪,重用“三楊”,整頓吏治,輕刑措消除洪武時期的恐怖懲罰措施,不僅促進明朝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也進一步加強了政治清明。
朱祁鈺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是為代宗,在位期間重用於謙,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體恤百姓,減免減輕百姓賦稅,賑濟救災,又能治理水患,減少水災。私心是有的,但於治理國家,作為國君,是十分合格的。
朱見深、朱佑樘,是為憲宗和神宗。朱見深在位期間能重用賢臣,也輕信賤孽,無大錯無大功,算的上守成之君。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加上自身節儉、自律,勤於政事,透過改革司法,不斷扭轉了朝政的腐敗,加之剷除奸佞,勵精圖治,任用賢臣,政治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史稱弘治中興。
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爺孫三代,分別為世宗、穆宗、神宗,一共在位113年,為政期間,很多時候皇帝不上班,交由內閣和司禮監形成政務裁決,權利向內閣和太監手中轉移的同時,形成黨爭,皇帝如果沒有鐵腕手段,是壓不住群臣的,這三位皇帝,雖然被人詬病不少,都有不俗的政績,包括東南掃平倭寇,解除海禁,萬曆三大政。跟不上世界形勢的萬曆,這鍋讓他一個人背有點重。
朱由檢是為明思宗,是位有雄心有抱負的皇帝,想施展抱負有所作為,然而明末饑荒連綿,農民不斷起義,加之邊疆女真爭邊虎視中原,爭不過歷史的車輪,君王死社稷,也算作有始有終的了。
不能被認為是昏君的一共有12位。
昏君者朱祁鎮,明英宗少年執政,卻輕信宦官,土木堡之變差一點葬送大明國脈,要不是國家棟梁于謙死力保北京,明朝歷史走向真的很難說,也許南遷,形成似南宋那樣的政權,或者被滅國。而他復位以後做的事情確實不招人喜歡,殺于謙等大臣,算舊賬,寒人心,然而廢除殉葬制度算是一建千秋好事。其人心不正。
朱厚照,是為明武宗,大名鼎鼎的正德大皇帝,大將軍朱壽等。喜歡搞民女,看上了就搞,實在差勁。;沉迷豹房,尋歡作樂不理朝政;寵信太監和男寵,隨心所欲,無人君之像;去南方遊玩,掉入水中,收到驚嚇,最後身死。其人荒唐也。
每夜行,見高屋大房即馳入,或索飲,或搜其婦女,民間苦之朱常洛,也就是明光宗,短命皇帝,老子朱翊鈞太能活了,38歲才繼位大統,然而放縱自己有點太過了,回宮便沉於酒色,重日縱慾淫樂,最後身體羸弱,死的也不太明白。其人淫慾重也。
朱由校,明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明熹宗,任人唯親,其乳母客氏,有個相好的是魏忠賢,一任他二人胡作非為,朝堂上則陷害忠良,後宮則裡荼毒妃嬪,一概聽之任之,不聞不問。其人唯認親也。
算來算去,明朝的昏君實在不多,危害也僅限於一朝,在位多不長,也算是人民的一件幸事。
-
7 # I八零印記I
我認為並不是真的。
第一、恰恰相反,可以說明朝昏君很少。我們之所以有明朝多昏君的認知和印象,大多出於清朝的醜化,這點光看清王朝將明太祖朱元璋頭像黑化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下,朱家歷代皇帝都可以算得上美男子。
第二、《明史》出自清王朝,正史主要是為上層建築服務的(要不然看看太史公司馬遷的下場就知道了),能寫成什麼樣子也就可想而知了。做為清王朝愚民政策的文化宣傳陣地,自然是不遺餘力加以黑化和誇張。而且充分利用了普遍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爆八卦。就好像現在的人總喜歡聽些明星的八卦一個道理,更何況是皇室的八卦,而群眾傳播和造謠的影響力是無窮大的,添油加醋更是不再話下。要不會說:“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呢。”
第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自明成祖朱棣開始,歷代明朝君主秉承這一祖訓,就連“土木堡之變”的英宗和“亡國皇帝”崇禎在抵禦外侮,保衛國土這一方面也毫不含糊,雖然方式不當,做法受人詬病,只能說是連出昏招,不能說昏庸無能,無所做為。
第四、明朝最為人所詬病的是中後期君王不理朝政,宦官專政等。
宦官專政,這主要來源於明成祖,當時明成祖北京起兵時,多得身邊宦官如馮保,鄭和等大力扶持,明成祖上位後,也投桃報李,厚待從龍之臣,重用身邊這批為自己打下江山的宦官,這以後也漸漸形成了一個傳統。 加上明中後期內閣權力太大,有點尾大不掉,重用宦官也有壓制內閣,達到權力均衡的道理。
君王不理朝政,這和明朝的政權架構有關。明的內閣首輔制類似於現在的內閣,明朝的政治運轉機關,在中後期日趨完善和發展,已形成有效運轉機制。而皇帝相當於現在的英王室,這點我們看明朝君王多年不理朝政,明王朝也並未由此陷入癱瘓,依然有條不紊地執行就可以知道。
綜上,明朝一代可謂昏君不多,大多出於清王朝的惡意醜化,來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愚民統治的目的。
回覆列表
明朝的昏君,按比例來說其實也就一般,但是按統治年限來看,就比較長了,所以給人一種明朝昏君多的感覺。
明朝總共十六個皇帝,大體可分為明君、庸君和昏君三類:
明君: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佑樘;
庸君:朱祁鎮、朱祁鈺、朱載垕、朱常洛;
昏君:朱見深、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鈞、朱由校。
還有一個崇禎,不好定位,但算他是昏君還是有些刻薄了。
這麼算起來,明朝十六帝,也就五個是正牌昏君,比例連三分之一都沒有,但是算一算年限,就知道為什麼說昏君多了。
朱見深享國二十三年,朱厚照十六年,朱厚熜四十五年,朱翊鈞四十八年,最短的朱由校七年(但就這七年給明朝的打擊比得上七十年),總共是一百三十九年。而明朝的國祚,總共也就二百二百七十六年,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都是昏君的統治時期。
這麼一算,說明朝皇帝昏君多就比較切實了。畢竟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昏君治國,那麼說一聲昏君多也就有理有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