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年未逝已成殤10
-
2 # 閒情偶記
“寡”本義為喪偶獨居,《小爾雅•廣義》:“凡無妻無夫通謂之寡。”“寡”引申為少,《説文解字》:“寡,少也。”
古代王侯自稱為“寡人”,突出的是稀缺性,強調的是唯我獨尊,側重點顯然不在自謙。
-
3 # 沐兜
古代的君王,大多在他同一時期的整個天下沒有人能與之比肩,地位在天下人之上。古代的統治者大多是世襲統治,家天下,逝去駕崩一個,頂上一個,他的身份是天子,古語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濱莫非皇臣”整個天下他這種人只有他一個所以孤,寡。天下之主只有他一個,天下人,誰要是有能力誰都想做皇帝,所以他是一個所以他是一個孤家寡人。
-
4 #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題主在挖坑啊!皇帝不會稱呼自己為“寡人”的。
“皇帝”是秦始皇才開始用的稱呼。而從秦始皇開始,皇帝都自稱“朕”,“朕”也成了皇帝的專屬名詞。而“寡人”是諸侯國的君主(王),或者爵位是王級別的人的自稱。皇帝不再用“寡人”這個稱呼。
劉邦為漢王時,就自稱“寡人”;劉邦當皇帝以後所分封的諸王也都自稱寡人;當時,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就自稱“朕”了。
-
5 # 君箋雅侃紅樓
古代皇帝不稱孤道寡,稱孤道寡的是諸侯或者國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將先秦時代人人可自稱的“朕”變成了天子專用名詞,從那以後,老百姓再也不能成朕,只有皇帝可以。
寡人這個稱呼一直用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其實唐之後不再有稱寡人的人了。但這些稱寡人的人卻無一是皇帝。都是分封的諸侯或者王爵。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所以我們才會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扁鵲見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左一個寡人無疾,右一個寡人無疾。如果扁鵲要是見秦始皇以後的話,皇帝絕不會這麼稱呼自己。
這些稱呼自己寡人的都是諸侯或者諸侯王。這種稱呼,劉邦做漢王稱呼過,韓信做齊王的時候也稱呼過。但劉邦一旦成了皇帝,就不再稱自己寡人了,而是稱朕。
現代人之所以會誤會,主要原因是電視劇的影響。古裝電視劇那些皇帝無一例外的自稱寡人或朕,讓大家誤以為寡人是皇帝的稱呼,其實並不是!歷史上也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自降身份稱呼自己為“寡人”,估計會被御史臺的吐沫興子噴死。
寡人本來是個謙稱。表示自己何德何能得上天眷顧,能有如此幸運統領一方。不想越到後面越沒有人這麼想了,大家都認為自己能有,這樣的幸運是自己掙得的。所以孔夫子認為春秋末期已經禮崩樂壞,如果他要是能活到後期,估計直接就氣死了。
-
6 # 王斌兔斯基
古代的皇帝自稱寡人是有的,但是直到唐朝以後,寡人才成了皇帝的專屬用詞。
寡人,也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古代人們認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身居高位,所謂“神器本無主,有德者居之”。
而寡人,是古代這些身居高位的諸侯王的自謙而已。比如在秦以前的時候,各諸侯國國王都自稱寡人。
但是到了漢代,乃至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各國王自稱寡人的情況。比如劉邦當漢王的時候,韓信只是齊王的時候,都自稱寡人。直至唐朝以後,寡人才成為了皇帝的專屬用詞。這是隨著歷史的變化而變化的。
至於朕這個自稱,要知道皇帝這個稱號是從秦朝開始的。從那時候起,皇帝就自稱朕了。
朕這個字,在秦以前的古代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比如屈原在《離騷》裡寫的“朕皇考曰伯庸”。這個朕字,不過是等同於後來文言文裡的“吾”,“餘”等,也就是我的的意思。
但是呢,霸道的秦始皇規定。你們這些黔首,也就是老百姓,還有那些貴族,都不能用朕了,以後朕這個字只能我用。從那時候起,朕差不多成了皇帝的專用字。
為啥說差不多呢?
因為有的時候,皇太后也會用朕這個字自稱。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皇帝是不可能用寡人這個稱呼的。畢竟這是在自降身份。不過類似於曹操這種,雖然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
曹操曾說: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看見沒,曹操這樣的雖然不能用朕這個字,但可以用孤這個字。所謂孤,類似於寡德之人,就是比較孤單,尋求高人輔佐的意思。
所以,稱孤道寡的不一定是皇帝,但是能夠稱孤道寡的,也不會是一般人。
-
7 # 趙燕雲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即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所賦予,但上天只會把這些權位授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而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周天子時期,周天子稱王,專用自稱“予一人”。據清代學者趙翼考據: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轂”,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可見“孤”又下寡人一等。
戰國時期,七雄雖都也僭號稱王,但仍自稱“寡人”,而不敢用“予一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均自稱寡人。西漢所封諸侯也多自稱寡人。
東漢末年,“孤”又較為流行。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相繼“南面稱孤”。孫權為帝后仍然自稱“孤”。
南北朝時期北魏、北周和後來的隋代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者如爾朱榮、高歡則喜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便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
自嬴政一統六國後,認為自已功德超越三皇五帝,創造出“皇帝”這個歷史上最為尊貴的稱呼。然後又將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所以沒有皇帝在登上皇位後自降身份去稱“寡人”。
-
8 # 楊朱學派
寡人並非皇帝的自稱,從秦始皇開始,皇帝自稱朕。
寡人是諸侯國國君的自稱。例如,漢朝分封的齊王、吳王,皆自稱寡人。漢朝皇帝自稱朕。
諸侯國君稱孤道寡。就是既稱寡人,亦稱孤。
寡人是說自己寡德,沒有道德。應時刻檢討自己的錯誤。孤是說自己像孤兒一樣可憐。
一般國家遭受危難時,稱孤。例如:春秋時期,齊國聯合宋國討伐魯國。魯國戰勝齊宋聯軍。次年,宋國發生大饑荒,齊、宋全力賑災,糧食仍然不足。在這危難之際,魯國國君派人送糧。
宋國國君倍感羞愧。不再稱寡人,而是稱孤。
還有楚國被吳國攻破郢都,楚昭王逃跑。此時,楚昭王也不再稱寡人,而是稱孤。
-
9 # 歷史春秋網
這個題問本身就是錯誤的,古代的皇帝常常自稱為“朕”或“孤”。鮮有自稱“寡人”的。
皇帝是從秦始皇才開始有的。在皇帝之前,夏、商、周,天子的稱呼不同。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或“王”,周天子稱“王”。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華夏,覺得功蓋三皇五帝,所以自稱皇帝。而自稱為“朕”。漢代以來的帝國皆隨秦制,所以皇帝們都自稱為“朕”或“孤”,而非“寡人”。其實“朕”在最早是一個自我的稱呼,也就是“我”的意思。秦始皇之前,人人皆可稱“朕”,是沒有尊卑貴賤意思的。秦始皇以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你再用於自稱,就是大逆不道,有篡位之嫌了。所以成為皇帝的專用自稱。
寡人的稱呼,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稱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諸侯王們常自稱“寡人”。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先秦時期國王或諸侯王的“自謙”稱呼。其實天子哪是寡德,大德還差不多。先秦時期,不只諸侯王可稱寡人,就連諸侯王的夫人也可自稱“寡人”,比如衛莊公的夫人莊姜就曾自稱“寡人”:“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詩經)。秦始皇以後,“寡人”更是進一步“民間化”,就連士大夫也有稱“寡人”的,晉朝的王衍,字夷甫,他在招待其女婿時,就自稱“寡人”:“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也自稱寡人。
-
10 # 耳食記
皇帝一般自稱“朕”,自稱“寡人”的通常是先秦時那些諸侯國的國君。
所謂“寡人”,常見於《左傳》一類的先秦史書,它的真實含義說法不一,按現在的考證大概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寡人”就是“少德之人”,屬於君主的謙稱,《道德經》裡說: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意思是說,賤(民眾)是貴的根本,下(民眾)是高的基礎,沒有賤和下的民眾就侯王就會失去根本和基礎,就不能成之為侯王,因此他們用孤、寡、不穀這樣的謙稱來時刻警醒自己。這一種解釋符合儒家“君主以德服人”的思想,因此是古代關於“寡人”註解的主流觀點。
第二種觀點則恰恰相反,認為“寡人”是表示嫡子、正統,屬於君主的傲稱。先秦時期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社會,講究“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身為一國之長,國君對下屬不可能使用謙稱,因此使用“寡人”恰恰是為了表明自己是嫡正的,是唯一的,是這個國家的合法所有人,是“予一人”的意思。
第三種觀點很簡單,認為“寡人”就是古代禮法制下國君對去世父親的一種尊敬。因為國君登基時,一般是在他的父親去世時,出於孝道,國君不能為自己的登基表達喜悅,反而要因父親的去世時刻表示悲痛,因此自稱“寡人”,表示自己被父親棄下,從而彰顯孝道。
回覆列表
寡人,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就像有人稱自己為鄙人,草民,末將差不多。